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 一、二单元综合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必一 一、二单元综合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一、核心考点
1、文化的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力量、精神现象。
2、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4、文化与文化载体的关系P92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P94
6、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或共同)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7、区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课堂检测
1.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调料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用筷子敲打你抢先夹菜的手,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关于家的味道、一份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
①筷子不仅仅是一种进食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②筷子的使用在不同阶段承载的都是相同的文化内涵
③对家的感悟往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实践和情感表达 ④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是人们长期生活体验的物化积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壮族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产生于壮族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之中,有对山歌、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习俗。这说明( )
①文化对经济起决定作用 ②文化都是积极向上的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年5月,河北省武强年画博物馆组织开展了“博物馆里的母亲节——寻找年画中最温情的母爱”主题亲子活动。活动中,讲解员为母亲和孩子们介绍了《孟母择邻》《三娘教子》等经典年画故事。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孩子们还体验了年画的印刷过程,并将自己印刷的年画作为礼物献给母亲。上述活动的开展( )
①充分发挥了文化教育人民的功能 ②弘扬了孝老爱亲的中华人文精神
③让孩子们体会了年画的独特魅力 ④为传统年画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线上的门、桥、枋、殿,每处都记载着首都的历史变迁。”它们承载着那些激昂的、壮烈的、温馨的、专情的种种记忆,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这个城市无尽的爱恋。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北京的城市记忆和城市情感是中轴线的文化载体 ②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延续了中轴线的历史文脉,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展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抓住这一力量根基是基于其能够( )
①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②教化育人,不断帮助人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③服务社会,为解决当代教育问题提供新方案 ④推动发展,文化决定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年4月,广西某地举办2024年全民阅读暨“绿书签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努力营造人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活动现场,主办方积极呼吁身边的人加入“绿书签行动”,读好书,让“绿书签行动”走进千家万户。开展“绿书签行动”( )
①是基于好书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②能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意在发挥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 ④有利于引导广大参与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4年5月24日,第20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国际文化贸易展,通过线下线上同步展览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新场景,让全世界的文化爱好者更多地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来。可见,设立国际文化贸易展的目的是( )
①增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②依托新场景推动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③促进世界文化和谐共生、繁荣发展 ④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南浔古镇有一座老民宅,从墙外看,是传统的江南风格建筑,中式码头墙;但走到墙内,却是欧洲巴洛克风格的西洋建筑。庭院里种植的洋玉兰,是120多年前从美洲远渡重洋,来这里安家落户的。在这座古老的庭院当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元素,浑然一体,和谐天成。可见,该老民宅( )
①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交融 ②为保护开发传统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③融通中外文化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④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开放的博大襟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我国的每一处工业遗产,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历史的天空”。我国的工业遗产大多建于新中国成立前或“一五”时期,我国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赋予其独特的印记,使之具有纪念属性。保护工业遗产,让“历史的天空”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活化利用中充分展现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可见,保护“工业遗产”有利于
①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弘扬优秀工业文化,传承工业文明
③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④拓展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正式开启“月背征途”。20年来,从嫦娥一号拍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从嫦娥五号带着月球壤胜利归来再到嫦娥六号成功发射,中国太空探索孕育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探月精神( )
①源于中国探月工程的奋斗实践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④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海草房以厚石为墙,用海草苫顶,是北方沿海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为了保护好这些海草房,当地人们坚持“以用促保”,将海草房打造成民宿聚集区,深入发掘海草房的风貌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使海草房再次融入村民生活,让老屋焕发新生。“以用促保”( )
①意在引导传统文化回归,承载乡愁 ②能为传统建筑注入鲜活动力,延续其生命力
③让传统特色民居在生活中推陈出新 ④有利于借助文旅融合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河南省积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发展,持续推进“非遗点亮计划”,共打造140个非遗空间、149个非遗文创项目,推出18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只有河南”景区“非遗里的河南”常设展、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先后落成,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 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非遗点亮计划”重在发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④文旅+非遗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从1932年到1949年根据地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与劳模评选,到1949年至1978年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的劳模运动,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劳模表彰制度快速发展,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我们党始终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可见( )
①劳模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②劳模精神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③劳模精神决定了广大劳动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力军 ④劳模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福建省委宣传部通过运用8K+5G+VR+AI等数字科技手段,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从“好用”“易用”到“智用”“爱用”迭代升级,赋能红色基因传承数字化行动的同时,进一步打响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数字化品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迭代升级( )
①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文物展示,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是基于它作为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特定的文化内容
③旨在拉近展品与参观者间的距离,实现游览新体验
④有利于推动数字展馆整合转化,丰富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在民族危难关头,国共两党的黄埔军人并肩作战,为中华民族血洒疆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关键在于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国土不能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
①体现了维护祖国完整统一的坚强信念 ②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火炬
③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舞剧《水月洛神》以曹植的《洛神赋》《七步诗》和中原故事为依托,以曹丕、曹植二人兄弟相争和战乱中甄宓的命运遭遇为线索,将“诗书礼乐舞”融汇一堂,揭示了现代人对古典艺术美的探究与理解,为观众细腻地描绘出一段跨越千年的凄美之恋。该剧自开演以来在国内数十个城市演出上百场,用民族古典舞蹈的韵味打动了数十万观众。这表明( )
①优秀文化服务社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提供借鉴
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全面传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①:该剧自开演以来在国内数十个城市演出上百场,用民族古典舞蹈的韵味打动了数十万观众。这表明优秀文化服务社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提供借鉴,②不符合题意。
③:舞剧《水月洛神》以曹植的《洛神赋》《七步诗》和中原故事为依托,以曹丕、曹植二人兄弟相争和战乱中甄宓的命运遭遇为线索,将“诗书礼乐舞”融汇一堂,揭示了现代人对古典艺术美的探究与理解,为观众细腻地描绘出一段跨越千年的凄美之恋。表明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符合题意。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7.(2024·广东深圳·二模)年轻人拥抱传统文化的另一面,也是传统文化在不断拥抱互联网,适应新场景、新生活的过程。春节期间,以潮汕地区英歌舞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活动火出圈,其表演视频片段在互联网被广泛分享和转发。爆火的英歌舞焕发传统文化新魅力,这体现了( )
①传统民俗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②文化传承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也需要丰富的文化载体
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创新文化表达形式
④人们在参与特色民俗活动中创造文化,也在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①错误。
②:材料反映出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拥抱了传统文化,表明年轻人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朝气;传统文化在不断拥抱互联网,适应新场景、新生活,表明应丰富文化传承的载体,营造文化传承浓厚氛围,②正确。
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创新文化表达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但“关键”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等,③排除。
④:以潮汕地区英歌舞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活动火出圈,其表演视频片段在互联网被广泛分享和转发,表明人们既创造了英歌舞这一艺术形式,也在享受着英歌舞带来的欢愉,④正确。
故本题选C。
8.(2024·山西·一模)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生效实施。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相关法律规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基于( )
①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我国国民教育全过程
②爱国主义教育能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④要正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客观规律,不断探索新路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①说法错误。
②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相关法律规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基于爱国主义教育能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②③符合题意。
④:题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基于”,设问是原因,要正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客观规律,不断探索新路径属于做法,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 .(2024·江西·高考真题)近年来,《觉醒年代》《追风者》《长津湖》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让人们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 )
①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④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正确,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而不仅指革命精神,②错误。③: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③错误。④: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让人们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④正确。故本题选B.
5.(2024·安徽·高考真题)一个好的地名往往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脉、铭刻记忆的作用。2023年,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将塑造地名品牌与文旅、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由此可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 )
①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
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③通过乡村好地名弘扬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增强民众的归属感
④推动乡村好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材料中指出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这表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正确。
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表述不准确,乡村文化是一个多元的体系,不能简单地说地名处于核心地位,②不选。
③:“弘扬传统道德”表述不准确,应该是弘扬传统美德,③不选。
④:将地名与文旅、特色产业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实现了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产业振兴,④正确。
故本题选B。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
一、核心考点
1.区别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的民族性侧重于民族文化独具特色,文化的多样性侧重于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2.文化的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来说的,从性质上泛指各种文化,既包括优秀的文化、又包括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3.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各国文化无优劣之分。
4、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
5、面对文化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