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课时 居民与聚落 发展与合作 学案 2025年中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6课时 居民与聚落 发展与合作 学案 2025年中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六课时 居民与聚落 发展与合作
2022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以某发达国家和某发展中国家为例,描述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结合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考点一 人口与人种
世界人口的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世界人口将持续    ,每年新增人口数量较多。
(2)人口自然增长率=     -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为    ,最低的大洲为    。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 人口正增长,表示人口增加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 人口零增长,表示人口处于稳定状态,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 人口负增长,表示人口减少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疏密程度可以用     来表示,其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2)人口稠密区与人口稀疏区
人口分布 分布成因
特点 分布地区
世界人口分 布不均匀, 主要分布在                     人口 稠密区         优越,农业发展较早
亚洲南部
    工业发展较早,   
北美洲东部
人口 稀疏区 沙漠地区 极端   
雨林地区 气候过于  
高纬度地区 终年   
高原、山区 地势   
人口问题
三大人种
(1)人种的划分依据:     的特征。
(2)三大人种的特征及分布
人种 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 分布地区
白种人     鼻梁高, 嘴唇  较     洲、  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   洲
黑种人     嘴唇较厚     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黄种人   黑直 面庞扁平 中等 亚洲  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考点二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主要语言及分布
主要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和    
英语     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和独联体的许多国家
法语     、非洲中部和西部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      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北部和   西部的许多国家
  其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
三大宗教
A B C
三大宗教 发源地 主要分布区 建筑风格
A    亚洲的西部   洲、美洲和大洋洲 教堂的顶 部是尖顶
B    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    和    、非洲北部和东部 清真寺的顶部 是圆顶
C    古印度 亚洲的  和东南部 庙宇呈塔形 
考点三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的分类
乡村一般规模    ,人们一般从事    、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规模    ,人们主要从事    、服务业等工作。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等。目前,在一些       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呈
    状或呈条带状。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   城,我国山西省的    古城、云南省的    古城、安徽省的    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个人:文明旅游,保护文物古迹,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等。
(2)社会:控制客流量,减少工业污染,禁止在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定期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修缮和维护。
考点四 发展与合作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所在大洲 主要国家 所在半球
发达 国家    洲、    洲、    洲 南半球的    、   ,亚洲的   、   ,北美洲的   、    ,其余发达国家大都在欧洲,如英国、法国、德国等 主要分布在  半 球的北部
发展 中国家 非洲、   洲、    洲 中国、巴西、印度等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的  部 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
重难点一 人口问题
  (2024·河北三模)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读德国、中国、巴西和尼日利亚四个国家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柱状图,完成1~2题。
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为最高的国家是 (  )
A.德国 B.中国 C.巴西 D.尼日利亚
德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
A.交通拥挤 B.住房条件差 C.老龄化严重 D.就业困难
人口问题的表现
(1)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①环境方面: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②资源方面: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等。③社会方面: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2)人口数量过少、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
人口问题的解决措施
实行控制生育或鼓励生育的政策,以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重难点二 聚落与自然环境
  传统民居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杰作。下图为两所传统民居,其中甲在南非,乙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读图,完成3~4题。
甲、乙两民居相比 (  )
A.甲为半球形,以木板为材料
B.乙以土石为材料,房顶坡度大
C.甲为半球形,容易拆卸运输
D.乙以竹子为材料,房顶坡度大
甲、乙两民居在设计上的特点及目的是(  )
A.甲:无窗、门窄小,为抵御严寒
B.乙:配有梯子,在积雪掩门时便于出入
C.甲:简单轻便,防止被洪水冲走
D.乙:房屋低矮,防止干热空气进入室内
传统民居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联系
  (2024·沧州三模) 假期小明跟父母出国旅游,他拍照记录了当地的宗教建筑和居民。下图为小明拍摄的照片和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小明拍照的建筑是 (  )
A.教堂 B.清真寺 C.庙宇 D.道观
小明一家旅行的国家可能是 (  )
A.埃及 B.印度 C.泰国 D.英国
小明旅游中看到的当地人主要是 (  )
A.白种人 B.黄种人 C.黑种人 D.混血种人
  (2024·唐山模拟)福建泉州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有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据此完成4~6题。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道:“刺桐(即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这说明泉州 (  )
①属于乡村 ②属于城镇 ③以渔业为主 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宋代谢履写有《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诗文大意是“泉州人口稠密、山谷贫瘠,虽然想耕种,但无处可开辟。泉州南面有大海浩瀚无穷,每年制造船只,通往不同地区。”由此可知 (  )
A.泉州地势较平坦 B.泉州造船技术落后
C.泉州人口密度小 D.泉州海上交通便利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意义有 (  )
①留存和保护地域文化 ②利于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 ③增加旅游和商业收入 ④还原人们旧时的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4·青海)人口密度能够反映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分析一个大洲、地区的人口密度往往要从自然环境和历史、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入手。图1为世界局部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图中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其原因是 (  )
A.气候温和,水旱灾害少
B.科技先进,发达国家多
C.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
D.经济发达,跨洲移民多
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可能会产生相应的人口问题。下列选项与图2内容相符合的是 (  )
A.①—就业困难 ②—鼓励生育
B.①—资源短缺 ②—控制人口数量
C.①—住房紧张 ②—鼓励生育
D.①—兵源不足 ②—控制人口数量
(2024·新疆)下列关于世界人口、人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亚洲人口最多,是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B.欧洲人口稀疏,是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C.黄色人种都分布在亚洲
D.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2024·烟台)我国科研人员长期进行雨燕的迁徙规律研究。下图是北京雨燕某次迁徙路线图。读图,完成4~6题。
对北京雨燕此次迁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跨越了寒、温、热三带
B.总体飞行方向是向西、向南
C.春天飞离北京,秋季返回北京
D.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有关
8月份,甲地居民发现北京雨燕在图示建筑附近活动,该建筑风格与哪种宗教建筑风格一致 (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我国研究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在此项研究中不可取的是 (  )
民间鸟类爱好者自发观察 → 鸟类学家和志愿者给雨燕戴上环志,观察分析,绘制简图 → 中外研究团队给雨燕戴上光敏定位仪,回收数据,分析轨迹
A.坚持不懈 B.加强国际合作
C.仅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 D.借助科学技术
【详解答案】
教材考点·深度梳理
考点一
1.(1)增长
(2)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非洲
欧洲
2.(1)人口密度
(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中低纬度的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 亚洲东部 自然条件 欧洲西部 经济发达 干旱
湿热 严寒 高峻
3.①环境 ②资源 ③老龄化 ④劳动力 ⑤国防兵源 ⑥资源 ⑦环境 ⑧社会 ⑨经济
4.(1)体质方面
(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浅 波状 薄 多 欧 北美 大洋 黝黑 卷曲 很少 非 淡黄 东
考点二
1.东南亚 欧洲 俄罗斯 法国 拉丁美洲 非洲 亚洲 汉语 英语
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基督教 欧 伊斯兰教 西部 东南部 佛教 东部
考点三
1.较小 耕作 较大 工业
2.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 河流中下游平原 团块
3.威尼斯 平遥 丽江 皖南
考点四
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欧 北美 大洋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日本 韩国
美国 加拿大 北 南美 亚 南 南半球
2.①南北对话 ②南南合作
练讲重难·提升能力
1.D 解析:结合柱状统计图可看出,尼日利亚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最高。故选D 。
2.C 解析:结合柱状统计图可知,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负值,说明德国人口数量在减少,表现出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C正确;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就业困难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A、B、D错误。故选C。
3.C 解析:甲、乙两种传统民居分别在南非和俄罗斯,甲民居为半球形的茅草屋,茅草屋通风散热,其建筑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容易拆卸运输;乙民居以木头作为建筑材料,防寒保温,由于冬季降雪多,屋顶坡度大。故选C。
4.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甲位于南非,属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乙位于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A、D错误。乙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这里冬季寒冷漫长,降雪多,房屋配有梯子便于人们在积雪掩门时出入,B正确。南非为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主要灾害是旱灾,不是洪灾,C错误。故选B。
真实情境·学科实践
1.A 解析:图中建筑上有十字架标志,说明该建筑为基督教的教堂,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D 解析:图中建筑为基督教的教堂,位于欧洲的英国主要信仰基督教,D正确;位于北非的埃及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位于南亚的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位于东南亚的泰国主要信仰佛教,A、B、C错误。故选D。
3.A 解析:图中建筑为基督教的教堂,基督教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这些地区以白色人种为主,A正确,排除B、C、D。故选A。
4.B 解析:“刺桐(即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说明当时的泉州以商业活动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属于城镇,不属于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的乡村聚落,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B。
5.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山谷瘠”代表当地有高山、谷地,地势崎岖,A错误;“每岁造舟通异域”说明泉州造船技术先进,B错误;“泉州人稠”说明泉州人口稠密,C错误;“泉州南面有大海浩瀚无穷,每年制造船只,通往不同地区”说明泉州临近海洋,海上交通便利,D正确。故选D。
6.A 解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意义:留存和保护地域文化,①正确;提高旅游的环境质量,利于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②正确;增加旅游和商业收入不是其主要意义,③错误;“还原人们旧时的生活方式”不符合实际情况,④错误。故选A。
拓宽视野·真题体验
1.C 解析:读图可知,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其原因是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C正确;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以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水旱灾害严重,A错误;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发达国家较少,经济不是很发达,B、D错误。故选C。
2.B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可能会产生相应的人口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产生就业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增大、资源短缺等问题,对此可以采取控制人口数量的措施。故选B。
3.D 解析:非洲是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A错误;欧洲人口分布稠密,B错误;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C错误;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D正确。故选D。
4.D 解析:读图可知,北京雨燕此次迁徙跨越了温带和热带,没有经过寒带,A错误;北京雨燕此次迁徙的总体飞行方向是先向西、向南,再向北向东,B错误;读图可知,北京雨燕此次返回时间为2015年4月15日,即在春天返回北京,C错误;北京雨燕是一种候鸟,每年冬天飞往非洲越冬,夏天飞回北京繁殖,这种迁徙模式与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密切相关,当北半球进入冬季时,南半球进入夏季,北京雨燕正是利用这种季节差异进行迁徙,D正确。故选D。
5.C 解析:读图可知,北京雨燕在8月份途经阿拉伯半岛,当地居民发现北京雨燕在图示建筑清真寺附近活动,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建筑物,C正确,排除A、B、D。故选C。
6.C 解析:我国研究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工作中,除了需要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精神,还要借助科学技术,更要加强国际合作,仅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是远远不够的。故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