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6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6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框架图】
哲学
(第1课)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
唯物主义
历史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
唯物的辩证法(3课)
社会历史观(5课)
人生观、价值观(6课)
辩证的唯物论(2课)
文化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7课)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8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9课)
本单元知识框架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价值观与人生观
阅读与思考
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3-7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传播路径:通过气溶胶、空气等路径侵入人体黏膜。
防止措施: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各类消杀、戴口罩、不聚集、通风、隔离等
对于新冠肺炎病毒的初识
疫苗研发的大体流程和周期,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疫苗前期研发过程,包括获得免疫原(获得活病毒、分离相关亚单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重组蛋白或者合成相关的DNA(RNA))、免疫反应测试、动物保护测试、免疫原生产工艺(放大)优化、临床前毒理研究等环节。
第二个阶段是疫苗研发及注册过程,包括临床前研究、申报临床、开展临床试验,最后才能实现疫苗上市。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中国疫苗,30国领导人已公开接种中国疫苗。国内已经接种疫苗达14亿次,安全系数有保障。
阅读与思考
对于新冠肺炎病毒的破译
思考:人们对于新冠肺炎病毒的了解与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
传染性
防护、消杀、切断传播链、数据透明化
机制、流程正规化
初步遏制
病毒特点
研发疫苗
临床试验
分批疫苗注射
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抵抗效果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一、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
1、认识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世界
≠被动的反映
积极的
2、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会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通过空气急性传播;对于基础性疾病病人和老年人危害性很大。
新型冠状病毒是2019年底出现的新的病原体,属于冠状病毒科,电镜检下看起来类似于皇冠,所以叫做冠状病毒。主要通过: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者泌物感染、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传播。粪便及尿中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导致传播。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2)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一、认识与实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关于实践的三种观点:
黑格尔: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费尔巴哈: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杜威: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你怎样看待上述观点?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一、认识与实践
(二)实践
1、实践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人
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实践的手段:劳动工具
主体
工具
劳动对象
三层含义(判断依据):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以为这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
1.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
2.改革开放
3.学生听课
4.教师上课
5.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
6.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



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判断:下面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哪些不是?为什么?
3.实践的三个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
2)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值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3、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实践的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归纳】实践及其特征
实践 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过程及结果受客观规律制约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总结 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P50 阅读与思考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如果没有画家食用西红柿这一实践活动,西红柿的食用之谜就不会被揭开,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中国对于火星的探索过程
对火星探索的原因
与地球形成过程相似、有液态水和大气层、搜寻生命体、外太空移民空间
早期探索
1962年,苏联是第一个发射探测器的国家。苏联、美国、日本在几十年间发射过若干探测器,但大多以失败告终。
中国探索过程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入轨,今年2月10日成功被火星捕获,顺利进入环火轨道。
五月中下旬,天问一号着陆器与祝融号火星车即将登陆火星,实现火星表面的着陆巡视探测。
探索继续
认识产生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
认识工具的进步,促进认识的发展;人的认识能力的进步,推动认识的深化。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命题:判定这把椅子坐着是不是舒服?
椅子说:……
设计者说:……
听完介绍,可否断定椅子是不是舒服?
判定椅子是否舒服的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在于使用它的人觉得舒服的占比是否可以超过80%。这就是实践。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客观
主观
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P52 阅读与思考
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人们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认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从哪里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实践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到哪里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总结: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4、学然后知不足
6、学以致用
7、真金不怕火炼
8、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9、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目的
检验标准
来 源
动 力
目 的
检验标准
目的
检验标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人的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①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
②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