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第四单元17 *昆明的雨素养目标 1.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课文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2.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3.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学法指引 独句成段的作用1.突出强调,点明题旨,吸引读者注意力。2.调整节奏,使语言表达更简洁、有力;渲染气氛。3.显示文脉,与前后相照应,或者作为过渡标志。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2.背景简介 汪曾祺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他对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非常了解,对昆明有很深的情结,对那里的一切都充满深情,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故乡。本文正是作者选取昆明雨季中最有特色的事物,也是最能触动他思绪的事物而写成的一篇散文。1.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昆明的雨作画(第1~2段):引出①__________回忆(第3~10段)(第3~6段)昆明的雨的特点(第7段)昆明的②______极多(第8段)雨季的果子——③______(第9段)雨季的花——④________(第10段)对一些往事的怀念点题(第11段):⑤______昆明的雨昆明的雨菌子杨梅缅桂花想念2.作者对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浓绿。第一课时给下面画线字注音。鲜腴yú 青头菌jùn 黄焖鸡mèn草茎jīng 择净zhái 炽红chì缅桂花miǎn 绿釉 yòu 密匝匝zā 花骨朵gū 鸡 zōng 扳尖bān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2):由描述给宁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题,点明主题。第二部分(3-10):详细描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第一层(3-5):描写了昆明的雨季的特点。第二层(6-8):描写了昆明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人和事。第三层(9-10):描写了“我”在雨中的生活经历,引发乡愁和诗情。第三部分(11):再次点明“我”对昆明的雨的想念。文中的景:一切都是在雨季中,比如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及其卖杨梅的情形、极具情味的酒店及酒店周围的环境。文中的事:一切都是在雨季,比如逛菜市场、房东送缅桂花、去莲花池边上的小酒馆。文中的物:仙人掌、各类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 、干巴菌、鸡油菌)、果子杨梅、缅桂花、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和雨中檐下的鸡。围绕着“雨”连在了一起。1.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事、物。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细读课文,探究问题2.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作者给宁坤的画呢?(1)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2)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画旁题字,虽长,但很有诗情,是对昆明风俗世态的如实描绘,体现了汪老对他所生活过的那片土地的真情,不是故乡,却胜过故乡。3.画旁的题字有什么特点?4.第2段中作者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这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应朋友之邀而想到的昆明雨季开启下文:引出对昆明雨季的深情回忆5.昆明的雨有怎样的特点?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明亮、丰满在( );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使人动情在( )。水分饱和的草木枝叶上涨满雨水的莲花池里雨季相当长,但是并不使人厌烦。这些植物生长旺盛、肥大、滋润。以此来表现昆明的雨季时间长、雨水均匀。6.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7.作者写到“想念昆明的雨”,阅读全文,说说实际上他想念昆明雨季的哪些事物。①仙人掌 ②各类菌子 ③果子杨梅 ④缅桂花这些事物是昆明雨季的特质,没有它们就没有昆明的雨季。仙人掌让“我”惊奇,菌子让“我”感受到人间的美味,果子与缅桂花让“我”感受到人美,心灵更美的昆明人。8.第7段写了哪些菌子?各有什么特点?菌子有牛肝菌、青头菌、鸡 、干巴菌、鸡油菌。牛肝菌的特点:便宜、好吃。青头菌的特点:略贵、浅绿色、格调高。鸡 :味道鲜浓,无可方比,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干巴菌:深褐带绿、样子难看、好吃。鸡油菌:银元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似鸡油,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雨中蘑菇牛肝菌青头菌干巴菌鸡油菌鸡作者被房东的善良、淳朴所感动,使作者的心灵感动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9.体会第9段中“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这句话的含义。10.作者在第10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情味”有雨引起的淡淡之乡愁,也有雨中美景令人陶醉之闲适、幽静、恬淡之感。11.第11段中作者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这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内容:深化主题,是作者对思念的无限回味,是对那个时光不会再来的感叹与怅惘。结构:照应第2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课文结构不气闷丰满、使人动情、浓绿菌子、杨梅、缅桂花、雨季的特点:相当长、不连续、写雨的语言:平淡、自然、家常描写的景物:仙人掌、雨季的印象:明亮、昆明的雨想念、喜爱、赞美之情木香花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古人认为狮子可以bì xié( ),因此将狮子雕刻成型,摆放于陵墓、庙宇和宅院之前。(2)来自各地的商家、游客走进这里,共品秋蟹xiān yú( ),同赏水乡美景。(3)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既不能闭门造车、各说各话,也不能自筑lí bɑ( )、封闭运行。(4)大量沉浸式演艺作品的涌现,抬升了观众的艺术品位和审美ɡé diào( )。辟邪鲜腴篱笆格调(5)渐渐地,商贩的yāo he( )声、蔬果与早点的香味,唤醒了睡梦中的人们。(6)时光流逝,他从壮年到了mù nián( ),但守护纪念碑的初心却始终未变。(7)这部作品质朴隽永,颇有《项链》中玛蒂尔德夫人落难重生的qínɡ wèi( )。(8)翠柏长青,枝繁叶茂,遮蔽了天日,也默默地庇护着这一条满是tái hén( )的绿道。吆喝暮年情味苔痕(9)mì zā zā( )的围观人群,在南大门看完不过瘾,之后又紧随表演的一干人马到景区的舞台跟前观看。(10)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中lián mián bù duàn( )、涤故更新,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得以形成。(11)这一问,直问得主人公zhānɡ mù jié shé( ),也问得观众五味杂陈。密匝匝连绵不断张目结舌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把南方比作婀娜柔美的女子,吴侬软语低吟杨柳岸,那西北无疑就是雄壮昂扬的大汉,啸傲西风豪唱满江红,只是这铁骨之下________柔情。就像这眼前的景色,不同于江南的烟雨蒙蒙,________有别于婉转悱恻的曲水流觞。站在桥上迎风远眺,祁连山脉________,山顶是皑皑的白雪,脚下是奔流的大河,抬头,蓝天白云澄澈明净,呼吸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空气,一切烦忧都________一清。A.暗含 更 连绵不断 飘荡 B.暗藏 却 跌宕起伏 飘荡C.暗藏 更 连绵不断 涤荡 D.暗含 却 跌宕起伏 涤荡C【解析】第一空:“暗含”,做事、说话包含某种意思而未明白说出。“暗藏”,隐藏;隐蔽。根据关键词“铁骨”“柔情”及语境可知,应选“暗藏”。第二空:“更”表递进。“却”表转折。联系上下句可知,第二空所在的句子与前句是递进关系,应选“更”。第三空:“连绵不断”,指连续不间断。“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根据关键词“祁连山脉”可知,应选“连绵不断”。第四空:“飘荡”,随风飘动;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涤荡”,洗涤;清除。根据关键词“一清”可知,应选“涤荡”。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东省加大岭南古籍的整理、搜集和研究力度,对继承和发扬岭南文化有重要意义。(“整理”与“搜集”互换位置)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揭阳市很多学校正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在句末加上“的活动”)C.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特有的时间体系,它以自然时序服务日常生活,传统文化的智慧。(在“传统文化”前加上“体现”)D.无论是实体经营还是网络销售的从业者,都应该本着公平、诚信为原则,遵守商业道德。(删掉“本着”)【解析】句式杂糅,应把“本着”改为“以”,或把“为”改为“的”。D第二课时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洗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试着赏析下面的句子。“格调”原指“人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3.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运用外貌、语言描写,生动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4.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汪曾祺在文章中又会有古汉语的点缀,又具有了典雅之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昆明的雨为出发点,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思考: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全文的?《昆明的雨》以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为线索串起众多的景、物、事,全文形散神聚。比较阅读:同样是写雨,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与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七年级上册)有什么异同?同:都以情感为线索,串联起所描写的景和物;作者都有很高的艺术才华,表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异:从内容来看,《雨的四季》偏于写人的感受中的自然,较少具体写人的活动;《昆明的雨》则写了不少具体的人的活动,并将其与对自然的描写结合起来。从语言来看,刘湛秋是诗人,其散文诗意盎然,句句像诗;汪曾祺的散文如话家常,表现出一种平淡而悠远的意境,这是历经人世沧桑之后的恬淡风格。学习了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后,八年级(1)班决定开展以“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6分)1.在含“雨”的成语中,“雨”除其本义外,还常被赋予新的比喻义。如“春风化雨”,因为雨有润泽万物的特性,所以此处“雨”用来比喻教导之言,即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请你从下列成语中任选一个写出其比喻义。(2分)风雨摇摆 风雨同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一]“风雨摇摆”,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示例二]“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患难。2.对下面这段话的批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节选自汪曾祺《昆明的雨》)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D.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C【解析】由语段中“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等词句,可以看出句子重在表现昆明雨季植物肆意生长之态。A.诗句中的“寒雨”突出萧瑟寒意,与语段不符;B.诗句中的“两三点雨山前”,和“丰满的”语境不符;C.诗句突出了雨多、水满、充满活力的特点,与语段的意境相符;D.诗句“愁云淡淡雨潇潇”与“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不符。3.仔细品来,“雨”中也有民俗味、传统味。在对联交流活动中,有个同学拟了下联,请你结合“雨”的特点,运用对联知识写出上联。(2分)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皑皑瑞雪兆丰年[示例]绵绵细雨润万物★1.第2段“我想念昆明的雨”一句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题目为《昆明的雨》,开头却较详细地描绘“我”画给宁坤的那张画,这样是否离题?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上,点明了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之情;结构上,独句成段,既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又引起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不离题。因为那张画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景象和产物,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为下文写昆明的雨做铺垫;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请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戴”“穿”“坐”“吆喝”一系列动词,对苗族女孩子进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用她们的娇美情态衬托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怀念之情。西湖听雨靳国君 ①西湖的雨千姿百态,梳洗着西湖的美,孕育着西湖的神韵。 ②今年三月下旬的一天,到西湖,在湖畔刘庄沿着园林里的回廊漫步,毛毛细雨下个不停,无声、无影、无形,悄悄地落到树上、草上、花上。伸手回廊外,只感到微微湿意。身处个中境界,回味“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味道,颇感贴切、传神。不过这只有“沾衣欲湿杏花雨”,不知“吹面不寒杨柳风”已吹到关山何处。正开着的杏花,雪白雪白的,在绿树丛中显得分外娇美。细雨在花骨朵上凝聚出一颗颗小水珠,晶莹闪亮。树叶上的水珠颤颤巍巍,不时滚落下来。远山近水、亭台楼阁,一片静谧,享受着毛毛细雨的爱抚。西湖水面无波,岸边垂柳婀娜,少了几分明丽,多了几分含蓄。毛毛细雨缓缓地下着,像是个多情的含羞少女,藏在树后、花下,悄悄地点染着湖山。这是一种轻柔的美,滋润人、涵养人,人的五脏六腑和四肢仿佛也和花草树木一起,植根湿润的泥土,承受大自然的挚爱,呼吸着草木的清香,心灵和毛毛细雨相融合,化入空灵的绿色世界。 ③夜晚下起小雨。拉开窗帘,推开窗户,流进凉爽的轻风,飘洒进点点雨珠。望西湖,成串的灯光倒映水中,不甚分明,但闻雨声沙沙。小雨紧一阵缓一阵,雨声重一阵轻一阵。窗下的树枝在小雨中微微颤动。小雨变得淅淅沥沥时,听得见房檐上、树上的水珠落在水泥地上和西湖边上的“滴答滴答”的声音。丝丝缕缕的小雨,把西湖的夜景也模糊了,苏堤只露出一条若隐若现的黑影,湖对面岸边的灯光疏疏落落,眨着眼睛。水天在小雨中显得悠远、神秘。 ④小雨的美和西湖夜景的美交融在一起,是浑然一体的朦胧美。这小雨的沙沙声、淅沥声,把人带到朦胧世界,雨也朦胧,景也朦胧,人也朦胧。在朦胧的小雨声中,进入朦胧的梦乡,领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境。 ⑤西湖的大雨别是一番景象。有一次来西湖是六月,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样有诗有画的季节。平时小雨不断,难得晴天,晚间蛙声聒耳,也是一种情趣。一天早晨过后,小雨越下越紧,忽然间大雨哗哗声由远而近,瞬间天如倾盆,雨如瓢泼。好像一幅水墨画的西湖,被冲洗得只留下淡淡的轮廓,湖上、湖旁的雨脚激起一团团白色水雾,向上升腾,四处弥漫。大雨张起千百张雨幕,垂天而下,忽东忽西地飘动。只一会儿工夫,西湖不见了,芭蕉不见了,各色草木全不见了,只有大雨在泼洒、在跳跃,天地间烟雨茫茫,茫茫烟雨。这美是很奇特的,这是迷茫的美。它使人跃跃欲试,多想投身这迷茫的烟雨之中,去探寻个究竟。这是虚无缥缈的美。世界在瞬间消失了,只有大雨搅得周天发出巨大的哗哗声。西湖安在?青山安在?游船画舫知向谁边? ⑥待雨过天晴,被大雨洗涤一新的西湖,重又出现在蓝莹莹的碧空下,变得风姿绰约,宛若刚出浴的美人,碧玉般洁净,兰花般可爱,亭亭玉立,脉脉含情。人的一切烦恼和杂念也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灵魂在明丽柔媚的美中,又和万物一起回到这亮丽的世界中来。(选自《语文世界·初中版》,有改动)1.阅读全文,发现雨中西湖的“美”,完成填空。(3分)①毛毛细雨时,西湖呈现的是____________的美;②沙沙小雨时,西湖呈现的是______的美;③倾盆大雨时,西湖呈现的是____________的美。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毛毛细雨缓缓地下着,像是个多情的含羞少女,藏在树后、花下,悄悄地点染着湖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娇羞、轻柔朦胧迷茫、缥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毛毛细雨比作含羞少女,突出了毛毛细雨轻柔的特点与娇羞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西湖的毛毛细雨的喜爱之情。3.作者在第⑤段结尾处连用了三个反问句,有何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全文,说说能不能将题目《西湖听雨》改为《西湖的雨》,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不仅增强了语势,同时也说明了雨的气势磅礴。不能。“西湖听雨”重点写了西湖在不同的雨势中的特点,“听”字体现了作者重在品雨,而“西湖的雨”不能体现作者品雨的心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