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课件-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生活》(共25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课件-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生活》(共25页)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生活》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1
2
3
4
5
考点考向
考情透视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真题再现
一、考点考向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考情预测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政治认同:认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自觉学习科学思维知识。 科学精神:明确“逻辑”的多种含义;能够区分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正确理解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公共参与:在日常思维中,学会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从命题内容上看,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是考查的重点。
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可能。命题常常结合从生活逻辑的情境出发来进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考查。
高考真题 备考建议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以下命题:理解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内容、要求以及应该排除的逻辑错误,培养科学认知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三种规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反对逻辑错误,捍卫真理。
二、考情透视
2024 选择题:浙江卷、北京卷
2023 选择题:天津卷、广东卷、浙江卷、湖北卷、北京卷
2022 无
第2课
把握逻辑要义
逻辑的
多种含义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与规律
(重点)
与“规律”同义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规律与规则
某种思维方法
逻辑学
研究对象
狭义逻辑学
(形式逻辑)
广义逻辑学
必须前后一致
不可自相矛盾
不能骑墙居中
排中律
同一律
矛盾律
1、理由
2、含义
3、公式
4、要求
5、逻辑错误
三、思维导图
主要含义 适用范围 举例
规律 所有科学的 研究对象 “要把握科学研究的逻辑”“这是生活的逻辑”
逻辑规律与规则 逻辑学的 研究对象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说的不合逻辑”“根据材料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认识问题的某种 “思维方法” “霸权主义逻辑”“强盗逻辑”“诡辩家逻辑”
逻辑学或逻辑知识 作为一门学科的 逻辑学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逻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
逻辑学
逻辑规律与规则
规律
思维方法
为把握规律服务
研究对象
第一种含义
第四种含义
第二种含义
第三种含义
(有正确错误之分)
四、考点梳理
1、”逻辑“的不同用法
(1)“中俄互为彼此最大邻国,同俄罗斯巩固和发展长期睦邻友好关系,符合历史逻辑,是中方的战略抉择,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
(2)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不要用霸权主义逻辑来思考国际关系。
(3)"举一反三"是一种运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用于启发式教学很有效。
(4)逻辑在这里是作为单独一门课来讲授的。
(5)我们必须遵循经济自身的逻辑,才能搞好经济建设。
(6)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7)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不剩。
(8)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逻辑?
规律
某种思维方法
某种思维方法
逻辑学
规律
规律
逻辑规律与规则
逻辑规律与规则
课堂训练:下列内容都是哪种“逻辑”?
含义
构成
核心任务
两者关系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四、考点梳理
2、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
(2)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别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3)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小故事:白马非马
战国时期赵国人公孙龙擅长诡辩。有一次他牵着一匹白马过关。
关 吏:按照法律,人可以过关,但是马不行。
公孙龙:法律规定不允许马过关,但没有规定不允许白马过关。
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所以,就可以过关。
关 吏:难道白马不是马吗
公孙龙:“马”是对马“形”的规定,
“白马”则是对马“色”的规定。
所以“白马非马”!
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
议学问题
这个小故事对你学习形式逻辑带来哪些启示?如果你是关吏,你将如何反驳公孙龙?
四、考点梳理
3、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原因
公式
内容
要求
逻辑错误
注意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要遵循同一律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概念或判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常用公式“A是A”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①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四、考点梳理
4、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顾客:你这里有好茶吗?
店员: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
2、甲:“你那么有钱,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
乙:“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
3、“我想静静”;“别找我,找静静”。
偷换论题
偷换概念
在这一思维过程中,甲说的是“吃什么”,乙说的是“在哪儿吃”,乙违背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偷换概念
思考:下列表述犯了什么错误?
原因
公式
内容
要求
逻辑错误
注意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自相矛盾”(两可)
①逻辑矛盾≠辩证矛盾。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A→非A)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对立统一)。
②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主观,可避免;A不是非A)
③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判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常用公式“A不是非A”(非A是与A相否定的概念或判断)。
“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四、考点梳理
5、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判断:下列论断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1.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4.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
辩证矛盾(客观矛盾)
辩证矛盾(客观矛盾)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
原因
公式
内容
要求
逻辑错误
注意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在矛盾关系中“两不可”、骑墙居中。
在反对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不违背排中律的要求。(如投票表决时,存在赞成、反对、弃权等三种情况)
常用公式“A或者非A”。(要么A,要么非A,必须要肯定一个,不能同假,即不能同时否定)
四、考点梳理
6、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知识拓展:区分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矛盾关系:是指对立的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情况存在,非此即彼,非彼即此。
如,性别上只有男性和女性,没有第三种情况存在 ,所以男女是矛盾关系。
又如,生死是对立的,是生不是死,是死不是生,没有第三种情况存在,所以生死是矛盾关系。
2、反对关系:是指在对立的两种情况之外,还存在其他情况,
非此不一定彼,非彼不一定此。
如,颜色上黑白是对立的,是黑不是白,是白不是黑。
但除了黑白还有颜色存在,所以黑白是反对关系。
又如,方向上东西是对立的,是东不是西,是西不是东。
但是方向除了东西还有南北情况存在,所以东西是反对关系。
3、注意:
(1)矛盾律——既适用于矛盾关系,也适用于反对关系;
(2)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关系。
分析下列各题是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哪条,犯了哪种错误
(1)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错误也没有。
(2)深夜,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
(3)当报刊上讨论“青年人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时,有人写了一份稿子,标题是: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
(4)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
矛盾律:自相矛盾
矛盾律:自相矛盾
排中律:两不可
排中律:两不可
即时训练
判断:下列例子违反了逻辑思维的哪些基本要求?
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赵:不是我偷的。
钱:李是罪犯。
孙:钱是罪犯。
李:不是我偷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
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赵:不是我偷的。
钱:李是罪犯。
孙:钱是罪犯。
李:不是我偷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
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一假
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钱李一假→赵孙都真→【钱】


一真


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钱李一真→赵孙都假→【赵】
规律 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作用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不能游移不定,即不能前后不一致)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 (自身同一) 混淆或偷换概念、转移或偷换论题 可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不能自相矛盾,即不能同时肯定) A不是非A 矛盾关系和 反对关系 一致性/无矛盾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可以以真推假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不能骑墙居中,即不能同时否定) A或者非A 矛盾关系 明确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可以以假推真
联系 三者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科学性。 归纳提升:比较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1、(2023·湖北)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
A.李、钱、赵、孙
B.钱、李、赵、孙
C.李、赵、钱、孙
D.李、钱、孙、赵
A
根据“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和“李老师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可以得知全校第一第二是女老师,但是钱老师是女子组的第三,所以钱老师的成绩位于李老师之后。故李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一个到达终点,钱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二个到达终点,BC排除。
根据“赵老师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和“孙老师是男子组的最后”可以推断孙老师是全校最后,赵老师在四位老师中第三个到达终点,孙老师在四位老师中最后一个到达终点,故D排除。
五、真题再现
2、(2023·天津)“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为避免与观棋人犯相同的逻辑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
A.不能违背排中律,持“两不可”的态度
B.不能同时肯定论断“A”和论断“非A"
C.应看到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D.应遵循逻辑规律,克服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
B
漫画强调不能违背矛盾律,不能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但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C排除。
漫画没有涉及排中律,A排除。
漫画没有涉及辩证矛盾,D排除。
五、真题再现
3、(2023·广东)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
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
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
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
D
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那么甲、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B不符合题意。
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那么甲、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A不符合题意。
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那么丙、丁都判断错误,而只有一人预测错误,C不符合题意。
五、真题再现
4、(2023·浙江)近日,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有人认为,6岁儿童熟诵《滕王阁序》很大程度上是机械背诵,而机械背诵不利于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假设以下陈述为真,对上文观点反驳最有力的是( )
A.以前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的事件
B.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
C.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
D.背通有一定难度的古诗文,可以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激发其好奇心
D
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B选项中“小孩子爱背就背,不爱背就不背,只要不是强迫,就没必要较真”强调背不背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B排除。
材料中6岁萌娃因熟背《滕王阁序》获免票游滕王阁的新闻登上了热榜,而选项A中曾有4岁的萌娃背《滕王阁序》赢得免票而上热榜,与材料中事件具有相似性,属于同类事件,与材料中的思维具有一致性,不能反驳材料观点,A排除。
材料观点强调机械背诵的弊端,而C选项“儿童本来就应该免费游览,而不是等他们熟背《滕王阁序》才免票”,强调儿童免票不免票的问题,属于“偷换论题”,不能反驳材料观点,C排除。
五、真题再现
5、(2023·北京)2023年4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借助这批影像,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以中国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命名了火星上的22个地理实体,杨柳青、古田、周庄、漠河等中国地名“刻印”在火星大地,基于上述材料,下列三段论推理违反“同一律”要求的是( )
A.所有的文化名镇都在地球,有的杨柳青是文化名镇,所以,所有的杨柳青都在地球
B.古田是历史名镇,古田是火星地理实体,所以有的火星地理实体是历史名镇
C.有的周庄不是地球地名,有的火星地名不是周庄,所以有的火星地名是地球地名
D.地球上的漠河是地名,火星上的漠河是地名,所以火星上的漠河是地球上的漠河
B
【详解】B: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古田是历史名镇”中的“古田”是地球上的地名,“古田是火星地理实体”中的“古田”是火星上的地名,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这个三段论推理犯了“四概念”的错误,违反“同一律”要求,B符合题意。
A:杨柳青是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周延,这个三段论推理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A不符合题意。
C:“有的周庄不是地球地名,有的火星地名不是周庄”均为否定判断,违反了“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的规则,C不符合题意。
D:“地球上的漠河是地名,火星上的漠河是地名”中,作为中项的“地名”,都没有周延,违反了“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的错误,D不符合题意。
五、真题再现
6、(2024·浙江)小马长大了,帮妈妈去商店买东西,路上遇到了一条河,小马做出的如下推理中,违背“同一律”的是( )
A.A B.B C.C D.D
A
去商店的路都有河,所以,有些有河的路可去商店,这是换位推理,没有混淆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没有违反同一律,C不符合题目要求。
该选项是正确的演绎推理,没有混淆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没有违反同一律,B不符合题目要求。
有些有河的路小马可以过去, 所以,并非所有有河的路小马过不去,这是换质推理,没有混淆概念,也没有转移论题,没有违反同一律,D不符合题目要求。
A. 去商店的路有河, 此路有河, 所以,此路是去商店的路。 B. 去商店路上的河小马都可以过去, 此河在去商店的路上, 所以,此河小马可以过去。 C. 去商店的路都有河, 所以,有些有河的路可去商店。 D.
有些有河的路小马可以过去,
所以,并非所有有河的路小马过不去。
五、真题再现
7、(2024·北京) “你劳动的样子真美。”某中学开设了植物栽培、面点制作、陶瓷修复、三维打印等劳动课程。就课程参与情况,下列说法合乎逻辑的是( )
①由“李同学或报了植物栽培课,或报了面点制作课”为假,能推出“李同学既没报植物栽培课,也没报面点制作课”为真
②由“有的陶瓷修复课的学生不是三班同学”为真,能推出“有的三班同学不是陶瓷修复课的学生”为真
③由“张同学既报了陶瓷修复课,又报了三维打印课”为假,能推出“张同学或没报陶瓷修复课,或没报三维打印课”为真
④关于植物栽培课的学生能否在“劳动最美丽”展示活动中获奖,王同学说“或者获奖,或者获不了奖,我都不赞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A
【详解】①:“李同学或报了植物栽培课,或报了面点制作课“属于相容选言判断,当且仅当它的所有选言支为假时,这个相容选言判断才为假,即“李同学既没报植物栽培课,也没报面点制作课”为真时,它才为假,①正确。
②:“有的陶瓷修复课的学生不是三班同学”为真,不能推出“有的三班同学不是陶瓷修复课的学生”为真,“陶瓷修复课的学生”在换位前不周延,换位后却周延了,违反了换位推理的逻辑规则,②排除。
③:“张同学既报了陶瓷修复课,又报了三维打印课”属于联言判断,其中有一个联言支假时,它就为假,即“张同学或没报陶瓷修复课,或没报三维打印课”为真时,它就为假,③正确。
④: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王同学说“或者获奖,或者获不了奖,我都不赞同”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④不选。
五、真题再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