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3 汽化和液化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学生能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明确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则相反,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如烧水时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冬天呼出 “白气” 是液化。 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 —— 蒸发和沸腾的特点,知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清楚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液体沸腾的条件。 (二)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生活中汽化和液化现象,经历从具体实例到抽象概念的思维转化,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如由晾晒衣服、酒精擦手变干等归纳出蒸发特点。 利用实验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及液体沸腾规律,学会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提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及根据结果进行推理的能力,如根据不同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下液体蒸发快慢数据总结规律。 (三)科学探究 能设计并实施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自主选取实验器材,规划实验步骤,如用滴管向不同表面积的玻璃片上滴等量酒精,放在不同温度、通风环境观察蒸发情况。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激发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保持积极主动学习物理的热情,从日常汽化、液化事例深挖物理原理。 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中如实记录数据,面对异常结果能冷静分析原因,体会物理知识对生活、生产的关键作用,像理解制冷设备利用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原理,强化节约能源、合理利用技术意识。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生活实例辨析,通过大量直观生活场景、演示实验让学生扎实掌握,像对比夏天洒水降温(蒸发)与烧开水(沸腾)强化理解。 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及液体沸腾条件,借助分组实验、图像分析重点突破,以水沸腾实验小组合作确保学生深刻领悟沸腾各阶段特征。 (二)教学难点 区分蒸发和沸腾的本质差异及二者在生活复杂情境中的灵活判断,引入实例对比、思维导图梳理,如分析加湿器(蒸发)与煮火锅汤翻滚(沸腾)不同。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展示现象:上课伊始,教师端上一盆温水放在讲台上,水中放置一支温度计,随后往水面上方缓慢倾倒一些干冰,瞬间盆上方云雾缭绕,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 提问引导:同学们,瞧这神奇一幕,盆里瞬间像仙境一般,那这缭绕 “白气” 从哪来?温度计示数又为何下降?生活里还有哪些类似情况,像刚出锅热汤冒热气、从泳池上岸会冷,这里藏着啥物理奥秘?今天咱就探秘汽化和液化现象。 (二)汽化概念构建 实例列举:让学生闭眼回想生活场景 —— 清晨漫步草丛,鞋面被露水沾湿;运动后大汗淋漓,不一会儿汗水就干了;妈妈做饭,锅里水越来越少。接着小组交流分享,教师巡视倾听。 概念归纳:请各小组代表发言,讲述刚才所想,教师汇总于黑板,点明这些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散失在空气中的共性,顺势引出汽化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生活里它无处不在,时刻影响我们。 (三)蒸发探究任务 任务布置: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滴管、酒精、不同规格(表面积、敞口程度)的玻璃容器、扇子、热水、冷水等,分发实验记录单,要求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规划操作步骤,注明变量控制,比如研究表面积时保证温度、空气流速相同,仅改变液体表面积。 实验实施:小组依方案动手操作,往不同容器滴等量酒精,有的放阳光下,有的用扇子扇,有的对比容器敞口与封口,仔细观察酒精蒸发快慢,如实记录数据,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偏差,如滴管使用规范、读数姿势准确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思路,像叠加多层纱布改变蒸发面积。 汇报总结:实验结束,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利用投影仪展示记录单,阐述实验过程与结论,其他小组可质疑提问,共同研讨完善。最终明晰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像晾晒厚棉衣时撑开挂通风处、高温烘干就利用这些原理。 (四)沸腾实验攻坚 实验准备:教师示范组装水沸腾实验装置,强调酒精灯正确使用、温度计位置(玻璃泡浸没水中不碰壁、不触底)、石棉网作用,学生分组模仿组装,检查装置气密性,准备好计时工具与记录表格,表格含时间、温度两列,教师提示每隔 1 分钟读取温度计示数。 实验观察:点燃酒精灯加热,学生紧盯温度计示数与水中气泡变化,从初温缓慢上升到剧烈沸腾全程记录,看到水底气泡生成、上升变大最终逸出水面,感受水内部与表面同时剧烈汽化,教师提醒安全,别触碰热仪器,留意沸腾瞬间温度变化,确保数据完整准确。 (五)液化知识拓展 演示解释:教师手持暖水瓶,缓缓打开瓶盖,瓶口冒出大量 “白气”,提问这 “白气” 是啥?是水蒸气吗?用玻璃片置于瓶口,“白气” 遇冷在玻璃片凝结成小水珠,清晰可见。点明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 “白气”,水蒸气无色透明肉眼难见,液化让其现形,像冬天室内玻璃哈气同理,热的水蒸气遇冷窗玻璃液化。 生活关联:展示图片—— 冰箱门打开 “白气” 涌出、夏天冰棍冒 “冷气”、清晨花草露珠晶莹,小组讨论这些液化背后成因,从温度差异角度剖析,归纳出气体遇冷放热液化,教师拓展到工业液化空气分离氧气、氮气,强调液化在生产生活广泛应用及原理相通性。 (六)知识整合梳理 思维导图绘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从汽化、液化概念出发,分支到蒸发、沸腾各自特点、影响因素,再连向生活对应实例,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强化概念间逻辑,如蒸发致冷联系到酒精擦手凉感源于汽化吸热,沸腾图像关联吸热温度不变用于解释烧开水火候把控。 概念辨析抢答: “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下列加快蒸发措施不当的是( ) A. 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 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答案:B)”, (七)生活应用升华 科技前沿分享:教师介绍新型热管技术,在电脑散热、航天设备温控的巧妙应用,基于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在微小管道内高效循环导热,拓展超导磁悬浮列车低温维持借助液化氦气,激发学生对前沿科技好奇,感受物理支撑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