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作者简介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 人。 唐朝诗人、散文家。历任淮南节度使 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等。晚 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其诗多为讽喻时政之作, 以七绝最为出色。写作背景《赤壁》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期间。会昌二年(842 年),杜牧外放为黄州刺史。他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 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唐朝时的黄州属下等洲,兵连祸结,战火纷飞,官不 曾安位,民不得聊生,是个地地道道的荒郡、废郡,晚唐 以后是一处外放“逐臣"的地方,被京官视为“鄙陋州郡”,因此杜牧在黄州任上,无异于贬谪。文体知识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 于近体诗范畴。全诗四句,每句七 言,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这种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 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咏史诗咏史诗是古代诗歌一个重要类型。不仅是对历史的歌 咏,更包含了作者的认识和感 情。名为咏史,实为咏怀。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文体知识者情感。题目解读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 江南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二是湖 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 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赤壁之战孙权曾 操》备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赤 壁拿,取 辨认出是前朝遗物。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作者为什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何作用 折断的戟埋在沙中还没有被销蚀掉, 自己拿起磨洗干净后, 辨认出它是赤壁之战 时的遗物。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销蚀(意思是损耗腐蚀)古 代 兵 器■作者为什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何作用 借物起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 慨叹,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借“折戟”想到 当年的赤壁之战,借“沉沙”暗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 讽统治者的昏庸,借 “铁未销”表明英雄壮心不已,渴 望大展身手的志向。■前两句中使用了哪些动词 有什么表达效果 “将”“磨”“洗”“认”四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 索,引出对历史的咏叹,使下面的怀古之情水到渠成。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大乔、小乔倘若东风不给周瑜方便,二乔就要被 关进铜雀台了。这两句诗中的“ 东 风"“铜雀”乔”各指什么 指周瑜铜雀台大乔、小乔(江东乔公的 两个女儿),这里代指东 吴命运。 以 小 见 大■ 东 风 :■ 铜 雀 :■ 二 乔 :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 在这里代指曹操。指火烧赤壁这 一历史事件,代指有利的条件、机会等。解 议 论 。诗人一反传统,从反面落笔,对历史人物做出 了不同于史家的评价,表现出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认识:1、不以成败论英雄(机遇造就人);2、曲折地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生不逢时、怀 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见诗歌小结这首诗托物咏史,由一支不 起眼的折戟写起,借助三国时期 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历 史成败的深刻感悟,同时又曲折 地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