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一部分 中考专题过关2025年中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四 气候及其影响一、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1.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方向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水平分布 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纬度同纬度地带,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冬 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海陆分布垂直分布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 下降约0.6 地形2.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空间分布 主要影响因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纬度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较多,大陆西岸 降水较少 海陆位置、纬度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海陆位置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地形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典型城市热 带 热带雨林 气候 全年高温 多雨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 果河流域、马来群 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带草原 气候 终年高 温,一年 分干、湿 两季 南北纬10°至南北 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巴西中 部、澳大利亚大陆 北部和南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典型城市热 带 热带季风 气候 全年高 温,一年 分旱、雨 两季 北纬10°至北回归 线之间的大陆东 岸 亚洲南部的印度半 岛、中南半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带沙漠 气候 终年高温 少雨 南北回归线至南 北纬30°之间的大 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沙漠、阿拉 伯半岛、澳大利亚 中西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续表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典型城市亚 热 带 亚热带季 风和湿润 气候 夏季高温 多雨,冬 季温和少 雨 南北纬25°至35° 之间的大陆东岸 中国的东南部、美 国和巴西的东南 部、澳大利亚的东 南部沿海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续表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典型城市亚 热 带 地中海气 候 冬季温和 多雨,夏 季炎热干 燥 南北纬30°至40° 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 带 温带季风 气候 夏季高温 多雨,冬 季寒冷干 燥 北纬35°至55°之 间的亚欧大陆东 岸 亚洲东部的中纬度 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续表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典型城市温 带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全年温和 湿润,降 水均匀 南北纬40°至60° 之间的大陆西岸 欧洲西部大西洋沿 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带大陆 性气候 冬冷夏 热,干旱 少雨 南北纬40°至60° 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 陆的内陆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续表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典型城市寒 带 寒带气候 终年严 寒,降水 稀少 南北极圈以内的 高纬度地区 南极洲和北冰洋沿 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 他 高原山地 气候 终年低 温,气温 日较差大 高大的高原、山 地地区 青藏高原、南美洲 安第斯山等 ——续表三、区域气候类型的判断1.区域图中有气候类型图例【案例】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分布特点2.区域图中无气候类型图例区域图中无气候类型图例时,可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判断气候类型,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该气候类型所处的纬度位置,可以结合回归线和极圈等特殊纬线来确定;二是该气候类型所处的海陆位置,判断其位于大陆东岸、大陆西岸或内陆地区。【案例】判断下图所示区域的气候类型3.根据气候资料图判断气候类型首先,根据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具体方法如下。其次,按“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原则分析气候类型,具体方法如下。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1)判断 南北半球 最热月月份 6、7、8月气温高 北半球12、1、2月气温高 南半球(2)以温 定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0—15 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15—0 温带气候最热月均温<10 寒带气候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3)以水 定型 降水量的年 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较少,分干湿季)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分旱雨两季)续表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3)以水 定型 降水量的 年内分配 情况 夏雨型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 寒带气候续表四、气候特征的描述和比较1.气候特征的描述气候特征描述的三要素:时间、气温、降水。描述的基本框架:时间+气温状况+降水状况。【答题模板】全年气温……,降水……。夏季气温……,降水……;冬季气温……,降水……。①根据气温描述气候特征②根据降水量描述气候特征月降水量 100 mm及以 上 50—100mm 30—50 mm 30 mm以下答题术语 多雨 湿润 少雨 干燥2.气候特征的比较五、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气候影响人口、城市的分布(1)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和城市密集。如季风气候区(我国东部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欧洲西部)。(2)气候寒冷、湿热、干燥的地区,人口和城市稀疏。如寒带气候区(两极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亚马孙平原)、热带沙漠气候区(中东地区)。3.气候影响人类生活项目 举例 气候特点 作用衣 俄罗斯人穿厚重的毛皮衣 物 气候寒冷 御寒、保暖西亚白袍 终年炎热干燥 白色可反射太阳光食 川、湘、黔地区的人们喜 食辣椒 气候潮湿 食辣祛湿住 因纽特人住冰屋 终年严寒 御寒、保温云南傣族的竹楼 炎热多雨 利于防潮散热西亚多碉楼,墙厚窗小 炎热干燥,风沙大 防风沙,隔热效果好我国南方地区屋顶坡度大 南方降水多 便于排水项目 举例 气候特点 作用行 我国南方地区传统交通工 具多使用船只 南方多雨,河湖众 多 利用河流,节省能源沙漠地区,“沙漠之舟”—— 骆驼 沙漠炎热干燥 骆驼耐旱,耐力好续表[2024河北中考] 津巴布韦位于非洲南部,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传统化石燃料发电,能源成本高昂且电力供应不稳定。中国某企业助力其发展光伏(太阳能)发电,并协助该国在马斯温戈省建设了一个“光伏+储能+柴油发电站”的能源系统。如图示意马斯温戈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1—2题。1.5—9月该能源系统光伏发电量大,主要原因是此时段( )DA.风力弱 B.气温高 C.温差小 D.降水少中考练习2.与津巴布韦传统发电方式相比,该能源系统的主要优点是( )B①发电成本低②占地面积小 ③供电更稳定④技术要求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22年夏季,南方极端高温持续了一个多月,四川、重庆、浙江等地最高气温突破历史高温极值,这给我国多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读图完成3—5题。①地②地③地④地3.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A.全国普遍高温 B.南北气温差异大C.最低温区域在北方 D.东高西低,气温差异大4.图中四个省级行政中心的降水特征与①②③④四地对应排序正确的是( )CA.①台北 ②乌鲁木齐 ③兰州 ④武汉B.①乌鲁木齐 ②兰州 ③武汉 ④台北C.①武汉 ②兰州 ③乌鲁木齐 ④台北D.①武汉 ②乌鲁木齐 ③兰州 ④台北5.极端高温天气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有( )D①水资源短缺,影响工业用水②灌溉水源不足,影响夏粮收成③河流流量减少,导致水力发电不足④增加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概率⑤影响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葡萄喜温忌湿,法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产地。读图完成6—7题。6.法国葡萄种植区主要位于( )AA.地中海沿岸 B.法国东北部 C.大西洋沿岸 D.法国中部7.这里适合葡萄生长的气候条件是( )BA.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 B.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充足C.全年温和湿润,雨水充足 D.全年寒冷干燥,适合酿造葡萄酒8.[2024河北中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嘎拉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境内有野生桃树千余棵。每年春季桃花盛开时,(1)林芝市嘎拉村位于______高原东南部,______河畔。青藏尼洋成片的桃林与雪山同框,美不胜收,成就了这里“雪域桃花源”的美誉。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该村大力发展瓜果种植,同时加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村容村貌建设,随着拉(萨)林(芝)铁路的开通运营,每年有大量的游客来此欣赏美景、体验民族文化。一幅乡村美、百姓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嘎拉村徐徐展开。下图示意嘎拉村所在区域等高线分布。(2)简要分析嘎拉村所在区域桃花和雪山景观并存的原因。[答案] 嘎拉村位于尼洋河谷地,海拔较低,气候温和,适合桃树生长。同时,该村周围有高山环绕,山顶积雪常年不化,形成了雪山景观。嘎拉村所在区域春季气温适宜,降水充沛,为桃花的盛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高海拔地区的寒冷气候则使得山顶积雪得以保存。(3)列举两项嘎拉村除赏花外还可开发的旅游项目。[答案] ①游客可以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如藏族歌舞、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深入了解藏族文化。②组织游客进行徒步旅行,穿越周边的山谷、森林,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③让游客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如青稞酒、酥油茶、牦牛肉等,丰富旅游体验。④设立科普教育基地,介绍当地的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等,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任答两点即可)(4)说明西藏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推广的嘎拉村经验。[答案]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挖掘和传承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其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的保障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