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生物学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蜜蜂的受精卵(2N=32)发育成幼虫后,若以蜂王浆为食,则发育成蜂王;若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则发育成工蜂。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下列与蜜蜂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蜜蜂和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都是XY型B.雄蜂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I后期分离C.蜂王、雄蜂、工蜂各司其职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蜂王和工蜂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2.光/温敏不育系水稻的不育性受隐性核基因r控制。同一光/温敏不育系水稻在短日照、低温下花粉可育,在长日照、高温下表现为雄性不育(植株花粉败育,而雌配子可育)。光/温敏不育系水稻和恢复系水稻杂交,子代全为雄性可育水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只考虑育性基因组成,光/温敏不育系水稻的基因型为mB.只考虑育性基因组成,恢复系的基因型可能是RR或RC.利用光/温敏不育系水稻可以大量繁殖不育系的种子D.光/温敏不育系水稻的育性受基因的控制,也受环境的影响3.苯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为1/100。如图是某家族关于苯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 患病男性⑦患病女性口正常男性36○正常女性Ⅲ配OA.苯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Ⅱ,和Ⅱ2婚配,通过遗传咨询可确定后代是否患病C.Ⅲ2与某健康男性婚配,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33D.据题中信息可知,Ⅲ3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33生物学(A卷)试题第1页(共8页)4.动物的昼夜节律与光照周期有很大关系,为探究昼夜节律紊乱对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将健康小鼠随机均分成节律正常组和节律紊乱组。节律正常组给予光照12小时和黑暗12小时交替处理;节律紊乱组给予光照2小时+黑暗4小时与光照4小时+黑暗2小时交替处理。6个月后,利用水迷宫实验(让小鼠在加了墨水的水中寻找水中平台)测定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寻找水中平台平均所需时长/s节律正常组21.5节律紊乱组45.2A.调节生物节律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B.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小鼠的年龄、大小、生理状态等C.该实验结果表明,节律紊乱提高了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D.外界的光照信号是使生物昼夜节律与外界环境同步的重要诱导信号5.1型糖尿病(T1DM)多由自身免疫系统破坏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影响甲状腺功能的另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两者可能共享某些遗传或环境触发因素。研究表明,T1DM与自身免疫性甲减经常共存,且自身免疫性甲减的存在可能增加T1DM患者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是T1DM患者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型糖尿病(T1DM)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胰岛素进行治疗B.甲减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C.自身免疫性甲减患者表现为怕热、食欲减退、易疲累和性情急躁等症状D.自身免疫性甲减导致人体基础代谢率升高,加速糖尿病患者对葡萄糖的代谢6.长日照植物是指在一个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大于一定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短日照植物是指在一个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小于一定临界日长才能开花的植物。科研人员以菊花为材料做了开花与日照时间相关性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不开花开花开花不开花花芽长日照短日照叶片空空 长日照短日照短日照长日照甲乙丙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日照时间长短,因变量为能否开花B.接收光信号的光敏色素只分布在叶片上,不分布在花芽上C.根据甲组和乙组的实验结果可判断,菊花为短日照植物D.比较丙组和丁组可知,菊花开花与叶片接收光照的时间有关7.鹅掌楸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喜光及温暖湿润的气候,有一定的耐寒性,在干旱土地上生长不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气温、干旱等属于影响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B.气候由干燥变湿润,有利于鹅掌楸种群数量的增加C.正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维持鹅掌楸种群密度的相对稳定D.采伐与鹅掌楸生态位高度重叠的部分植物,有利于其种群数量的增加生物学(A卷)试题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