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1、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及相应的两大辩证关系:( )的矛盾、( )的矛盾。( )决定( );( )对( )具有反作用。当( )适应( )时,它就对( )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 )不适应( )时,它就对( )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必须两个条件:① ②2、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根本规律:( ),( )。课前三分钟复习1.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从哲学上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状况相适应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检测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5.3 社会历史的主体新课学习1.明确人民群众的内涵2.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3.识记并区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认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以后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奠定基础。学习目标习近平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在百年治黄中,“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战争年代,解放区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边战斗,边与黄河水患作斗争,抢修堤防坝岸。新中国成立后,沿黄人民群众手推肩抬,积极参加三次黄河大堤修复。近年来,建设黄河标准化堤防,沿河群众顾全大局,拆房搬家为工程建设让路。同时,一大批由各类技术人员组成的治黄专业大军,传承弘扬黄河精神,长年坚守千里堤防,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彻底解决了黄河灾害的问题。辨析: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有人说:是像钱正英、张光斗等这些杰出的水利专家创造了历史。也有人说: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英雄史观(唯心史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思考:杰出人物、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是什么关系?请大家根据自主学习成果,判断图中的相关人物是否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除了敌对势力、犯罪分子外,其余人都是) 1、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2)主体:劳动群众(3)范畴:历史范畴而非永恒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1)含义: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英雄人物。ABC全体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区分:全体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范围】议题1.江山就是人民,见证人民之功黄河得到治理后,有效减少洪水灾害,保护农田,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农业产出,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等,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①广大劳动群众是物质生产承担者和体现者②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伟大治黄实践中培育而成的治黄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让我来”“我先上”的担当,彰显了舍家爱国的情怀;在黄河洪水面前,体现了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英勇斗争精神。人民群众谱写的伟大治黄精神,既有五千年民族精神的厚重传承,也融入了新的时代要求和文化内涵。新时代下弘扬治黄精神,激励我们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则通过改革来实现③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调。比如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等,这一系列改革举措,都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表现议题1.江山就是人民,见证人民之功议题2.人民就是江山,解读与民同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侧重点)(2019全国Ⅲ卷) 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史观知识,说明在脱贫致富实践中兰考县委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12分)(2022 全国甲卷) 运用党的群众观点的知识并结合材料,阐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12分)任务:1.大声朗读(三遍)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案上的材料分析题。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侧重点)2022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半条被子”的故事使老百姓认识到“共产党是只有一床被子也要分一半给你的好人”。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标尺,持之以恒答好人民考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运用党的群众观点的知识并结合材料,阐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12分)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和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群众投身民族复兴【参考答案】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①群众观点(思想上)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地位: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合作探究】2019全国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上,风沙、盐碱、内涝肆虐,兰考民生艰难、百姓贫苦。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依靠群众,开启治理“三害”的征程,改善了兰考自然环境,形成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改变兰考贫困的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兰考县委牢记总书记嘱托,把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提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奋斗目标。兰考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找到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兰考人民团结奋斗,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建立“公司+贫困户”“经营大户+贫困户”等模式,发展温室大棚种植、畜牧业、民族乐器制作等产业,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2017年,兰考在河南省率先摘掉贫困县的帽子。2018年,兰考入选中国“幸福百县榜”。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史观知识,说明在脱贫致富实践中兰考县委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12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侧重点)2019全国Ⅲ卷 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史观知识,说明在脱贫致富实践中兰考县委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12分)【参考答案】①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分)②兰考县委心系群众,把扶贫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3分)③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群众中获取智慧和办法;(3分)④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分)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②群众路线(行动上)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了谁,依靠谁,从哪来,到哪去)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及方法论关于“决定”: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生产方式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本质?两大基本规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人\人民群众实践练一练:1.假如历史上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不会有来自窑洞的战胜强敌的持久战略,不会有天安门城楼上的醒世宣言……这告诉我们( )①要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②要肯定英雄人物作出的杰出贡献③要看到杰出人物是历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④要看到历史终究是由伟人决定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详解】材料中强调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发展的重要性,未涉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①不选。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④夸大了伟人的历史意义,④不选。随堂训练2.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到,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这是基于(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决定我国社会发展道路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④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详解】②:我国社会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而不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决定的,②错误。④:人民群众进行的物资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非人民群众本身,④错误。随堂训练3.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化人民至上立场,要求全党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强化人民至上立场的原因在于( )①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②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④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内涵是不变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详解】②: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②错误。④: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内涵是不同的,④错误。随堂训练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③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 思想上: 树立群众观点(相信,服务,负责,学习)2. 行动上: 树立群众路线(为谁,靠谁,从..来,到..去)1. 人民群众含义2. 地位:社会历史的主体3. 作用①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