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5张PPT)逻辑思维2025新高考(部编教材)一轮复习 正确运用判断《逻辑与思维》 专题五核心内容目录1考纲考情分析2思维体系构建3核心考点突破4易混易错辨析5真题好题演练12345返回考纲考情分析透彻分析考情考纲心中有数考试不慌!01核心考点 考题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2022 ●北京卷T7;科学思维的特点和意义 2022●北京卷T17逻辑思维基本规律 2023●浙江6月卷T28;2023●广东卷T16;2023●湖北卷T13;逻辑思维规则——判断 2022●海南卷T20;2023●山东卷T12;2023●新课标卷T23;2023●浙江6月卷T27;2023●辽宁卷T15;2023●湖南卷T15;2023●湖北卷T19;逻辑思维规则——归纳 2022●海南卷T22;2023●辽宁卷T19;2023●江苏卷T12;2023●湖南卷T20;逻辑思维规则——推理 2022●山东卷T18;2022●北京卷T8;2022●辽宁卷T16;2022●海南卷T21;辩证思维方法 2022●山东卷T8;2022●辽宁卷T20;创新思维能力 2022●山东卷T13;2023●新课标T40;2023●山东T17;2023●辽宁卷T15;2023●北京卷T6;2023●浙江1月卷T34;2023●广东卷T20;2023●iaao卷T13;2023●湖北卷T14;考情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判断及其基本特征;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直言判断和关系判断。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学会正确运用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比较联言判断、选言判断与假言判断之间的区别。01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的不同类型的特点,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意识,发;理解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正确理解复合判断,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判断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02公共参与根据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自觉进行正确判断;根据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形成正确的性质判断;理解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明确运用选言判断注意的问题,正确进行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返回思维体系构建先把整本书装在脑中!02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单元:提高创新能力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思维的运用总论逻辑思维方法科学思维的两种必要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全书的逻辑起点以问题为导向全书逻辑框架的大思路形成“一总+二分+运用”的逻辑结构一总二分运用全书逻辑框架的大思路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逻辑思维规则辩证思维方法思维意识理性认识广义狭义逻辑学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广义狭义方法运用狭义逻辑学本册主线《逻辑与思维》本册主线树立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第二单元知识体系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准确把握概念(第四课)正确运用判断(第五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第六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第七课)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核心内容:什么样的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思维?第五课知识体系正确运用判断判断的概述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正确运用复合判断判断及其基本特征判断的表达与类型性质判断关系判断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正确运用选言判断正确运用假言判断含义、构成、种类、要求含义、构成、意义、关系的性质含义、构成、意义、逻辑性质含义、构成、意义、要求、种类含义、构成、意义、种类03返回核心考点突破考点精析,难点突破!考点正确运用判断考点判断的概述0102正确运用简单判断0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考点一知识体系以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定义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有真假之分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基本特征表达类型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判断的概述源于实践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考点一:判断的概述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判断含义:2、判断的基本特征3、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社会实践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2)判断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注意: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①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②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③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考点一:判断的概述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判断的表达——语句2、判断的基本特征(1)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2)不做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如:蝙蝠到底属于鸟还是属于哺乳动物?(3)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1)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2)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知识拓展】:全面理解判断和语句的关系作为思维形式的判断,和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语句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1)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一般地讲,疑问句只是提出一种疑问,并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祈使句是提出愿望或请求,也没有对事物情况作出断定。感叹句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语句,一般没有对事物情况作断定。由此可见,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对于同一个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例如:“苏杭是真实人间天堂”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3)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里,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而判断就是语句的思想内容,所以,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例如:①这房间的灯不亮;②我要炒肉丝。考点一:判断的概述考点二知识体系结构各类如何运用正确运用性质判断正确运用性质判断正确运用简单判断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含义:2、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结构: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所有 马克思主义者 是 唯物主义者性质判断主要由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构成。①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②主项:表示断定对象;③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④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3、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类型: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特称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单称判断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质”与“量”的结合上 六种基本判断形式: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4、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示例1:是一名共青团员。 示例2:小明是一名。示例3:仙人掌不是植物。 示例4:所有的美国人都是白种人。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关系判断的含义及组成(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2)组成: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有的 被告 反控 某些 原告。量项量项关系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一关系者项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2、关系判断的种类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 和 传递性关系(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2)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对称关系 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也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①一小时等于六十分钟;②小花和小娜是双胞胎常见词语 “朋友”、“同学”、“交叉”、“对立”等反对称关系 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必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①地球大于月球;(则就不可能月球大于地球)常见词语 “大于”、“晚于”、“多于”、“高于”、“在……之上”等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2、关系判断的种类非对称关系 含义 指当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B与A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①张三佩服李四。(当张三佩服李四时,李四可能佩服张三,也可能不佩服。)常见词语 “认识”、“尊重”、“重视”、“喜欢”、“信任”、“帮助”等传递关系 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也必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甲比乙长得高,乙比丙长得高。(这里“……比……长的高”关系是传递关系,甲一定比丙长得高。)反传递关系 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必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甲是乙的儿子,乙是丙的儿子。(这里的“……是……的儿子”关系是反传递关系,甲必不是丙的儿子)非传递关系 含义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时,且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与C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举例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这里的“认识”关系是非传递关系,甲不一定认识丙。)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考点二: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3、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①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考点三知识体系含义构成性质意义联言判断含义构成种类要求联言判断含义构成种类性质联言判断形式复合判断含义组成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复合判断的含义及其组成:(1)含义: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2)组成:复合判断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①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②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小桃 不仅 聪明伶俐, 而且 善良。联结词联结词联结词联结词支判断支判断支判断支判断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2、 复合判断的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联言判断的含义:2、联言判断的结构: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联言支联结项 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①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做联言判断的联结项;②举例:“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③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3、联言判断的真假判断: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都(同时)存在的判断。因此,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例:一名窃贼因盗窃被抓,他向警察狡辩道:“虽然我没有偷东西,但我还是愿意赔偿失主损失!联言判断的判断真值表:p q P并且q真 真真 假假 真假 假真假假假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选言判断的含义:2、选言判断的组成: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选言支联结项 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做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①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做选言判断的联结项;②举例:“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③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可以省略。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3 、选言判断的种类 :(1)相容选言判断:①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②在日常语言中,“或者……或者……”可以用来表达相容选言判断。(2)不相容选言判断:①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②在日常语言中,通常用“要么……要么……”来表达不相容选言判断。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4、选言判断的真假判断 :(1)相容选言的判断:①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②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选言判断就是假的。(2)不相容选言的判断:①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②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p q P或者q 要么P要么q真 真真 假假 真假 假真假假假真真真真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5、选言判断的注意事项6、选言判断的意义: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假言判断的含义:2、假言判断的组成: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前件: 后件:联结项 表示条件的判断叫做假言判断的前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做假言判断的后件。①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做假言判断的联结项。②举例:“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3、假言判断的类型:(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的判断。①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②常用联结项:“若……则……”“如果……那么……”“只要……就……”等例: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个判断是说:有了“学习方法不当”这个情况,就会出现“不能提高学习效率”的情况。“学习方法不当”却“提高了学习效率”是不可能的。充分条件:有前件必有后件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3、假言判断的类型:(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反映事物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①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事物情况的必要条件。②常用联结项:“只有……才……” “必须……才……”“不……就不……”“除非……才……”“没有……就没有……”等例:只有年满十八周岁,才有选举权。这个判断是说:在我国,“年龄不满十八周岁”必然会出现“没有选举权”的情况。“年满十八周岁”是“有选举权”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无前件必无后件、有前件未必有后件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3、假言判断的类型:(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①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某种情况。②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例:①如果一种理论是真理,那么它经得起实践检验;并且只有它是真理,它才经得起实践检验。②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充分必要条件: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前件必无后件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4、假言判断的真假判断:(1)假言判断既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就不取决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如果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是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2)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地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例:如果人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地球上的人早就没地方站了。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考点三: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5、假言判断的真值表:p q 如果p,那么q (p→q) 只有p,才q (p←q) 当且仅有p,则q( )真 真真 假假 真假 假真假假假真真真真假真真真1.日常生活中,茶不仅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饮品,而且有着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对维护人体健康有着积极意义。普洱茶是以中国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对于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普洱茶与茶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②对茶的作用理解属于联言判断,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③“散茶和紧压茶”是普洱茶这一被定义项的属概念④对茶的作用的理解属于相容的选言判断,各选言支是真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答案】C【详解】①:普洱茶与茶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茶是对各种茶叶的抽象和概括,①错误。②④:茶是饮品,也有医疗保健价值,可以维护人体健康,这三种情况是同时成立且为真,因此对茶的作用理解属于联言判断,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②正确,④错误。③:“普洱茶是以中国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是一个概念的定义,“以中国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是种差,散茶和紧压茶是属概念,③正确。故本题选C。典例2.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11月24日致“世界中国学大会 上海论坛”的贺信中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由此可以推断( )①除非文明互鉴,否则不能实现共同进步②倘若循文化的根基,则能辨识当今的中国③只要追溯历史的源头,就能理解现实的世界④要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答案】B【详解】①:“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有效式是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除非文明互鉴,否则不能实现共同进步”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否定前件式,①符合题意。②:“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有效式是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倘若循文化的根基,则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肯定前件式,属于无效式,②不符合题意。③:“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有效式是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只要追溯历史的源头,就能理解现实的世界”是肯定前件式,属于无效式,③不符合题意。④:“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可见,要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典例3.高中生小溪计划高考后玩遍江西,首批去5个景点,分别是:a鹰潭龙虎山、b鄱阳湖、c庐山、d景德镇陶瓷博物馆、e金溪象山公园。小溪行程要求旅游景点顺序符合以下条件( )①只有第一站不去c,第三站才去b②或者第四站去d,或者第三站去b③或者第五站去b,或者第二站不去e④如果第五站去b,那么第一站去c以下哪项为真时,可以推出第四站去d( )A.第一站没去c B.第三站去了bC.第二站去了e D.第五站不去b典例【答案】C【详解】ABCD:根据第四站去了d和②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第三站没去b。根据①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第三站去了b假,第一站就不一定去了c。根据④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第五站去了b,第一站就去了c。根据③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第五站去了b,第二站不去e是假,去e才是真。综上所述,从第一站到第五站出游的顺序为:c、e、a、d、b,故C正确,排除ABD。故本题选C。典例4.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下列不能准确表达此断定的含义的是( )A.除非攥紧中国种子,否则不能端稳中国饭碗B.如果不攥紧中国种子,那么不能端稳中国饭碗C.攥紧中国种子,是端稳中国饭碗的必不可少的条件D.只要攥紧中国种子,就能端稳中国饭碗典例【答案】D【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有效式是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AB:“除非攥紧中国种子,否则不能端稳中国饭碗”“如果不攥紧中国种子,那么不能端稳中国饭碗”都是否定前件式,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有效式,A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该选项强调“攥紧中国种子”,是“端稳中国饭碗”的必要条件,与题干意思一致,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只要攥紧中国种子,就能端稳中国饭碗”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攥紧中国种子”是“端稳中国饭碗”的充分条件,不能正确表达题干意思,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典例5.科学思维要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A.某校校训“不比阔气比志气”——这是一句简单的性质判断B.我不认为所有的人都自私,我也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不自私——这违反了排中律,骑墙居中C.著作权财产权是指权利人针对特定作品依法享有的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正确揭示了物权的概念,使用的方法是定义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有时也是判别是非的尺度——这一观点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典例【答案】D【详解】A:性质判断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不比阔气比志气”,学生是不比阔气的,而是比志气的,这是一句联言判断,A说法错误。B:“我不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这段议论所否定的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关系。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同时否定两个互相反对但不构成矛盾关系的命题,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B说法错误。C: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能够给民事主体带来经济收益的权利。著作权是指权利人针对特定作品依法享有的支配和获取利益的权利。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该选项混淆了“财产权”“著作权”“物权”的概念,C说法错误。D:矛盾律,即对“A”和“非A”两个论断不能都断定他们成立。“唯一标准”与“有时也是判别是非的尺度”,前后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典例6.习近平主席在中美元首会晤时指出:“大国竞争不是这个时代的底色,解决不了中美两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这一判断是( )A.由两个性质判断组成的简单判断B.由两个否定判断组成的联言判断C.是如实反映中美关系的关系判断D.是两个选言支都正确的选言判断典例【答案】B【详解】A: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材料中是联言判断,A不符合题意。B:材料“大国竞争不是这个时代的底色,解决不了中美两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判断是否定判断,两个联言支同时成立,是联言判断。这一判断是由两个否定判断组成的联言判断,B正确。C: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三部分组成,材料中是联言判断,C不符合题意。D:人们在对对象情况不能做出确切的断定时,就要估计它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或是这样,或是那样。这就是在使用选言判断。由选言支、联结项构成,材料中是联言判断,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典例7.某高中高三学生在集中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展开讨论,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合逻辑,务实而又高瞻远属。下列对他们所摘抄的二十大报告金句所属的判断类型对应准确的是( )①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息,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使之与中国国情结合——联言判断③建设现代化强国,其道路要么是中国式,要么是西方式——不相容选言判断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对称性关系判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典例【答案】A【详解】①:该选项中,唯有……方能……”表明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①正确。②:“开辟……必须……”表明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例句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倒置句式,不是联言判断,②错误。③:“要么……要么……”是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表达式,③正确。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实际内涵上讲,是两个性质判断而非关系判断,两句放在一起组合成的是一个联言判断,④错误。故本题选A。典例8.周三的足球赛和篮球赛在不同场馆同时进行,作为球迷甲、乙怎么可能放过这难得的机会!但是他们也只能选择其一去现场观赛。他们进行了以下对话:甲:如果周三气温不冷,我就去看足球赛。乙:只有甲看足球赛,我才会去看篮球赛。以下推理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①甲去看了篮球赛,说明周三气温高②周三天气有点热,乙去看了篮球赛③甲去看了篮球赛,乙去看了足球赛④甲和乙也会有可能观看同一种球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答案】D【详解】①:甲去看了篮球赛,说明没去看足球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规则“否后就否前”,说明周三的气温没有不冷,但是“没有不冷”不等于气温高,①错误。②④:周三气温有点热,符合“不冷”的情况,故甲去看了足球赛,但是根据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规则“肯前未必肯后”,甲去看了足球赛,并不意味着乙就去看了篮球赛,也可能是去看了足球赛,②错误,④入选。③:甲去看了篮球赛,意味着甲没去看足球赛,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否前必否后”的规则,甲没去看足球赛,乙一定去看了足球赛,③正确。故本题选D。典例9.“只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据此推断,下列是假判断的有( )①如果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②即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不一定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③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④如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典例【答案】D【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①②:“只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一判断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前件假,后件一定假;前件真,后件不一定真。据此可知,①②判断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③: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中,否定前件,即“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可以否定后件,③为假判断,符合题意。④: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中,肯定前件,即“如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件的情况不一定发生,④为假判断,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典例10.Z中学高二某班学生组织去JJ酱油工厂进行了研学活动,现在假定:或者所有学生开心研学,或者有些学生隐藏他们的真实感受。没有坦率的人会隐藏他们的真实感受,所有学生都是坦率的人。由此可见( )A.只有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开心研学B.有些学生隐藏了他们的真实感受C.开心研学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D.所有学生都开心研学典例【答案】D【详解】D:根据题意没有坦率的人会隐藏他们真实感受,所有学生都是坦率的人,可以推出所有学生都不会隐藏他们的真实感受,即在两个“或者”中排除了后者,因此可得出所有学生都开心研学,D符合题意。A:根据题意知所有学生都不会隐藏他们的真实感受,可得出所有学生都开心研学,A不合题意。B:根据题意没有坦率的人会隐藏他们真实感受,所有学生都是坦率的人,可以推出所有学生都不会隐藏他们的真实感受,B不合题意。C:根据题意根据题意知所有学生都不会隐藏他们的真实感受,可得出所有学生都开心研学,无法推出开心研学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之间有此逻辑关系,C不合题意。故本题选D。典例11.某校通过将“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这一校训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最终营造出良好的学风校风。针对该校校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校训“不比阔气比志气”,这是一句简单的性质判断②校训“不比基础比进步”,这句话符合联言判断的特征③校训“不比聪明比勤奋”这一判断若为真,则各支判断都为真④校训“不比阔气比志气”中的“阔气”与“志气”是反传递关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典例【答案】B【详解】①②:(学生)是不比阔气的,也是比志气的,属于联言判断,①说法错误,②说法正确。③:选项中的联言判断若为真,则各支判断都为真,③说法正确。④:“不比阔气比志气”属于联言判断,不是关系判断,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典例12.每个性质判断都对其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作了断定。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下列选项中主项与谓项均是周延的是( )A.小华和小明都是党员 B.有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是有症状的C.所有的人都不是长生不老的 D.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典例【答案】C【详解】C:所有的人都不是长生不老的属于全称否定判断,主项与谓项均周延,C符合题意。A:小华和小明都是党员属于单称肯定判断,根据判断周延、不周延的要求,主项周延但谓项不周延,A排除。B:有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是有症状的属于特称否定判断,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B不选。D:所有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属于全称肯定判断,谓项不周延,D不选。故本题选C。典例13.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土壤之中,蕴含于人民群众广泛认同、高度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顺应时代、符合民意的历史逻辑中蓬勃发展。上述判断( )①只有组成它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判断才是真的②是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断定几种情况同时存在③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可以断定属于真判断④属于简单判断中的性质判断,断定认识对象的性质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典例【答案】A【详解】①②:材料对于雷锋精神的阐述是一个联言判断,属于复合判断,只有当各个支判断都是真的,这个判断才是真的,①②正确。③:判断来源于社会实践,但是不能说其一定为真,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③说法错误。④:该判断这属于复合判断中的联言判断,不是简单判断,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典例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月7日,张某花费了593.6元在某一民宿的网站上预定了4天五一期间的住宿,却被店家电话告知五一价格还没定好,需要加钱,否则会取消订单。张某表示:“你们官网显示已成功预定。”而店家却表示张某订房时的价格是平时的价格,还没调整好五一假期的住宿价格。随后,店家取消了订单。于是,双方发生了争执。针对材料的情况,有人认为“五一期间,店家不应该调整住宿价格”。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予以分析。典例【答案】①判断要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五一期间是旅游旺季,对住宿的需求增加,调整住宿价格符合市场规律。所以,题干中的判断是不科学的。②该观点以偏概全,彻底否定了店家调整住宿价格的时间与条件,是一种主观、极端的思维方式,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③该观点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以“五一期间,店家不应该调整住宿价格”偷换了“消费者预定之后,店家都不得调整价格”。典例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改革创新。科技引领发展,创新制胜未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浙江作为创新引领者继续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2023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未来5年将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000个以上,取得硬核科技成果500项以上,做好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科创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育的系统工程;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化布局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实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加快构建全域创新新格局,实施全域创新能级跨越提升行动,打造科创走廊体系、提升中心城市创新能级、提升工业大县科创能力、赋能浙江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等。有同学根据上述材料得出“只要做到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就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用“正确运用判断”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典例【答案】不同意。①该同学的观点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逻辑规则为“前件真后件一定真”。(或者教材含义)(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或肯定前件式)②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或由前件推进改革创新不能必然推出后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③因此,此观点应表述为“只有做到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典例04返回易混易错辨析提高眼力,明辨是非!1.“小刘和小赵是学生”是联言判断,“小刘和小赵是邻居”是关系判断。( )2.充分假推理中,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就能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 )3.小王和小张是歌迷,这是一个关系判断。 ( )[点拨当联言判断用单句表达时,在形式上与关系判断很容易混淆。区别联言判断和关系判断的方法,是将单句变成复句看是否成立,联言判断变成复句后,每个分句都成立,关系判断变成复句后,两个分句都不成立,“小刘和小赵是学生""变成“小刘是学生,小赵也是学生”,句子成立。“小刘和小赵是邻居""变成小刘是邻居,小赵也是邻居"”,句子不成立。因此,“小刘和小赵是学生”是联言判断,“小刘和小赵是邻居”是关系判断。故题中观点正确。[点拨]充分假推理中,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故原命题错误。易混易错辨析√××[点拨]小王和小张是歌迷,这是一个性质判断, 故本题判断为错误。4.由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就可以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 )5..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 )7.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点拨]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前件真,后件一定真,前件假,后件一定假。肯定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就可以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是错误的推理结构。故题干说法错误。[点拨]假言判断既然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的判断,它的真假就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故本题观点错误。易混易错辨析[点拨]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情况所不可缺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故本题观点错误。×××7.只要正确运用性质判断,就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8.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和联言判断。( )9.复合判断中,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是选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是假言判断。( )[点拨]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故本题观点错误。[点拨]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事物除了有某些性质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运用关系判断;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故本题说法错误。易混易错辨析[点拨] 复合判断有不同的形式。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有的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有的是对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以断定。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复合判断中,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是联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是选言判断,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是假言判断。故本题说法错误。×××05返回真题好题演练磨拳擦掌,准备实战!见word文档——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