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西大学附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2月)月考(总第三次)历 史 试 题考查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考查内容:前五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古学家曾对二里头遗址中的22个人类遗骸进行了碳氮同位素分析,发现其中20人以小米、黄米为主食;有2人以水稻为主食,此2人食谱具有典型新石器时代江南人的特征,很可能来自江南。化学分析还表明,二里头遗址早期的牛羊也不是本地的,遗址的一些白陶来自登封的南洼遗址,而印纹硬陶则可能来自江浙一带。这表明A.农业、手工业水平已高度发达 B.二里头武力征服了周边的文明C.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D.二里头与周边形成了朝贡关系2.战国时期,自耕农大量涌现,国家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各地的赋税徭役,政府与民众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由中下层贵族主持祭祀的“置社”,逐渐转化为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的里社、隧社、乡社。这一变化A.反映出礼乐文化的发展 B.说明中央集权日益加强C.得益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D.折射出社祭习俗的变迁3.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4.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产物。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它指A.郡国并行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猛安谋克制5.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ABC处对应正确的是 A.中书门下 三司 三衙 B.中书省 财政 太尉C.中书省 三司 太尉 D.中书门下 财政 三衙6.有学者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A.南北服饰交流频繁 B.辽朝职官因俗而治C.辽宋制度相互借鉴 D.契丹生活方式改变7.金宋在边界附近设置“榷场”,作为双方贸易的场所,下表是金朝视角金宋榷场发展的历史分期。综合下表信息,可以说明时间 特点 原因1120—1125 酝酿阶段 金企图取代辽的地位;南宋企图联金复燕1141—1206 发展阶段 皇统和议后长期和平;金宋均想从中获益1206—1234 衰落阶段 南宋开禧北伐后,金蒙宋关系恶化A.互市贸易推动了民族认同 B.政权并立促进了经济发展C.榷场演变反映了金宋关系 D.宋在边境贸易中由弱变强8.宋之前,人们饮食方式多是一人一案、按身份尊卑等级依次而坐、严守礼法的分食制;到了宋代,同坐而食与共器共餐的合食制逐渐成为了主流饮食方式,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茶肆酒馆中人们围桌而食,宋代欧阳修也用“共食唯恐后”来描绘合食。这一变化反映了A.临街而市制度引发社会变革 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理学思想影响日常饮食风俗 D.经济重心南移促使阶层流动9.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之后的欧洲航海,但却未能持续,其中断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对外贸易受官府的控制 B.陆上丝绸之路更为便捷C.朝贡贸易带来财政压力 D.国内自给自足经济抵制10.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张居正病逝后,皇帝先给予最高待遇葬礼,两年后却查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皇帝对张居正的态度剧变表明A.明代相权膨胀对皇权形成威胁 B.明代官僚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C.君臣共治的统治理念开始瓦解 D.明代官员的监察体制日趋完备11.雍正在批复福建布政使的密折中写道:尔可凡事与督抚开诚,就尔所见呈知上司。若有徇私不法之半,有实凭据之处,方是尔当奏之时。寻常地方事宜,非尔奏之任。据此推断,雍正皇帝实行密折制度意在A.杜绝地方官员贪污腐败 B.鼓励官员互相检举C.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统一奏章书写格式12.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13.下表反映的是上海与福州茶叶出口总量及其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导致如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上海 福州时间 数量(百万磅) 占全国比重 数量(百万磅) 占全国比重1853年 69.4 66.1% 6.0 5.7%1855年 80.2 71.2% 15.7 14.0%1857年 40.9 44.3% 31.9 34.5%1859年 39.1 35.3% 46.6 42%A.两地民族工业水平差异 B.农民起义对两地影响不同C.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两地地理位置的优劣之别14.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A.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B.存在巨大的局限性C.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 D.有其时代的合理性15.《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亿两赔款和3千万两赎辽费,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贷款3亿两白银。清政府这一举动A.导致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直接导致小农经济瓦解 D.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16.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派宗旨并无不同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满分52分。)17.(16分)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10分)(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6分)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6分)19.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材料二如表所示地区 管理方式新疆 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4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边疆统治的特点,并说明边疆治理的意义。(8分)20.请分别梳理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不断加剧和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探索国家出路的相关史实。(12分)山西大学附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2月)月考(总第三次)历 史 评 分 细 则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D C D B C B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B D A C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的居民食谱中既有本地作物(小米、黄米),也有来自江南的水稻;同时,遗址中的牛羊、白陶、印纹硬陶等物品也来自不同地区。这些发现表明,早期中华文明在二里头时期已经呈现出了多元一体的特点,即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在二里头汇聚,故选C项;材料主要揭示了食物种类的多样性、动物来源的非本地性以及手工业产品的交流情况,但并未直接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制作工艺和产量等方面的证据来支持农业、手工业水平已高度发达,排除A项;食谱的多样性和物品的来源地更多地反映了文化交流和经济互动,而非军事征服,排除B项;二里头与周边地区有文化交流和物品交换,但这种交流和交换并不等同于朝贡关系。朝贡关系通常涉及政治上的臣属和经济上的贡赐,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原本由中下层贵族主持祭祀的“置社”演变为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的里社、隧社、乡社,这说明贵族政治的日益瓦解和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B项;“置社”转化为“里社、隧社、乡社”,反映了官僚政治的形成,折射出贵族政治的瓦解,而服务于贵族政治的礼乐制度也趋于瓦解,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不受重视,儒家思想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C项;“置社”和“里社、隧社、乡社”本质上都属于“社”祭的范畴,只是主持的人发生了变化,习俗几乎没有变化,排除D项。3.【答案】D【解析】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项;九卿的职责分工表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中央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建立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贵族血缘和世袭基础上的,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地方制度,无法判断是否强干弱枝,排除C项。4.【答案】C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中,A为负责中央行政机构的中书门下,B处的度支、冶铁、户部为三司,负责财政事务,C处对应的是和枢密院共同执掌军事的中央机构三衙,故选D项;度支、盐铁和户部统称三司,故B处对应的是三司的职责而非名称,排除A项;北宋负责中央行政的机构是中书门下,排除B项;北宋与枢密院一起掌握军事的是三衙而非太尉,排除C项。6.【答案】B【解析】由材料“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可知北面官多沿用契丹原有名称,而南面官则沿用唐制,这种政治制度上的双轨制度是“因俗而治”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故选B项;材料强调辽朝的官职制度,并未提及服饰文化,排除A项;辽朝借鉴了唐代的政治体制,排除C项;该制度并未改变契丹的生活方式,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发展阶段”“皇统和议后长期和平;金宋均想从中获益”等可知,宋金议和后,双方保持和平局面,于是开设榷场进行边界贸易,互通有无;据材料“衰落阶段”“南宋开禧北伐后,金蒙宋关系恶化”可知,毕竟宋金处于对峙局面,双方关系破裂后,榷场贸易也受到冲击,可见宋金关系影响榷场发展,榷场演变反映了宋金关系,故选C项;材料呈现的是不同阶段宋金榷场发展的原因,而非民族认同思想的变化,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权并立导致民族关系恶化,不利于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仅呈现了不同阶级宋金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能说明宋朝实力变强,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之前,座席按照身份尊卑等级依次而坐,严守礼法,而宋代时,人们同坐而食,共器共餐,合食制成为主流,说明原有的等级观念发展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传统观念,故选B项;临街而市制度反映的是坊市制度被打破,也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理学宣扬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会对南方的阶层关系产生影响,材料没有南北方的对比,看不出南北方的差异性,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根据史实可知,郑和下西洋以宣扬国威为主要目的,主要内容是贡赐贸易“厚往薄来”,赏赐式的贸易违背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故选C项;郑和下西洋本身就是政府行为,活动中断与官府决策有关,与对外贸易是否受官府控制无关,排除A项;唐中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加之中国北方地区政治局势不稳、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明代陆上丝绸之路不会比海上丝绸之路更加便捷,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交流的商品主要作为贡品进入宫廷,不流入国内市场,不受自给自足经济抵制影响,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由材料“深受神宗皇帝信任,权倾朝野”、“抄其全部家产并流放其家属”可知内阁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官僚体制对皇权缺乏制度性的制约,故选B项;明初已经废除了宰相制,排除A项;“君臣共治”是民主政治的表现,不符合封建统治的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体制,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若有徇私不法之半,有实凭据之处,方是尔当奏之时”可密折制度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选C项;“杜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所学密折制度是允许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并非每个官员都有此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统一格式,且奏章与密折不太相同,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13.【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 19世纪50年代,中国处于太平运动时期,国内社会环境动荡,上海距离太平天国控制的区域较近,受到波及较大,而福州距离较远受影响较小,因此,二者比重出现明显变化,故选B项;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仍然以商品输出为主,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上海最早开放为通商口岸,且地理位置优于福州,但是上海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地理位置与贸易额的变化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可知,该学者认为对“中体西用”的评价应放到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看到其时代的合理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中体西用”的评价应符合时代性,并未提及其作用,排除A项;据材料“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可知,该学者对“中体西用”并未持否定态度,排除B项; C选项“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清政府向外国高息贷款的举动加重了其财政困难,为解决这一困难,清政府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导致人民负担日益加重,故选A项;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是列强之间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争夺,并不是清政府的这一举动,排除B项;C选项“直接导致”表述过于绝对,且导致小农经济逐渐瓦解的直接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潮指的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时务者”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变革,以儒家“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是对封建的妥协,以减少变革阻力,故选C项;务实之风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的风气,与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不符,排除A项;戊戊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不具有革命色彩,排除B项;洋务派致力于“自强求富”,维护封建统治;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二者宗旨不同,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明朝内阁制。(每点2分,共6分)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加强皇权。(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2)特点: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有参议政事权但无相应的决策权;在施政过程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2分)18.【答案】(12分)(1)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2)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19.【答案】(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2)特点:管理方式灵活多样,借助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维护统治;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20.【答案】列强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中国探索: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一(12月)月考(总第三次)历史评分细则.docx 山西大学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