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气压带和风带
新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2.运用示意图、说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历史第一次了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1.麦哲伦船队哪一段是逆风航行
2.船队行驶至哪一段最轻松?
3.船队进入30°S为何艰难
大气环流概念及作用
概念: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作用:
把热量和水气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地表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


思考:全球大气环流是否也只由受热不均引起的吗?
影响全球气压带风带因素:
高低纬度受热不均
1
地球自转(自转偏向力)
2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
地表性质(陆地or海洋)
4
单圈环流
影响因素:
假设因素:
动一动:画出这种情况下全球气流运动方向?
北极
南极
赤道



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
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点一直直射赤道、地表性质均一
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
假设因素:
思考:此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北极
南极
赤道



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地球自转
太阳直射点直射赤道 、 地表性质均一
三圈环流
赤道
北纬30度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近地面形成低压
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
南风
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西风
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
被迫下沉
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变式图
S
90°
60°
30°

30°
60°
90°
N
S
90°
60°
30°

30°
60°
90°
N
规 律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西

极地东风(东北风)






西

极地东风(东南风)
找规律、巧记忆
(西南风)
(东南风)
(西北风)
(东北风)
气压带、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一样,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风带整体北撇南捺
1)气流运动方向
低压带:气流上升
高压带:气流下沉
风 带:北撇南捺
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2)气压带、风带性质(温度与湿度)
温度取决于纬度:
低纬炎热,中纬温暖,高纬寒冷
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高气压带空气下沉,水汽受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

空气下沉
高气压
地面
低气压带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空气上升
低气压
地面
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水汽受热难以凝结,气候比较干燥。
30°N
赤道
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水汽冷却容易凝结,气候比较湿润。

60°N
30°N
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2)气压带、风带性质(温度与湿度)
冷、干
冷、干
暖、湿
暖、湿
热、干
热、干
热、湿
冷、干
暖、湿
热、干
热、干
暖、湿
冷、干
注意:
风带的湿度更多考虑风是从海洋上吹来还是陆地上吹来。
风从海洋上吹来,湿润;风从陆地上吹来,干燥。
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地球自转
假设因素:太阳直射点直射赤道 、 地表性质均一
全球七个气压
带六个风带
三圈环流
形成近地面气压带的主要因素有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热力
因素
动力
因素
思考:在三圈环流基础上,如果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此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影响因素: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假设因素:地表性质均一
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整体北移;反之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整体南移。
1.麦哲伦船队哪一段是逆风航行
2.船队行驶至哪一段最轻松?
3.船队进入30°S为何艰难
活动
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海峡时逆风
船队行驶至至南半球低纬度最轻松
船队进入30°S受副高控制无风,加之此时南半球正值夏季气候炎热。
为什么两地均位于0°N(受副高控制),景观差异如此大呢?
不是
观察:全球实际状况下的气压带风带是否呈带状分布?
思考:夏季、冬季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上气温与同水平海洋上的气温、气压差异?
(提示:从比热容角度分析)
夏季:陆地升温快,相较于同水平方向上的海洋气温高,近地面形成低压
冬季:陆地降温快,相较于同水平方向上的海洋气温低,近地面形成高压
海洋
海洋
冬季
陆地
陆地气温下降快,气压升高



海洋
海洋
夏季
陆地
陆地气温上升快,气压降低



1月份全球气压带分布图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7月份全球气压带分布图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1月份全球气压带分布图
影响因素:
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
地球自转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地表性质
全球实际状况的气压带
全球实际状况下的气压带风带
活动
1.描述冬季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和海洋气压状况?
2.描述夏季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和海洋气压状况
3.同纬度大陆和海洋为什么不同季节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
4. 这种现象在什么区域最显著?为什么?
大陆:高压中心;海洋低压中心
大陆:低压中心;海洋高压中心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从而同纬度地区气温高低不同导致气压状况也不同。
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最显著;因为亚欧大陆是最大大陆,太平洋是最大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被切断
风带变化
比如: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
印度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全球实际状况下的气压带风带
2.东亚季风在风向、冷暖、干湿方面有何差异?
冬季:西北风、冷、干
夏季:东南风、暖、湿
1.东亚季风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亚季风气候
2.南亚季风在风向、冷暖、干湿方面有何差异?
冬季:东北风、冷、干
夏季:西南风、暖、湿
1.南亚季风形成原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夏季风
南亚季风气候
风向 成因
夏季 冬季
东亚
南亚
东南
西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南
东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全球实际状况下的气压带风带
地表均一
地球不自转
太阳一直直射赤道
水平气压梯度力
冷热不均
单圈环流
近地面
气压带断裂成块状
公转
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季节移动
自转
地转偏向力
小结
读下列四地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题。
1.四地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C
2.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C
A.1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B.纬向分布的气压带南半球比北半球明显
C.7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
D.冬、夏季的高低气压中心很稳定,不随季节变化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  )
B
4.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成因主要是(  )
A.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B.地表高低起伏
C.海陆热力差异
D.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
5.世界上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地区是(  )
A.中亚
B.东亚
C.西亚
D.东南亚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