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温州市九上科学期末拔高培优系列试卷1(浙教版)阅卷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得分1.(2022九上·婺城期末)一位摄影爱好者采用在同一张底片上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摄了极限跳伞运动员从悬崖上跳下的过程。从运动员离开悬崖时开始,每隔0.3s曝光一次,得到了一张记录运动员在打开降落伞之前的一段下落情况的照片,如图。已知运动员从a点到d点可视为沿竖直方向运动,通过ab、bc和cd的时间间隔均为0.6s,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对于运动员从a点到d点的下落过程,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B.运动员所受的重力在ab段所做的功等于在cd段所做的功C.运动员所受的重力在ab段做功功率比在cd段做功功率小D.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2.(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A.B.C.NaOH溶液D.溶液3.(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OB=BA,在A点施加一个力,使轻质杠杆OA在水平位置静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杠杆OA一定是一个省力杠杆 B.杠杆OA一定是一个费力杠杆C.在A点施加的最小力为G/2 D.在A点施加的力不能大于G4.(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试管内的水加热至一定程度.发现塞在试管口的塞子被冲出,同时看到试管口出现大量的白雾。塞子从试管口跳出,是由于水蒸气对塞子做了功,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 )A.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化学能转化为内能C.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只有内能的转移5.(2024九上·杭州期中)敦煌壁画中的蓝色源于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它能与酸发生反应。某同学利用以下反应实现物质间转化,分析正确的是( )碱式碳酸铜CuCl2Cu(OH)2CuOCuA.碱式碳酸铜属于碱B.转化④中观察到红色固体变为黑色C.转化③是置换反应D.转化①可选用HCl溶液6.(2024九上·余杭期末)如图所示,将同一物体分别沿光滑的斜面AC、BC以相同的速度从底部匀速拉到顶点C,已知AC>BC,施加的力分别为FA、FB,拉力做功的功率分别为PA、PB,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FA>FB,PAFB,PA>PBC.FAPB7.(2018九上·慈溪月考)某种新型“防盗玻璃”为多层结构,每层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当玻璃被击碎时,金属线互相接触引发电信号,与之相连的警报系统就会立刻报警,这利用了金属的( )A.延展性 B.导电性 C.弹性 D.导热性8.(2020九上·余姚期末)如图用同一滑轮组分别将两个不同的物体A和B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和摩擦,提升A的过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较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提升A的拉力较大 B.提升B做的有用功较多C.A物体的重力较小 D.提升B做的额外功较少9. 小金做了如下实验:①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1毫升;②甲试管内加入2 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蒸馏水;③同时将两试管恒温37℃水浴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滴加1滴碘液;④观察结果,发现只有乙试管内液体变蓝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碘液的目的是让试管内的溶液呈蓝色B.该实验结果可用水银温度计直接测量并记录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D.该实验结论是甲试管内液体不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10.(2019九上·浙江期中)盐酸是初中阶段的三大强酸之一,是较为常见的酸溶液,下列关于盐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纯净的盐酸是纯净物B.常用的37%的盐酸可以通过加热浓缩使其浓度增大C.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说明盐酸无腐蚀性D.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该白雾是盐酸的小液滴11.(2023九上·余姚月考)体育中考测试时,小科选择了引体向上的项目,如图所示。他想要粗略测量自己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下面所列的科学量中,不需要测量的是( )A.自身的质量 B.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C.单杠的高度 D.完成“引体向上”的时间12.(2024九上·温州期中)现有铁粉、二氧化锰、硫酸钡和大理石四种物质,为了区分它们,小科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一个物质检索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a只含一种物质……2 1b含有多种物质……甲 2a只含一种元素……乙 2b含有多种元素……3 3a……▲…丙A.甲表示的是大理石B.乙表示的是铁粉C.图中“▲”应该填写为“黑色固体”D.也可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对丙和丁分类13.(2024九上·越城月考)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点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碱的水溶液显碱性,但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的溶液;②用pH试纸测得食醋的pH为9.2;③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功能;④稀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⑤打开浓盐酸瓶盖有白烟:6浓硫酸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⑦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A.①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⑦ D.①②③④14.(2024九上·柯桥期中)小柯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0~50s,发生的化学反应是:B.50s时,溶液中含两种溶质C.50~100s之间压强变大的原因是反应放热D.容器中化学反应的终点出现在100~150s之间某一时刻15.(2024九上·南浔期中)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A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B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C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D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A.A B.B C.C D.D16.(2024九上·嘉兴期中)某实验室的废液中 ,可能含有 FeSO4、 NaCl、 Na2SO4、 Ba(NO3)2中的一种或种。某同学取该废液样品观察为无色透明溶液,向其中滴加 Ba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分析 ,下列对废液的推断正确的是( )A.一定存在 Ba(NO3)2 B.可能存在 Na2SO4C.可能存在 NaCl D.一定存在 FeSO417.(2024九上·嘉兴期中)科学思维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于几种研究方法所举的例子正确的是( )A.分类:陶瓷、塑料、金属是生活用品中常用的材料,它们都属于有机物B.比较:二氧化碳和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两者都属于酸C.归纳:NaOH、Ca(OH)2都能与CO2、SO2反应,得出某些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D.推理: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18.(2023九上·定海月考)久置NaOH易变质,为检验一瓶久置NaOH溶液是否已完全变质,有以下几种验证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用pH试纸测得反应后的溶液pH大于7,表示NaOH未完全变质;②不断滴加稀盐酸,如果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表示NaOH未完全变质;③滴加过量,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如果变红,表示NaOH未完全变质;④滴加过量反应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沉淀生成,表示NaOH完全变质。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9.(2024·浙江期中)现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依次可能是Mg、Zn、FeB.金属活动性:甲>乙>丙C.相对原子质量:甲>乙>丙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20.(2023九上·东阳期末)如图为人体内某器官的血液流动情况示意图,B代表某器官,A、C代表与其相连的血管()A.若B表示肺,则C内的血液中含氧量减少B.若B表示小肠,则C内的血液中营养物质含量减少C.若B代表心脏,则A内血液是静脉血,C内血液是动脉血D.若B代表肾脏,则C内血液中尿素含量小于A内血液中尿素含量阅卷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1分)得分21.(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斜面长3m,高1m,工人用沿斜面向上的推力将一个重为840N的箱子沿斜面匀速推到车上,斜面的机械效率为70%,则工人把箱子推上车时做的有用功是 J,沿斜面对箱子所施加的推力是 N,箱子与斜面间的摩擦力是 N。22.(2018九上·天台月考)小明利用标有“6V 6W”的灯泡L1和“6V 3W”的灯泡L2进行实验。(1)当L1正常发光时,通过L1的电流为 A。(2)如图甲所示:A、B分别为通过灯泡L1和L2中的电流随两端电压变化关系的曲线。现将两灯连入图乙所示电路中,使其中一个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 W。23.(2024九上·柯桥期中)某兴趣小组利用U形管设计实验装置。(1)甲组同学设计如图1 所示的装置探究 CO2和 NaOH 溶液能否反应。乙组同学向甲组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甲组同学指出这不能作为判断氢氧化钠与CO2发生反应的证据,原因是 。乙组同学经讨论后认为向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 溶液,才能达到实验目的。(2)丙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将干燥的氧气从导管a通入,使氧气充满U型管,一段时间后观察三处铁丝的现象。①为确定U形管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②小组同学通过比较 铁丝(填编号),得出纯铁丝不易锈蚀的结论。24.(2024九上·嵊州期中)某化学实验室从含少量硝酸锌的硝酸银废液中提取贵金属Ag,其主要操作流程如图:(1)固体A的成分有 ;(2)步骤Ⅰ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步骤Ⅰ、Ⅱ共同的实验操作名称是 ,若往溶液D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锌,可得到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5. 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图中“→”代表氧气的交换或运输方向;“ ”代表二氧化碳的交换或运输方向。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剧烈运动时,呼吸急促,心脏搏动显著加快,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和平静状态下相比 (填“升高”“降低”或“相同”)。(2)西藏拉萨市的海拔约为3600m,浙江沿海平原地区的旅游者到了西藏拉萨,在平静状态下,心脏搏动显著加快,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和在浙江沿海平原地区平静状态下相比 (填“升高”“降低”或“相同”)。26. 每年的5月 20日是“全国学生营养日”,了解消化系统结构与合理营养的知识,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请根据人体消化系统结构模式图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回答下列问题:(1)“平衡膳食宝塔”第一层的食物,主要营养物质是 。(2) 在人体消化系统中,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3)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关键阶段,在保证摄入足够的第一、第二层食物的同时,应多吃些处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以提供丰富的 。(4)小彬同学午餐常吃两份炸鸡翅、一份薯条、两根肉串、一杯牛奶。根据平衡膳食宝塔的提示,小彬同学的这份食谱明显缺少第 层的食物。27. 如图所示为太阳能燃料电池的组成与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电解槽的作用是电解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夜晚,太阳能燃料电池工作时的能量转化途径为____(填字母)。A.太阳能→电能→热能 B.化学能→电能→热能C.太阳能→化学能→电能→热能 D.电能→化学能→电能→热能(3) 太阳能燃料电池中可循环使用的原料是 。(4) 与单一的太阳能电池相比,太阳能燃料电池的优点是 。28.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为方便测量力臂,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之在 位置平衡。(2)如图甲所示,此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那么杠杆将 (填“保持平衡”“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3)如图乙所示为一个加宽的杠杆装置,此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只将左侧的钩码改挂到A点正上方的B 点,则力臂是线段 (填“OA”“OB”或“AB”),此时杠杆 (填“仍能”或“不能”)保持平衡。29.如图甲所示的铁块重力G=4N,被吸附在竖直放置且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当它在竖直方向上的拉力 F=6N 的作用下匀速向上运动时,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N;铁块此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4s内拉力 F 做功 J。30.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1)科学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硝酸钡、碳酸钠、氢氧化钾、稀硫酸、氢氧化钙五瓶无色溶液,现将其任意编号为 A、B、C、D、E,然后两两混合进行实验,其部分现象如下表所示(微溶物视为可溶物)。实验 A+E A+B B+C B+E现象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气体①碳酸钠俗称纯碱,属于 (填字母)类。A. 酸 B. 碱 C. 盐②写出溶液B 中溶质的化学式: 。③写出溶液 A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主要化学原理: 等。则X的化学式为, 。31.(2024九上·定海开学考)研习小组进行氢氧化钠固体和湿润的二氧化碳反应的探究,搭建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玻璃管连接有连接湿度传感器,并向其中充满湿润的二氧化碳气体,迅速从另一口处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固体,测出一段时间内湿度变化(可表示水蒸气含量)如图乙所示。(1)图乙中曲线AB下降说明氢氧化钠具有 性。(2)请解释图乙中C点湿度比A点湿度高的原因: 。32.(2024九上·东阳期末)如图甲所示为人体内水分平衡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心脏及其相连血管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通过饮水和进食获取的水,经吸收进入血液后,由⑨进入心脏,依次经过⑤→ →①(按序填写图乙中的序号),再由血液循环将其运输到全身各处.(2)剧烈运动后,人会汗流浃背,此时需要及时补充一些淡盐水,主要是为了维持人体的 (填“体温”或“水盐”)平衡.33.(2024九上·柯桥期末)血液循环系统实现物质在各组织器官间的运输。如图为血细胞和心脏结构图。(1)贫血有可能是血细胞中的 过少造成的(填序号);(2)体循环的起点是 (填字母),通过 (填血管名称)不断地将 和营养物质等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1分)得分34.(2024九上·杭州期中)小闻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并进行如下实验:步骤1: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将干燥的氧气从导管a通入U形管(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如图所示);待U形管内充满氧气后,在导管b处连接一活塞推至底部的注射器,收集20mL氧气后在导管a处连接乳胶管并用止水夹夹紧,如图乙所示。步骤2:一段时间后,观察U形管内的铁丝,其现象如下表所示:观察对象 ①干燥的普通铁丝 ②潮湿的普通铁丝 ③潮湿的纯铁丝现象 没有明显变化 较多红褐色锈斑 没有明显变化(1)步骤1中,为确定U形管中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水,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现象 。(3)通过对比②③的实验现象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与金属的 有关。(4)小闻还发现切过咸菜的铁质菜刀更容易生锈,他猜测可能是咸菜中的盐加快了铁的锈蚀,于是他又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若观察到 (填实验现象),则可证明他的猜测是正确的。35.(2023九上·安吉月考) 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是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途径之一、在相应酶的催化作用下,纤维素能分解为葡萄糖,而植物中的木质素会通过对酶的吸附来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实验一:在等量的纤维素中加入不同种类的木质素A、B、C,再加入等量的酶进行催化分解,多次实验后测得葡萄糖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甲。实验二:分别在各种不同浓度的酶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某种木质素,多次实验后得到被吸附的酶的量与酶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如图乙。(1)在相应酶的催化作用下,纤维素能分解为葡萄糖。这里的“相应酶”体现了酶的 性。(2)由图甲可知,本质素对酶催化分解纤维素能力有 (选填 “抑制”或“促进”)作用。(3)由图乙可知,被吸附的酶的量与酶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是 。36.(2024九上·余杭期末)小科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实验器材有:电压恒为3V的电源一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1)如图甲所示是小科连接的实物电路,图中有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你在连接错误的导线上打“×”并补画出正确的连线。(2)待连接正确后,发现接通开关,调节电路后电压表示数为2V;接下去小科应该如何操作 答: 。(3)小科根据记录的多组1-U数据,画出了小灯泡中电流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4)小科根据小灯泡的I-U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出小灯泡的电阻在增大,你认为原因是 。阅卷人 四、解答题(每空1分,计算4分,共9分)得分37.(2024九上·临平区期中)让小球从某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质弹簧上(如图甲),在刚接触轻质弹簧的瞬间(如图乙),小球速度为5m/s。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如图丙)的整个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和弹簧缩短的长度△x之间的关系如图丁所示,其中A为曲线的最高点。已知该轻质弹簧所受压力每增加0.1N,弹簧的形变量就增加0.01m,并且轻质弹簧在全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1)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2) 小球的重力为 N。(3)若要让小球下落到最低点时,弹簧的压缩程度更大,在不更换弹簧的前提下你的操作建议是 。38. 某工厂生产的 NaCl 产品中含有杂质 ,科学兴趣小组取 100g样品完全溶解于313.6g水中,向该溶液中分5次加入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每次30g,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完成下列各题。次 序 第 1次 第 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30 30 30 30 30累计生成沉淀的质量/g 2.9 5.8 8.7 11.6 11.6[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 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2) 样品中 MgCl2 的质量是 g。(3) 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比较速度大小;(2)根据W=Gh比较做功的大小;(3)根据P=Fv比较功率大小;(4)注意空气阻力对能量转化的影响。【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员下落的高度越来越大,根据可知,他做加速运动,故A错误;B.根据图片可知,下落的高度habC.速度vabD.运动员要克服空气阻力,因此在下落过程中,减小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故D错误。故选C。2.【答案】D【知识点】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分析判断。【解答】A.铜不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铜,故A不合题意;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三氧化二铁,故B不合题意;C.硫酸钠和碳酸钾反应,不能生成沉淀、水或气体,因此不能反应,故C不合题意;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故D符合题意。故选D。3.【答案】C【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解析】【分析】 要解答此题,需要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决定了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关系;若要使动力最小,应使动力臂最大,此题中最大的动力臂是指OA的长度,由此确定力的方向,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求得最小动力的大小。【解答】 AB、在A点施加一个力,在A点动力的方向不同时,则动力臂的大小不同,不能确定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关系,所以杠杆OA可能是等臂杠杆,也可能是省力杠杆,还可能是费力杠杆,故AB错误;C、轻质杠杆OA的重力不计,由图知O为支点,已知OB=BA,则OA=2OB;若在A点施加一个最小的力,应使其力臂最长为OA,所以动力应垂直于OA向上;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F×OA=G×OB,且OA=2OB,解得F=G/2 ,故C正确;D、在A点施加力,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是费力杠杆,此时在A点施加的力大于G,故D错误。故答案为:C。4.【答案】C【知识点】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解析】【分析】气体膨胀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小,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解答】 对水持续加热,试管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膨胀做功,将软木塞推出,塞子被推出的过程中,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故C正确。故答案为:C。5.【答案】D【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 根据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根据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碱式碳酸铜,从化学式可以看出,它并不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构成的化合物,而是由铜离子、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因此它属于盐,而不是碱。所以 A选项错误。B.转化④是氧化铜转化为铜的过程,通常这个反应是通过氢气或一氧化碳等还原剂来实现 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黑色的氧化铜固体逐渐变为红色的铜固体,而不是红色变为黑色。所以B选项错误。C.转化③是氯化铜转化为氢氧化铜的过程,这个反应通常是通过加入碱(如氢氧化钠)来实 现的,属于复分解反应,而不是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 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而这里并没有单质参与反应。所以C选项错误。D.转化①是碱式碳酸铜转化为氯化铜的过程。由于碱式碳酸铜能与酸发生反应,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盐酸来实现这个转化。碱式碳酸铜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6.【答案】C【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同一个物体升高相同高度,克服重力做功相同。【解答】A这边坡度比B缓,更容易将物体拉到顶部, FA故答案为:C。7.【答案】B【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 当玻璃被击碎时,金属线互相接触引发电信号 ”,进行判断选择即可。【解答】警报系统是依靠电能工作的,正常情况下,它的电路处于断路状态,不报警;一旦玻璃击碎,里面的金属线相互接触,就接通电路,报警器工作,由此可知:这里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8.【答案】A【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解析】【分析】(1)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根据公式分析两个物体的重力大小;(2)已知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根据公式比较自由端拉力的大小;(3)根据W有=Gh比较有用功的大小;(4)根据W额=G动h比较额外功的大小。【解答】根据公式可知,当动滑轮的重力相同时,机械效率越大,物体的重力越大;因为提升A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所以A的重力大,故C错误;根据公式可知,两个滑轮组中n=2,因为G动相等,且GA>GB,所以FA>FB,故A正确;根据公式W有=Gh可知,当h相同时,物体的重力G越大,提升物体做的有用功越大。因为GA>GB,所以WA>WB,故B错误;根据公式W额=G动h可知,动滑轮的重力和高度h相同时,提升两个物体所做的额外功相同,故D错误。故选A。9.【答案】C【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A、淀粉遇碘变蓝,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淀粉是否存在,以判断唾液对淀粉的作用,选项错误;B、该实验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加热的热水的温度,控制热水的温度为37℃,该实验的结果与水银温度计无关,不需要测量并记录,选项错误;C、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唾液,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选项正确;D、甲试管中的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加入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中的蒸馏水不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加入碘液后变蓝,即该实验的现象是该实验结论是甲试管内液体不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实验结论是唾液能将淀粉分解,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10.【答案】D【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混合物;(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盐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4)浓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解答】A.纯净的盐酸是由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的,因此它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故A错误;B.常用的37%的盐酸加热后,其中HCl气体的溶解性减弱,会加快挥发,因此浓度会减小,故B错误;C.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盐酸具有腐蚀性,故C错误;D.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该白雾是盐酸的小液滴,故D正确。故选D。11.【答案】C【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引体向上其实就是克服身体重力做功,根据W=Gh和功率的计算式分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即可。【解答】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可知,需要测出自身的质量、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及完成的时间,与单杠的高度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2.【答案】D【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根据检索表描述的特征对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即可。【解答】 A.由分析可知,甲含有多种物质为混合物,则表示的是石灰石,故A正确不合题意;B.乙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乙表示的是锌,故B正确不合题意;C.丙是氧化铜,氧化铜是黑色固体,所以表中“▲”应该表示为“黑色固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D.丙是氧化铜,丁是硫酸钡,氧化铜、硫酸钡中均含有氧元素,不能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对丙、丁分类,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3.【答案】A【知识点】酸、碱的概念;浓硫酸的稀释;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一些盐的水溶液显碱性,例如碳酸钠属于盐,溶液显碱性;利用pH试纸可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功能;酸溶液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浓盐酸易挥发;浓硫酸具有腐蚀性;酸、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解答】①碱的水溶液显碱性,但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例如碳酸钠属于盐,水溶液显碱性,故正确;②用pH试纸可以测得苹果汁的酸碱度,但是不能是3.2,因为利用pH试纸测定的酸碱度是整数,故错误;③用洗洁精清洗油污利用乳化功能,故正确;④稀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有氢离子,故正确;⑤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瓶盖有白雾,故错误;⑥浓硫酸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硼酸显酸性,因此不能涂上硼酸溶液,故错误;⑦酸、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错误。故答案为:A。14.【答案】B【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铝条表面有一层氧化铝薄膜,氧化铝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铝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同时放出热量,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0~50s,容器内气压基本不变,应该为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则发生的化学反应是:Al2O3+6HCl=2AlCl3+3H2O,故A错误;B.50s时,气压开始增大,则此时氧化铝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中为氯化铝和未反应的稀盐酸,故B正确;C.50~100s之间,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同时放出热量,则压强变大的原因是生成气体和温度升高,故C错误;D.当铝恰好完全反应时,此时容器内气压最大,则容器中化学反应的终点出现在100s之前,故D错误。故选B。15.【答案】B【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与具有碱性无关进行分析;B.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有碱性,能与二氧化硫反应进行分析。C.根据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无关进行分析;D.根据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A.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与具有碱性无关,具有碱性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故A错误;B.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有碱性,能与二氧化硫反应,故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故B正确;C.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无关,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氯离子有关,故C错误;D.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具有酸性无关,故D错误;故选B。16.【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根据铁离子在溶液中显黄色及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和物质间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可能含有的物质是不会影响题中现象的物质。【解答】 该废液为无色溶液,所以一定没有FeSO4;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知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即一定含有硫酸钠;而原溶液为无色透明溶液,无浑浊,所以废液中物质相互间不能反应生成沉淀,因为硫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一定无硝酸钡;而氯化钠的存在与否,不影响题中的现象,故可能存在NaCl。A.由上边的推断可知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不存在Ba(NO3)2,故A错误;B.由上边的推断可知一定含有硫酸钠,故B错误;C.由上边的推断可知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不存在Ba(NO3)2和FeSO4,可能含有氯化钠,故C正确;D.由上边的推断可知一定没有FeSO4,故D错误。故选C。17.【答案】C【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简单的有机物;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A.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除外);B.根据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D.注意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解答】A.金属不是有机物,故A错误;B.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但是二氧化碳不是酸,故B错误;C.NaOH、Ca(OH)2都能与CO2、SO2反应,得出某些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故C正确;D.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D错误。故选C。18.【答案】C【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分析。【解答】①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用pH试纸测得反应后的溶液pH大于7,不能证明NaOH未完全变质,错误;②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且加入盐酸时,氢氧化钠先反应,然后碳酸钠反应,不断滴加稀盐酸,如果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表示NaOH未完全变质,正确;③滴加过量,引入了氢氧根离子,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如果变红,不能表示NaOH未完全变质,错误;④滴加过量反应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沉淀生成,证明氢氧化钠无剩余,表示NaOH完全变质,正确;故选C。19.【答案】D【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金属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反应需要时间越短;反应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完全来自于硫酸;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解答】A、由图中信息可知,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乙<甲<丙,金属活动性强弱是:乙>甲>丙,甲、乙、丙依次不可能是Mg、Zn、Fe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由上述分析可知,金属活动活动性强弱是乙>甲>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稀硫酸足量,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生成的氢气质量越小,因此相对原子质量:丙>乙>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完全来自于硫酸,因此生成氢气质量越大,消耗硫酸质量越大,因此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该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20.【答案】D【知识点】血液循环【解析】【分析】1、血液循环途径如图:2、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解答】A、若B表示肺,血液流经肺部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行肺泡,肺泡中氧气进入血液,则C内的血液中含氧量增加,错误;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若B表示小肠,则C内的血液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错误;C、若B代表心脏,则A代表静脉,但静脉里不一定是静脉血,如肺静脉里是动脉血,C代表动脉,动脉里不一定流有动脉血,如肺动脉里流有静脉血,错误;D、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人体产生的尿素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若B代表肾脏,则C内血液中尿素含量小于A内血液中尿素含量,正确。故答案为:D。21.【答案】840;400;120【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知道物体重力和斜面的高度,根据W=Gh求出有用功。利用W=Fs计算沿斜面对箱子所施加的推力 。 摩擦力的功即为额外功,则由功的公式可求得摩擦力。【解答】人对物体所做的有用功为根据可得总功根据可得,沿斜面对箱子所施加的推力额外功根据 可得摩擦力22.【答案】(1)1(2)4【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已知额定电压及额定功率,由电功率公式的变形公式可求得电流;(2)由图可知A的电流大于B的电流,故只能B正常发光,因两灯串联故电流相等,则可知A中电压,由P=UI可得总功率。【解答】(1)由P=UI得:;(2)由图象可知,L1正常发光的电流为1A,L2的正常发光电流为0.5A,两灯串联在电路中,只有一灯正常发光,则一定是L2,则此时电流为0.5A,由图甲可知L1的电压为2V,即电压表示数为2V,同样由图甲可以看出L2的电压为6V,所以,电路两端加的最大电压为:U=U1+U2=2V+6V=8V,电路中消耗的总功率P=UI=8V×0.5A=4W。故答案为:(1)1;(2)4。23.【答案】(1)无论是否反应,溶液均变红色(均呈碱性);氯化钙溶液 /氯化钡溶液(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若复燃,则已经集满;②、②③【知识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解析】【分析】(1)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②碳酸钠和钙离子或钡离子结合生成沉淀,可以证实有碳酸钠生成,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①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解答;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解答】(1) ①甲组同学指出这不能作为判断氢氧化钠与CO2发生反应的证据,原因是: 无论是否反应,溶液均变红色(均呈碱性) 。②乙组同学经讨论后认为向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 氯化钙溶液 /氯化钡溶液 溶液,才能达到实验目的。(2)① 为确定U形管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若复燃,则已经集满 。②探究纯铁丝不易腐蚀的实验中,要保证水和氧气的因素相同,只改变铁丝种类,故选②③。24.【答案】(1)银和锌(2)Zn+2AgNO3=2Ag+Zn(NO3)2(3)过滤;ZnO+H2SO4=ZnSO4+H2O【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单质,根据锌粉过量分析固体的成分;(2)根据图片确定步骤I中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根据图片确定步骤I中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1)由于是加入过量的锌粉,所以固体A的成分有剩余的 Zn和生成的Ag;(2)步骤Ⅰ是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Zn+2AgNO3=Zn(NO3)2+2Ag;(3)步骤Ⅰ、Ⅱ共同的实验操作都是实现固体和液体分离,为过滤,若往溶液D为硫酸锌和硫酸,加入适量的锌,可得到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即反应掉硫酸,为得到单一溶质,所以加入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25.【答案】(1)相同(2)降低【知识点】血液;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解析】【分析】根据“血液循环,气体交换”,结合实例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来分析解答。【解答】(1)血液在肺部发生的气体交换实际上是自由扩散的过程,同时受到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在剧烈运动的时候,血液中红细胞的浓度与平静状态下相同,外界大气的压强也相同,因此自由扩散进入血液的氧气量也与平静状态下相同,故答案为相同。(2)血红蛋白含量不变,气压减小,则扩散速率降低,因此血液中氧含量也降低,故答案为降低。26.【答案】(1)糖类(2)小肠(3)蛋白质(4)二【知识点】食物与营养;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解析】【分析】7大类营养素: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类)、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糖类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量;蛋白质可以用于细胞修复和组织培养;脂肪可以储存能量;膳食纤维、维生素主要在水果和蔬菜中;【解答】(1) “平衡膳食宝塔”第一层的食物,主要营养物质是 糖类;(2) 在人体消化系统中,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3) 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关键阶段,在保证摄入足够的第一、第二层食物的同时,应多吃些处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以提供丰富的 蛋白质;(4) 小彬同学午餐常吃两份炸鸡翅、一份薯条、两根肉串、一杯牛奶。根据平衡膳食宝塔的提示,小彬同学的这份食谱明显缺少第二层的食物。故答案为:(1)糖类(2)小肠(3)蛋白质(4)二27.【答案】(1)(2)B(3)水(4)晚上也可以使用【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解析】【分析】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参见热能传播的三种方式:辐射),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或者为热水器提供能源。【解答】(1) 电解槽的作用是电解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 夜晚,太阳能燃料电池工作时,燃料电池中储存的化学能,先转化为热水器的电能,最终电能转化为热水器中水的热能;B正确;(3) 太阳能燃料电池中可循环使用的原料是水;(4) 与单一的太阳能电池相比,太阳能燃料电池的优点是 晚上也可以使用 ;故答案为:(1) (2) B (3)水(4) 晚上也可以使用28.【答案】(1)水平(2)顺时针转动(3)OA;仍能【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分析】 (1)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从支点到作用点之间的长度就是力臂,通过刻度值可以直接读取出来;(2)将图-1中的杠杆调节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分别计算杠杆两侧力和力臂的乘积,比较大小可知杠杆的转动方向;(3)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解答】 (1)为方便测量力臂,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2)将图甲中的杠杆调节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设每个钩码重G,每小格长L,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左边=4G×2L=8GL;右边=3G×3L=9GL,所以右边的乘积大于左边的乘积,杠杆向右边钩码的重力方向转动,即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将左侧的钩码改挂到A点正上方的B点,力臂是线段OA,与原来相比较力和力臂都没有改变,所以杠杆仍能保持平衡。29.【答案】2;4.8【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2)从图乙中读出铁块运动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通过的路程,再利用W=Fs计算4s内拉力F做功。【解答】 解:(1)铁块在F=6N的作用下匀速向上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竖直向下的摩擦力f和竖直向上的拉力F,根据平衡力的特点,故铁块受到摩擦力大小f=F-G=6N-4N=2N。(2)根据可得,铁块在4s内升高的距离s=vt=0.2m/s×4s=0.8m,因此拉力F做的功W=Fs=6N×0.8m=4.8J。故答案为:2;4.8。30.【答案】(1)①C;Na2CO3;Ba(NO3)2+ H2SO4 =BaSO4↓ +2HNO3(2)NH4Cl【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碱、盐的鉴别【解析】【分析】(1)根据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盐,由各物质相互反应的现象及表中所给现象确定各物质,结合化学式及方程式书写分析;(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解答】(1) ①碳酸钠俗称纯碱,属于盐类。 ②B和E反应产生气体,则为碳酸钠和硫酸的一种,B能与A、C产生沉淀,则B为碳酸钠,E为硫酸,A能与B和E反应产生沉淀,则A为硝酸钡,C为氢氧化钙,D为氢氧化钾。溶液B 中溶质的化学式为Na2CO3 。 ③溶液 A与E发生的是硝酸钡与硫酸生成硫酸钡和硝酸的反应,方程式为 Ba(NO3)2+ H2SO4 =BaSO4↓ +2HNO3 。(2)所给方程式中原子种类和个数反应前为:钠1、氯1、氢5、氧3、氮1、碳1,反应后为:钠1、氢1、碳1、氧3,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X化学式为 NH4Cl 。故答案为:(1)C; Na2CO3 ; Ba(NO3)2+ H2SO4 =BaSO4↓ +2HNO3 ;(2) NH4Cl 。31.【答案】(1)吸水(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水【知识点】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能够吸收水蒸气,溶于水放热,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1)图乙中曲线AB下降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能够吸收水蒸气,具有吸水性;(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图乙中C点湿度比A点湿度高的原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水。32.【答案】(1)⑥→③→④→⑦→⑧(2)水盐【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水盐平衡【解析】【分析】(1)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图甲所示为人体内水分平衡示意图,人体水分增加和水分流失必须保持平衡,其中水分增加的生理过程包括饮水、进食和细胞的呼吸作用;水分流失的生理过程包括呼吸、流汗、排尿和排粪。(2)图乙所示为心脏及其相连血管的示意图,图乙中①是主动脉、②是上腔静脉、③是肺动脉、④是肺静脉、⑤是右心房、⑥是右心室、⑦是左心房、⑧是左心室、⑨是下腔静脉。【解答】(1)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饮水和进食获取的水,经吸收进入血液后,由⑨进入心脏,依次经过⑤右心房→⑥右心室→③肺动脉→④肺静脉→⑦左心房→⑧左心室→①主动脉,再由血液循环将其运输到全身各处。(2)人体内有一套产热和散热的自动调控装置。剧烈运动后会汗流浃背,此时大量流汗后身体排出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因此及时补充淡盐水可以为人体补充水和无机盐,可以维持人体的水盐平衡。33.【答案】(1)③(2)B;主动脉;氧气【知识点】血液循环【解析】【分析】图中①白细胞,②血小板,③红细胞。a主动脉、b肺动脉、c肺静脉、d上腔静脉、动脉瓣、f房室瓣、g下腔静脉;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解答】(1)贫血是指③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2)血液循环途径如图:由图可以看出:体循环的起点是B左心室,通过主动脉不断地将氧气和营养物质等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34.【答案】(1)在b导管口放火星的木条,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已经充满氧气有气泡产生(2)干燥的普通铁丝没有明显变化,潮湿的普通铁丝有红褐色铁锈(3)纯度或结构(4)U形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解析】【分析】 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铁的纯度影响铁生锈的速率,盐水能够促进铁生锈。【解答】(1) 步骤1中,为确定U形管中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在b导管口放火星的木条,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已经充满氧气有气泡产生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水,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现象是干燥的普通铁丝没有明显变化,潮湿的普通铁丝表面产生较多红褐色锈斑。(3)通过对比②③的实验现象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与金属的纯度有关。(4)小敏还发现切过咸菜的铁质菜刀更容易生锈,他猜测可能是咸菜中的水加快了铁的锈蚀,于是他又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若观察到U型管中的液面左边升高,右边下降,则可证明他的猜测是正确的。35.【答案】(1)专一(2)抑制(3)酶溶液浓度越大,被吸附的酶的量越多【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解析】【分析】(1)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2)根据甲图分析加入木质素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即可;(3)根据图乙分析被吸附的酶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解答】 (1)纤维素只能在相应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 糖,因此这里的“相应酶”体现了酶的专一性。(2)由图甲可知,在各种不同浓度的酶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某种木质素后,葡萄糖量均降低,这说明酶催化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减弱,故加入本质素对酶催化分解纤维素能力有抑制作用。(3)由图乙可知,随着酶溶液浓度的升高,被吸附的酶的量也逐渐增多36.【答案】(1)(2)向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5V,读出电流表的示数(3)0.625(4)灯丝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知识点】测定小灯泡的功率【解析】【分析】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用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电压,电流表测量灯泡通过的电流,电流乘以电压即为电功率。【解答】(1)电流表应该与用电器串联。(2)电压表示数小于额定电压,所以向右调节滑动变阻器,减小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增大灯泡电压,达到额定电压。(3)电压等于额定电压的时候,电流为0.25A,P=UI=2.5X0.25W=0.625W(4)灯泡的灯丝是金属做的,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增大。37.【答案】(1)变小(2)1(3)增大小球下落的高度或者增大小球的质量【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1)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大小有关;(2)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确定弹簧的弹力等于重力时小球的位置,根据弹簧形变程度与压力的关系确定此时弹簧受到的弹力即可;(3)根据动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动能与弹性势能的转化关系解答。【解答】(1)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质量不变,高度碱性,则小球重力势能变小。(2)随着弹簧压缩程度增大,则弹力越来越大。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可知,当弹力与小球的重力相等时,此时小球的速度最大。根据丁图可知,此时小球到达A点,弹簧被压缩0.1m,那么此时弹簧产生的弹力:。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可知,此时小球的重力为1N。(3) 若要让小球下落到最低点时,弹簧的压缩程度更大, 则弹簧产生的弹性势能更大。由于弹簧的弹性势能由小球的机械能转化而来,因此需要增大小球下落时的重力势能,即增大下落高度或增大小球质量。38.【答案】(1)4(2)19(3)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58 11711.6g x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为 100g-19g+23.4g=104.4g,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313.6g+4×30g-11.6g=522g。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及相等质量物质完全反应生成物质量相等分析;(2)根据生成氢氧化镁中镁元素质量即为氯化镁中镁元素质量分析;(3)根据生成氢氧化镁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出生成氯化钠质量,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生成氯化钠和原有氯化钠质量和,再由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生成溶液质量,从而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1)氯化钠和氯化镁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加入30克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2.9克氢氧化镁沉淀,第4次产生11.6克沉淀后再继续加30克氢氧化钠溶液,沉淀质量不增加,由此证明第4次恰好完全反应。(2)由镁元素质量守恒可知,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为。故答案为:(1)4;(2)19;(3)20%。1 / 12024年温州市九上科学期末拔高培优系列试卷1(浙教版)阅卷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得分1.(2022九上·婺城期末)一位摄影爱好者采用在同一张底片上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摄了极限跳伞运动员从悬崖上跳下的过程。从运动员离开悬崖时开始,每隔0.3s曝光一次,得到了一张记录运动员在打开降落伞之前的一段下落情况的照片,如图。已知运动员从a点到d点可视为沿竖直方向运动,通过ab、bc和cd的时间间隔均为0.6s,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对于运动员从a点到d点的下落过程,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B.运动员所受的重力在ab段所做的功等于在cd段所做的功C.运动员所受的重力在ab段做功功率比在cd段做功功率小D.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答案】C【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比较速度大小;(2)根据W=Gh比较做功的大小;(3)根据P=Fv比较功率大小;(4)注意空气阻力对能量转化的影响。【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员下落的高度越来越大,根据可知,他做加速运动,故A错误;B.根据图片可知,下落的高度habC.速度vabD.运动员要克服空气阻力,因此在下落过程中,减小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故D错误。故选C。2.(2024九上·温州期中)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A.B.C.NaOH溶液D.溶液【答案】D【知识点】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分析判断。【解答】A.铜不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铜,故A不合题意;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是三氧化二铁,故B不合题意;C.硫酸钠和碳酸钾反应,不能生成沉淀、水或气体,因此不能反应,故C不合题意;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故D符合题意。故选D。3.(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OB=BA,在A点施加一个力,使轻质杠杆OA在水平位置静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杠杆OA一定是一个省力杠杆 B.杠杆OA一定是一个费力杠杆C.在A点施加的最小力为G/2 D.在A点施加的力不能大于G【答案】C【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解析】【分析】 要解答此题,需要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决定了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关系;若要使动力最小,应使动力臂最大,此题中最大的动力臂是指OA的长度,由此确定力的方向,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求得最小动力的大小。【解答】 AB、在A点施加一个力,在A点动力的方向不同时,则动力臂的大小不同,不能确定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关系,所以杠杆OA可能是等臂杠杆,也可能是省力杠杆,还可能是费力杠杆,故AB错误;C、轻质杠杆OA的重力不计,由图知O为支点,已知OB=BA,则OA=2OB;若在A点施加一个最小的力,应使其力臂最长为OA,所以动力应垂直于OA向上;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F×OA=G×OB,且OA=2OB,解得F=G/2 ,故C正确;D、在A点施加力,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是费力杠杆,此时在A点施加的力大于G,故D错误。故答案为:C。4.(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试管内的水加热至一定程度.发现塞在试管口的塞子被冲出,同时看到试管口出现大量的白雾。塞子从试管口跳出,是由于水蒸气对塞子做了功,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 )A.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化学能转化为内能C.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只有内能的转移【答案】C【知识点】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解析】【分析】气体膨胀做功,气体的内能减小,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解答】 对水持续加热,试管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膨胀做功,将软木塞推出,塞子被推出的过程中,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故C正确。故答案为:C。5.(2024九上·杭州期中)敦煌壁画中的蓝色源于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它能与酸发生反应。某同学利用以下反应实现物质间转化,分析正确的是( )碱式碳酸铜CuCl2Cu(OH)2CuOCuA.碱式碳酸铜属于碱B.转化④中观察到红色固体变为黑色C.转化③是置换反应D.转化①可选用HCl溶液【答案】D【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 根据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根据碱式碳酸铜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解答】A.碱式碳酸铜,从化学式可以看出,它并不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构成的化合物,而是由铜离子、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因此它属于盐,而不是碱。所以 A选项错误。B.转化④是氧化铜转化为铜的过程,通常这个反应是通过氢气或一氧化碳等还原剂来实现 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黑色的氧化铜固体逐渐变为红色的铜固体,而不是红色变为黑色。所以B选项错误。C.转化③是氯化铜转化为氢氧化铜的过程,这个反应通常是通过加入碱(如氢氧化钠)来实 现的,属于复分解反应,而不是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 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而这里并没有单质参与反应。所以C选项错误。D.转化①是碱式碳酸铜转化为氯化铜的过程。由于碱式碳酸铜能与酸发生反应,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盐酸来实现这个转化。碱式碳酸铜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所以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6.(2024九上·余杭期末)如图所示,将同一物体分别沿光滑的斜面AC、BC以相同的速度从底部匀速拉到顶点C,已知AC>BC,施加的力分别为FA、FB,拉力做功的功率分别为PA、PB,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FA>FB,PAFB,PA>PBC.FAPB【答案】C【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同一个物体升高相同高度,克服重力做功相同。【解答】A这边坡度比B缓,更容易将物体拉到顶部, FA故答案为:C。7.(2018九上·慈溪月考)某种新型“防盗玻璃”为多层结构,每层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当玻璃被击碎时,金属线互相接触引发电信号,与之相连的警报系统就会立刻报警,这利用了金属的( )A.延展性 B.导电性 C.弹性 D.导热性【答案】B【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 当玻璃被击碎时,金属线互相接触引发电信号 ”,进行判断选择即可。【解答】警报系统是依靠电能工作的,正常情况下,它的电路处于断路状态,不报警;一旦玻璃击碎,里面的金属线相互接触,就接通电路,报警器工作,由此可知:这里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8.(2020九上·余姚期末)如图用同一滑轮组分别将两个不同的物体A和B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和摩擦,提升A的过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较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提升A的拉力较大 B.提升B做的有用功较多C.A物体的重力较小 D.提升B做的额外功较少【答案】A【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机械效率的计算【解析】【分析】(1)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根据公式分析两个物体的重力大小;(2)已知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根据公式比较自由端拉力的大小;(3)根据W有=Gh比较有用功的大小;(4)根据W额=G动h比较额外功的大小。【解答】根据公式可知,当动滑轮的重力相同时,机械效率越大,物体的重力越大;因为提升A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所以A的重力大,故C错误;根据公式可知,两个滑轮组中n=2,因为G动相等,且GA>GB,所以FA>FB,故A正确;根据公式W有=Gh可知,当h相同时,物体的重力G越大,提升物体做的有用功越大。因为GA>GB,所以WA>WB,故B错误;根据公式W额=G动h可知,动滑轮的重力和高度h相同时,提升两个物体所做的额外功相同,故D错误。故选A。9. 小金做了如下实验:①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1毫升;②甲试管内加入2 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蒸馏水;③同时将两试管恒温37℃水浴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滴加1滴碘液;④观察结果,发现只有乙试管内液体变蓝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碘液的目的是让试管内的溶液呈蓝色B.该实验结果可用水银温度计直接测量并记录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D.该实验结论是甲试管内液体不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答案】C【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A、淀粉遇碘变蓝,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淀粉是否存在,以判断唾液对淀粉的作用,选项错误;B、该实验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加热的热水的温度,控制热水的温度为37℃,该实验的结果与水银温度计无关,不需要测量并记录,选项错误;C、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唾液,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选项正确;D、甲试管中的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加入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中的蒸馏水不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加入碘液后变蓝,即该实验的现象是该实验结论是甲试管内液体不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实验结论是唾液能将淀粉分解,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10.(2019九上·浙江期中)盐酸是初中阶段的三大强酸之一,是较为常见的酸溶液,下列关于盐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纯净的盐酸是纯净物B.常用的37%的盐酸可以通过加热浓缩使其浓度增大C.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说明盐酸无腐蚀性D.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该白雾是盐酸的小液滴【答案】D【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混合物;(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盐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4)浓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解答】A.纯净的盐酸是由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的,因此它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故A错误;B.常用的37%的盐酸加热后,其中HCl气体的溶解性减弱,会加快挥发,因此浓度会减小,故B错误;C.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盐酸具有腐蚀性,故C错误;D.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该白雾是盐酸的小液滴,故D正确。故选D。11.(2023九上·余姚月考)体育中考测试时,小科选择了引体向上的项目,如图所示。他想要粗略测量自己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下面所列的科学量中,不需要测量的是( )A.自身的质量 B.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C.单杠的高度 D.完成“引体向上”的时间【答案】C【知识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引体向上其实就是克服身体重力做功,根据W=Gh和功率的计算式分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即可。【解答】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可知,需要测出自身的质量、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及完成的时间,与单杠的高度无关,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2.(2024九上·温州期中)现有铁粉、二氧化锰、硫酸钡和大理石四种物质,为了区分它们,小科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一个物质检索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a只含一种物质……2 1b含有多种物质……甲 2a只含一种元素……乙 2b含有多种元素……3 3a……▲…丙A.甲表示的是大理石B.乙表示的是铁粉C.图中“▲”应该填写为“黑色固体”D.也可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对丙和丁分类【答案】D【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根据检索表描述的特征对几种物质进行分类即可。【解答】 A.由分析可知,甲含有多种物质为混合物,则表示的是石灰石,故A正确不合题意;B.乙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乙表示的是锌,故B正确不合题意;C.丙是氧化铜,氧化铜是黑色固体,所以表中“▲”应该表示为“黑色固体”,故C正确不合题意;D.丙是氧化铜,丁是硫酸钡,氧化铜、硫酸钡中均含有氧元素,不能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对丙、丁分类,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3.(2024九上·越城月考)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点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碱的水溶液显碱性,但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的溶液;②用pH试纸测得食醋的pH为9.2;③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功能;④稀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⑤打开浓盐酸瓶盖有白烟:6浓硫酸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⑦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A.①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⑦ D.①②③④【答案】A【知识点】酸、碱的概念;浓硫酸的稀释;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一些盐的水溶液显碱性,例如碳酸钠属于盐,溶液显碱性;利用pH试纸可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洗洁精对油污具有乳化功能;酸溶液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浓盐酸易挥发;浓硫酸具有腐蚀性;酸、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解答】①碱的水溶液显碱性,但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例如碳酸钠属于盐,水溶液显碱性,故正确;②用pH试纸可以测得苹果汁的酸碱度,但是不能是3.2,因为利用pH试纸测定的酸碱度是整数,故错误;③用洗洁精清洗油污利用乳化功能,故正确;④稀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有氢离子,故正确;⑤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瓶盖有白雾,故错误;⑥浓硫酸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硼酸显酸性,因此不能涂上硼酸溶液,故错误;⑦酸、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错误。故答案为:A。14.(2024九上·柯桥期中)小柯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0~50s,发生的化学反应是:B.50s时,溶液中含两种溶质C.50~100s之间压强变大的原因是反应放热D.容器中化学反应的终点出现在100~150s之间某一时刻【答案】B【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铝条表面有一层氧化铝薄膜,氧化铝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铝再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同时放出热量,据此分析判断。【解答】A.0~50s,容器内气压基本不变,应该为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则发生的化学反应是:Al2O3+6HCl=2AlCl3+3H2O,故A错误;B.50s时,气压开始增大,则此时氧化铝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中为氯化铝和未反应的稀盐酸,故B正确;C.50~100s之间,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同时放出热量,则压强变大的原因是生成气体和温度升高,故C错误;D.当铝恰好完全反应时,此时容器内气压最大,则容器中化学反应的终点出现在100s之前,故D错误。故选B。15.(2024九上·南浔期中)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A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B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C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D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A.A B.B C.C D.D【答案】B【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与具有碱性无关进行分析;B.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有碱性,能与二氧化硫反应进行分析。C.根据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无关进行分析;D.根据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A.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与具有碱性无关,具有碱性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故A错误;B.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有碱性,能与二氧化硫反应,故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故B正确;C.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无关,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氯离子有关,故C错误;D.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具有酸性无关,故D错误;故选B。16.(2024九上·嘉兴期中)某实验室的废液中 ,可能含有 FeSO4、 NaCl、 Na2SO4、 Ba(NO3)2中的一种或种。某同学取该废液样品观察为无色透明溶液,向其中滴加 Ba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分析 ,下列对废液的推断正确的是( )A.一定存在 Ba(NO3)2 B.可能存在 Na2SO4C.可能存在 NaCl D.一定存在 FeSO4【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根据铁离子在溶液中显黄色及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和物质间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可能含有的物质是不会影响题中现象的物质。【解答】 该废液为无色溶液,所以一定没有FeSO4;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知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即一定含有硫酸钠;而原溶液为无色透明溶液,无浑浊,所以废液中物质相互间不能反应生成沉淀,因为硫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一定无硝酸钡;而氯化钠的存在与否,不影响题中的现象,故可能存在NaCl。A.由上边的推断可知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不存在Ba(NO3)2,故A错误;B.由上边的推断可知一定含有硫酸钠,故B错误;C.由上边的推断可知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不存在Ba(NO3)2和FeSO4,可能含有氯化钠,故C正确;D.由上边的推断可知一定没有FeSO4,故D错误。故选C。17.(2024九上·嘉兴期中)科学思维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于几种研究方法所举的例子正确的是( )A.分类:陶瓷、塑料、金属是生活用品中常用的材料,它们都属于有机物B.比较:二氧化碳和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两者都属于酸C.归纳:NaOH、Ca(OH)2都能与CO2、SO2反应,得出某些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D.推理: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答案】C【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简单的有机物;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 A.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除外);B.根据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D.注意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解答】A.金属不是有机物,故A错误;B.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但是二氧化碳不是酸,故B错误;C.NaOH、Ca(OH)2都能与CO2、SO2反应,得出某些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故C正确;D.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D错误。故选C。18.(2023九上·定海月考)久置NaOH易变质,为检验一瓶久置NaOH溶液是否已完全变质,有以下几种验证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用pH试纸测得反应后的溶液pH大于7,表示NaOH未完全变质;②不断滴加稀盐酸,如果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表示NaOH未完全变质;③滴加过量,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如果变红,表示NaOH未完全变质;④滴加过量反应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沉淀生成,表示NaOH完全变质。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分析。【解答】①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用pH试纸测得反应后的溶液pH大于7,不能证明NaOH未完全变质,错误;②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且加入盐酸时,氢氧化钠先反应,然后碳酸钠反应,不断滴加稀盐酸,如果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表示NaOH未完全变质,正确;③滴加过量,引入了氢氧根离子,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如果变红,不能表示NaOH未完全变质,错误;④滴加过量反应后取上层清液,滴加无沉淀生成,证明氢氧化钠无剩余,表示NaOH完全变质,正确;故选C。19.(2024·浙江期中)现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依次可能是Mg、Zn、FeB.金属活动性:甲>乙>丙C.相对原子质量:甲>乙>丙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答案】D【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金属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反应需要时间越短;反应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完全来自于硫酸;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解答】A、由图中信息可知,完全反应所需时间:乙<甲<丙,金属活动性强弱是:乙>甲>丙,甲、乙、丙依次不可能是Mg、Zn、Fe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由上述分析可知,金属活动活动性强弱是乙>甲>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显+2价,稀硫酸足量,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生成的氢气质量越小,因此相对原子质量:丙>乙>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生成的氢气中的氢元素完全来自于硫酸,因此生成氢气质量越大,消耗硫酸质量越大,因此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该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20.(2023九上·东阳期末)如图为人体内某器官的血液流动情况示意图,B代表某器官,A、C代表与其相连的血管()A.若B表示肺,则C内的血液中含氧量减少B.若B表示小肠,则C内的血液中营养物质含量减少C.若B代表心脏,则A内血液是静脉血,C内血液是动脉血D.若B代表肾脏,则C内血液中尿素含量小于A内血液中尿素含量【答案】D【知识点】血液循环【解析】【分析】1、血液循环途径如图:2、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解答】A、若B表示肺,血液流经肺部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行肺泡,肺泡中氧气进入血液,则C内的血液中含氧量增加,错误;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若B表示小肠,则C内的血液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错误;C、若B代表心脏,则A代表静脉,但静脉里不一定是静脉血,如肺静脉里是动脉血,C代表动脉,动脉里不一定流有动脉血,如肺动脉里流有静脉血,错误;D、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人体产生的尿素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若B代表肾脏,则C内血液中尿素含量小于A内血液中尿素含量,正确。故答案为:D。阅卷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1分)得分21.(2024九上·杭州期中)如图所示,斜面长3m,高1m,工人用沿斜面向上的推力将一个重为840N的箱子沿斜面匀速推到车上,斜面的机械效率为70%,则工人把箱子推上车时做的有用功是 J,沿斜面对箱子所施加的推力是 N,箱子与斜面间的摩擦力是 N。【答案】840;400;120【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知道物体重力和斜面的高度,根据W=Gh求出有用功。利用W=Fs计算沿斜面对箱子所施加的推力 。 摩擦力的功即为额外功,则由功的公式可求得摩擦力。【解答】人对物体所做的有用功为根据可得总功根据可得,沿斜面对箱子所施加的推力额外功根据 可得摩擦力22.(2018九上·天台月考)小明利用标有“6V 6W”的灯泡L1和“6V 3W”的灯泡L2进行实验。(1)当L1正常发光时,通过L1的电流为 A。(2)如图甲所示:A、B分别为通过灯泡L1和L2中的电流随两端电压变化关系的曲线。现将两灯连入图乙所示电路中,使其中一个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 W。【答案】(1)1(2)4【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已知额定电压及额定功率,由电功率公式的变形公式可求得电流;(2)由图可知A的电流大于B的电流,故只能B正常发光,因两灯串联故电流相等,则可知A中电压,由P=UI可得总功率。【解答】(1)由P=UI得:;(2)由图象可知,L1正常发光的电流为1A,L2的正常发光电流为0.5A,两灯串联在电路中,只有一灯正常发光,则一定是L2,则此时电流为0.5A,由图甲可知L1的电压为2V,即电压表示数为2V,同样由图甲可以看出L2的电压为6V,所以,电路两端加的最大电压为:U=U1+U2=2V+6V=8V,电路中消耗的总功率P=UI=8V×0.5A=4W。故答案为:(1)1;(2)4。23.(2024九上·柯桥期中)某兴趣小组利用U形管设计实验装置。(1)甲组同学设计如图1 所示的装置探究 CO2和 NaOH 溶液能否反应。乙组同学向甲组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甲组同学指出这不能作为判断氢氧化钠与CO2发生反应的证据,原因是 。乙组同学经讨论后认为向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 溶液,才能达到实验目的。(2)丙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将干燥的氧气从导管a通入,使氧气充满U型管,一段时间后观察三处铁丝的现象。①为确定U形管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②小组同学通过比较 铁丝(填编号),得出纯铁丝不易锈蚀的结论。【答案】(1)无论是否反应,溶液均变红色(均呈碱性);氯化钙溶液 /氯化钡溶液(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若复燃,则已经集满;②、②③【知识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解析】【分析】(1)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②碳酸钠和钙离子或钡离子结合生成沉淀,可以证实有碳酸钠生成,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①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解答;②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解答】(1) ①甲组同学指出这不能作为判断氢氧化钠与CO2发生反应的证据,原因是: 无论是否反应,溶液均变红色(均呈碱性) 。②乙组同学经讨论后认为向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 氯化钙溶液 /氯化钡溶液 溶液,才能达到实验目的。(2)① 为确定U形管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若复燃,则已经集满 。②探究纯铁丝不易腐蚀的实验中,要保证水和氧气的因素相同,只改变铁丝种类,故选②③。24.(2024九上·嵊州期中)某化学实验室从含少量硝酸锌的硝酸银废液中提取贵金属Ag,其主要操作流程如图:(1)固体A的成分有 ;(2)步骤Ⅰ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步骤Ⅰ、Ⅱ共同的实验操作名称是 ,若往溶液D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锌,可得到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银和锌(2)Zn+2AgNO3=2Ag+Zn(NO3)2(3)过滤;ZnO+H2SO4=ZnSO4+H2O【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1)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单质,根据锌粉过量分析固体的成分;(2)根据图片确定步骤I中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根据图片确定步骤I中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1)由于是加入过量的锌粉,所以固体A的成分有剩余的 Zn和生成的Ag;(2)步骤Ⅰ是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Zn+2AgNO3=Zn(NO3)2+2Ag;(3)步骤Ⅰ、Ⅱ共同的实验操作都是实现固体和液体分离,为过滤,若往溶液D为硫酸锌和硫酸,加入适量的锌,可得到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即反应掉硫酸,为得到单一溶质,所以加入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25. 如图为人体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图中“→”代表氧气的交换或运输方向;“ ”代表二氧化碳的交换或运输方向。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剧烈运动时,呼吸急促,心脏搏动显著加快,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和平静状态下相比 (填“升高”“降低”或“相同”)。(2)西藏拉萨市的海拔约为3600m,浙江沿海平原地区的旅游者到了西藏拉萨,在平静状态下,心脏搏动显著加快,此时乙处单位体积血液中氧的含量和在浙江沿海平原地区平静状态下相比 (填“升高”“降低”或“相同”)。【答案】(1)相同(2)降低【知识点】血液;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解析】【分析】根据“血液循环,气体交换”,结合实例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来分析解答。【解答】(1)血液在肺部发生的气体交换实际上是自由扩散的过程,同时受到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在剧烈运动的时候,血液中红细胞的浓度与平静状态下相同,外界大气的压强也相同,因此自由扩散进入血液的氧气量也与平静状态下相同,故答案为相同。(2)血红蛋白含量不变,气压减小,则扩散速率降低,因此血液中氧含量也降低,故答案为降低。26. 每年的5月 20日是“全国学生营养日”,了解消化系统结构与合理营养的知识,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请根据人体消化系统结构模式图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回答下列问题:(1)“平衡膳食宝塔”第一层的食物,主要营养物质是 。(2) 在人体消化系统中,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3)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关键阶段,在保证摄入足够的第一、第二层食物的同时,应多吃些处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以提供丰富的 。(4)小彬同学午餐常吃两份炸鸡翅、一份薯条、两根肉串、一杯牛奶。根据平衡膳食宝塔的提示,小彬同学的这份食谱明显缺少第 层的食物。【答案】(1)糖类(2)小肠(3)蛋白质(4)二【知识点】食物与营养;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解析】【分析】7大类营养素: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类)、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糖类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量;蛋白质可以用于细胞修复和组织培养;脂肪可以储存能量;膳食纤维、维生素主要在水果和蔬菜中;【解答】(1) “平衡膳食宝塔”第一层的食物,主要营养物质是 糖类;(2) 在人体消化系统中,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3) 青少年处于长身体的关键阶段,在保证摄入足够的第一、第二层食物的同时,应多吃些处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以提供丰富的 蛋白质;(4) 小彬同学午餐常吃两份炸鸡翅、一份薯条、两根肉串、一杯牛奶。根据平衡膳食宝塔的提示,小彬同学的这份食谱明显缺少第二层的食物。故答案为:(1)糖类(2)小肠(3)蛋白质(4)二27. 如图所示为太阳能燃料电池的组成与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电解槽的作用是电解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夜晚,太阳能燃料电池工作时的能量转化途径为____(填字母)。A.太阳能→电能→热能 B.化学能→电能→热能C.太阳能→化学能→电能→热能 D.电能→化学能→电能→热能(3) 太阳能燃料电池中可循环使用的原料是 。(4) 与单一的太阳能电池相比,太阳能燃料电池的优点是 。【答案】(1)(2)B(3)水(4)晚上也可以使用【知识点】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解析】【分析】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参见热能传播的三种方式:辐射),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或者为热水器提供能源。【解答】(1) 电解槽的作用是电解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 夜晚,太阳能燃料电池工作时,燃料电池中储存的化学能,先转化为热水器的电能,最终电能转化为热水器中水的热能;B正确;(3) 太阳能燃料电池中可循环使用的原料是水;(4) 与单一的太阳能电池相比,太阳能燃料电池的优点是 晚上也可以使用 ;故答案为:(1) (2) B (3)水(4) 晚上也可以使用28.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为方便测量力臂,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之在 位置平衡。(2)如图甲所示,此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那么杠杆将 (填“保持平衡”“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3)如图乙所示为一个加宽的杠杆装置,此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只将左侧的钩码改挂到A点正上方的B 点,则力臂是线段 (填“OA”“OB”或“AB”),此时杠杆 (填“仍能”或“不能”)保持平衡。【答案】(1)水平(2)顺时针转动(3)OA;仍能【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析】【分析】 (1)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从支点到作用点之间的长度就是力臂,通过刻度值可以直接读取出来;(2)将图-1中的杠杆调节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分别计算杠杆两侧力和力臂的乘积,比较大小可知杠杆的转动方向;(3)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解答】 (1)为方便测量力臂,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2)将图甲中的杠杆调节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设每个钩码重G,每小格长L,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左边=4G×2L=8GL;右边=3G×3L=9GL,所以右边的乘积大于左边的乘积,杠杆向右边钩码的重力方向转动,即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将左侧的钩码改挂到A点正上方的B点,力臂是线段OA,与原来相比较力和力臂都没有改变,所以杠杆仍能保持平衡。29.如图甲所示的铁块重力G=4N,被吸附在竖直放置且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当它在竖直方向上的拉力 F=6N 的作用下匀速向上运动时,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N;铁块此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4s内拉力 F 做功 J。【答案】2;4.8【知识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解析】【分析】 (1)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2)从图乙中读出铁块运动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通过的路程,再利用W=Fs计算4s内拉力F做功。【解答】 解:(1)铁块在F=6N的作用下匀速向上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竖直向下的摩擦力f和竖直向上的拉力F,根据平衡力的特点,故铁块受到摩擦力大小f=F-G=6N-4N=2N。(2)根据可得,铁块在4s内升高的距离s=vt=0.2m/s×4s=0.8m,因此拉力F做的功W=Fs=6N×0.8m=4.8J。故答案为:2;4.8。30.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1)科学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硝酸钡、碳酸钠、氢氧化钾、稀硫酸、氢氧化钙五瓶无色溶液,现将其任意编号为 A、B、C、D、E,然后两两混合进行实验,其部分现象如下表所示(微溶物视为可溶物)。实验 A+E A+B B+C B+E现象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气体①碳酸钠俗称纯碱,属于 (填字母)类。A. 酸 B. 碱 C. 盐②写出溶液B 中溶质的化学式: 。③写出溶液 A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主要化学原理: 等。则X的化学式为, 。【答案】(1)①C;Na2CO3;Ba(NO3)2+ H2SO4 =BaSO4↓ +2HNO3(2)NH4Cl【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碱、盐的鉴别【解析】【分析】(1)根据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为盐,由各物质相互反应的现象及表中所给现象确定各物质,结合化学式及方程式书写分析;(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解答】(1) ①碳酸钠俗称纯碱,属于盐类。 ②B和E反应产生气体,则为碳酸钠和硫酸的一种,B能与A、C产生沉淀,则B为碳酸钠,E为硫酸,A能与B和E反应产生沉淀,则A为硝酸钡,C为氢氧化钙,D为氢氧化钾。溶液B 中溶质的化学式为Na2CO3 。 ③溶液 A与E发生的是硝酸钡与硫酸生成硫酸钡和硝酸的反应,方程式为 Ba(NO3)2+ H2SO4 =BaSO4↓ +2HNO3 。(2)所给方程式中原子种类和个数反应前为:钠1、氯1、氢5、氧3、氮1、碳1,反应后为:钠1、氢1、碳1、氧3,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X化学式为 NH4Cl 。故答案为:(1)C; Na2CO3 ; Ba(NO3)2+ H2SO4 =BaSO4↓ +2HNO3 ;(2) NH4Cl 。31.(2024九上·定海开学考)研习小组进行氢氧化钠固体和湿润的二氧化碳反应的探究,搭建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玻璃管连接有连接湿度传感器,并向其中充满湿润的二氧化碳气体,迅速从另一口处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固体,测出一段时间内湿度变化(可表示水蒸气含量)如图乙所示。(1)图乙中曲线AB下降说明氢氧化钠具有 性。(2)请解释图乙中C点湿度比A点湿度高的原因: 。【答案】(1)吸水(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水【知识点】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能够吸收水蒸气,溶于水放热,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1)图乙中曲线AB下降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能够吸收水蒸气,具有吸水性;(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图乙中C点湿度比A点湿度高的原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水。32.(2024九上·东阳期末)如图甲所示为人体内水分平衡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心脏及其相连血管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通过饮水和进食获取的水,经吸收进入血液后,由⑨进入心脏,依次经过⑤→ →①(按序填写图乙中的序号),再由血液循环将其运输到全身各处.(2)剧烈运动后,人会汗流浃背,此时需要及时补充一些淡盐水,主要是为了维持人体的 (填“体温”或“水盐”)平衡.【答案】(1)⑥→③→④→⑦→⑧(2)水盐【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水盐平衡【解析】【分析】(1)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图甲所示为人体内水分平衡示意图,人体水分增加和水分流失必须保持平衡,其中水分增加的生理过程包括饮水、进食和细胞的呼吸作用;水分流失的生理过程包括呼吸、流汗、排尿和排粪。(2)图乙所示为心脏及其相连血管的示意图,图乙中①是主动脉、②是上腔静脉、③是肺动脉、④是肺静脉、⑤是右心房、⑥是右心室、⑦是左心房、⑧是左心室、⑨是下腔静脉。【解答】(1)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饮水和进食获取的水,经吸收进入血液后,由⑨进入心脏,依次经过⑤右心房→⑥右心室→③肺动脉→④肺静脉→⑦左心房→⑧左心室→①主动脉,再由血液循环将其运输到全身各处。(2)人体内有一套产热和散热的自动调控装置。剧烈运动后会汗流浃背,此时大量流汗后身体排出了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因此及时补充淡盐水可以为人体补充水和无机盐,可以维持人体的水盐平衡。33.(2024九上·柯桥期末)血液循环系统实现物质在各组织器官间的运输。如图为血细胞和心脏结构图。(1)贫血有可能是血细胞中的 过少造成的(填序号);(2)体循环的起点是 (填字母),通过 (填血管名称)不断地将 和营养物质等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答案】(1)③(2)B;主动脉;氧气【知识点】血液循环【解析】【分析】图中①白细胞,②血小板,③红细胞。a主动脉、b肺动脉、c肺静脉、d上腔静脉、动脉瓣、f房室瓣、g下腔静脉;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解答】(1)贫血是指③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2)血液循环途径如图:由图可以看出:体循环的起点是B左心室,通过主动脉不断地将氧气和营养物质等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阅卷人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1分)得分34.(2024九上·杭州期中)小闻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并进行如下实验:步骤1: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将干燥的氧气从导管a通入U形管(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如图所示);待U形管内充满氧气后,在导管b处连接一活塞推至底部的注射器,收集20mL氧气后在导管a处连接乳胶管并用止水夹夹紧,如图乙所示。步骤2:一段时间后,观察U形管内的铁丝,其现象如下表所示:观察对象 ①干燥的普通铁丝 ②潮湿的普通铁丝 ③潮湿的纯铁丝现象 没有明显变化 较多红褐色锈斑 没有明显变化(1)步骤1中,为确定U形管中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水,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现象 。(3)通过对比②③的实验现象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与金属的 有关。(4)小闻还发现切过咸菜的铁质菜刀更容易生锈,他猜测可能是咸菜中的盐加快了铁的锈蚀,于是他又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若观察到 (填实验现象),则可证明他的猜测是正确的。【答案】(1)在b导管口放火星的木条,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已经充满氧气有气泡产生(2)干燥的普通铁丝没有明显变化,潮湿的普通铁丝有红褐色铁锈(3)纯度或结构(4)U形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解析】【分析】 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铁的纯度影响铁生锈的速率,盐水能够促进铁生锈。【解答】(1) 步骤1中,为确定U形管中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在b导管口放火星的木条,如果木条复燃,说明已经充满氧气有气泡产生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水,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现象是干燥的普通铁丝没有明显变化,潮湿的普通铁丝表面产生较多红褐色锈斑。(3)通过对比②③的实验现象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与金属的纯度有关。(4)小敏还发现切过咸菜的铁质菜刀更容易生锈,他猜测可能是咸菜中的水加快了铁的锈蚀,于是他又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若观察到U型管中的液面左边升高,右边下降,则可证明他的猜测是正确的。35.(2023九上·安吉月考) 纤维素的高值化利用是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的途径之一、在相应酶的催化作用下,纤维素能分解为葡萄糖,而植物中的木质素会通过对酶的吸附来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实验一:在等量的纤维素中加入不同种类的木质素A、B、C,再加入等量的酶进行催化分解,多次实验后测得葡萄糖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甲。实验二:分别在各种不同浓度的酶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某种木质素,多次实验后得到被吸附的酶的量与酶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如图乙。(1)在相应酶的催化作用下,纤维素能分解为葡萄糖。这里的“相应酶”体现了酶的 性。(2)由图甲可知,本质素对酶催化分解纤维素能力有 (选填 “抑制”或“促进”)作用。(3)由图乙可知,被吸附的酶的量与酶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是 。【答案】(1)专一(2)抑制(3)酶溶液浓度越大,被吸附的酶的量越多【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解析】【分析】(1)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2)根据甲图分析加入木质素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即可;(3)根据图乙分析被吸附的酶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解答】 (1)纤维素只能在相应酶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 糖,因此这里的“相应酶”体现了酶的专一性。(2)由图甲可知,在各种不同浓度的酶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某种木质素后,葡萄糖量均降低,这说明酶催化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减弱,故加入本质素对酶催化分解纤维素能力有抑制作用。(3)由图乙可知,随着酶溶液浓度的升高,被吸附的酶的量也逐渐增多36.(2024九上·余杭期末)小科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实验器材有:电压恒为3V的电源一个、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1)如图甲所示是小科连接的实物电路,图中有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你在连接错误的导线上打“×”并补画出正确的连线。(2)待连接正确后,发现接通开关,调节电路后电压表示数为2V;接下去小科应该如何操作 答: 。(3)小科根据记录的多组1-U数据,画出了小灯泡中电流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4)小科根据小灯泡的I-U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出小灯泡的电阻在增大,你认为原因是 。【答案】(1)(2)向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5V,读出电流表的示数(3)0.625(4)灯丝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知识点】测定小灯泡的功率【解析】【分析】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用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电压,电流表测量灯泡通过的电流,电流乘以电压即为电功率。【解答】(1)电流表应该与用电器串联。(2)电压表示数小于额定电压,所以向右调节滑动变阻器,减小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增大灯泡电压,达到额定电压。(3)电压等于额定电压的时候,电流为0.25A,P=UI=2.5X0.25W=0.625W(4)灯泡的灯丝是金属做的,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增大。阅卷人 四、解答题(每空1分,计算4分,共9分)得分37.(2024九上·临平区期中)让小球从某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质弹簧上(如图甲),在刚接触轻质弹簧的瞬间(如图乙),小球速度为5m/s。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如图丙)的整个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和弹簧缩短的长度△x之间的关系如图丁所示,其中A为曲线的最高点。已知该轻质弹簧所受压力每增加0.1N,弹簧的形变量就增加0.01m,并且轻质弹簧在全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1)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情况是 。(2) 小球的重力为 N。(3)若要让小球下落到最低点时,弹簧的压缩程度更大,在不更换弹簧的前提下你的操作建议是 。【答案】(1)变小(2)1(3)增大小球下落的高度或者增大小球的质量【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解析】【分析】(1)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大小有关;(2)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确定弹簧的弹力等于重力时小球的位置,根据弹簧形变程度与压力的关系确定此时弹簧受到的弹力即可;(3)根据动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动能与弹性势能的转化关系解答。【解答】(1) 从小球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质量不变,高度碱性,则小球重力势能变小。(2)随着弹簧压缩程度增大,则弹力越来越大。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可知,当弹力与小球的重力相等时,此时小球的速度最大。根据丁图可知,此时小球到达A点,弹簧被压缩0.1m,那么此时弹簧产生的弹力:。根据平衡力的知识可知,此时小球的重力为1N。(3) 若要让小球下落到最低点时,弹簧的压缩程度更大, 则弹簧产生的弹性势能更大。由于弹簧的弹性势能由小球的机械能转化而来,因此需要增大小球下落时的重力势能,即增大下落高度或增大小球质量。38. 某工厂生产的 NaCl 产品中含有杂质 ,科学兴趣小组取 100g样品完全溶解于313.6g水中,向该溶液中分5次加入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每次30g,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完成下列各题。次 序 第 1次 第 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g 30 30 30 30 30累计生成沉淀的质量/g 2.9 5.8 8.7 11.6 11.6[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 第 次恰好完全反应。(2) 样品中 MgCl2 的质量是 g。(3) 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答案】(1)4(2)19(3)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58 11711.6g x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为 100g-19g+23.4g=104.4g,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313.6g+4×30g-11.6g=522g。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及相等质量物质完全反应生成物质量相等分析;(2)根据生成氢氧化镁中镁元素质量即为氯化镁中镁元素质量分析;(3)根据生成氢氧化镁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出生成氯化钠质量,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生成氯化钠和原有氯化钠质量和,再由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生成溶液质量,从而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1)氯化钠和氯化镁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由表中数据可知,每加入30克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2.9克氢氧化镁沉淀,第4次产生11.6克沉淀后再继续加30克氢氧化钠溶液,沉淀质量不增加,由此证明第4次恰好完全反应。(2)由镁元素质量守恒可知,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为。故答案为:(1)4;(2)19;(3)20%。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温州市九上科学期末拔高培优系列试卷1(浙教版)(学生版).docx 2024年温州市九上科学期末拔高培优系列试卷1(浙教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