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第三单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同步课件(共11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九下第三单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同步课件(共114张PPT)

资源简介

(共114张PPT)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导入新课
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中加中外政治历史。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题时把法国的拿破仑塞进去了,因粗略知道拿破仑与中国的项羽一样是一位以失败而告终的猛将,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较试题:《项羽拿破轮论》。出题的考官赶时髦,可来自全国的八股考生哪里跟得上?于是赶出了笑话。一位考生一开笔就写道:
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
导入新课
“ 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
导入新课
简述《范进中举》的故事……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重点)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难点)
3.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素养)
第一节 儒林小说的产生
一、儒林小说
指一种表现封建文人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小说。题材内容重在反映儒林中人坎坷曲折的经历,以及在功名富贵利诱之下迂阔陈腐的思想和委琐卑下的灵魂,进而描写世态,讽刺时弊,以抨击批判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二、儒林小说的发展
在明末清初已露端倪。章回小说如《醒世姻缘传》等世情小说中,已有不少片段直接反映儒林状况;
文言短篇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目专写儒生,对科举制度也有所抨击 ;
话本小说反映儒林生活者也较多,如“三言”中的《老门生三世报恩》等。特别是华阳散人的《鸳鸯针》,全书四卷十六回,其中三卷十二回皆反映儒林生活,论者或称其为“短篇儒林小说”。
到清中叶,这些涓涓细流汇成奔腾澎湃的大河,产生了全面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与命运的讽刺巨著《儒林外史》。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三、儒林小说的产生原因
科举制度的没落
程朱理学及八股制艺
明末王学左派主张“百姓日用即道”,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屡次痛骂八股文,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儒林小说正是这些因素,尤其是进步思想具体化、形象化的产物。
社会原因
思想原因
作者原因
文学原因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又字文木,号粒民,小说家。吴敬梓出身于安徽金椒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后家道中落,移居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创作之中。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吴敬梓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的少年时代,父母在世的时候,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
第二阶段,吴敬梓的父亲去世,族人欺他两代单传,纷纷来侵夺祖产。亲族的恶行,使他看清了封建家族伦常道德的虚伪,并从此变得放荡不羁。至此,吴敬梓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他由激愤变为任达放诞,“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酣。老伶少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他以阮籍、嵇康为榜样,追慕建安文人的风雅,反抗虚伪的礼教,表现出慷慨任气、放诞不羁的人生态度。由于他挥霍放荡和乐于助人,致使父亲死时留下的财产消耗殆尽,逐步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因而也招来了庸夫俗子的非议。“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第三阶段,在他33岁时,变卖了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在南京,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学者乃至科技专家以及普通市民,扩大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见识。特别是他接触了代表当时进步思潮的颜(元)李(恭)学派的学者。他们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的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时代思潮在他思想上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六朝故都南京的山水名胜,引发着追慕魏晋文人的情感,他进一步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吴敬梓曾想走科举荣身之路。可是,他以弱冠之年考取秀才之后,始终不能博得一第。29岁时,去滁州参加科考,因为他的狂放行为被禀报到试官那里,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沉重的打击,使他对科举制度的怀疑加深了。36岁时,曾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参加了地方一级的考试,但到了要赴京应试时,却以病辞。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再不应乡试,也放弃了“诸生籍”,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 吴敬梓生活的最后几年常从南京到扬州访友求助,常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的诗句。不幸言中,乾隆十九年(1754)
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在扬州与朋友欢聚之后,溘然而逝。“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 剩典衣钱!” 极其悲惨地 结束了他坎坷磊落的一生。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18世纪中叶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整体感知——作品简介
创作时间。
“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程晋芳《怀人诗》十八首之十六,同前卷二)《儒林外史》主要是在移家南京之后写作的,大约在乾隆十四年(1749)49岁时已基本完稿。此后数年,他还在不断修改,但主要精力已转向学术研究。
整体感知——作品简介
取材。
《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实有其人。吴敬梓取材于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卿、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牛布衣等等。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整体感知——作品简介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
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整体感知——作品简介
同治版《儒林外史》
整体感知——作品简介
外文版《儒林外史》
整体感知——作品简介
整体感知——作品简介
讽刺文学,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评的对象,而否定的方式是通过揭露对象的可恶、可鄙、可笑来体现的。而对值得同情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其讽刺往往包含善意的批评。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讽刺文学常识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1.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如书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求取功名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功名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其迂腐可见一斑。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众人不加阻拦反而大加赞扬,这些正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阅读这些作品,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讽刺文学赏析方法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如写范进中举后惊喜过度而发疯这一情节时,作者运用的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对当时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的社会现实加以夸张和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2)抓住平常生活中的传神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如《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写: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这段生动、逼真的描写,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公以自己的行动揭露了他灵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作者也正是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做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3)广泛采用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在刻画人物时,作者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儒林外史》中,作者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现世宝”“穷鬼”“尖嘴猴腮”,中举后一口一个“贤婿老爷”,恭维他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通过对比,活描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世人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地逢迎的画面。
这些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至今仍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也许就是因为作品与现实的联系。如学习《变色龙》一课后,我们会感觉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之类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作者对这类人的讽刺和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方法指导
阅 读 方 法
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三、做读书笔记。
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1.概括大意
2.划出关键字词
3.入情入景
4.品味语言(批注/摘抄等)
5.读书心得
整体感知——方法积累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其实,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科举制度开创于隋唐,唐朝时分秀才、明经、进士等八科,主要考诗、赋或儒家经典。这种考试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据门第、身份得官的九品中正制相比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可是,到了明代,只设进士一科,而且变为主要考八股文,八股文的特点是,题目限于四书五经以内的文句,考生作文章阐释经义的时候,只能依照题目的意思,摹仿古人的语气。“代圣人立言”,不许自我发挥,更不能联系当前政事,只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以朱熹的注疏为准绳,文章格式有非常刻板的规定,一篇里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回。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第一回楔子以王冕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作者借王冕之口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厄”。
王冕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贯索”下的文人图谱.
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作者着重写了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
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那帮维持文运的“星君”消散之后,剩下的只是一派荒凉和寂寥,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
惟有几个市井奇人,勉力维持,也只能算是前贤余音罢了。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它以真人为模特,以当代发生的事为素材加以概括提高。作者从儒林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霉烂因素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批判。与以前的小说相比,更具有思辩和批判的特色。小说主要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活跃其中,成为光彩的艺术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深入探究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描写,绘制出一轴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它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儒林群体的命运这一历史的课题,孜孜不倦地探求儒林的真正出路。
因此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深入探究
首先是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
一、儒生形象:他们出身贫寒,天性淳良,但大都醉心于八股举业,藉以谋求功名富贵,因而显得可悲可笑。
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
1、热衷功名、可怜可叹的腐儒:
如:二进(周进、范进)
2、迷信八股、笃守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
如:马纯上(二先生)、王玉辉
3、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如:匡超人、牛浦郎
深入探究
二、官绅形象
科举是求取功名的桥梁,少数幸运者一旦功成名就,就要用无厌的贪求来攫取财富,压榨百姓。
他们出仕多为贪官污吏,如王惠;
处乡则多是土豪劣绅,如严贡生、严监生;
而王仁、王德的行径则充分暴露了这些“代圣人立言”的道学儒生的虚伪。
这样,作者就把科场批判与官场批判、政治批判结合起来,有力说明科举培养出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既在更深层次上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又提高了全书的思想价值。
深入探究
贪官污吏:贪婪成性、敲骨吸髓的贪官猾吏,如王惠、汤奉等。
土豪劣绅:戴着科举功名的帽子而横行霸道、堕落无行的在乡士绅,如严贡生、严监生、张静斋等。严贡生是一个典型。
张静斋
深入探究
三、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他们苦苦谋求的是“异路功名”的终南捷径,实为科举制度的派生物。这些人不走八股正途,貌似风雅,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闲得无聊的纨绔子弟,名落孙山的科场士子,搔首弄姿的斗方诗人,招摇撞骗的帮闲篾片,他们装腔作势,攀附权贵,在骨子里对功名富贵依然念念不忘。
深入探究
在功名上不得志,但也不打算像周进、范进那样苦熬苦挣,而是投机取巧,以刻诗集、结诗社或品评艺人的“色艺”等形式,混充名士,互相勾结,互相标榜,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 。
莺脰湖名士,娄三、娄四公子;
西湖名士,景兰江、赵雪斋;
莫愁湖名士,杜慎卿、季苇萧等。






深入探究
第一类是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琼枝
第二类是真儒名贤形象
第三类是市井奇人形象
其次是通过三类肯定性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作者的理想,
反映他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
深入探究
理想文士的探求
吴敬梓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如: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等,他们重文行出处,有真才实学;蔑视权贵,淡薄利禄;鄙视八股,向往真儒。吴敬梓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作品里写了两件大事,一是祭泰伯祠,一是萧云仙重农桑、兴学堂的政绩,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
深入探究
这类人物是作者心目中非常尊重的“真儒”。体现了作者对八股取士、理学教育造成的儒林学术空疏、歪曲儒学真典现象的思考。
作者虽厌弃八股,但以复古寻求出路,连作者自己也觉得有些迂腐,他笔下这类人物也表现出迂腐的特性。
深入探究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4】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
【5】地痞恶棍 ——严贡生;
【6】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1.周进(腐儒的典型)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号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2.范进(腐儒的典型)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3.王惠(贪官污吏的典型)
南昌太守王惠,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4.汤奉(贪官污吏的典型)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他认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他却是一个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科举“成功者”,他以整个人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5.鲁编修(八股迷的典型)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6.马静(八股迷的典型)
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
业”,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举业。……”马静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是“生员”的白丁,但他仍执着地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道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甚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这不仅写出了马静之流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不自知的原因-----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科举制度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7.严监生(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最为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几个侄儿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想说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8.严贡生(地痞恶棍)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了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出身世家,为人正直; 淡泊功名,背弃科举;
生性狂傲,蔑视权贵; 恣情任性,倡导自由;
尊重女性,倡导真情; 遵守孝道,忧国忧民;
遭人非议、苦闷孤独:
杜少卿有真儒之操守,而无贤人之迂腐;具名士之潇洒,而无狂士之荒诞。体现了作者对儒林、对人生的新思考,对士人新境界的追求:传统儒学精华与时代新精神的融合。
奇人杜少卿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杜少卿
1、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好”。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这就背离了科举世家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2、在生活和治学中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
朱熹对《诗经》的解说,大胆提出质疑 ;“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使“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3、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性格豪放狂傲。
对贫贱困难的人,他平等对待,体恤帮助;杨裁缝母亲死了,无力殡葬,他就慷慨资助;给领戏班的鲍廷玺一百两银子,让他重操旧业,奉养母亲。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4、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
他笃于夫妻情爱;
他反对纳妾 ;
对敢于争取人格独立的沈琼枝,他充满了敬意。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5、追求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目光转向社会的底层的市井平民,“四大奇人”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修乐器的倪老爹,看坟的邹吉甫,开小米店的卜老爹,开小香蜡店的牛老儿等等,他们朴实善良,相濡以沫,古风犹存,充满人间真情的温馨。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6、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友人到他家聚会,“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
他和六朝文人一样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7、怀有忧国忧民之心。
真儒们以道德教化来挽救颓世,赢得他的敬重,虽然他的家产几乎已经耗尽,但仍然捐三百两银子修泰伯祠。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真儒”、“贤人”形象:
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等。
讲究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面对世风日下的现实,都企图用复古的办法来改良社会。
修建和祭祀泰伯祠。在这些人身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复古来改变衰风颓运的正统儒家思想。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市井四奇人
季遐年 买字为生,且以此其乐;王太 买火纸筒为业,又棋技高超;
盖宽 开茶馆谋生,以画画为乐;荆元 身为裁缝,以弹琴自娱。
他们谋生有道,精神充实;不慕荣华,安贫乐道;人格高尚,自重自尊。体现了作者在真儒、奇人两类士人理想追求破灭后,对士子人生道路、人格范式的新设计;但作者还是无可奈何其毁灭的结局。于是,积极的探索热情与无可奈何的失望情绪变主宰了作者的心灵,弥漫在《儒林外史》艺术世界之中。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沈琼枝(正面人物)
沈琼枝是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对抗世俗、敢作敢当、自食其力的女性代表。
深入探究——主要人物
从作品对理想人物的刻画来看,作者有追求,有探寻,也有发展,从第一回王冕的人格自尊到最后一回市井奇人的自食其力,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探索精神,特别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探寻和思考。
深入探究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深入探究
总结提高
示例:
① 该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总结提高
从写法、人物、感受、启示等各种角度分析该书的艺术性。
② 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④ 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
⑤ 小说描摹出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③ 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总结提高
专题探究
①梳理情节,准备提纲;
②抓住梗概,注意细节;
③体会情感态度与思考。
专题探究
专题一:故事会
示例:两根灯草
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不知其意。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老人摇头摇得厉害。老奶妈又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
专题探究
待到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了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去了。
专题探究
【2】少年王冕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专题探究
①抓住含义丰富的细节,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②边读边做批注,阅读前人的评点或相关研究著作,深化理解;
③从反面人物形象体会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专题探究
《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
专题探究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换了一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汤知县见他居丧如此尽礼,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忽然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心才安下来。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专题探究
由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当时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会,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进行对比。正面人物的划分线主要在于保持着应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则是那些整天凭着官位欺压百姓,并且不学无术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钻研儒学、推行正道其实却把道德品质封存的儒士。《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专题探究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这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作者敏锐地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专题探究
讽刺与写实
夸张手法
对比手法
为了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
专题探究
1、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
小说在讽刺过程中,把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挖掘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在讽刺过程中起到对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目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它所写的事情是公开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足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习惯了,虽也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经它特别一提,就动人了。” 吴敬梓以客观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不以主观偏见去遮盖对象的丰富内容。整篇小说虽以描写反面人物、揭露反面现象为目的,但并没有因要显露出描写对象的戏剧性,而忽视人物的客观真实性。在他笔下,讽刺对象并不是无恶不作的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综合因素的人物,恰恰是这样,讽刺才更真实、深刻。
专题探究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在喜剧的背后,作者把犀利的笔锋伸进人物最深的精神层面中,从而揭露这些悲剧性的社会原因,启发读者,尤其是读书人对人生价值、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刻思考。笑中带泪,是这部小说讽刺艺术的精华所在。
专题探究
2、夸张的讽刺艺术;
在小说中,吴敬梓对人物最富于特征的细节加以适当的夸张,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显目的特征上,再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即把否定的东西加以放大来产生极强的讽刺效果。
吴敬梓在真实的基础上,透过夸张这个放大镜,把生活的黑暗扩大化,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人物的精神层面,反映出最深刻的内涵,让讽刺显得犀利而深刻。如人人皆知的范进中举后因惊喜过渡而发疯的这一幕,这种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当范进面对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大喜时,他那颗因饱经辛酸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灵,承受不住这强烈的刺激。于是,“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
专题探究
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作者从范进几十年的辛酸悲苦来写这极度兴奋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现象表现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将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这种社会现实加以夸张的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刺效果。
第五回中,写严监生之死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临死时了还不忘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唯恐费了油,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断气。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夸张,把严监生那贪婪吝啬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专题探究
3、对比的讽刺艺术;
对比是这部小说为了突出讽刺效果常用到的手法。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对比。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地去了”。
专题探究
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对众乡邻的对比:范进中举前对范家揭不开锅,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闻不问,范进中举后赶紧送酒送肉,搬桌拿椅。作者对他们嫌贫爱富的心态,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对比之中写出人性淡薄和世态炎凉,极富讽刺意味。
除了同一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还塑造了一批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与体现社会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正面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反面人物如前面提到的胡屠夫以及众多贪污腐败的官僚们。这一鲜明的美丑对比,大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越是正面人物就越显出反面人物的丑陋,以美烘托出丑的极致。
专题探究
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续写他的故事。
专题三:续写故事
1、要求
【1】打开思路,天马行空,尽情想象,不妨设置一些悬念,让故事更吸引人;
【2】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要符合其性格特征,不能脱离原著;
【3】《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这种笔法。
2、提示:
先选择人物,然后在了解人物主要故事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合理想象。
专题探究
示例:续写《范进中举》
话说那范进中举之后,和张乡绅结交,成了方面大耳的“老爷",后来又当上了知县。范进成天带着家丁招摇过市,强征保护费。
有一次,一个穿着褴褛的读书人说没钱交保护费,范进刚走过去,那个读书人就抓住范进的袖子说:“范进,我是你乡试那年的同案啊,还记得我吗?”
范进一把甩开他,一脸鄙夷地说:“这是哪的贱民,我可不认得,给我打。”几个家丁上前摁住那人,那人挣扎着说:“当年要不是我借钱给你去乡试,你能有今天吗?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一个家丁见范进恼怒的脸色,上前就恶狠狠地扇了他一个巴掌:“你敢诋毁我们家老爷,给我狠狠地打。”家丁们见状,对那人就是一阵拳打脚踢,见那人奄奄一息才住了手。范进看着刚才说话的家丁
专题探究
说:“干的不错,赏!”说罢,带着人大摇大摆地回去了。
范进回到了家后,想了想今日在街上的情景,又叹了口气,暗自派手下的人送给那人当初给他乡试的钱。范进想着自己的前途,又有了一点精气神,盘算着下一步该做什么……
专题探究
课堂总结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小说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课堂总结——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庸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课堂总结
《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如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我们感受到了《儒林外史》嫡传的血脉。至于老舍、张天翼、钱锺书等讽刺幽默大家都直接秉承并发展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课堂总结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首先表现在笔法的客观、真实上。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叙事方法,他宁愿退居幕后,对作品中的人物只作旁观式的笔录,通过精确的白描,不加任何渲染。话本小说中那些“但见”“原来”“看官听说”之类表示作者观点的评价性文字消失了,人物的可笑、可悲、可叹之处全由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来表现,全篇“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课堂总结——艺术特色
其次,《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还表现在它的讽刺手法的多样性。在冷静犀利的笔调之外,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讽刺手法,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富有讽刺性的场面。这些手法主要有夸张、对比、戏拟、互文。
周进撞号板,哭出鲜血;范进中举之后,喜极而疯;严监生为了两茎灯草,不肯瞑目等,都可算是夸张的典型,这些事情可能是现实中不曾有的事实,但却是“会有的实情”。这些夸张的典型事例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同时具有深刻的悲剧内涵。
课堂总结——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富于形象性。
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相尽现”。文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课堂总结——艺术特色
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穿全书。
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这种独特形式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线索,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课堂总结——艺术特色
1、该书一个显著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该书成功的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3、喜剧性与悲剧性高度和谐统一;
4、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
5、小说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课堂总结——阅读感悟
这节课从小说节选片段入手,对《儒林外史》这部书进行了初步探究。了解了吴敬梓的生平以及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同时也学习了读书的基本方法。同学们能回顾一下咱们学到的读书方法吗?
读题目,猜其内容;读序言,观其大略;读目录,抓其精要;读正文,探其究竟。
这节课我们对这部书只是粗知皮毛。课堂上留下的许多疑问,还有待于课后读书解决。
课堂总结
中考链接
(浙江.台州)鲁迅曾评论《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是一部“讽刺之书”。请你以书中的严监生为例,结合与他相关的情节,简要说说作品的讽刺意味。
示例:
小说中的严监生,是吝啬者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临终之际,因心疼灯里点着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直到妻子马氏挑掉了一茎灯草,他才咽气。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来表现他的极度吝啬,让人读了觉得十分可笑,从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中考链接
众评《儒林外史》。请在①处填出可笑之人,在②处填出可敬之处。
同学甲:我笑范进,执意科举,生活落魄,遭人讨厌,老来中举,喜极疯癫。
同学乙:我笑① , 平生奸猾,竟为多一根灯芯不能咽气,贪婪吝啬,令人鄙夷。
(2022·云南)班级围绕名著中“可笑与可敬的人物”开展阅读交流会,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中考链接
同学丙:我敬王冕,出身贫寒,② 。
同学丁:我敬杜少卿,慷慨大方,尊重妇女,反对礼法。
参考答案 ①严监生
②示例:孝顺善良,勤奋好学,品行高洁,道德高尚,善画荷花(能围绕王冕的品行、才华、道德中的一方面来说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及其形象的把握。根据《儒林外史》和“竟为多一根灯芯不能咽气”等提示信息,不难得出处对应的人物是“严监生”;处给出了人物,填写其可敬之处。结合对王冕这一人物形象的了解,从其品行、才华、道德中选择一
个方面概括作答即可。
中考链接
拓展延伸
《儒林外史》中的哲理名句
清官难断家务事。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瞒天讨价,就地还钱。
拓展延伸
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君子以果行育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拓展延伸
钱锺书《围城》——《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拓展延伸
通过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巫人岛、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拓展延伸
1.《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对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中讽刺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课后作业
2.如何理解讽刺?
讽刺不是谩骂,不是诅咒,它是一种艺术。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作为讽刺艺术的典范,《儒林外史》的高明之处主要在于用真实而典型的故事情节来体现讽刺的意味。
课后作业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