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精选高频选择题50题考点概览考点01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考点02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考点03 中华文明的起源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1.(23-24七年级上·河南新乡·期末)70万年前的北京,是野兽的天堂……在这巨大的野生动物园里,有一个特别的存在——这些生物……拿着石器……准备伏击他们的猎物,猎取到猎物后,他们会用打磨尖的石头划开猎物的表皮。“他们”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70万年前的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他们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B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但是材料中的“70万年前的北京”不符,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他们已经会人工取火,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但是材料中的“70万年前的北京”不符,排除C项;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他们已经会种植粟,会制作彩陶,但是材料中的“70万年前的北京”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23-24七年级上·重庆南川·期末)据考古发现,北京猿人在体质形态上呈现出明显的各部位进化不平衡的特征。其中,他们的四肢进化较快,上肢上臂骨、锁骨等具有与现代人相似的形状,且相似的程度较之下肢更大。这些特征表明,北京人能够( )A.长时保存火种 B.制作各类工具 C.直立行走劳动 D.结成群体生活【答案】C【解析】“他们的四肢进化较快,上肢上臂骨、锁骨等具有与现代人相似的形状,且相似的程度较之下肢更大”说明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劳动,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北京人使用火的信息,排除A项;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23-24七年级上·甘肃庆阳·期末)2023年9月12日,《光明日报》刊文《穿越170万年寻迹”元谋人”--现场直击元谋猿人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记者深入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追随考古专家们穿越170万年,探寻元谋人的前世今生。如果你想实地观看此次考古发掘,应该去的地方是( )A.陕西 B.北京 C.浙江 D.云南【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是以其发现地命名的,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D项正确;位于陕西的早期人类是蓝田人,排除A项;位于北京的早期人类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排除B项;位于浙江的是河姆渡遗址,排除C项。故选D项。4.(22-23七年级上·重庆九龙坡·期末)1965年,地质工作者钱方、浦庆余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两个人类门齿化石,经古地磁方法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以上发现可以证实( )A.云南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科学家具有执着探索的精神C.中国的考古技术领先世界 D.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1965年,地质工作者钱方、浦庆余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两个人类门齿化石,经古地磁方法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元谋人的发现。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D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云南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科学家具有执着探索的精神、中国的考古技术领先世界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5.(23-24七年级上·广东·期末)长阳人遗址位于湖北省长阳县,这里发现了人类上颌骨和牙齿及共存的古脊椎动物等化石,经检测距今19.5万年左下。以下和长阳人大致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龙山文化先民 D.半坡居民【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70-20万年前,跟材料中湖北省长阳县长阳人生活的年代相近,A项正确;山顶洞人生活在约3万年前,排除B项;龙山文化先民生活在4000年前,排除C项;半坡居民生活在6000年前,排除D项。故选A项。6.(23-24七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2024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二十周年。二十年来,考古人在碎片中寻找线索、在地层里窥见历史,试图“文明探源”、诠释“何以中国”。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最主要方式是(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复原想象【答案】A【解析】从材料“考古人在碎片中寻找线索、在地层里窥见历史”和所学知识可知,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最主要方式是考古发现,A项正确;文献记载是辅助方式不是最主要的方式,排除B项;神话传说只能作为参考,不是最主要的方式,排除C项;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最主要方式是考古发现,复原想像不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7.(23-24七年级上·陕西安康·期末)假如你生活在早期人类北京人生活时期,下列事情中你能够做到的是( )A.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B.进行人工取货火C.用磨光的贝壳等做装饰品,装扮自己 D.在兽骨上钻孔【答案】A【解析】据题干“北京人生活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靠采集狩猎为生,A项正确;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还会用磨光的小石珠、贝壳等来装扮自己,北京人并未掌握人工取火、磨光和钻孔等技术,排除BCD项。故选A项。8.(23-24七年级上·四川泸州·期末)科学家认为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里常有动物出没,也有丰美的水草。其依据是(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动植物化石 D.科学家的想象【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距离今天已经非常久远,如果要研究早期北京人的动植物等,最重要“依据”是遗址发掘出的动植物化石,这属于第一手资料,C项正确;神话传说有夸张成分,不是最可信的史料,排除A项;科学家的想象、史书中的文字记载都不是第一手资料,都无法直接验证,排除BD项。故选C项。9.(23-24七年级上·广东·期末)考古学家在元谋人化石存在的地层中发现了3件石器,均为石英岩制造的刮削器。据此可知,元谋人( )A.懂得制造工具 B.以采集狩猎为生C.过着群居生活 D.是我国最早人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元谋人化石存在的地层中发现了3件石器,均为石英岩制造的刮削器”可知,元谋人当时已经会制造工具,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元谋人以采集狩猎为生、过着群居生活、是我国最早人类,排除B、C、D项。故选A项。10.(23-24七年级上·河南许昌·期末)2007年,考古队在许昌发掘出一块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人类顶骨化石,被命名为“许昌人”,这是河南省内发现的第一例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填补了中国古人类进化的一项空白。据此可知“许昌人”( )A.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头盖骨化石 B.印证了中国是人类主要起源地C.说明中国已经步入新石器时代 D.仍然保留了较多猿的身体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考古队在许昌发掘出一块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人类顶骨化石,被命名为‘许昌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人物头像复原图,“许昌人”仍然保留了较多猿的身体特征,D项正确;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头盖骨化石,而不是“许昌人”,排除A项;单纯的一例“许昌人”,无法得出中国是人类主要起源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为旧石器时代,而不是新石器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1.(23-24七年级上·广东佛山·期末)2022年在湖北发现的生活在距今约80-11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直立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发现( )A.是我国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化石 B.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C.反映了古人类已能制作打制石器 D.呈现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说明“距今约80-11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直立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可知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人类演化提供重要信息,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B项正确;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头骨,并未发现石器化石,无法证明古人类已能制作打制石器,排除C项;距今约80-110万年还未进入原始农业,排除D项。故选B项。12.(23-24七年级上·四川自贡·期末)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平均海拔超过3750米。考古学家通过皮洛遗址的挖掘得出结论:这些古人会用火。下列能够佐证此结论的是( )A.史学家的论文、著作 B.远古时代的纪录片C.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遗址中20%的烧石【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考古学家通过皮洛遗址的挖掘得出结论:这些古人会用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 资料。因此能够佐证此结论的是遗址中20%的烧石,D项正确;史学家的论文、著作,有加工的成分,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A项;远古时代的纪录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神话传说属于没有可靠的来源,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13.(23-24七年级上·河南新乡·期末)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找到了炭屑,后来又在深沟底部找到两件颜色发黑的动物化石,经鉴定可能为烧骨。这反映出元谋人已经( )A.知道用火 B.饲养家畜 C.制造石器 D.种植庄稼【答案】A【解析】据题干“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找到了炭屑,后来又在深沟底部找到两件颜色发黑的动物化石,经鉴定可能为烧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题干说明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A项正确;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还不会饲养家畜,排除B项;打制石器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种植庄稼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14.(23-24七年级上·辽宁大连·期末)如图是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石器,这些石器具有的史料价值是( )A.表明北京人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B.说明北京人已具有现代人的智力水平C.印证了北京人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D.论证了北京人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答案】C【解析】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C项正确;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结合科学研究表明,北京人智力仅相当于现代人9-13岁智力水平,排除B项;打制工具的方法是把一块石头打在另一块石头上,从打出的碎片中选出合适的,与美学素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科学家用放射性碳素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方法得知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3万年。由此可见,研究历史可借助( )A.政府支持 B.个人经验 C.科学技术 D.团队合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科学家用放射性碳素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方法得知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3万年”可知,科学技术有助于研究历史,C项正确;根据材料“科学家用放射性碳素断代”可知,强调研究历史可借助科学技术,并没有涉及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科学技术对历史研究的作用,并没有涉及个人经验的表述,排除B项;团队合作有助于历史研究,但是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6.(23-24七年级上·安徽亳州·期末)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中有骨针,装饰品有钻孔的小石珠、砾石和青鱼上眼骨等。这说明山顶洞人( )A.已掌握钻孔技术 B.学会种植庄稼C.使用打制石器 D.懂得饲养家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山顶洞人通过钻孔技术制作的骨针和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A项正确;山顶洞人还处于采集和狩猎阶段,并未学会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畜,排除BD项;材料中骨针和装饰品体现出当时人们已掌握钻孔技术,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图片中没有涉及打制石器,排除C项。故选A项。17.(23-24七年级上·山西临汾·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山顶洞人的项链”是当时的人们经过工艺加工的砾石、兽牙、鱼骨等组合穿缀成串饰,配在项间,有的鱼骨还留下红颜色的染色痕迹。这一饰品的出现,反映了山顶洞人( )A.能制造工具 B.学会人工取火 C.有了审美观念 D.过定居生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是生活在距今3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它们已经会人工取火,而且山顶洞人还有爱美意识,在他们的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山顶洞人能制造工具,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山顶洞人用火的情况,排除B项;山顶洞人居住在山洞里,没有建房定居,排除D项。故选C项。18.(23-24七年级上·湖北武汉·期末)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之前,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是( )A.神话传说 B.文字史料 C.回忆录 D.考古发现【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实物史料一般作为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一般作为第二手史料,因此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之前,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现相关的实物史料,D项正确;神话传说具有主观迷信色彩,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不是最重要的依据,排除A项;既然是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之前,显然不可能主要通过文字史料来了解当时的历史,排除B项;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之前应追溯到我国的远古时代,不太可能留下所谓的回忆录,排除C项。故选D项。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19.(23-24七年级上·山西临汾·期末)观察下边这幅《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指出农耕遗址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A.满天星斗较为广泛 B.都属于旧石器时代C.北京人遗址内涵丰富 D.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答案】A【解析】根据《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可知,我国原始农业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A项正确;中国原始农耕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北京人不属于原始农耕时期,排除C项;我国原始农业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20.(23-24七年级上·北京丰台·期末)以下考古发现表明( )A.我国是早期人类发源地之一 B.北京人已会使用和保存火种C.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历史 D.原始农耕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000年的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发现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这些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及文物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历史,C项正确;云南是我国早期人类发源地之一,材料中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排除A项;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排除B项;磨制石器是指表面磨光的石器。材料中没有涉及磨制石器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21.(23-24七年级上·广东江门·期末)新石器时代某遗址还保留着打进地下的成排木桩,以及大量带榫(sǔn)卯的木梁架结构,此外还发现有企口(榫槽相接)地板,雕花栏杆等。复原起来,这是一种将房子架高起来的干栏式建筑。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A.半坡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他们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D项正确;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A项;干栏式建筑不属于大汶口遗址、龙山文化,排除B、C项。故选D项。22.(23-24七年级上·浙江舟山·期末)考古学家曾在舟山马岙发掘出99个大小不等的土墩。土墩中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凿、石镰等文物,出土的陶罐上还残留有六千年前的稻谷痕迹,这些文物共同印证了六千多年前此地(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C.人们开始群居生活 D.已经有了原始农耕生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舟山马岙发掘出农业生产工具和稻谷遗迹,说明当时农业已经产生,有了原始农耕生活,D项正确;六千多年前正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并未出现国家机器相关内容,无法说明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排除B项;人们开始群居生活,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23.(23-24七年级上·山东临沂·期末)2023年12月22日,“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举办,会上介绍了新宫遗址的诸多重要发现,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还发现了食物加工的痕迹以及北京最早的稻作遗迹。下列早期人类中,种植水稻的是(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还发现了食物加工的痕迹以及北京最早的稻作遗迹”,结合所学可知,长江下游地区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这利益于河姆渡人辛勤劳动培植禾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D项正确;半坡居民种植粟,排除A项;北京人、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BC项。故选D项。24.(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果实、种子,如橡子、菱角、酸枣、芡实等。这表明当时( )A.定居生活开始B.食物种类丰富 C.彩绘艺术多元 D.贫富差距拉大【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果实、种子,如橡子、菱角、酸枣、芡实等。这表明当时食物种类丰富,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遗址出土的大量果实”,其主旨是强调食物种类,而不是定居生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彩绘艺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食物种类的多样化,没有体现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25.(23-24七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末)陶寺墓地发现的墓葬,部分使用木棺,随葬品数量多而精美,达一二百件。小型墓占总墓数的80%以上,只有1—3件小件随葬品,更多的则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A.建筑技术先进 B.精神信仰一致C.阶层分化鲜明 D.自然条件恶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部分使用木棺,随葬品数量多而精美,达一二百件。小型墓占总墓数的80%以上,只有1—3件小件随葬品,更多的则一无所有。”可知,材料反映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贫富分化将导致阶级分化,C项正确;从材料反映的随葬品的不同不能体现建筑技术先进,排除A项;从材料反映的随葬品的不同不能体现精神信仰一致,且材料没有涉及精神信仰问题,排除B项;随葬品的不同并不能反映自然条件恶劣,没有涉及自然条件如何,比如水资源匮乏、植被破坏严重、土壤贫瘠等,排除D项。故选C项。26.(23-24七年级上·贵州黔南·期末)位于黔东南州的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其在半山腰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该建筑与我国哪一原始农耕居民的建筑结构最类似(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蓝田人 D.丁村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其在半山腰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是一种高于地面的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符合题干描述的建筑特色,A项正确;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排除B项;蓝田人居住的是洞穴,排除C项;丁村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排除D项。故选A项。27.(23-24七年级上·贵州贵阳·期末)通过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可以洞见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以下关于河姆渡遗址描述正确的是( )A.河姆渡人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B.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粟,烧制陶器C.河姆渡遗址距今5300——4300年D.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观测天象的观象台【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A项正确;种植粟是半坡原始居民,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排除C项;陶寺都城遗址发现了观测天象的观象台,排除D项。故选A项。28.(23-24七年级上·广东韶关·期末)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这样建造房屋,主要是为了( )A.防寒、保暖 B.防范野兽袭击C.通风、防潮 D.便于喂养牲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 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居住干栏式房屋,主要是因为南方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C项正确;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排除A项;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建筑主要是因为有利于通风、防潮,“防范野兽袭击、便于喂养牲畜”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29.(23-24七年级上·安徽芜湖·期末)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某一遗址中发掘了大量的粟和磨制石器,以及精美的陶器。这一遗址最有可能位于( )A.云南元谋县 B.西安半坡村 C.北京周口店 D.安徽和县【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粟和磨制石”“精美的陶器”可知,种植粟的是北方先民,根据所学可知,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B项正确;位于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属于原始人类,不会种植农作物,不会制作陶器,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排除A项;位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属于原始人类,不会种植农作物,不会制作陶器,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排除C项;位于安徽和县的和县猿人,和县猿人不会种植农作物,生活在打制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30.(23-24七年级上·北京海淀·期末)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以彩陶最下特色,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东大汶口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相互借鉴,说明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炎帝教民耕种相关信息,排除A项;陶器不属于金属冶炼,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排除D项。故选C项。31.(23-24七年级上·河南南阳·期末)下图是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观察图片可知( )A.属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冶炼技术有一定发展C.农业生产较发达 D.先民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趣【答案】D【解析】据题干图片可知,图片表面绘制有类似花卉的图案,这说明先民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趣,D项正确;陶器的发展是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标志之一,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冶炼技术属于金属冶炼,与陶器的制作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陶器,而不是农业生产,且从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生产较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32.(23-24七年级上·广东珠海·期末)下图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琼琼”。其设计灵感来自良渚遗址的代表性文物玉琮。除了象征信仰的玉器外,该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址、大型水利系统、等级分明的墓地等,完整地呈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社会形态。据此可知,良渚遗址( )A.是中华文明史的实证 B.标志着远古人类进入定居生活C.开创了原始农耕文明 D.展现了旧石器时代人民的智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除了象征信仰的玉器外,该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址、大型水利系统、等级分明的墓地等,完整地呈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社会形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遗址代表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对其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实证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A项正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标志着远古人类进入定居生活,与题干内容“该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址、大型水利系统、等级分明的墓地等,完整地呈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社会形态”不符,排除B项;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开创了原始农耕文明,与题干内容“该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址、大型水利系统、等级分明的墓地等,完整地呈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社会形态”不符,排除C项;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与题干信息“除了象征信仰的玉器外,该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址、大型水利系统、等级分明的墓地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3.(23-24七年级上·四川宜宾·期末)下列组图是我国中原地区及周围地区出土的彩陶,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周围地区的文化都融入了中原 B.当时全国都掌握了制陶技术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不同地区的纹饰相差的很大【答案】C【解析】从题干图片下的文字说明可知,不同地区出土的陶器,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具有很好的整合性,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因此,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性,C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周围地区的文化都融入了中原,排除A项;根据题干我国中原地区及周围地区出土的彩陶可知不能代表全国,排除B项;观察图片发现不同地区的纹饰相差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34.(23-24七年级上·青海·期末)有学者认为,我国今天北方建筑中的传统风格无不受着半坡建筑文化的影响。“半坡建筑文化”体现在( )A.干栏式木结构建筑 B.半地穴式圆形房屋C.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D.人面鱼纹彩陶盆【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B项正确;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木结构,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在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排除C项;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与建筑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中华文明的起源35.(23-24七年级上·湖南长沙·期末)距今4300—4000年的山西陶寺都城遗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小型墓占总数的近90%,墓坑狭小,大多没有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 )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D.化石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小型墓占总数的近90%,墓坑狭小,大多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可知,这一时期私有制出现且阶级分化明显,B项正确;在我国,黄河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排除C项;题干内容与化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6.(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相传他与另一位部落首领炎帝结成联盟,打败东夷部落首领蚩尤和北方民族荤粥,将势力扩展到冀北地区和黄河中游。“他”是( )A.尧 B.舜 C.大禹 D.黄帝【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题干所述的“他”是黄帝,D项正确;尧、舜、禹是黄帝和炎帝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均与“打败东夷部落首领蚩尤”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37.(23-24七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路史·前纪七》载:“轩辕氏,作于空桑之北,绍物开智,见转风之蓬不已者,于是作制乘车。”材料中被称作“轩辕氏”的是( )A.炎帝 B.黄帝 C.帝舜 D.大禹【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弓箭。因此材料中被称作“轩辕氏”的是黄帝,B项正确;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与“轩辕氏”不符,排除A项;帝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与“轩辕氏”不符,排除C项;传说中禹吸取其父鲧堵塞之法失败的教训,“三过家门而不入”,专心治水,采用疏导方法,用13年时间成功治理黄河水泛滥。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与“轩辕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8.(23-24七年级上·河南郑州·期末)后世对黄帝十分尊敬和推崇,很多地方修建了黄帝陵、黄帝庙等纪念场所。这是因为黄帝( )A.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C.推行了禅让制 D.主持治水有功【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等。后人尊称黄帝为中华民族 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排除B项;尧舜禹时期推行了禅让制,排除C项;禹主持治水有功,排除D项。故选A项。39.(23-24七年级上·福建三明·期末)传说燧人氏钻燧取火,考古发现也证明,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发明使钻燧取火成为可能。这说明( )A.燧人氏钻燧取火是人类使用天然火的开始B.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是完全真实可信的C.传说应该与考古材料印证才具有史料价值D.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途径,D项正确;材料表明钻燧取火成为可能,无法得出燧人氏钻燧取火是人类使用天然火的开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是完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选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40.(23-24七年级上·安徽滁州·期末)根据史书记载:黄帝“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丁阪泉之野”。这场战争( )A.炎帝运用了指南车 B.促使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C.使华夏族形成 D.使炎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与炎帝战丁阪泉之野”和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阪泉之战。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打败炎帝,使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B项正确;相传黄帝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最终打败蚩尤,排除A项;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才逐渐形成华夏族,排除C项;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排除D项。故选B项。41.(23-24七年级上·安徽六安·期末)在古史传说中,下列不是炎帝为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是( )A.教人煮盐 B.制作生产工具 C.养蚕抽丝 D.制作陶器【答案】C【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是嫘祖的贡献,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教人煮盐、制作生产工具、制作陶器是炎帝为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42.(23-24七年级上·广东云浮·期末)《管子·小匡》中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并举的记述,并认为华夏(“中国”)居中,为五方的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观念升华。这一记述反映出( )A.百家争鸣的盛况 B.传统秩序遭到破坏C.华夏认同的增强 D.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华只有分化加剧的发展趋势”“夏(中国')居中,为五方的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观念升华”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华夏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华夏认同的增强,没有涉及百家争鸣的盛况,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秩序遭到破坏,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夏认同的增强,没有体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排除D项。故选C项。43.(23-24七年级上·贵州贵阳·期末)古代文献中记述的神话传说,充满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古史中传说中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逐渐形成为华夏族。这一传说反映了( )A.黄帝建造宫室以避寒暑的故事B.华夏民族逐渐形成的故事C.尧推举舜做继承人的故事D.原始社会黄河流域水患严重的故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古史中传说中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可知,这一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是各个部落之间攻伐、合并等不断交融才最终形成,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黄帝建造宫室以避寒暑的情况,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帝、黄帝、蚩尤等部落”,没有涉及尧推举舜做继承人,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原始社会黄河流域水患严重,排除D项。故选B项。44.(23-24七年级上·河北廊坊·期末)据所学知识,指出对以下三个课时内容涉及的时代划分准确的一项是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课时 内容第1课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第2课 原始农业、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人第3课 黄帝、炎帝、大禹治水、禅让制A.传说时代—农耕时代—铁器时代 B.传说时代—远古时代—农耕时代C.远古时代—农耕时代—铁器时代 D.远古时代—农耕时代—传说时代【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远古时代是指原始人出现的时代,农耕时代是指原始农业出现以后,传说时代是指远古时代,D项正确;传说时代是指远古时代,农耕时代是指原始农业出现以后,铁器时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传说时代是指远古时代,农耕时代是指原始农业出现以后,排除B项;远古时代是指原始人出现的时代,农耕时代是指原始农业出现以后,铁器时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45.(23-24七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在考古学上称为龙山文化,考古学证明,龙山文化时代中华大地进入了万邦林立的“邦国时代”。龙山时代的都城遗址中,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被学术界认为很有可能是尧都平阳。下列可能发生在该时代的是( )A.国人暴动 B.盘庚迁殷 C.商汤灭夏 D.尧舜禅让【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在考古学上称为龙山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前是原始社会晚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推举首领,尧舜禅让先后成为联盟首领,D项正确;商汤灭夏发生在约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ABC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46.(23-24七年级上·福建三明·期末)从下图“大禹治水像”可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A.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 B.大禹用疏导法治水消除水患C.大禹花十三年时间治水成功 D.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大禹手中拿的工具是耒耜,由此可知当时耒耜应该是重要的生产工具,A项正确;图示内容并未涉及大禹治水的方法和时间,排除BC项;根据图示内容无法说明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排除D项。故选A项。47.(23-24七年级上·北京朝阳·期末)下侧是一位同学画的漫画,表现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对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炎帝会制作乐器 B.当时实行禅让制C.黄帝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D.当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解析】据材料“下侧是一位同学画的漫画,表现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传贤”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禅让制,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炎帝制作乐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黄帝”的内容,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48.(23-24七年级上·河北廊坊·期末)在彼此势均力敌的状态下,最合适的模式还是轮流做首领。这样可以把部落联盟的内耗减小到最少而全力对外,同大自然搏斗、同别的部族争斗来谋生存、求发展。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禅让制存在的必要性 B.世袭制诞生的基本条件C.夏朝建立的主要原因 D.商汤灭夏的原因和结果【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最合适的模式还是轮流做首领”“这样可以把部落联盟的内耗减小到最少而全力对外,同大自然搏斗、同别的部族争斗来谋生存、求发展”可知,题干描述的是禅让制存在的必要性,A项正确;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与题干“最合适的模式还是轮流做首领”不符,排除B项;夏朝建立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题干“把部落联盟的内耗减小到最少而全力对外,同大自然搏斗、同别的部族争斗来谋生存、求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商汤灭夏的原因是夏朝的暴政,最终成功了,与题干“把部落联盟的内耗减小到最少而全力对外,同大自然搏斗、同别的部族争斗来谋生存、求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49.(23-24七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史记》记载:尧知道他儿子丹朱不贤,不足以托付天下于他,于是就把权力交给了舜,舜的儿子商均(史记:叫均,封在商地,故称商均)也不足以托付天下,所以舜推荐禹为首领。材料反映出尧舜禹之间的传位标准是( )A.战功 B.世袭 C.德行 D.学识【答案】C【解析】从“尧知道他儿子丹朱不贤,不足以托付天下于他,于是就把权力交给了舜,舜的儿子商均(史记:叫均,封在商地,故称商均)也不足以托付天下,所以舜推荐禹为首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禅让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其注重的传位标准是德行,C项正确;“战功”、“学识”的学法,均与题干“丹朱不贤,不足以托付天下于他”无关,排除AD项;尧和舜、舜和禹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无法说明其标准是世袭,且“世袭”的说法也与题干“丹朱不贤,不足以托付天下于他”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50.(23-24七年级上·广东东莞·期末)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这些神话或传说共同彰显了古代先民( )A.坚强不屈,愈挫愈勇的抗争精神 B.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C.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D.公而忘私,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答案】A【解析】“女娲补天”体现古人应对自然灾难,坚持抗争的精神;“精卫填海”体现意志坚决,不畏艰难的精神;“愚公移山”体现不畏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带来人民坚持抗击洪水十三年,最终胜利。这些神话传说都体现了坚强不屈,愈挫愈勇的抗争精神,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精选高频选择题50题考点概览考点01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考点02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考点03 中华文明的起源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1.(23-24七年级上·河南新乡·期末)70万年前的北京,是野兽的天堂……在这巨大的野生动物园里,有一个特别的存在——这些生物……拿着石器……准备伏击他们的猎物,猎取到猎物后,他们会用打磨尖的石头划开猎物的表皮。“他们”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2.(23-24七年级上·重庆南川·期末)据考古发现,北京猿人在体质形态上呈现出明显的各部位进化不平衡的特征。其中,他们的四肢进化较快,上肢上臂骨、锁骨等具有与现代人相似的形状,且相似的程度较之下肢更大。这些特征表明,北京人能够( )A.长时保存火种 B.制作各类工具 C.直立行走劳动 D.结成群体生活3.(23-24七年级上·甘肃庆阳·期末)2023年9月12日,《光明日报》刊文《穿越170万年寻迹”元谋人”--现场直击元谋猿人遗址第六次考古发掘》,记者深入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追随考古专家们穿越170万年,探寻元谋人的前世今生。如果你想实地观看此次考古发掘,应该去的地方是( )A.陕西 B.北京 C.浙江 D.云南4.(22-23七年级上·重庆九龙坡·期末)1965年,地质工作者钱方、浦庆余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两个人类门齿化石,经古地磁方法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以上发现可以证实( )A.云南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科学家具有执着探索的精神C.中国的考古技术领先世界 D.中国是远古人类重要起源地5.(23-24七年级上·广东·期末)长阳人遗址位于湖北省长阳县,这里发现了人类上颌骨和牙齿及共存的古脊椎动物等化石,经检测距今19.5万年左下。以下和长阳人大致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龙山文化先民 D.半坡居民6.(23-24七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2024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二十周年。二十年来,考古人在碎片中寻找线索、在地层里窥见历史,试图“文明探源”、诠释“何以中国”。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最主要方式是(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复原想象7.(23-24七年级上·陕西安康·期末)假如你生活在早期人类北京人生活时期,下列事情中你能够做到的是( )A.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B.进行人工取货火C.用磨光的贝壳等做装饰品,装扮自己 D.在兽骨上钻孔8.(23-24七年级上·四川泸州·期末)科学家认为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里常有动物出没,也有丰美的水草。其依据是(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动植物化石 D.科学家的想象9.(23-24七年级上·广东·期末)考古学家在元谋人化石存在的地层中发现了3件石器,均为石英岩制造的刮削器。据此可知,元谋人( )A.懂得制造工具 B.以采集狩猎为生C.过着群居生活 D.是我国最早人类10.(23-24七年级上·河南许昌·期末)2007年,考古队在许昌发掘出一块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人类顶骨化石,被命名为“许昌人”,这是河南省内发现的第一例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填补了中国古人类进化的一项空白。据此可知“许昌人”( )A.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头盖骨化石 B.印证了中国是人类主要起源地C.说明中国已经步入新石器时代 D.仍然保留了较多猿的身体特征11.(23-24七年级上·广东佛山·期末)2022年在湖北发现的生活在距今约80-110万年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直立人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发现( )A.是我国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化石 B.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C.反映了古人类已能制作打制石器 D.呈现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12.(23-24七年级上·四川自贡·期末)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稻城县,平均海拔超过3750米。考古学家通过皮洛遗址的挖掘得出结论:这些古人会用火。下列能够佐证此结论的是( )A.史学家的论文、著作 B.远古时代的纪录片C.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遗址中20%的烧石13.(23-24七年级上·河南新乡·期末)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找到了炭屑,后来又在深沟底部找到两件颜色发黑的动物化石,经鉴定可能为烧骨。这反映出元谋人已经( )A.知道用火 B.饲养家畜 C.制造石器 D.种植庄稼14.(23-24七年级上·辽宁大连·期末)如图是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石器,这些石器具有的史料价值是( )A.表明北京人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B.说明北京人已具有现代人的智力水平C.印证了北京人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D.论证了北京人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15.(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科学家用放射性碳素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方法得知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3万年。由此可见,研究历史可借助( )A.政府支持 B.个人经验 C.科学技术 D.团队合作16.(23-24七年级上·安徽亳州·期末)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中有骨针,装饰品有钻孔的小石珠、砾石和青鱼上眼骨等。这说明山顶洞人( )A.已掌握钻孔技术 B.学会种植庄稼C.使用打制石器 D.懂得饲养家畜17.(23-24七年级上·山西临汾·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山顶洞人的项链”是当时的人们经过工艺加工的砾石、兽牙、鱼骨等组合穿缀成串饰,配在项间,有的鱼骨还留下红颜色的染色痕迹。这一饰品的出现,反映了山顶洞人( )A.能制造工具 B.学会人工取火 C.有了审美观念 D.过定居生活18.(23-24七年级上·湖北武汉·期末)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之前,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是( )A.神话传说 B.文字史料 C.回忆录 D.考古发现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19.(23-24七年级上·山西临汾·期末)观察下边这幅《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指出农耕遗址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A.满天星斗较为广泛 B.都属于旧石器时代C.北京人遗址内涵丰富 D.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20.(23-24七年级上·北京丰台·期末)以下考古发现表明( )A.我国是早期人类发源地之一 B.北京人已会使用和保存火种C.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历史 D.原始农耕主要使用磨制石器21.(23-24七年级上·广东江门·期末)新石器时代某遗址还保留着打进地下的成排木桩,以及大量带榫(sǔn)卯的木梁架结构,此外还发现有企口(榫槽相接)地板,雕花栏杆等。复原起来,这是一种将房子架高起来的干栏式建筑。该遗址最有可能是( )A.半坡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22.(23-24七年级上·浙江舟山·期末)考古学家曾在舟山马岙发掘出99个大小不等的土墩。土墩中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凿、石镰等文物,出土的陶罐上还残留有六千年前的稻谷痕迹,这些文物共同印证了六千多年前此地(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C.人们开始群居生活 D.已经有了原始农耕生活23.(23-24七年级上·山东临沂·期末)2023年12月22日,“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举办,会上介绍了新宫遗址的诸多重要发现,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还发现了食物加工的痕迹以及北京最早的稻作遗迹。下列早期人类中,种植水稻的是(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24.(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果实、种子,如橡子、菱角、酸枣、芡实等。这表明当时( )A.定居生活开始B.食物种类丰富 C.彩绘艺术多元 D.贫富差距拉大25.(23-24七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末)陶寺墓地发现的墓葬,部分使用木棺,随葬品数量多而精美,达一二百件。小型墓占总墓数的80%以上,只有1—3件小件随葬品,更多的则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A.建筑技术先进 B.精神信仰一致C.阶层分化鲜明 D.自然条件恶劣26.(23-24七年级上·贵州黔南·期末)位于黔东南州的西江千户苗寨,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其在半山腰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该建筑与我国哪一原始农耕居民的建筑结构最类似(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蓝田人 D.丁村人27.(23-24七年级上·贵州贵阳·期末)通过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可以洞见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以下关于河姆渡遗址描述正确的是( )A.河姆渡人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B.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粟,烧制陶器C.河姆渡遗址距今5300——4300年D.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观测天象的观象台28.(23-24七年级上·广东韶关·期末)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这样建造房屋,主要是为了( )A.防寒、保暖 B.防范野兽袭击C.通风、防潮 D.便于喂养牲畜29.(23-24七年级上·安徽芜湖·期末)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某一遗址中发掘了大量的粟和磨制石器,以及精美的陶器。这一遗址最有可能位于( )A.云南元谋县 B.西安半坡村 C.北京周口店 D.安徽和县30.(23-24七年级上·北京海淀·期末)位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以彩陶最下特色,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4500年)的陶器在色彩以及纹饰方面就包含了仰韶文化的因素;而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鼎、罐、高柄杯等陶器,有的器形与大汶口文化遗物近似甚至相同。以上材料说明( )A.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 B.金属冶炼技术的产生及其发展C.不同文化间存在借鉴现象 D.大汶口原始居民拥有私有财产31.(23-24七年级上·河南南阳·期末)下图是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观察图片可知( )A.属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冶炼技术有一定发展C.农业生产较发达 D.先民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趣32.(23-24七年级上·广东珠海·期末)下图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琼琼”。其设计灵感来自良渚遗址的代表性文物玉琮。除了象征信仰的玉器外,该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址、大型水利系统、等级分明的墓地等,完整地呈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社会形态。据此可知,良渚遗址( )A.是中华文明史的实证 B.标志着远古人类进入定居生活C.开创了原始农耕文明 D.展现了旧石器时代人民的智慧33.(23-24七年级上·四川宜宾·期末)下列组图是我国中原地区及周围地区出土的彩陶,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周围地区的文化都融入了中原 B.当时全国都掌握了制陶技术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不同地区的纹饰相差的很大34.(23-24七年级上·青海·期末)有学者认为,我国今天北方建筑中的传统风格无不受着半坡建筑文化的影响。“半坡建筑文化”体现在( )A.干栏式木结构建筑 B.半地穴式圆形房屋C.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D.人面鱼纹彩陶盆中华文明的起源35.(23-24七年级上·湖南长沙·期末)距今4300—4000年的山西陶寺都城遗址,中部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小型墓占总数的近90%,墓坑狭小,大多没有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 )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D.化石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36.(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相传他与另一位部落首领炎帝结成联盟,打败东夷部落首领蚩尤和北方民族荤粥,将势力扩展到冀北地区和黄河中游。“他”是( )A.尧 B.舜 C.大禹 D.黄帝37.(23-24七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路史·前纪七》载:“轩辕氏,作于空桑之北,绍物开智,见转风之蓬不已者,于是作制乘车。”材料中被称作“轩辕氏”的是( )A.炎帝 B.黄帝 C.帝舜 D.大禹38.(23-24七年级上·河南郑州·期末)后世对黄帝十分尊敬和推崇,很多地方修建了黄帝陵、黄帝庙等纪念场所。这是因为黄帝( )A.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C.推行了禅让制 D.主持治水有功39.(23-24七年级上·福建三明·期末)传说燧人氏钻燧取火,考古发现也证明,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发明使钻燧取火成为可能。这说明( )A.燧人氏钻燧取火是人类使用天然火的开始B.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是完全真实可信的C.传说应该与考古材料印证才具有史料价值D.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40.(23-24七年级上·安徽滁州·期末)根据史书记载:黄帝“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丁阪泉之野”。这场战争( )A.炎帝运用了指南车 B.促使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C.使华夏族形成 D.使炎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41.(23-24七年级上·安徽六安·期末)在古史传说中,下列不是炎帝为我国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是( )A.教人煮盐 B.制作生产工具 C.养蚕抽丝 D.制作陶器42.(23-24七年级上·广东云浮·期末)《管子·小匡》中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并举的记述,并认为华夏(“中国”)居中,为五方的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观念升华。这一记述反映出( )A.百家争鸣的盛况 B.传统秩序遭到破坏C.华夏认同的增强 D.社会矛盾不断激化43.(23-24七年级上·贵州贵阳·期末)古代文献中记述的神话传说,充满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古史中传说中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逐渐形成为华夏族。这一传说反映了( )A.黄帝建造宫室以避寒暑的故事B.华夏民族逐渐形成的故事C.尧推举舜做继承人的故事D.原始社会黄河流域水患严重的故事44.(23-24七年级上·河北廊坊·期末)据所学知识,指出对以下三个课时内容涉及的时代划分准确的一项是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课时 内容第1课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第2课 原始农业、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人第3课 黄帝、炎帝、大禹治水、禅让制A.传说时代—农耕时代—铁器时代 B.传说时代—远古时代—农耕时代C.远古时代—农耕时代—铁器时代 D.远古时代—农耕时代—传说时代45.(23-24七年级上·江苏苏州·期末)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在考古学上称为龙山文化,考古学证明,龙山文化时代中华大地进入了万邦林立的“邦国时代”。龙山时代的都城遗址中,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被学术界认为很有可能是尧都平阳。下列可能发生在该时代的是( )A.国人暴动 B.盘庚迁殷 C.商汤灭夏 D.尧舜禅让46.(23-24七年级上·福建三明·期末)从下图“大禹治水像”可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A.耒耜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 B.大禹用疏导法治水消除水患C.大禹花十三年时间治水成功 D.大禹治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47.(23-24七年级上·北京朝阳·期末)下侧是一位同学画的漫画,表现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对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炎帝会制作乐器 B.当时实行禅让制C.黄帝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D.当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48.(23-24七年级上·河北廊坊·期末)在彼此势均力敌的状态下,最合适的模式还是轮流做首领。这样可以把部落联盟的内耗减小到最少而全力对外,同大自然搏斗、同别的部族争斗来谋生存、求发展。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禅让制存在的必要性 B.世袭制诞生的基本条件C.夏朝建立的主要原因 D.商汤灭夏的原因和结果49.(23-24七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史记》记载:尧知道他儿子丹朱不贤,不足以托付天下于他,于是就把权力交给了舜,舜的儿子商均(史记:叫均,封在商地,故称商均)也不足以托付天下,所以舜推荐禹为首领。材料反映出尧舜禹之间的传位标准是( )A.战功 B.世袭 C.德行 D.学识50.(23-24七年级上·广东东莞·期末)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这些神话或传说共同彰显了古代先民( )A.坚强不屈,愈挫愈勇的抗争精神 B.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德C.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D.公而忘私,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频选择题50题)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统编版)(原卷版).doc (高频选择题50题)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统编版)(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