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冀少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身边事北极熊、北极狐、企鹅等动物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而河马、非洲象、角马等动物却生活在炎热的环境中。如果把它们的生活环境对调一下,它们都不能很好地生活。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学习目标1.描述拟态、保护色和其他适应现象以及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2.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3.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渗透环保意识。探究竟.资料分析阅读下列文字,想一想,奇特的瓶子树有哪些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瓶子树原产南美洲的巴西。巴西北部的亚马孙流域,炎热多雨,为热带雨林区;南部和东部,一年之中旱季较长,土壤非常干燥,为稀疏草原带。处在热带雨林和稀树草原之间的地带,一年里既有雨季,又有旱季,只是雨季较短。瓶子树就生活在这个中间地带。它在旱季落叶,在雨季萌出少量的新叶;它的根系特别发达,在雨季到来以后,大量地吸收水分,一般一棵大树可以贮存2t之多,犹如一座绿色的水塔。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大量水分;树干好像瓶子,能贮藏大量的水分,以适应干旱的季节。沙漠中的骆驼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毛又密又厚,腿很长,足垫很厚,具有驼峰,鼻粘膜很特别,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0.7度时才会出汗。沙漠中的骆驼刺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上部分非常的矮小,地下部分非常发达,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南极的海豹海豹胸部皮下有厚厚的脂肪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思考讨论1.根据我们对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环境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答: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适应具有普遍性。游戏——《找动物》枯叶蝶竹节虫叶尾壁虎兰花螳螂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拟态枯叶螳螂像干枯的树叶尺蠖拟态像树枝背部是青黑色,腹部是白色草地上的蚱蜢是绿色的土地上的蝗虫是褐色的草地上的青蛙背部为绿色在自然界中,很多动物适应栖息环境,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这就是保护色。保护色警戒色对捕食者往往有信号及警告的作用,能使捕食动物见后避而远之-----用于警告思考讨论2.拟态和保护色有什么区别 答:拟态是一种生物模拟另外一种生物,强调形态和体色都与另外一种生物相似。保护色主要是生物模拟周围的环境,主要是体色与整体环境相似而使其不易被天敌发现。拟态和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它有利于生物保护自己、逃避敌害。3.雷鸟的羽毛在春夏是有横斑的灰褐色,与周围苔原的颜色一致,冬季羽毛就会变成白色,与雪地颜色一致。这是保护色还是拟态?春夏的雷鸟 冬季的雷鸟保护色思考讨论4.如果有一年,冬季来临,却没有下雪,周围还是苔原的颜色,但雷鸟的羽毛仍然会变成白色。同学们想一想,这种适应性还存在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答:不存在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思考讨论适应具有相对性。测量不同植被下环境的湿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探究竟 实验【实验目的】测量不同植被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认识生物的生活对环境的影响。【材料用具】干湿计,手表,伞或其他遮阳物。【方法步骤】1.各小组预先考查好测量地点,包括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或_________。熟悉去测量点的路线。裸地草地灌木丛树林2.各组分别于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对测量点进行实测,要防止阳光直射干湿计。将数据填入下表。上午中午下午 裸地 草地 灌木丛 时间 温度 湿度 3.测量结束后,分别在两张坐标图上把三个测量点观测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绘成曲线。实验注意事项:(1)所选测量地点不要距离太远,要尽量同时测量。(2)每个测量点要测三次。一般可安排上午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每次测量又要测3次,取平均值。(3)测草地、灌木丛的温度和湿度时,应把干湿计放入草丛和灌木丛里。 早晨 中午 晚上裸地 第一次 48% 17% 49%第二次 42% 14% 47%第三次 44% 17% 38%平均值 41.30% 16.00% 44.70%草地 第一次 52% 20% 60%第二次 51% 38% 64%第三次 60% 33% 70%平均值 54.30% 30.30% 64.70%灌木丛 第一次 62% 41% 76%第二次 60% 40% 80%第三次 56% 31% 78%平均值 59.30% 39.00% 78.00%34.00%49.77%58.77%4.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木丛中的湿度最大、温度最低生物的生活对环境有影响1.为什么每个观测点要在上午、中午、下午测量三次,每一次又要取三个数据的平均值?2.怎样测量才能使测得的数值更准确?答: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答:可以增加测量的次数(重复实验,求平均值)思考讨论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够防风固沙。蝗虫啃食庄稼。人类工业生产排放废气。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蜣螂(屎壳郎)当堂练1.下面是昆虫学家做的一个实验:第一组,取40只蝗虫,放到与其体色一致的背景中,然后放入3只鸡,1min内蝗虫被吃掉6只。第二组,取40只蝗虫,放到与其体色不一致的背景中,然后放入3只鸡,1min内蝗虫全部被吃掉。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保护色对生物具有逃避敌害,保护自己的重要作用。2.下图中的三种生物对环境有哪些适应性特征?这些适应性特征对它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骆驼刺白鹭海南坡鹿骆驼刺的根很长,可以吸收到沙层深处的水分白鹭的腿细长,可以在浅水中捕鱼海南坡鹿的体色与周围环境很相似,起到保护作用。这些特征有利于生物保护自己、逃避敌害、获取食物,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后代。3.下列生物现象中,不属于拟态的是( )A.高冠角蝉停栖在树枝上的样子,很像一截枯树枝B.绿色的青蛙浮在池塘浮萍中,很难被昆虫发现C.某些蝇类和蛾类模仿黄蜂的形态,鸟类不敢贸然捕食D.木叶虫趴在树上酷似一片叶子,混在树叶之中,骗过鸟类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适应具有普遍性拟态:竹节虫保护色:蝗虫适应具有相对性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警戒色蚯蚓、蝗虫、蜣螂等小结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体现了(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生物能影响环境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C随堂演练2.在冬天蛇要冬眠,杨树要落叶,而松树仍然郁郁葱葱,这些现象都体现了( )A.生物逃避敌害 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B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捕食,对此解释为(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C.适应是绝对的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D生活的美妙就在于它的丰富多彩,要使生活变得有趣,就要不断地充实它。学好生物,学会的生活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