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3.1 温度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7月教学目标物理观念:学生能理解温度的概念,明确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能熟练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温度计构造、分析液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能力;经历探究自制温度计过程,提升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思维。 科学探究:自主探究自制温度计,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完整探究步骤,提高动手实践与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实验中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温度测量在生活、科研领域重要性,增强运用物理知识服务生活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概念构建;温度计原理剖析;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包含量程、分度值认读及操作规范。 难点:对温度计测温原理微观层面理解,即液体热胀冷缩本质原因;体温计特殊结构及使用注意事项,缩口原理、量程窄特殊性、消毒与读数要点。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 播放视频:冬季北方冰雕节晶莹剔透冰雕与夏季海滩人们嬉水画面交替呈现,提问学生从画面中直观感受到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聚焦物体冷热状态差异,引出 “温度” 话题,激发学生探究热现象兴趣,开启新课学习。 (二)温度概念探究 体验活动:准备三盆水,分别是热水、温水、冷水,让学生将左手放入热水,右手放入冷水,片刻后同时放入温水中,描述双手感受。学生惊奇发现同一盆温水,左右手感觉不同,热烈讨论这一矛盾现象,深刻认识到凭感觉判断物体冷热不准确,进而急切探寻可靠衡量冷热程度方法,自然引出温度概念 —— 物体冷热程度叫温度,强化物理量需精准测量意识。 生活感知:展示生活场景图片,发烧病人额头贴退热贴、冬日室内暖气温度显示、厨师烹饪查看油温,结合图片提问学生各个场景何知晓温度状况,学生踊跃发言,分享生活中温度相关经验,像凭经验摸水杯知冷热、看天气预报知气温,进一步深化对温度普遍性及重要性认知,衔接后续测量工具学习。 (三)温度计原理剖析 实验观察:桌上摆放简单实验装置,含密封玻璃管内装带色液体,底部连通小玻璃泡,将装置先后放入热水、冷水,学生分组仔细观察液体柱高度变化,记录现象并小组讨论。各小组很快发现玻璃泡受热时液体柱上升,遇冷下降,初步得出物体温度改变使玻璃泡内液体体积变化结论。 原理推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思考,结合分子动理论知识,解释液体受热分子运动加剧、间距增大致体积膨胀,遇冷相反,进而总结温度计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测温原理,以直观实验与微观解析结合,突破原理抽象难点,为正确使用温度计奠基。 (四)温度计使用学习 认识温度计:发放常见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学生观察外形结构,对比找出异同,教师重点讲解温度计构造关键部分,玻璃泡、毛细管、刻度、量程、分度值,结合大尺寸教具模型,清晰展示内部结构,确保学生看清毛细管内径细节,理解液柱升降原理,强化对量程、分度值意义领会,强调超出量程损坏风险及分度值决定读数精度,为精准测量做准备。 使用方法讲授:教师示范规范测量水温操作:手持温度计上端,玻璃泡浸没待测液体,不碰容器壁底,待液柱稳定视线平视读数,边示范边强调易错点。随后学生分组用实验室温度计测不同水温,相互监督纠正,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俯视仰视偏差、玻璃泡触碰杯壁,多次测量确保熟练掌握,期间引导学生思考若测量物态变化中水温度需注意啥,为后续学习埋伏笔。 (五)体温计深入探究 结构特点:展示体温计实物,学生对比与普通温度计差异,教师点明体温计缩口特殊结构,解释其阻止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液柱回缩功能,结合动画演示体温计测温时水银膨胀挤过缩口、降温时缩口 “卡” 住水银柱过程,直观呈现特殊结构优势,学生恍然大悟,理解体温计能脱离人体读数原理,强化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理观念。 使用要点:教师详述体温计使用细节,使用前甩动使水银回玻璃泡(甩动方向、力度示范)、消毒方式(酒精棉球擦拭部位讲解)、读数精确到 0.1℃及特殊体温值含义,学生模拟医生操作练习,教师检查纠错,模拟发热场景让学生诊断读数记录,巩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操作态度与医学科普素养,体会物理知识在医疗领域关键作用。 (六)拓展应用与总结 拓展:介绍温度传感器在智能家居(智能空调依室温自动调节)、工业生产(熔炉温控保证产品质量)、气象监测(自动气象站实时传温)领域应用,展示相关图片视频,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分组讨论若没有精确温度测量会怎样,激发学生想象与创新思维,感受物理推动科技进步力量,深化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 总结:回顾温度概念、温度计原理与各类温度计使用,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教师点评完善,强化知识系统性;随机抽取学生回顾重点实验步骤、易错点,巩固操作技能;提问学生温度测量在生活新发现,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保持科学探究热情,结束课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