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全国T8八省八校高三12月联合测评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范文7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全国T8八省八校高三12月联合测评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范文7篇

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 联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及优秀范文7篇
——“止”字名句组合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以上含有“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多则名言类材料作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研习任务明确提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要认真理解并体会古代典籍中的经典语句。本题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经典语句,希望学生围绕“止”探讨其哲理情思,论述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领悟其对青少年的现实意义。
第一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这是学生必背篇目中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如果能想起它的上一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语境,这里的“止”是告诉我们面对诱惑时能理智应对,可以联想到当代社会怎样面对安逸、懒散、物质享受等现实诱惑。
第二句“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讲的是不要半途而废、功亏一箦,而自己要承担因为“止”造成的后果,前一句讲的是“知止”,这一句讲的是“不止”,二者也可以结合起来加以辩证思考,探讨新时代的青年何时“止”何时“不止”的问题。
第三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本义是,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是对君子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学无止境,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亦无止境,学生可以结合现代社会谈修身正心的重要意义。
第四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出自《季氏将伐颛臾》,意思是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可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应罢官免职,
也就是在其位谋其职的意思,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谈谈各司其职以及自己对人生规划的想法。
参考立意:
①“止”与“不止”;
②学无止境,德亦无止境;
③“止损”的智慧;
④“止”中乾坤大;
⑤勇往直前,奋斗不止;等等。
二、材料解读
(一)单则材料解读及立意
1.“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立意:此句强调在有所作为时要懂得适可而止,目的是使他人安心、社会安定。可从个人的事业发展角度出发,如在追求功成名就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过度的扩张或激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适时停止不必要的冒险行为,以保障家庭、团队成员的利益和稳定;也可从国家政策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等宏观层面立意,政府在推动大型项目建设或出台新政策时,应权衡利弊,避免对民众生活造成过度干扰,确保社会的和谐安宁,体现一种以 “止” 为手段达成 “安人” 目的的智慧,即平衡进取与稳定的关系。
2.“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立意:该句突出了个人主观意志在坚持与放弃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学习成长方面,可写面对困难的学业任务,如备考、学术研究等,是选择咬牙坚持完成最后的 “一篑”,还是自我放弃,取决于自身的毅力和决心;从追求梦想角度,很多人在接近成功的边缘却放弃,如创业途中遇到瓶颈就退缩,而那些成功的人往往是凭借坚定信念跨越了这看似微小实则关键的 “一篑” 距离,重点在于阐述个人的选择和坚持对成就事业、实现目标的重大意义,强调自我掌控命运的理念。
3.“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立意:主要围绕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完美的学业、事业成果来立意。在个人修养上,激励人们不断自我提升,在品德、学识、技艺等各个方面精益求精,永不满足于现状,持续向更高的标准迈进,如学者穷其一生追求学术的高峰,工匠致力于打造无可挑剔的作品;在社会层面,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以追求卓越为目标,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使 “止于至善” 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追求,引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立意:着眼于个人能力与职责的匹配关系。在职业选择上,人们应该依据自身的才能去寻找合适的岗位,避免好高骛远或能力不足却占据重要职位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高效开展和团队的良好运行;从社会分工角度,一个合理的社会体系需要每个人清晰认识自己的能力边界,各司其职,做到人尽其才,从而使整个社会有序运转,体现了一种务实、理性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对社会秩序构建的思考。
(二)综合立意
从 “止” 的多元内涵与关联角度:可以探讨不同语境下 “止” 的含义,如 “知止以安人” 中的 “止” 是行为的节制,“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的 “止” 是自我放弃,“止于至善” 的 “止” 是追求的极致境界,“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的 “止” 是基于能力的抉择。分析这些不同含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它们都反映了人在不同情境下对自身行为、目标、发展方向的把握和调整,综合起来可以说明人需要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根据各种因素来决定何时该停止、何时该坚持、何时该进取,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构建一个全面且辩证的关于 “止” 的人生智慧体系。
从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 “止” 之平衡角度:将个人层面的 “止”,如在学业事业上的坚持与放弃、能力与岗位的适配,与社会层面的 “知止以安人”“止于至善” 相结合。阐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在追求个人成功(止于至善)的同时,考虑到自身行为对周围人、对社会的影响(知止以安人),并且依据社会的需求和整体利益来调整自己的发展路径(陈力就列),从而使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达到一种在 “止” 与 “不止” 之间的和谐共生状态,以更宏观的视角探讨 “止” 对个体和社会整体的意义和作用机制。
【参考立意】
单句立意标题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知止作之度,守安人之责》《怀 “知止” 之心,筑 “安人” 之境》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一篑之距,止与不止间的抉择》《“吾止” 一念定成败,坚持为山志当坚》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以 “止于至善” 之笔,绘人生卓越华章》《逐梦至善路,永不止步的修行》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明 “陈力就列” 理,行适位担当事》《“能” 则奋进其位,“止” 于才力所及》
综合立意标题
悟 “止” 之慧,绽人生芳华
于 “止” 之多元意蕴中笃定前行
参透 “止” 谛,绘就人生蓝图
“止” 道纵横,个人与社会的交响
以 “止” 为笔,书写人生的平衡艺术
探寻 “止” 境,在坚守与抉择中升华
明辨诸 “止”,领航征途
融 “止” 之理,铸时代华章
握 “止” 之钥,启人生新篇
三、【优秀标题】
《知止而行,把握分寸》
《自我约束,追求至善》
《量力而行,适时而止》
《学无境,德无垠》
《止若山岳,不止如川流》
《不止于学,无尽于德》
《止是智慧的沉淀,不止是灵魂的飞扬》
《学之涯,德之远》
《于止处觅心安,于不止中寻梦远》
《学海无涯,德路无尽》
《止为成长之锚,不止是逐梦之帆》
《逐学不止,修德不停》
《奋学无终,进德无歇》
《青春路上,止与不止的交响》
《学无尽头书海阔,德无边际品行
《学涯止境待破,进取不止方兴高》
《人生驿站:止的休憩与不止的奔赴》
《学无止境展风华,德无止境铸品
《止与不止,勾勒人生的经纬格》
四、写作思路
1. 引言:
引入“止”的概念,简要介绍四则材料中的含义,引出主题——“止”的智慧。
2. 主体部分:
知止以安人:探讨在领导与管理中,如何通过“知止”来安定人心,实现和谐与稳定。
坚持与放弃:结合“为山未成一篑”的典故,讨论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坚持与放弃,以及这种选择背后的个人责任。
追求至善:阐述“止于至善”在教育、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意义,强调对完美的追求与不懈努力。
能力与职责:分析“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观点,探讨能力与职责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能力不足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3. 结论:
总结“止”的智慧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强调在行动与选择中寻求平衡的重要性。
呼吁读者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会运用“止”的智慧,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文章能够全面而深入地探讨“止”的智慧,引导读者在思考和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的人生智慧。
五、【参考范文】
1.《知止而行,方得始终》
《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言:“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有所作为的时候,要懂得适可而止,这样才能使百姓安定。“止”,并非停止不前,而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勇于前行,又要懂得知止,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知止,是一种自我约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所驱使,不断地追求更多的财富、权力和名誉。然而,如果不懂得知止,就会陷入欲望的泥潭,无法自拔。就像《论语》中所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我约束,当发现自己的欲望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就要及时停下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因过度追求而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知止,是一种人生境界。《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它要求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境界。然而,“止于至善”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一种在不断追求中逐渐接近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懂得知止,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被暂时的成功冲昏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反思自己,提高自己,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知止,是一种责任担当。“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要尽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胜任某项工作,就要及时停下来,以免给他人带来损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但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已经无法胜任某项工作时,也要懂得知止,及时寻求帮助或者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止而行,方得始终。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知止,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以知止为舵,以行为桨,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2.知止而行,方得始终
《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言:“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有所作为的时候,要懂得适可而止,这样才能使百姓安定。“止”,并非停止不前,而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勇于前行,又要懂得知止,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知止,是一种自我约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所驱使,不断地追求更多的财富、权力和名誉。然而,如果不懂得知止,就会陷入欲望的泥潭,无法自拔。就像《论语》中所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我约束,当发现自己的欲望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就要及时停下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因过度追求而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知止,是一种人生境界。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它要求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境界。然而,“止于至善”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一种在不断追求中逐渐接近的境界。(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懂得知止,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被暂时的成功冲昏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反思自己,提高自己,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知止,是一种责任担当。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要尽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胜任某项工作,就要及时停下来,以免给他人带来损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但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已经无法胜任某项工作时,也要懂得知止,及时寻求帮助或者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止而行,方得始终。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知止,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以知止为舵,以行为桨,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3.止于至善,方得始终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文明的火炬代代相传,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在这漫长而曲折的旅途中,“止”字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和谐的统一。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到《论语》里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再到《礼记》所言“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以及《季氏将伐颛臾》中的“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些经典语句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启示我们在行动与追求中应懂得适时而止,追求至善之境。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的这句话提醒掌权者,在实施任何举措之前,应先思考如何适度而为,以避免过度干预导致民不聊生。这不仅是对权力的警醒,也是对人生智慧的提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急于求成,忽略了“止”的重要性。适时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了初心,是否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是通往内心平静与外在安宁的必经之路。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这句话揭示了个人努力与坚持的界限。堆积山丘,哪怕只差一筐土即可完成,若选择放弃,那便是自己的决定。它告诫我们,面对挑战时,坚持与放弃皆在一念之间,而真正的失败往往源于自我放弃。因此,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对“止”的警觉,不让惰性成为阻碍,是通往成功的关键。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这是古人对学问与道德修养的终极追求。至善,不仅是一种理想状态,更是一种实践过程,它要求我们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力求完美,不断超越自我。这种追求,不仅限于个人层面,更关乎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当每个人都致力于成为更好的自己,社会才能趋向于至善。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句话强调了能力与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在各自的岗位上,应量力而行,若能力不足,则应主动让贤,让更有能力的人来接替。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清醒认识,也是对团队协作和社会效率的尊重。在“止”与“行”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对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
“止”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一种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既要勇于前行,不断探索未知,也要懂得适时而止,反思与调整,以“止于至善”为目标,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让我们在追求与停止之间找到平衡,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迎接每一个日出与日落,成就一段段精彩的人生旅程。
4.于 “止” 间寻道,绘人生华章
“止” 之一字,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智慧光芒。《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论语》里的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礼记》所载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以及《季氏将伐颛臾》中的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些经典语句从不同维度为我们勾勒出 “止” 的深刻内涵,启迪我们在人生旅程中于 “止” 间探寻前行之道,方能绘就绚丽人生华章。
就个人成长而言,“止” 是一种关键抉择,关乎坚持与放弃的智慧。“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人生恰似堆山,每一份努力都是一筐土,在迈向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常面临诸多艰难抉择。以科研探索为例,多少科研人员在实验的漫长黑夜中摸索前行,有人在即将突破的前夕,因不堪重负或心生怯意而放弃,那 “未成一篑” 的遗憾便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而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如屠呦呦,在千百次失败中坚持,在疟疾防治研究这座大山前不懈添砖加瓦,跨越重重困难,直至登顶摘星,成就非凡。这鲜明对比揭示出,在个人成长路上,“止” 与 “不止” 取决于内心的坚毅与信念,唯有坚守初心、克服万难,才能跨越 “未成一篑” 的困境,抵达成功彼岸。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社会发展,“止” 则是一种责任担当与秩序构建的基石。“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在社会这台庞大复杂的机器中,每个人都是一个零件,只有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才能保障其高效运转。若有人能力不足却占据关键岗位,就如同孱弱小马拉大车,必然举步维艰;反之,当每个人依据自身才能精准定位,社会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例如在企业管理中,一个清晰合理的组织架构,确保员工在适合的岗位发挥最大效能,推动企业蓬勃发展;在国家治理层面,官员们秉持 “陈力就列” 的理念,凭贤能担当职责,促进社会稳定繁荣。这种基于能力的 “止”,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彰显着个体对社会责任的庄重承诺。
而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止” 还蕴含着一种追求卓越、把握尺度的精神境界。“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激励着我们在知识海洋中永不止息地探索,在道德修养上日臻完善,摒弃浅尝辄止的浮躁,涵养精益求精的匠心。古有孔子一生求道讲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境界,为后世树立道德与学问的丰碑;今有大国工匠徐立平,在火药微雕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追求毫米甚至微米级的精准,以极致匠心为航天事业保驾护航,诠释着 “止于至善” 的时代价值。同时,“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与社会进步时,要心怀他人、顾全大局,把握好 “作” 与 “止” 的平衡。城市建设中大型项目的规划,既要积极推动发展,也要考虑居民生活不受过度干扰,在发展的 “进” 与适度的 “止” 间找到和谐共生点,实现社会整体的良性发展。
在时代浪潮中,我们置身于复杂多变的环境,“止” 的智慧愈发珍贵。它不是消极的退缩,而是积极的沉淀与调整;不是怯懦的逃避,而是勇敢的担当与权衡。让我们汲取先哲智慧,在个人成长中以 “止” 磨砺意志、抉择方向,在社会发展中以 “止” 明确责任、构建秩序,在追求卓越中以 “止” 涵养境界、把握分寸,于 “止” 间探寻人生真谛,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向着光明未来稳健前行。
5止与不止,行之有道
“止”之一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意蕴万千。于《谏太宗十思疏》中,它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适可而止,保民之安;于《论语》里,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的主动放弃,或半途而废之警;在《礼记》中,又成“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臻于极境,德行圆满;而《季氏将伐颛臾》内,“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意为量力而为,当止则止。止,既是一种限度,也是一种抉择,更是一种境界。
人生之旅,当有所止。“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汉武帝穷兵黩武,以致国库亏空,民生凋敝,国家几近崩溃边缘,此为不晓“知止以安人”之祸。唐玄宗于开元盛世后骄奢无度,滥用民力,终致安史之乱,大唐盛世急转直下,亦是未明适可而止的悲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知止而后行。
然而,止并非一味退缩与放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追求梦想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不应轻易言止。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科研之路上,面对重重困难与无数次失败,未曾止步,以坚韧不拔之志,终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巨大贡献。苏炳添在百米赛道上,不因年龄与伤病而退缩,不断挑战极限,突破自我,让世界看到亚洲速度。若是在遇到困难时立刻放弃,又怎来那通往青藏高原的天路,又怎来人类之灵智凝成的伟业?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古人眼中,“止”更是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与道德境界。古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安贫乐道,追求精神至善,为后世所敬仰。今有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个人奉献于伟大事业,达至善之境,成时代楷模。至善之止,是心灵的归宿,是人格的升华。
于国家社会层面,“止”亦有深刻内涵。国家发展当止战息争,以和平外交促共同发展,“止”于霸凌与侵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治理应止恶扬善,完善法治体系,保障公平正义,让民众安居乐业,“止”于混乱与不公。
当止则止,当行则行。“不止”意味着要有永不放弃的韧劲,君不见黄文秀来时惴惴,走时匆匆,咬紧牙关,从未叫过一次苦,喊过一次停;君可见张桂梅扎根雪山,教书育人,病痛缠身,却从未放弃一个山沟里的女娃娃!她们“不止”于现实的苍白,“不止”于人生的困境,而是选择“止于至善”,走向大无畏的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止”与“不止”的辩证法?
止与不止,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我们需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与平衡,以智慧抉择何时止,何处不止。在止与不止间,书写绚丽人生篇章,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共创国家繁荣昌盛。
6“止”字飞花令,“典”亮大智慧
书简最是偏爱“止”,一个“止”字万卷书。含有“止”字的名句,在典籍中俯拾即是,蔚为大观。从“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到“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俨然“止”字飞花令。虽世殊时异,但理未随事迁,这些“知”飞花令,蕴含着历久弥新的智慧。今天我们吟哦这些典籍中的名句,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求学,仍然有着鲜活的现实意义。
这些“止”字名句,俨然一枚硬币,正面是其本义:知止不辱、有所不为;背面则是其反义——不止,永不止步,永无止境。
知止以修篱种菊。
无论是为魏征的“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还是《论语》中的“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旨在告诉我们,行有所止,知止不辱。
东汉杨震,以“四知”慎独自牧,心怀敬畏,有所戒惧。元朝学者许衡“我心有主”,于乱世中绝不摘无主之梨。他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行有止,不逾矩。而反观当下,有些公众人物、明星艺人,事业如日中天,却不懂得“知止以自戒”,“正身以黜恶”,最终难以行稳致远,甚至身败名裂。无独有偶,另有不少驴友、游客,明知哀牢山不是景区,而是大自然的禁区,罔顾前有生命之殇,今有明文之规,到此却不止步,而是擅自闯入。须知,不是每个地方,都该有人类的脚印;那些珍稀濒危的生灵,也不欢迎与猎奇的人类同框。
康德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心怀敬畏,才能知止。知止,就是言有度,行有止;就是具有边界感,恪守公序良俗;就是克己自律,节制贪念物欲,拂心中尘,破心中贼,在内心修篱种菊,多一分正气,少一点恣意妄为的戾气。
不止以日新自强。
无论是《礼记》中的“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还是《论语》中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止,旨在告诉我们,在人生前行、人类探索的征程中,须永不止步,臻于至善。
古有著名的“芝诺的圆圈”,告诉我们:已知知识的圆圈半径越大,那么与之接壤的则是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因此,学习、思考、探索永无止境。今有库尔玛火爆全网的哈佛毕业演讲。“一个小池塘,就困住了很多人的一生。但总有一部分人,克服了对未知的恐惧,打破边界,不断求索”,因此,要见识更高维的事物,你我要做的,就是永不止步,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追星逐月莫停留,牧天耕宇无穷已,从嫦娥探月揭开月背神秘面纱,到“天问一号”接力远征太空……大国重器,谛听星空密语。灿烂星河,炎黄子孙永不停息的足迹,诉说见证着科技强国的征程,和人类的的创造伟力。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浩瀚宇宙,难以穷尽。人生之旅亦然,探索未知,没有终点,只有远方;人生的征途,没有彼岸,只有探索者的的驿站,和记录征程的里程碑。永不止步,挑战自我,突破自我,使自己的人生不再是预定的轨道,而是可以自由驰骋的旷野。人生之旅中,前方总有未知的风景迎接你的到来,总有未知的领域等你去探索和发现。步履不停,无远弗届。
知止与不止,并非冰炭不容的,而是动与静的哲学,有所不为与有所为的智慧。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但愿我们新青年,从典籍中的“止”字飞花令中,“典”亮大智慧,在物欲面前学会知止,懂得取舍;在学问、事业方面,永不止步。
7止于至善,行于至诚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止”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到《论语》中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再到《礼记》中的“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以及《季氏将伐额臾》中的“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些古语都在强调一个共同的主题:在行动之前,应深思熟虑,明确目标,知道何时该停止,以实现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
“止”字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它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一种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和对目标的坚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止”是对权力的自我约束,是对民众的关怀。在《论语》中,“止”是对个人修养的坚持,是对目标的不懈追求。在《礼记》中,“止”是对道德的至高追求,是对完美的不懈探索。在《季氏将伐额臾》中,“止”是对能力的自我认知,是对责任的明确界定。
这些古语中的“止”字,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何时该努力,何时该休息。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需要懂得尊重他人,知道何时该坚持己见,何时该退让一步。在职业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知道何时该追求卓越,何时该满足现状。
“止于至善”是一种人生境界,它要求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反思。例如,在面对诱惑时,我们能否坚守原则,不为私欲所动?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能否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在面对成功时,我们能否保持谦逊,不骄傲自满?
“行于至诚”则是一种行为准则,它要求我们在行动中保持真诚和正直。这种准则不是空洞的口号,它需要我们在实际行动中不断体现和践行。例如,在与他人合作时,我们能否坦诚相待,不隐瞒事实?在面对错误时,我们能否勇于承认,不推卸责任?在追求目标时,我们能否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
将“止于至善”与“行于至诚”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全面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不仅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追求高尚,而且在行动上也要体现出真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找到平衡,实现内外的和谐。
我深刻体会到了“止”字的深远意义。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一种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和对目标的坚持。通过深入思考这些古语,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更加坚定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准则的决心。
总之,“止于至善,行于至诚”是一种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追求和实践的人生哲学。它要求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在行动中保持真诚和正直。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我们可以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找到平衡,实现内外的和谐。
8.于 “止” 间寻道,绘人生华章
“止” 之一字,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智慧光芒。《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论语》里的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礼记》所载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以及《季氏将伐颛臾》中的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些经典语句从不同维度为我们勾勒出 “止” 的深刻内涵,启迪我们在人生旅程中于 “止” 间探寻前行之道,方能绘就绚丽人生华章。
就个人成长而言,“止” 是一种关键抉择,关乎坚持与放弃的智慧。“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人生恰似堆山,每一份努力都是一筐土,在迈向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常面临诸多艰难抉择。以科研探索为例,多少科研人员在实验的漫长黑夜中摸索前行,有人在即将突破的前夕,因不堪重负或心生怯意而放弃,那 “未成一篑” 的遗憾便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而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如屠呦呦,在千百次失败中坚持,在疟疾防治研究这座大山前不懈添砖加瓦,跨越重重困难,直至登顶摘星,成就非凡。这鲜明对比揭示出,在个人成长路上,“止” 与 “不止” 取决于内心的坚毅与信念,唯有坚守初心、克服万难,才能跨越 “未成一篑” 的困境,抵达成功彼岸。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社会发展,“止” 则是一种责任担当与秩序构建的基石。“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在社会这台庞大复杂的机器中,每个人都是一个零件,只有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才能保障其高效运转。若有人能力不足却占据关键岗位,就如同孱弱小马拉大车,必然举步维艰;反之,当每个人依据自身才能精准定位,社会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例如在企业管理中,一个清晰合理的组织架构,确保员工在适合的岗位发挥最大效能,推动企业蓬勃发展;在国家治理层面,官员们秉持 “陈力就列” 的理念,凭贤能担当职责,促进社会稳定繁荣。这种基于能力的 “止”,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彰显着个体对社会责任的庄重承诺。
而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止” 还蕴含着一种追求卓越、把握尺度的精神境界。“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激励着我们在知识海洋中永不止息地探索,在道德修养上日臻完善,摒弃浅尝辄止的浮躁,涵养精益求精的匠心。古有孔子一生求道讲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境界,为后世树立道德与学问的丰碑;今有大国工匠徐立平,在火药微雕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追求毫米甚至微米级的精准,以极致匠心为航天事业保驾护航,诠释着 “止于至善” 的时代价值。同时,“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与社会进步时,要心怀他人、顾全大局,把握好 “作” 与 “止” 的平衡。城市建设中大型项目的规划,既要积极推动发展,也要考虑居民生活不受过度干扰,在发展的 “进” 与适度的 “止” 间找到和谐共生点,实现社会整体的良性发展。
在时代浪潮中,我们置身于复杂多变的环境,“止” 的智慧愈发珍贵。它不是消极的退缩,而是积极的沉淀与调整;不是怯懦的逃避,而是勇敢的担当与权衡。让我们汲取先哲智慧,在个人成长中以 “止” 磨砺意志、抉择方向,在社会发展中以 “止” 明确责任、构建秩序,在追求卓越中以 “止” 涵养境界、把握分寸,于 “止” 间探寻人生真谛,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向着光明未来稳健前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