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地球运动一、单选题:2022年9月17日13时35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航天员蔡旭哲、航天员陈冬先后成功出舱。经过约5小时的出舱活动,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返回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乘组第二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航天员出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列不影响航天员出舱的因素是()A. 太阳耀斑爆发 B. 火星冲日C. 地球磁场异常 D. 地面控制中心受极端天气影响2.家住上饶(28°N,118°E)的小明同学说能根据当天正午时广场旗杆的影长(L)估算出旗杆的大约高度,他估算的高度约为()A. 0.7L B. 1L C. 1.7L D. 2L地表净辐射是单位面积地面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之间的差额,其大小用辐射通量表示。下图表示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四季地表净辐射日变化特征,该地夏季对流强烈,风沙活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地表净辐射量在12时达到最大的主要原因是()A. 太阳辐射最强 B. 地面反射最强 C. 大气逆辐射最弱 D. 地面辐射最弱4.该地最大地表净辐射量春季大于夏季,主要是因为()A. 春季云量多 B. 春季积雪多 C. 夏季沙尘多 D. 夏季植被少“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温度条件 B. 恒星质量 C. 行星体积 D. 大气成分6.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应该是()A. 金星 B. 地球 C. 木星 D. 水星暑期,某市中学生夏令营计划到美国洛杉矶(119°W)开展观光旅游活动。他们所乘的飞机在北京大兴机场起飞的时间为北京时间2024年7月15日11:40,途经东京,于洛杉矶当地时间7月15日12:30抵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该夏令营成员从北京到洛杉矶的飞行时间是()A. 16 小时50分钟 B. 15小时10分钟 C. 24 小时50分钟 D. 23 小时10分钟8.乘坐在飞机上的中学生,在眩窗看到太阳位于正南的次数至少()A. 一次 B. 二次 C. 三次 D. 四次下图的中心点为极点,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且晨昏线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恰好重合。读图回答下列小题。9.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球坐标是()A. 0°,70°E B. 23°26′N,20°WC. 0°,110°W D. 23°26′S,100°E10.若地球公转速度处于一年中逐渐加快的阶段,则此时北京时间为()A. 3月21日15时20分 B. 3月21日8时40分 C. 9月23日15时20分 D. 9月23日8时40分1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此图表示南半球 B. 此时扬州的昼长和夜长比值为1C. 此时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的值 D. 此时华北平源可能正值小麦收获期摄影爱好者在南半球某地朝西北固定方向拍摄太阳照片,拍摄时间为K日及其前、后第8天的同一时刻。图1为合成后的照片,图2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列题目。 12.K日地球位置位于图2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13.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5点,全球处于不同日期的范围之比约为( )A. 1:1 B. 1:5 C. 2:5 D. 3:5距今约3000年前的金沙遗址(30°41'N,104°01'E)是古蜀国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在该遗址祭祀区的东部,有一处九柱建筑基址,其9个柱洞呈“田”字形分布。研究发现,这些柱洞分布具有一定的天文属性。左图为九柱建筑的复原示意图;右图示意该建筑柱洞平面分布及当时冬至日的日出方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如果当时祭祀人员站在右图中的D5处,他在夏至日看到的日出方位位于()A. D5→D6连线方向 B. D6和D9之间 C. D5→D9连线方向 D. D8和D9之间15.已知3000年前的黄赤交角比现今大,与现在遗址地居民相比,则当时金沙先民在()A. 春分日看到日出时间更早 B. 夏至日经历更长的夜长C. 秋分日看到日落时间更晚 D. 冬至日经历更短的昼长下图示意地球局部地区某时刻昼夜分布,其中深颜色表示夜,其余为昼。完成下面小题。16.该日,a地的夜长约为()A. 4小时 B. 5小时 C. 6小时 D. 7小时17.图示时刻,a、b、c三地()A. 三地太阳高度相同 B. b地出现极昼现象 C. c地地方时为12时 D. a地即将日出东北山西临汾(约36°N,111°E)陶寺观象台遗址距今约4700年,由13根夯土柱组成,通过夯土柱的狭缝可以观测塔尔山上的日出方位。研究发现,2、7、12号狭缝与当时的二分二至的日出方位相吻合。根据狭缝的对应日期,古人将一年分为长短不一的20个时节,据此安排生产、祭祀等活动。专家认为,后世的24节气,是在这种原始历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下左图示意陶寺观象台夯土柱分布,下右图为陶寺观象台复原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2号缝的方位角是东偏南35°,12号缝的方位角是东偏北30°。观象台的不对称布局,最可能是由于()A. 黄赤交角的影响 B. 昼夜长短的变化 C. 地形起伏的影响 D. 时节长短的差异19.某日北京时间5:59,众多天文爱好者在陶寺古观象台观测日出景观。推测该日日期与观测到日出奇观的狭缝分别是()A. 2月26日,8号缝 B. 4月26日,10号缝 C. 6月22日,12号缝 D. 10月22日,6号缝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中的特定节令,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下图为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20.二十四节气能够反映A. 地球公转地轴倾斜角度 B.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变化C.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 D. 太阳公转的角速度变化21.当处于雨水节气时,我国不同城市日影的变化规律是A. 合肥最短日影长于哈尔滨最短日影 B. 上海物体出现日影时长长于北京C. 海口正午日影长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D. 不同城市日影指向方位均不相同22.地球公转速度最接近的节气是A. 清明与惊蛰 B. 白露与寒露 C. 小雪与大雪 D. 夏至与大暑二、综合题: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径封周公测景台(34.5°N,113°E)是我国古代用于观测日影的天文仪器,由表(直立的柱子)和圭(与表相迹的石座)组成,因一年中总有某一时刻太阳光照射在表上时,地面上没有表的影子,故称“无影台”。图为二分二至日正午周公测景台光照示意图。(1)当太阳在1位置时,周公测景台正午太阳高度约为___________;当太阳在2位置时,周公测景台正午太阳高度约为___________。(2)简述当周公测景台出现“无影”现象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分布规律。(3)假如将周公测景台移至北京(40°N,116°E),其是否还会出现“无影”现象,请说明判断理由。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常州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调查房屋采光来研究地球运动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兴趣小组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建筑布局并非严格的南北朝向,而是有一定的偏角。图 12为“某小区部分楼房的俯视图” ,图13为“该小区房屋户型图”。图12图13(1)分析小区中D 栋商品房阳台朝向以及这样布局的目的。 ( 5 分 )(2)根据《建筑工程日照分析技术管理规则》要求,住宅建筑每户至少有一个居室全年有效日照不低于 2小时。若要在B 楼的南面再建一栋新楼,分析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3分)(3)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一年的某些时段,该小区房屋内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不断变大,分析该现象发生的最大时段并解释其发生的原因。 ( 4 分 )(4)兴趣小组调查还发现,在一年的某些时段,该小区B 栋房屋北窗也能接受接受阳光的照射,分析该时段常州的昼夜长短情况并在图 14上画出其中某日物影的移动轨迹。 (4 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7年11月,中国与摩洛哥签订“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2018年10月,由中国承建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塔式熔盐太阳能热发电站在甲地投入使用。该电站使用的常见熔盐是采用磷灰石生产的磷酸盐等,摩洛哥磷灰石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该电站发电系统利用“照射光线自动跟踪”技术,精准追踪日光并将镜面反射光聚焦到吸热器上,集热后高温熔盐蒸汽进行发电,发电系统能显著提高发电量。下图示意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组成部分。(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2)说明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设计优点。(3)评价甲地建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自然条件。(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摩两国各自的优势。答案和解析1~2.【答案】B、C【解析】1. 略2. 略3~4.【答案】A、C【解析】1. 【29题详解】从题干材料看,地表净辐射是太阳短波辐射在“地一气”系统中经过吸收、散射和反射等作用后,地表接收的辐射收支净余部分。主要影响因素为太阳辐射、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从图中信息看,地表净辐射量在12时达到最大,主要原因是12时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地表获得太阳辐射一天中最大,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升温后释放地面辐射,此时地面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较强,A正确,CD错误;地面反射越强地表接收的辐射收支净余部分越低,B错误;故选A。2. 【30题详解】据材料可知,该地夏季对流强烈,风沙活跃。夏季沙尘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导致该地最大地表净辐射量春季大于夏季,C正确;夏季对流强烈,云量多,降水多,植被多,AD错误;春季积雪多导致地面反射增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因此不是该地最大地表净辐射量春季大于夏季的原因,B错误,故选C。【点睛】地表净辐射的时空分布:1.日变化:引起地面净辐射日变化的原因是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其变化趋势基本由地表温度决定。密云站地面辐射平衡日变化2.季节变化地面净辐射季节变化规律是由太阳高度和地表状况的变化引起的。地表净辐射最大值通常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我国的地面净辐射季节变化随地理条件和纬度而变,东北、华北和内蒙古地区的最大值是雨季到来前的5月或者6月,东南沿海则出现在梅雨后的7月。3.空间变化中国地面净辐射的最高值在海南岛,最低值在川黔盆地,浙闽地区较小,珠江流域、黄淮地区及华北地区较大。再向北数值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5~6.【答案】A、C【解析】1. 读图可知,生命宜居带与距恒星的距离和恒星的质量有关,太阳系中生命宜居带与轨道半径相关,即距日远近。距离主要影响行星的温度,所以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条件,A正确,BCD错误,故选A。2. 读图可知,恒星质量越大,生命宜居带距恒星的距离越远。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出现生命的行星比现在的地球距离太阳更远,根据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位置,木星会收到更多太阳辐射,C正确;水星、金星、地球距离较近,温度可能会太高,不利于生命的存在,ABD错误。故选C。7~8.【答案】A、B【解析】1. 略2. 略9~11.【答案】A、C、B【解析】1.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晨昏线的综合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晨昏线的综合分析方法。【解答】晨昏线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恰好吻合,判断此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表示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0°);两条经线表示160°E和20°W,结合180°经线的位置,判断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则20°W为晨线(6时),故计算正午12时所在的经线为70°E。因此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0°,70°E ),故A正确,BCD错误。2.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时间计算,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时间计算方法。【解答】结合上题,若地球公转速度处于一年中逐渐加快的阶段,则判断为秋分日(逐渐接近近日点)。结合70°E为12时(或20°W为6时),根据时间计算方法“东加西减”,计算可知北京时间为15时20分,故C正确,ABD错误。3.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及应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光照图的判读及应用。【解答】结合前面分析,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此图表示北半球,A错误;该日为二分日,此时北京昼长和夜长的比值为1,华北平原小麦收获期是夏季,B正确,D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0°,70°E ),北京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C错误。12~13.【答案】B、D【解析】1. 【分析】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夏半年昼长夜短;除极昼极夜区域外,均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二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方向。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日期关于夏至日和冬至日对称。地球公转在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难度相对大,确定K日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解:根据题干可知,图示太阳接近于地面,且是朝西北方向,说明是日落,日落西北是北半球夏半年,介于3月21日前后的春分日与9月23日前后的秋分日之间;K日前后8天的位置几乎重叠,说明K日为6月22日前后的夏至日;图2中①为近日点,日期在1月初;②和③之间为远日点的7月初,根据公转方向可知,②在7月初前几天,③在7月初后的几天,④在10月份,所以K日地球位置位于图2中的②,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2. 【分析】根据地球上两天的分界线,一个是零时线,一个是180经线,零时线以东至180°之间的部分为新的一天,其余部分为旧的一天。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北京时间(东八区)5点,此时零时线对应的经线为120°E-15°×5=45°E,则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45°E向东至180°之间的部分,旧的一天范围是从45°E向西至180°之间的部分,二者范围之比为135°/225°=3/5,D正确。故选:D。14~15.【答案】B、D【解析】1. 【分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正北方向与D5→D6连线方向有27.17°的夹角,冬至日日出方位位于D5→D8连线方向,该地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日出方位位于东南,则图中D5→D9连线方向大致为正东方向,该地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当地日出方向位于东北,应位于D6和D9之间,B正确,ACD错误。 故选B。2.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长、夜更短,B错误,D正确;春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该地日出日落时间不会变化,AC错误。 故选D。16~17.【答案】C、A【解析】1. 【分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据图可知,图中a点此时大致在晨线上,c点在夜的中央经线上(可观察,也可用赤道上夜长推算),a所在经线与c所在经线之间地方时跨3个小时即(80°-35°)÷15°=3小时,这是夜长的一半(下半夜),整个夜长为6小时,C正确;ABD错误。 2.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解答】图示时刻,a、b、c三地均位于晨昏圈上,三地的太阳高度相同(均为0°),A正确;b地位于南回归线上,终年没有极昼现象的条件(产生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线为极圈),B错误;c地此时刻位于夜的中央经线上,地方时为0时或24时,C错误;a地在晨线上,但日出方向为东南(南极地区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南半球),D错误。 故选A。18~19.【答案】C、B【解析】1. 【分析】本题考查临汾陶寺观象台不对称布局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图示分析解答。【解答】 观象台上观测到的冬至日与夏至日日出方位不对称,主要是观象台通过夯土柱的狭缝观测,东部塔耳山上的日出方位是图中东南方向,地势较高,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所以冬半年日出方位角冬偏南的幅度大,C正确;黄赤交角、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观象台观测到的冬至日与夏至日日出方位不对称无关,AB错误;根据狭缝的对应日期,古人将一年分为长短不一的20个节气。据此可知,时间长短的差异是观象台不对称布局的结果,而不是原因,D错误。2. 【分析】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解答】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京时间(120°E)5:59时,陶寺观象台(约36°N,111°E)与北京时间的经度相差9,地方时相差36分钟,因此观象台所在地的地方时约为5:23,该地昼长=(12时-日出时间)×2=(12-5:23)×2=13小时14分,故当地昼长夜短,AD错误;依据20°N纬线夏至日时最大昼长13小时13分左右,昼长13小时14分时,而山西临汾(约36°N)的最大昼长超过13小时14分,B正确,C错误。20~22.【答案】C、B、D【解析】1.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解答】二十四节气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C正确,AD错误;地球自转角速度指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除两极点为零外,均为15°/小时,24节气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关系不大,B错误。2.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子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直射点无影长,物体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反之越短。读图分析可知,雨水节气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当处于雨水节气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北移动,根据“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中心向南北两方向递减”规律可知,合肥较哈尔滨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哈尔滨大,最短日影短于哈尔滨最短日影,A错误;上海和北京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上海纬度(30°N)较北京(40°N)低,根据“北半球冬半年,昼短于夜,越往北昼越短,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反之”规律可知,上海昼长长于北京,物体出现日影的时长长于北京,C正确;根据“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以23°26'S为中心向南北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规律可知,海口正午日影长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时刻的冬至日,非雨水节气,B错误;根据日出方向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都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极昼地区太阳正南升,正南落”可知,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不同城市日影指向方位均相同,日出东南时段,日影朝向西北方,日落西南时段,日影朝向东北方,D错误。3.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公转时,离太阳最近时(近日点)日地之间的天体引力最大,地球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7月初)日地之间的天体引力最小,公转速度最慢。夏至与大暑这两个节气和远日点(7月初)最接近,此两节气之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地球公转速度最接近,排除法,D正确,ABC错误。23.【答案】(1) 32° 79°(2)昼最长夜最短;越往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3)不会。当正午太阳光照与北面石台斜面平行时周公测景台出现“无影"现象;北京纬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更小,正午太阳光线不会与北面石台斜面平行,故不会出现“无影“现象。【解析】本题以“二分二至日正午周公测景台光照示意图”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及计算能力。 (1) 由材料可知,周公测景台(34.5°N, 113°E) 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图为两至、两分日正午光照示意图,故太阳在1位置时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此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 (34.59+23.5°) =32°; 太阳在3位置时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 (34.5°-23.5°)=79°。(2)读图可知,当太阳在3位置时,石表的日影与石台北面上沿齐平,阳光与石台正北立面的倾斜度相同,出现地面没有影子的情形,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直射点移动到最北边,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越往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3)由上一题分析,周公测景台在夏至日出现“无影现象,此时石台北面斜面与地面的夹角与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北面斜面与地面夹角等于79°,若移动到北京(40°N, 116°E) ,北京纬度更高,- -年之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H=90°-(40°-23.5°) <79°, -年之中正午太阳光线始终与北面石台斜面存在夹角,故不会出现“无影' "现象。24.【答案】25. (1)东南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照;利于阳光照入房屋深处;减少 B楼遮挡的影响(2点4分)(2)南楼的楼高(1分),两楼的间距(1分),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1分)(3)夏至(6月22日前后)至冬至(12月22日前后)(1分)原因:太阳直射点南移,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影子变长(4)昼长夜短画图:早上影子朝西南,长;傍晚影子朝东南,长;正午影子朝正北,最短。顺时针(1分)【解析】略25.【答案】(1)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中部地势较高,东部、西部地势较低,地势起伏大;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高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东南部有较大面积沙漠;海岸线平直。(2)大量定日镜自动跟踪日光,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使用塔式结构,少占用土地(降低土地成本);镜面光亮,反射率高;采用定日镜阵列(定日镜众多),集中反射,光能集中,吸热器容易达到较高工作温度;技术先进,各种能量之间(光、热、蒸汽、电能之间)的转换效率高,显著提高发电量。(3)有利条件:位于较低纬内陆地区,太阳高度角大,晴天多,光照强;地势较平坦广阔,利于大面积铺设定日镜。不利条件:(位于沙漠附近,)多风沙天气,定日镜面板易被沙尘覆盖,缩短设备的使用年限,影响发电效率;水资源短缺,提高运营成本。(4)中国优势: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制造业实力强等。摩洛哥优势:资源(磷灰石、太阳能、土地等)丰富;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较低等(生产成本较低等)。【解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地势中部较高,东部和西部地势较低,地势起伏大;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高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东南部分布有面积较大的沙漠;沿海海岸线比较平直。(2)根据材料“该电站发电系统利用“照射光线自动跟踪”技术,精准追踪日光并将镜面反射光聚焦到吸热器上,集热后高温熔盐蒸汽进行发电,发电系统能显著提高发电量”和图片分析,该系统使用塔式结构,占用土地少,降低了土地成本;大量定日镜自动跟踪日光,而且镜面光亮,反射率高,提高了光能的利用效率;采用定日镜阵列集中反射,光能集中,吸热器容易达到较高的工作温度;熔盐可以循环利用;技术先进,光能、热能、高温熔盐、蒸汽、电能之间的能量转换效率高,提高了发电量。(3)有利条件:甲地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位于内陆地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大面积铺设定日镜。不利条件:该地水资源短缺,增加了发电的成本;该地区位于沙漠附近,风沙天气多,定日镜面板易被沙尘覆盖,影响发电效率,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年限,增加了维护成本。(4)该项目合作中,中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资金雄厚,技术力量比较强,产业链完整,制造业实力强等。摩洛哥的优势体现在太阳能、磷灰石资源丰富,土地廉价,劳动力成本较低,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