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鉴赏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野望 【写法】唐·王绩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颈联中用几个动词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静;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注释】 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①〔王绩〕(约 589-644),字无功,号东 的闲适思想。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黄鹤楼②〔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 唐·崔颢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③〔薄暮〕傍晚。薄,接近。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④〔徙倚〕徘徊。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⑤〔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⑥〔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注释】⑦〔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 鹄(hú)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yī)“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 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 1985年重建的。【译文】 ②〔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薄暮时分遥望东皋,内心彷徨,不知哪里 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可以归依。 ③〔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树木都披上了秋色,山峰唯有落日余晖。 ④〔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驮着 ⑤〔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猎物回归。 野。我与他们相见却不相识,只能高歌采薇, ⑥〔历历〕分明的样子。怀想伯夷、叔齐。 ⑦〔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主题】 与黄鹤楼隔江相望。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 ⑧〔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⑨〔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第 1 页 共 11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⑩〔乡关〕故乡。 【注释】【译文】 ①〔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 外。空荡荡的黄鹤楼。 ②〔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 多。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③〔问边〕慰问边关守军。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 ④〔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 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 ⑤〔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主题】 ⑥〔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 喻远行之人。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 ⑦〔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抒写了游子的乡愁。 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写法】 ⑧〔长河〕指黄河。前两联,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 ⑨〔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 南。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 ⑩〔候骑〕负责侦查、巡逻的骑兵。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 〔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容。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 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 帅。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 【译文】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 自己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经感。 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使至塞上 “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唐·王维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浑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线未归。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第 2 页 共 11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主题】 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 【译文】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 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 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江水脱离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群山的束缚,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写法】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 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 外。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 【主题】和抑郁。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情。 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渡荆门送别 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唐·李白 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写法】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俯视江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注释】 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①〔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尾联中“送”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 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②〔从〕往。③〔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钱塘湖春行④〔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唐·白居易⑤〔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上,犹如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⑥〔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⑦〔怜〕喜爱。 【注释】⑧〔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 ①〔钱塘湖〕即杭州西湖。第 3 页 共 11 页②〔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 受。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庭中有奇树③〔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 《古诗十九首》上有孤山寺。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④〔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785-805)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⑤〔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注释】⑥〔云脚低〕白云层层叠叠,同湖面上的 ①〔奇树〕佳美、珍贵的树。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②《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501⑦〔暖树〕向阳的树。 -531)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⑧〔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 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或“断桥堤”。 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译文】 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 ③〔华〕花。下文的“荣”也是“花”的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意思。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 ④〔滋〕繁盛。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⑤〔攀条〕攀引枝条。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 ⑥〔遗(wèi)〕给予,馈赠。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⑦〔盈〕充满。仅能没过马蹄。 ⑧〔致〕送达。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 ⑨〔经时〕历时很久。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译文】【主题】 庭院里有一株佳美、珍贵的树,绿叶葱茏,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 花儿开得繁盛。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我攀引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写法】 想把它赠送给远人。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 花香充满了我的襟袖,可是天遥地远没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 能送到远人的手中。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 此花有什么可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 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第 4 页 共 11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主题】 ⑦〔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 怡,愉快。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 ⑧〔永年〕长寿。的忧愁。 【译文】【写法】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终结的时候;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 土灰。断酝酿升华; 衰老的骏马,还有奔驰千里的志向;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 年迈的志士,尚有未曾泯灭的雄心。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 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 心的感受。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主题】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龟虽寿 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东汉·曹操 里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达观、积极的人生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写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全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峻刚健,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一炉,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赠从弟(其二)①〔竟〕终结,这里指死去。 东汉·刘桢②〔腾蛇〕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神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③〔骥〕骏马,好马。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④〔枥(lì)〕马槽。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⑤〔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⑥〔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第 5 页 共 11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注释】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①〔从弟〕堂弟。 【注释】②〔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诗 ①〔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人,“建安七子”之一。 ②〔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③〔亭亭〕挺拔的样子。 诗人,曹操之子。④〔一何〕多么。 ③〔异气〕气候不同。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④〔殊〕不同。凝寒,严寒。 ⑤〔剧〕艰难。【译文】 ⑥〔妻子〕妻子儿女。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 ⑦〔林阻〕山林险阻之地。呼啸的狂风。 ⑧〔翔〕自由地行走。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⑨〔宇〕房屋。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 【译文】端端正正。 天下各方的气候不同,所遭受的风雨灾害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是松柏 也不一样。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艰难啊,边地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丛【主题】 林中。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 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山林险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 阻之地。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 柴门多么简陋凄清,狐狸兔子在房屋周围劝勉之意。 自由穿梭毫无顾忌。【写法】 【主题】全诗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借松柏挺立风 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比较深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 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 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的人。 【写法】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正面描写与梁甫行 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三国·魏·曹植 跃然纸上,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饮酒(其五)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东晋·陶渊明第 6 页 共 11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的高洁人格。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写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可分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注释】 春望①〔陶渊明〕(约 365-427),一名潜,字 唐·杜甫元亮,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晋诗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庐,简陋的房屋。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③〔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注释】④〔尔〕如此,这样。 ①〔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⑤〔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②〔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⑥〔山气〕山间的云气。 指战事。⑦〔日夕〕傍晚。 ③〔浑〕简直。⑧〔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 ④〔不胜簪(zān)〕插不住簪子。胜,能了怎样表达。 够承受、禁得住。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形【译文】 首饰。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译文】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 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南山映入眼帘。 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 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结着伴儿归来。 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跟家人难通音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 信。却不知怎样表达。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主题】 直要不能插簪了。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 【主题】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第 7 页 共 11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写法】 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寓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 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写照,形象动人。 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雁门太守行 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唐·李贺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愿为国血战到死。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主题】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注释】 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①〔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写法】②〔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③〔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④〔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⑤〔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 和将士的称颂。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⑥〔角〕军中号角。 赤壁⑦〔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边塞上将 唐·杜牧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⑧〔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 【注释】时期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 ①〔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一去兮不复还。”。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⑨〔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 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南烛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⑩〔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 名抒发感慨。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②〔戟(jǐ)〕古代兵器。【译文】 ③〔销〕销蚀。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 ④〔将〕拿、取。第 8 页 共 11 页⑤〔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 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注释】⑥〔周郎〕即周瑜(175-210),字公瑾, ①〔渔家傲〕词牌名。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孙策、 ②〔李清照〕(1084-约 1155),号易安居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 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这首赤壁,大败曹军。 词是记梦之作。⑦〔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 ③〔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④〔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⑧〔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 星河,银河。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 ⑤〔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嫁周瑜。 ⑥〔殷勤〕情意恳切。【译文】 ⑦〔报〕回答。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 ⑧〔嗟〕叹息,慨叹。己磨洗,认出那是数百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⑨〔谩〕同“漫”,空、徒然。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 ⑩〔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样乘风高飞。举,高飞。《庄子 逍遥游》〕“鹏之【主题】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这首诗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 里。”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 〔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之气。 座海上仙山。【写法】 【译文】即小见大,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 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 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 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 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在梦中穿过云涛、晓雾、星河,渔家傲 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听到天帝讲话,关心我宋·李清照 想要回到哪里去。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 我回告天帝我所走的路很漫长,天色却已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我学习作诗,空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 自写出惊人的诗句,又有什么用呢?看,大风第 9 页 共 11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刮起来了,那搏击长空的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 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飞。大风啊,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小船吹到海 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外仙山去吧! 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主题】 古传诵的名句。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 采桑子界的追求和向往。 北宋·欧阳修【写法】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 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 【注释】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①〔采桑子〕词牌名。②〔棹(zhào)〕桨。浣溪沙 ③〔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北宋·晏殊 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 【译文】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驾轻舟划短桨看那西湖风光好,碧绿的湖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注释】 的乐声和歌声像是随着船儿飘荡。①〔浣溪沙〕词牌名。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②〔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 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译文】 【主题】听着一曲新词,喝着一杯美酒。还是去年 写出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连山水的愉快心情。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似曾 【写法】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我独自徘徊。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主题】 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上片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 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在伤今,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下阙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法】 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 衬静。第 10 页 共 11 页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 【写法】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二、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 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 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 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相见欢 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表达了他渴宋·朱敦儒 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 如梦令风吹泪过扬州。 宋·李清照【注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①〔相见欢〕词牌名。 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②〔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 鹭!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 【注释】③〔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①〔如梦令〕词牌名。④〔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 ②〔溪亭〕溪边的亭子。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③〔藕花〕荷花。⑤〔倩〕请人代自己做。 ④〔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⑥〔扬州〕今属江苏。 【译文】【译文】 常记起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不觉日色已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 晚,醉意已浓,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后乘船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返回,却不料迷路划进了荷花深处。奋力把船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 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滩的水鸟。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 【主题】前线。 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主题】 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 【写法】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段,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 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抗议。 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