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高中政治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共24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高中政治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三(共24页)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含义、构成、类型、注意问题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的含义、构成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又叫直言判断。
事物
运动的

主项
所有
联项
量项
谓项
中学生
球迷
不是
有些
主项:断定对象
谓项:断定对象性质
量项:主项被断定范围
联项:联结主项和谓项
量项
全部对象:所有、一切、凡是
部分对象:有的、有些
一个对象: 这个、那个
联项:是、不是
2、性质判断的类型
(1)标准一:依据判断的质,
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的”
“有些中学生不是球迷”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注意:
肯定判断的联项是“是”,对日常语言表达中,“是”常常被省略或替代。
如“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这道菜味道不错”。
否定判断的联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省略,但可以被替代。
如“教室里无人”。
标准二:从判断的量,即以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
对象范围 叠项表示 举例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 某类事物的全部 所有、一切、凡是等 可以省略 人都会死
所有商品都是有价值的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 某类事物的部分 有些、少数、大部分等 不可以被省略 有的同学是我的邻居
有的地方下雨了
单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 某类事物的一个 这个、那个等 一般不需要量项 这道题是错的
李白是诗人
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所有
商品

有价值的。
所有
真理
不是
一成不变的。
有些
中学生

共青团员。
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湖北省
不是
自治区。
苏炳添

运动员。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单称判断不需要量项。
标准三: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
2、性质判断的类型
全称肯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都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断定某一个别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指出下列判断属于哪种直言判断,并指出其主项和谓项。
(1)凡人皆有死。
(2)一切事物都不是没有矛盾的
(3)有的矛盾是对抗性的,有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4)有的科学家不是大学毕业的
(5)荀子写的《劝学》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
(6)这个人不是中学生。
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3.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⑴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⑵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⑶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例:是一名党员。
例:这本书真好听。
例:所有的高中生都是团员。
例:张三是......。
1.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2.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3.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1.主项与谓项搭配不当。学生是人,学习的重要阶段是时间,两个概念不能这样搭配,应该说“中学阶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
2.联项使用不当。仙人掌是植物,不能用“不是”这个表示概念之间不相容关系的联结词,这是把概念的种属关系误作为全异关系,可以改为“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树木,样子长得很特别”。
3.量项使用不当。即误用了量项“有些”,可以改为“所有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含义、构成、类型、注意问题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一间房子里,有一位祖父,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哥哥,
一个弟弟,一位叔叔,还有一个是侄子。
这间房间里至少有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祖 父
爸 爸
孙 子
叔 叔
结论:最少四人。
就最小辈分的那个人来说,
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分别是爸爸、叔叔、祖父。
1、关系判断的含义、构成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做关系判断。
(2)关系判断的构成:
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
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
量项
量项
关系项
第二关系者项
第一关系者项
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作关系者项;
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
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
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作量项;
假设以下关系成立:
小明和小华是同学。
小明比小华岁数大。
小明信任小华。
小华和小明是同学。
小华比小明岁数大。
小华信任小明。
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
(3)关系判断的类型
① 对称性关系:两个对象之间
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
1.小明与小华是同学
2.小明比小华岁数大
3.小明信任小华
小华与小明是同学——成立
——对称关系
小华比小明岁数大——不成立
——反对称关系
小华信任小明——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
——非对称关系
反过来也对
反过来一定不对
反过来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3)关系判断的类型
② 传递性关系:三个对象以上
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
非传递关系
1.甲的岁数比乙大,乙的岁数比丙大
2.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
3.甲是乙的同学,乙是丙的同学
甲的岁数比丙大——成立
——传递关系
甲是丙的父亲——不成立
——反传递关系
甲是丙的同学——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
——非传递关系
上述三个判断中,把第一关系者甲和第三关系者丙联结起来,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吗?
①所有足球运动员都是值得钦佩的。
②人大和政协都有利于人民民主的实现。
③所有纪录不是一成不变的。
④有些足球运动员是冠军。
⑤有些失败不是遗憾的。
⑥我比你岁数大。
⑦你喜欢我,我喜欢他。
⑧C罗身高高于姆巴佩,姆巴佩高于梅西。
⑨你十分喜欢我。
全称肯定判断
对称性关系对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对称性关系反
传递性关系 非
传递性关系传
对称性关系非
1.先判定是性质判断(主项只一个)还是关系判断 (两个或以上,关系者项)
构成性质判断:
量项 主项 谓项 联项
关系判断:
关系者项 关系项 联项
2.再判断是关系判断中的哪一个
对称性关系 2个
传递性关系2个以上
性质判断中主项只有一个。 如果出现了多个主体,要区分是关系者项还是从属于主项的描述。
性质判断中:从地位上,我们可以粗浅地理解为谓项是从属于主项的。
例: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
省略一个主体:人民当家作主是本质与核心,句式完整, 所以这是一个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中我们可以粗浅地理解为在一个关系判断中,两个关系者项之间是平等关系,而非从属关系。如果去掉个关系者项,这个判断就不完整了。
例:“五大于三”。“大于” 表示关系,五”和“三是这个关系的承担者。去掉“五”或者去掉“三”这句话就不能完整表述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听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客观实在”,句式完整,因此这句话是性质判断;
"物质决定意识”,去掉一个关系者项“意识”, "物质决定” 不完整,所以这是一个关系判断。
⑴把握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把握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⑵把握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
(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性质判断的含义
性质判断的结构
关系判断的含义
关系判断的结构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的类型
运用关系判断的意义
性质判断的分类
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量项、主项、联项、谓项
质、量、质与量的结合
量项、关系者项、关系项
对称性、传递性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1.性质判断的含义: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2.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3.种类
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质”与“量”的结合上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2.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作关系者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作量项。3.分类: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类型 举例
对称性关系 对称关系: 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 甲是乙的同学,则乙也是甲的同学,同学关系就是对称关系;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和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相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对称关系。其他如“相同关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等,也都是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 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 地球大于月球,则就不可能月球大于地球。其他如“小于关系”“重于关系”“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等关系,也都是反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偶对称关系): 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 张三佩服李四。这里的“佩服”关系就既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反对称的。因为,当张三佩服李四时,李四可能佩服张三,也可能不佩服张三。因此,“佩服”就是一种偶对称关系。其他如“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都是非对称关系
传递性 关系 传递关系: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 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比黑龙江长,因而,长江比黑龙江长。在这个例子中,“比……比”是一种传递关系。
其他如“小于”“大于”“在……之前”“在……之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包含”等,都可构成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 甲是乙的母亲,乙是丙的母亲,则不可能甲是丙的母亲。在这里,“是母亲”的关系就是一种反传递关系。
其他如“是父亲”“是儿子”等,也都可构成这种传递关系
非传递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偶传递关系 我们不能因为甲喜欢乙,乙喜欢丙,就断定甲一定喜欢丙,因而称非传递关系(偶传递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