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4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期末备考秘籍(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4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 期末备考秘籍(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四章 期末备考
考点一、参照物
考点精要:①相对于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认为它是运动的;
②相对于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没有变化,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判断参照物的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根据题干所提出的情景,进行分析:若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判断它相对于哪一个物体位置发生了变化;若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判断它相对于哪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变化。(3)作出判断结论:此“相对”物体便是参照物。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的,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自然界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一切“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所以运动是相对运动,静止是相对静止。
典例1:(2024七下·越城期末)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若马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马上的人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边的花
【答案】A
【解析】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若马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因为马相对马上的人的位置不变,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马上的人,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考点二、运动的描述
考点精要: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1m/s=3.6km/h
典例2: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向上海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求:(1)轿车从A地到达B地行驶的速度;
(2)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根据题意可知,轿车从A地到B地的时间:t=10时45分-10时15分=30分=0.5h;
从A地到B地的距离:s=120km-70km=50km;
则从A到B地的速度为:;
(2)则从B地到上海需要的时间:.
【解析】(1)将到达A地和B地的时间相减得到轿车的行驶时间,再根据计算轿车行驶的速度;
(2)根据计算从B地到上海所用的时间。
考点三、速度的测量
考点精要: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典例3:(2024七下·杭州期末)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3s时乙在甲的前方
【答案】D
【解析】AB.物体的s-t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物体静止,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0-4s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
C.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据此可知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是否相等;
D.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
【解答】AB.乙的s-t图象前2s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乙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以后乙的s-t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乙静止,则第3s时乙的路程为8m,第4s时乙的速度为0,由图可知0-4s乙的平均速度为:,故A、B错误;
C.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故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故乙在甲的前方,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四、地球绕地轴自转
考点精要:绕地轴23时56分4秒自转一周,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北逆南顺】
(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交替发生的原因:①地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②地球不停地绕着地轴转动。
(3)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每自转一周,白天和黑夜就更替一次,即昼夜交替的时间约为24小时。
(4)地球自转使我们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
(5)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的自转,偏东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偏西的地方后看到日出,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不同的地方时。偏东的地方时间早,偏西的地方时间晚。国际上规定: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同一个时区内使用一个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典例4:(2024七下·杭州期末)电影《流浪地球2》讲述了多年以后科学家为拯救地球,计划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就是让地球停止自转。如果现在地球停止自转,下面现象会消失的是(  )
A.地球有昼半球夜半球 B.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
C.24小时的昼夜交替 D.月亮的东升西落
【答案】C
【解析】昼夜交替、天体的视运动等现象都与地球自转相关。
【解答】A、昼、夜半球现象取决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球体的特点,与自转无关,A不符合题意;
B、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出现周期性变化,B不符合题意;
C、因为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左右,所以会呈现24小时的昼夜交替现象,C符合题意;
D、由于月亮的公转,依然会有东升西落的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考点五、地球绕太阳公转
考点精要: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约为365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为66.5°,地球以倾斜姿态绕太阳公转。
典例5:(2024七上·海曙期末)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球运动,小海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如图所示是手持地球仪围绕光源演示地球运动,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光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俯视)
②同时要保持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③该演示能模拟四季更替
④地球仪绕光源一周,光线的直射范围是30°N—30°S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自转产生的现象为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公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①由于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应手持地球仪以光源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俯视),①错误;
②同时要保持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②正确;
③该实验能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地球公转能产生四季更替的现象,所以该演示能模拟四季更替,③正确;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移动,故地球仪绕光源一周,光线的直射范围是23.5°N~23.5°S,④错误。
故答案为:A。
考点五、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考点精要: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高度最大。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即太阳直射点最北只能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只能到达南回归线。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杆影的变化:杆影的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一天中同一地点的杆影的长度在正午朝着正北或正南方向时,杆影最短。
一年中正午杆影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
典例5:(2024七下·上城会考)如图甲为北半球某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A、B、C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中的某一天正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乙),太阳能热水器(图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分析该地位于   (选填“北回归线以北”或“北回归线以南”)地区。
(2)当正午太阳位于图甲中C位置时,地球公转到图乙中的   (选填“①”“②”“③”或“④”)位置。
(3)该地居民打算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使热水器有最好的集热效果,换季需调节支架,使正午太阳光线直射集热板(如图丙),则从夏季到冬季集热排管与地面的夹角a(见图丙)应调   (选填“大”或“小”)
【答案】(1)北回归线以北 (2)④ (3)大
【解析】 北回归线又名夏至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垂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是一条重要纬线,大约在北纬23°26'(一般可估算为23.5°)的地方。
【解答】(1)根据图甲分析、夏至、冬至时太阳光都能从南照射到屋内(北), 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2)当正午太阳位于图甲中C位置时,太阳高度角最小,此时地球公转到图乙中的④位置。
(3)该地居民打算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使热水器有最好的集热效果,使正午太阳光线直射
集热板(如图丙),集热排管与地面的夹角a (见图丙)应调大。
考点六、昼夜长短变化
考点精要: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冬夏两季昼夜长短不一。
节气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地区
夏至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夜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
春分/秋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典例6:(2024七下·拱墅期末)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A、B、C、D分别表示二分二至4个节气之间的时段,读图填空:
(1)地球从春分(北半球)运行至夏至(北半球)的这段时间,在图中用字母   表示。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   、   。(填字母)
(3)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段是   、   。(填字母)
【答案】(1)A
(2)A;D
(3)C;D
【解析】 二分二至,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合称,它是反映太阳直射点周年运动的节气。每年3月21后,当太阳直射在赤道并向北回归线移动时为春分;每年9月23后,当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回归线移动时为秋分;每年6月22后,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每年12月22后,当太阳到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冬至
【解答】(1)太阳的左边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此时为夏至日,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运动,所以太阳的上面是春分,因此地球从春分(北半球)运行至夏至(北半球)这段时间,在图中用字母A表示。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从冬至到春分,春分到夏至,所以为D、。
(3)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段是指太阳折射点在南半球,即从秋分到冬至,再从冬至到春分的过程,所以为时间段为C;D;
故答案为:(1)A (2)A;D(3)C;D
考点七、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
考点精要:节气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如下表所示:
春季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2月4日或5日 2月19日或20日 3月5日或6日 3月20日或21日 4月4日或5日 4月20日或21日
夏季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5月5日或6日 5月21日或22日 6月5日或6日 6月21日或22日 7月7日或8日 7月23日或24日
秋季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8月7日或8日 8月23日或24日 9月7日或8日 9月23日或24日 10月8日或9日 10月23日或24日
冬季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11月7日或8日 11月22日或23日 12月7日或8日 12月21日或22日 1月5日或6日 1月20日或21日
典例7:(2024七上·海曙期末)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息息相关,耕地、播种、除草的时间都要遵循节气之规,如谚语曰:“小满前后,种瓜种豆”。读图1“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和图2“某日夜长的纬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的节气位于图1中的   (填节气名称),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
(2)农民按照节气“小满前后,种瓜种豆”时,地球运行至图1中的   附近(填图中字母)。
(3)“凉风习习,碧空万里,昼夜均分,此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描绘的是   (填节气名称)。
【答案】(1)冬至;南回归线
(2)a
(3)秋分
【解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1)读图2可知,90°S至66.5°S没有夜长,说明夜长时间是0,即出现极昼现象,90°N至66.5°N夜长时间是24小时,此时有极夜现象,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读图可知,有谚语曰:“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小满位于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即地球运行至图1公转轨道中的a。
(3)“凉风习习,碧空万里,昼夜均分,此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描绘的是秋分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昼夜平分,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考点八、光的直线传播
考点精要: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同一”和“均匀”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否则,光的传播路径将会发生弯曲。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c=3×10 m/s=3×105km/s
典例8:下列关于光的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总是3×108米
D.光在透明固体物质中传播最快
【答案】A
【解析】根据有关光速和传播的知识判断。
【解答】A.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A正确;
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若不是同种介质,或介质不均匀,则光不会沿直线传播,故B错误;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即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是3×108米,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真空中的要小,此时光每秒传播的距离小于3×108米,故C错误;
D.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故D错误。
故选A。
考点九、月球的运动
考点精要:月球自身并不发光,它能通过反射太阳光。月球的一面被太阳光照亮,另一面是黑暗的。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正如地球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月球也绕着自身的轴自转并绕着地球公转。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状与它的公转有关。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都是27.3日,这就是月球尽管绕着它的轴自转而我们又观察不到它的自转的原因。
如果月球不发生自转,我们就可以在同一个月内看到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现在人们通过月球探测器,可以拍到月球背面清晰的照片。
典例9: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着陆月球背面。人类在地球上观测不到月球背面是由于(  )
A.月球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B.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C.月球的公转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D.月球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答案】B
【解析】月球自转速度曾经也是较快的,但是由于来自地球的引力不断对月球产生作用力(潮汐力),这个力与月球的自转方向相反,就像把月球往回拽,导致月球的自转速度不断减慢,直到绕轴自转的周期与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方向也基本一致。这样一来,月球围绕地球转过了多少角度,它自己也转过了多少角度。于是,月球就会总是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了。
【解答】我们在地球直无法看到月球的背面,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故选B
考点十、日食
考点精要:
日食形成的原因: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一部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日食形成示意图
日食的类型
(1)日偏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时,出现日偏食。
(2)日环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太阳周围露出一圈日面时,出现日环食。
(3)日全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太阳完全被遮住时,出现日全食。
日食发生的时间
(1)当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且三者位置处于近乎一条直线上时,可能发生日食,故日食发生的时间为农历初一(俗称:朔)。此时月相是新月。
(2)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因此日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典例10:(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小科在模拟日食实验时,绘制了一张实验图。如图所示,实验中大球代表太阳,小球代表月球,“眼睛”表示小科在地球上的观察点。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   。
(2)下列因素中与形成的日食的类型有关的是   (填序号)。
①观测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 ②月球的大小 ③月地距离的不同
【答案】(1)日环食 (2)①③
【解析】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旋转。日食和月食就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解答】(1)当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就会产生日食现象。根据产生日食时,月亮、地球、太阳三者位置的不同,人们所能看到的日食也不相同,当月亮的影子将太阳完全挡住时,就叫日全食;当月亮的影子仅仅挡住太阳一边的部分时,就叫日偏食;当月亮的影子挡住了太阳的中间一部分时,就叫日环食。分析图片可知,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日环食。
(2)月亮位于中间,遮挡住太阳的光线,形成日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三种;日全食是指月亮遮住全部的太阳光线所形成的日食现象;日环食是月球位于太阳的中间遮住了中间的光线,使太阳看起来像一个圆环;据此可知,日食的成因与观察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和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有关。
考点十一、月食
考点精要:
月食的形成原因和类型:月球不会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经过地球后,在地球的后面会留下一个阴影,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被地球遮挡,从而产生了月食。
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类型。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会产生地球的影子,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将看到月全食或月偏食现象。月全食是指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中而变暗的现象;月偏食是指月球有一部分进入地球本影区而变暗的现象。
拓展:月球不会发生环食,这主要和地球本影长度有关。地球比月球大得多,地球的本影长度远远大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即使月球在远地点时,月地距离也不及地球本影最短时长度的1/3。这样,月球沿轨道运行的过程中,根本不会出现地球的本影完全投射到月面且小于月面的情况。因此,也就不可能有月环食现象的发生。
月食发生的时间:月食发生时,月球、太阳和地球处于(或接近于)同一条直线,且地球正好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此时的月相为满月,日期是农历十五、十六。但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因此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典例11:读月食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可能发生月食的区域加阴影。
(2)月食有   和   两种类型。
(3)A、B两地发生月偏食的是   地。
【答案】(1)
(2)月全食;月偏食
(3)B
【解析】月食是指日地月发生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当月球进入到太阳的阴影区,此时就出现了月食,时间是农历的十五;
【解答】(1)月食是指日地月发生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当月球进入到太阳的阴影区,此时就出现了月食现象;所以图中的阴影区是
(2)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类型;
(3)A、B两地发生月偏食的是B地;
故答案为:(1);(2)月全食、月偏食;(3) B
考点十二、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考点精要: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魏格纳把各个大陆连在一起形成的超级大陆,叫作泛大陆。泛大陆形成于3亿年前,经过漫长岁月,泛大陆分裂成几个大陆,这些大陆缓慢地移动,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①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可以拼合在一起。
②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大陆漂移学说最典型的证据)等。
③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说它们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却分布在两块大陆上。这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可能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后来,又有一些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海底扩张学说:大洋中形成了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熔岩物质不断上涌,把洋壳 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就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典例12:下列关于海底扩张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海底扩张学说的依据之一是越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老
B.海底扩张学说认为上升的熔岩物质在洋中脊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
C.海底扩张学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中动力来源的问题
D.依据海底扩张学说可以预测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积都将不断扩大
【答案】D
【解析】由于魏格纳没有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并不接受他的假说。海底扩张学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中动力来源的问题。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中形成了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熔岩物质不断上涌,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就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美国地质学家赫斯等人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越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老
考点十三、板块构造学说
考点精要: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会挤压地壳,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的现象
典例13:(2022七上·余杭月考)国家测量队2020年再次登顶珠穆朗玛峰,测定了珠峰的新高度为8848.86 ;比2005年测得高度增加了一些,珠峰真的“长高了”。
(1)根据科学家测量珠峰提供的数据后面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单位:   。
(2)珠峰“长高了”是因为:珠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在相互:   (选填:“张裂”或“碰撞”),使珠峰的高度一直在发生变化。
(3)珠峰山脚下科学家捡到了海螺化石,这个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地壳是不断   的。
【答案】(1)米(m) (2)亚欧;碰撞 (3)变动
【解析】长度单位的正确选用;板块与板块之间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海陆变迁是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答】 (1)根据科学家测量珠峰提供的数据后面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单位:米;
(2)珠峰“长高了”是因为:珠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在相互碰撞,使得珠峰的高度一直在发生变化。
(3)珠峰山脚下科学家捡到了海螺化石,这个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地壳是不断变动的;
1.(2024七下·椒江期末)2024年4月24日,“神州十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后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对接后飞船与空间站连接在一起。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  )
A.地球 B.太阳 C.地面发射塔 D.空间站
【答案】D
【解析】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了,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 “神舟十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后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对接后飞船与空间站连接在一起,以空间站为参照物,飞船与它的位置不变,飞船是静止的,以地球(太阳、地面发射塔)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2024七下·滨江期末)神舟十七号于2021年10月26日发射,在火箭加速上升阶段,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感觉自己是静止不动的(  )
A.地面上的指挥人员 B.火箭发射塔 C.火箭 D.地球
【答案】C
【解析】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常选择合适的物体做为参照物,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来说,如果位置不发生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如何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
【解答】A.如果以地面上的指挥人员作为参照物,江新林感觉自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他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
B.以火箭发射塔为参照物,江新林感觉自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他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以火箭为参照物,江新林感觉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他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
D.以地球为参照物,江新林感觉自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他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下列节日中,可能发生月食的是(  )
A.重阳节 B.元宵节 C.腊八节 D.端午节
【答案】B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月食出现在农历的十五、十六,发生在满月,此时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
【解答】A.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上弦月;
B.元宵节是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满月,可能会发生月食;
C.腊八节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此时是上弦月;
D.端午节是农历的初五,此时接近上弦月;
4.(2024七上·杭州月考)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
A.地壳的凹陷 B.板块的挤压 C.板块的碰撞 D.板块的张裂
【答案】D
【解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比较认可的地壳运动学说,他提出了地球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为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和海沟,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板块的张裂;故答案为:D.
5.(2023七上·兰溪期末)人们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对“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全球共有七大板块组成
B.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C.板块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D.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答案】A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好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解答】A、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共有六大板块组成,故A错误;
B、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故B正确;
C、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故C正确;
D、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故D正确;
6.(2024七下·嘉兴期末)地球上总是一半地方处于白昼,一半地方处于黑夜,并且昼夜不断更替。与出现该现象无关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 B.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
C.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D.地球不停的绕着地轴自转
【答案】B
【解析】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夜半球。
【解答】解:地球不停的绕着地轴进行自转运动,由于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平时我们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背面的,其原因是 (  )
①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②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③月球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④月球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相同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
8.(2023七下·东阳期末)2023年4月20日,罕见的日全环食在天幕上演,这是一次全食、环食、偏食三合一的混合日食现象。日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日食是地球月球太阳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发生的现象。
【解答】A.日地月不在同一直线,不会发生日食现象,故A错误;
B.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且月球在中间,会发生日食现象,故B正确;
C.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会发生月食现象,故C错误;
D.日地月不在同一直线,不会发生日食现象,故D错误;
9.下列现象:①昼夜现象;②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③昼夜交替;④杭州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⑤杭州夏季白昼长,冬季白昼短;⑥正午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其中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答案】C
【解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解答】①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而反射太阳光形成的;②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③昼夜交替,是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且地球自转形成的;④杭州夏至日的正午高度角最大,是因为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形成的;⑤杭州夏季白昼长,冬季白昼短也是因为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形成的;⑥正午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是因为地球自转形成的。
故答案为:C。
10.如果地球的自转忽快忽慢,结果会怎样 (  )。
A.不再有四季更替现象 B.每个昼夜的时间长短不一
C.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消失 D.昼夜更替一定更慢
【答案】B
【解析】地球是一个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则从东向西进行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
【解答】如果其他星球的状态都没有改变,只有地球的自转变得忽快忽慢,那么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会失去现有规律,每个昼夜的时间长短不一,昼夜交替将不再是24小时。
故答案为:B。
11.如图所示,这是从月球上拍摄的“日食”照片。下列对这一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张照片可能是在农历正月初一拍摄的
C.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D.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答案】D
【解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在月球上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月球的“日食”。
【解答】在月球上看到了日食,说明太阳被地球遮挡了,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是农历的十五、十六,这个时候在地球上可能发生的是月食现象,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2.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小可在易拉罐底部开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
A.若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则屏上的像会变小
B.在圆筒 B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
C.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D.在半透明薄纸上可以看到三角形的光斑
【答案】C
【解析】图中圆筒要插入易拉罐中,小孔在易拉罐左侧,那么人眼需要在圆筒右侧观察,而光屏在A侧时亮度更高;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增大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光屏上的像变大;孔的形状不改变像的形状。
【解答】 A.当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大,故A错误;
B.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故B错误;
C.小孔成像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具体应用,故C正确;
D.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3.(2024七下·武义期末)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假如地轴不再倾斜,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处于同一平面,则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我国仍一年四季分明
B.地球上仍然能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
C.地球上凡是阳光能照到的地方均为阳光直射点
D.学校操场上的旗杆每天正午的杆影长度仍不断变化
【答案】B
【解析】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的,与地轴是否倾斜无关。
【解答】地轴不倾斜的情况下,地球上各个地方的太阳照射情况终年不变,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太阳高度不再变化, 学校操场上的旗杆每天正午的杆影长度不会变化,不会出现四季更替。
故答案为:B。
14.(2024七下·杭州期末)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弧ABC是晨线
B.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
C.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D.人位于B位置时,看到的太阳方位是东方
【答案】B
【解析】地球围绕地轴转,叫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24小时),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围绕太阳转,叫公转,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365天),产生的现象是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等。
【解答】A.读图可得,图中弧ABC是晨线,A正确;
B.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B错误;
C.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C正确;
D.人位于B位置时,看到的太阳方位是东方,D正确。
故答案为:B。
15.(2024七下·吴兴期末)小科和小金同时骑车从学校出发向东行驶,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0-10秒,小金通过的路程比小科的路程长
B.第10秒时,两人速度相同
C.10-20秒,小金做匀速直线运动
D.通过前15米时,小金的速度比小科的速度大
【答案】D
【解析】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利用速度公式s=vt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0-10秒,两个图像相交,则小金通过的路程等于小科的路程,故A错误;
B.第10秒时,小柯的速度保持不变,而小金为静止状态,那么二者速度不同,故B错误;
C.10-20秒,小金的路程保持不变,即保持静止状态,故C错误;
D.通过前15米时,小金的时间为5s,小科的时间为7.5s,根据可知,小金的速度大于小科的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16.(2023七下·平湖期末)如图是小科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所作的图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物体做加速运动
B.乙中 B 物体静止
C.乙中A、B两物体在10秒末相遇
D.乙中, B 车在 10秒内路程是100米
【答案】D
【解析】甲为st图像,做匀速直线运动,乙为vt图像,其中A为加速运动,B为匀速运动;
【解答】A.甲中物体做匀速运动,A错误;
B.乙中B物体做匀速运动,B错误;
C.乙中A、B两物体在10秒末速度相等,没有相遇,B在前面,C错误;
D.乙中,B车在10秒内路程是10x10m=100m,D正确;
故答案为:D。
17.(2024七下·椒江期末)如图甲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
(1)太阳直射点在ac之间来回移动的原因是地球在   (选填“自转”或“公转”)。
(2)当太阳直射点在①位置时,我国正处于   节气。这一天的正午时分,你所在学校旗杆的影子与图乙中   (填字母)图最相似。
【答案】(1)公转 (2)夏至;B
【解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日期是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
【解答】(1)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之间做回归运动。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造成直射点在ac之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2)当太阳直射点在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我国正处于夏至节气。这一天的正午时分,太阳高度角最大,学校旗杆的影子为一年中最短,与图乙中B图最相似。
18.(2024七下·临海期末)周朝时期,周王在河南登封“垒土为圭,立木为表,测量日影”。某校(105°E,40°N)兴趣小组利用相同方法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记录数据如表。
日期 9月5日 9月7日 9月10日 9月19日
影长 178cm 184cm 192cm 216cm
太阳高度角 56.8° 56° 54.8° 51.6°
(1)夏至日正午,该校所立“表”的影子朝向   。
(2)请据表描述影长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
【答案】(1)正北
(2)影长越长,太阳高度角越小,影长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大。
【解析】(1) 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解答】 (1)夏至日正午,河南登封某校所立“表”的影子朝向正北,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河南登封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
(2)读表可得,描述影长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是:影长越长,太阳高度角越小,影长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大。
19.下图是描述大西洋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西洋形成过程的顺序是   (用字母排序)。
(2)在图a洋中脊处,板块在不断地   (填“张裂”或“碰撞”),据此预测:大西洋面积将不断   (填“扩大”或“缩小”)。
(3)下列地形的形成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双选,填字母)。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脉 C.亚马孙平原
D.日本群岛 E.撒哈拉沙漠
【答案】(1)bca
(2)张裂;扩大
(3)C;E
20.请比较日食和月食全过程,按下列要求说明两者的差异。
(1)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同:日食发生在   ,而月食发生在   。
(2)两者发生时日、地、月的位置不同:发生日食时,日、地、月排成一条直线,   在中间;发生月食时,日、地、月排成一条直线,   在中间。
(3)两者发生时先亏损的位置不同:发生日食时日轮先亏损于   ,而发生月食时月面先亏损于   。
【答案】(1)农历初一;满月时(农历十五或十六)
(2)月球;地球
(3)西缘;东缘
【解析】日食是当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月食是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射向月球的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看不到月球而形成的。
【解答】(1) 日食和月食的发生都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有关。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也就是新月的时候,此时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月球的阴影投射到地球上,就会形成日食。而月食则发生在满月时,即农历十五或十六,此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的阴影投射到月球上,形成月食。
(2) 在日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排成一条直线,且月球在中间。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线,形成了日食。而在月食发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也排成一条直线,但此时地球在中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月球上的光线,形成了月食。
(3) 在日食发生时,由于月球是自西向东绕地球旋转的,所以月球的阴影会先从太阳的西缘开始遮挡,然后逐渐向东移动。因此,日轮会先在西缘亏损。而在月食发生时,地球的阴影会先从月球的东缘开始遮挡(因为地球的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然后逐渐向西移动。所以,月面会先在东缘亏损。
21.(2023七下·武义期末)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5秒时,以物体甲为参照物,物体乙的运动方向是   (选填“向东”或“向西”);
(2)运动2秒,两物体相距   米。
【答案】(1)向西 (2)4
【解析】参照物是物理学名词的一种,是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假设为不动物体(静止和运动物体都可以做参照物)释义参照物是物理学名词的一种,表示另一种物体在这种物体上的物体.包括汽车,轮船,飞机等。
【解答】(1)甲的速度大,故以甲为参照物,物体乙在向西运动;
(2)运动2s,甲运动4m,乙运动8m,故相距4m。
22.如图所示为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0-2秒内,物体做运动;第3秒时,物体处于   状态;0-4秒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米。
(2)如图乙所示,物体在  秒内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4秒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米。
【答案】(1)匀速直线;40 (2)2-4;80
【解析】(1)根据甲图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甲物体通过的路程。
(2)根据乙图确定乙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根据s=vt计算物体通过的路程。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0~2s内,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斜线,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第3s时,甲到起点的距离不变,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在0~4s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0m。
(2)根据乙图可知,在2~4s内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即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vt=40m/s×2s=80m。
23.(2023七下·兰溪期中)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A. B. C. D.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上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答案】(1)变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小球下落时间距越来越大 (2)C
【解析】(1)可以通过相同时间内小球珴间距来判断其匀速还是变速;
(2)小球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应不断增大。
【解答】(1)小球的检举在不断变大,故其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2) 小球自由下落时速度一直增大,故为C
24. 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答:   。
(2)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答:   。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请解释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   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像。
【答案】(1)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2)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倒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太阳
【解析】(1)(2)根据图片分析对照实验中哪个因素不同,从而得到小孔成像中的像的形状的影响因素;
(3)根据前面的结论得到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原理;
(4)根据小孔成像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1)在甲图和乙图中不同的是孔的形状,但所成的像相同,故小孔成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2)在甲图和丙图中不同的是物体的形状,所成的像也不同,故小孔成像由物体的形状决定;
(3)观察三次成像可知: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像。
25.(2024七上·临平期末)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以下著名的“三级跳”:
(1)结合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____
A.“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
B.“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
C.“板块构造学说”推翻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
D.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如右图。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板块的   地带(选填“中心”或“交界”)。
【答案】(1)C
(2)碰撞和张裂
(3)交界
【解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解答】(1)“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A正确;“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B正确;“板块构造学说”没有推翻“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C错误;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D正确。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26.(2021七上·平阳月考)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以下猜想:①影子长度可能与物体离光源的远近有关;②影子长度可能与光源的高度有关;③影子长度可能与物体高度有关。
于是同学们开始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坚立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 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 A)。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 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cm 30 15 10 7.5 6
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填猜想序号)。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知: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   (填“增大”“減小”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具体操作是:   。
【答案】(1)②
(2)减小
(3)保持点光源位置和短木条长度不变,将短木条沿水平方向向左(向右)移动
【解析】影子是一种光学现象。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的传播,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就是我们常说的影子。
【解答】(1)、 光源的高度从20cm增加到60cm时,影子的长度从30cm变成了6cm,故要验证的假设是影子的长度与点光源的高度的关系;假设 ② 。
(2)、 光源每增加10cm后的影子的变形量分别为15cm;5cm;2.5cm;1.5cm,所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减小;
(3)、 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知,应当 保持点光源位置和短木条长度不变,将短木条沿水平方向向左(向右)移动 。
27.(2024七下·杭州期末)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太阳能光伏发电。细心的小湖发现南方、北方居民的太阳能电池板(如图甲)倾斜角度不同。杭州的小湖联系了北京的朋友,于6月22日正午,利用1米长的木杆、卷尺和绘图工具,同时开展了测量太阳高度的实践活动:
(1)当日,太阳直射点在   附近;
(2)图乙是他们的测绘结果,则   (填"图"或"图2"")是杭州小湖测绘的;当天杭州木杆杆顶O点影子所留下的轨迹最有可能的是图2中的   (填写字母).
(3)查阅资料:太阳能电池板的倾斜角度与正午太阳高度H之和等于90°时(如图丙),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为了获得更大的太阳能利用率,南方太阳能电池板的倾斜角度   (填“大于”或“小于”小于)北方;
(4)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时,还要考虑太阳方位。若在北京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最佳朝向是朝   (填“南”或“北”)。
【答案】(1)北回归线
(2)图2;A
(3)小于
(4)南
【解析】一年中太阳高度的变化与直射点位置变化有关,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太阳东升西落有关,正午时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最大。
【解答】 (1)由公历时间(6月22日)判断得出此时是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应当在北回归线。
(2)杭州和北京都处于北纬,但杭州纬度更低,更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太阳高度更大,故图二是在杭州测得的;杭州在北回归线以北的位置,所以太阳直射点在杭州的南部,因此早上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下午太阳位于西南方向,所以一天中旗杆杆顶影子所留下的轨迹是西北一正北一东北,又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所以影子先变短后变长,总的来说,轨迹应当是朝北的半个椭圆。
(3)南方太阳高度大于北方,由题意,太阳高度与电池板倾斜角度之和为90°,所以南方电池板倾斜角度要小于北方。
(4)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位置,太阳始终在北京的南方,所以电池板要朝南。
2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甲是小杭同学测绘的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长度(分别在夏季和冬季某日的12时测得)。
(1)小杭忘记标注时间,请你帮助他进行区分,图B是在   测绘的(填“夏季”或“冬季”)。
(2)该现象可运用到房地产开发中“楼间距的确定”,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乙)。我们杭州的楼间距设计应该参考   (填节气名称)的光照情况。
(3)按上述理论设计,杭州的楼间距应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广州的楼间距。
(4)原理应用: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请你分析;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   (填“自转”或“公转”)运动。
【答案】(1)夏季
(2)冬至
(3)大于
(4)公转
【解析】(1)冬季时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小而影子较长,夏季时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大而影子较短;
(2)无论夏季还是冬季,都应该让阳光射入第一层;
(3)根据太阳的高度确定影子的长短即可;
(4)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大小不同。
【解答】 (1)图甲是小杭同学测绘的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长度(分别在夏季和冬季某日的12时测得)。图B是在夏至,此时北半球太阳高度较大。
(2)该现象可运用到房地产开发中“楼间距的确定”,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乙)。杭州的楼间距设计应该参考冬至的光照情况,此时太阳高度最小,楼房的影子最长。
(3)按上述理论设计,杭州的楼间距应大于广州的楼间距,杭州的太阳高度比广州小。
(4)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29.(2024七上·永康月考)小宁想研究气泡运动的规律,气泡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做出猜想】
猜想一:跟气泡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间的倾角大小有关。
【实验过程】
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气泡,让玻璃管与水平面间保持不同的倾角,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出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所需时间。
【实验数据】
气泡长度约2cm
实验序号 倾角/° 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s
1 15 22.5
2 30 14.9
3 45 12.2
4 60 13.8
5 90 19.9
(1)实验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为   。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气泡的运动快慢随倾角大小的变化规律为:   。
(3)老师建议小宁每一个倾角都做3次实验,测出气泡3次经过AB段的时间,再取其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1)秒表
(2)气泡长度相同时,随着倾角的增大,气泡运动先变快后变慢
(3)减小实验误差
【解析】(1)实验需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据此确定测量的器材;从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的变化关系分析需要的测量器材;
(2)从表格中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变化的规律;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解答】(1)实验需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故要用到秒表,所以实验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为秒表;
(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气泡长度相同时,当倾角变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时间先变短再变长,根据知速度先变大后变小,当夹角为45度时,气泡运动的速度最大;
(3)本实验应该重复进行测量,取几次的平均值,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1)秒表;(2)当气泡长度相同时,倾角越大,气泡运动速度先变大后变小;(3)减少实验误差。
30.(2021七下·越城期末)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 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答案】8;0.7;变慢
【解析】(1)已知反应时间和汽车的速度,根据公式s=vt计算出反应过程汽车通过的路程即可;
(2)汽车刹车距离是不变的,当不打电话时,根据s刹车=s总-s反应计算出;当打电话时,根据s反应'=s总'-s刹车计算出反应距离,再根据公式计算出反应时间。通过比较反应时间的大小解答。
【解答】(1)驾驶员的反应距离:s=vt=20m/s×0.4s=8m;
(2)当不打电话时刹车距离为:s刹车=s总-s反应=33m-8m=25m;
当打电话时反应距离为:s反应'=s总'-s刹车=39m-25m=14m;
反应时间为:;
因为0.7s>0.4s; 所以驾驶员接打电话,会使刹车反应变慢。
31.(2022七下·金东期末)“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餐度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 再根据两点间的距高算出该车在这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 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1)某驾驶员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这是以   为参照物得出的结果:
(2)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监测点B是否超速。
【答案】(1)轿车(或车内物体)
(2)由图可知,轿车的行驶时间:t=10:43-10:31=12min=0.2h,
则轿车的平均速度:v=30 km/h÷0.2h=150km/h>120km/h ,该轿车超速
【解析】(1)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2)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相减得到轿车的行驶时间,然后根据计算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最后与限速标注比较即可。
【解答】(1)某驾驶员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即监控装置在运动,因为监控装置相对这辆轿车的位置不断变化,因此以轿车(或车内物体)为参照物。
32.(2023七下·义乌期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等路程的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相同速度的直线运动,如从静止开始,1秒末的速度是2米/秒,则2秒末的速度是4米/秒,3秒末的速度是6米/秒……。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移动的距离s=vt,在它的v—t图像中(下图1),阴影矩形的边长正好是v和t,可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应着v—t图像中阴影的面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有类似的关系。
现有一辆汽车在教练场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路做匀加速运动,在10秒末速度达到10米/秒。然后以此速度做40秒的匀速直线运动。
求:(1)从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计时,在下图2中作出汽车在1分钟内的v—t图像。
(2)求这1分钟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答案】(1)
(2)根据图像可知,汽车在1min内运动的图像与横轴之间围成一个梯形,
梯形的上底为50s,下底为60s,高为10m/s,
那么汽车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为:。
【解析】(1)根据题目的描述,分析各个时间段内汽车的运动速度,然后在对应位置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连接起来即可;
(2)观察1min内汽车运动的图像与横轴之间围成图形的形状,根据面积公式计算出通过的路程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从0~10s末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段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10s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即这段图像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下图所示: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精选精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四章 期末备考
考点一、参照物
考点精要:①相对于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认为它是运动的;
②相对于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没有变化,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判断参照物的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根据题干所提出的情景,进行分析:若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判断它相对于哪一个物体位置发生了变化;若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判断它相对于哪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变化。(3)作出判断结论:此“相对”物体便是参照物。
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就是静止的,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就是运动的。自然界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一切“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所以运动是相对运动,静止是相对静止。
典例1:(2024七下·越城期末)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若马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马上的人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边的花
考点二、运动的描述
考点精要: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1m/s=3.6km/h
典例2: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向上海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
求:(1)轿车从A地到达B地行驶的速度;
(2)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考点三、速度的测量
考点精要: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典例3:(2024七下·杭州期末)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3s时乙在甲的前方
考点四、地球绕地轴自转
考点精要:绕地轴23时56分4秒自转一周,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北逆南顺】
(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交替发生的原因:①地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②地球不停地绕着地轴转动。
(3)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每自转一周,白天和黑夜就更替一次,即昼夜交替的时间约为24小时。
(4)地球自转使我们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
(5)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的自转,偏东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偏西的地方后看到日出,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不同的地方时。偏东的地方时间早,偏西的地方时间晚。国际上规定: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同一个时区内使用一个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典例4:(2024七下·杭州期末)电影《流浪地球2》讲述了多年以后科学家为拯救地球,计划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就是让地球停止自转。如果现在地球停止自转,下面现象会消失的是(  )
A.地球有昼半球夜半球 B.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
C.24小时的昼夜交替 D.月亮的东升西落
考点五、地球绕太阳公转
考点精要: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约为365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为66.5°,地球以倾斜姿态绕太阳公转。
典例5:(2024七上·海曙期末)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球运动,小海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如图所示是手持地球仪围绕光源演示地球运动,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光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俯视)
②同时要保持地球仪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③该演示能模拟四季更替
④地球仪绕光源一周,光线的直射范围是30°N—30°S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考点五、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考点精要: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高度最大。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即太阳直射点最北只能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只能到达南回归线。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杆影的变化:杆影的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一天中同一地点的杆影的长度在正午朝着正北或正南方向时,杆影最短。
一年中正午杆影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
典例5:(2024七下·上城会考)如图甲为北半球某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A、B、C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中的某一天正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乙),太阳能热水器(图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分析该地位于   (选填“北回归线以北”或“北回归线以南”)地区。
(2)当正午太阳位于图甲中C位置时,地球公转到图乙中的   (选填“①”“②”“③”或“④”)位置。
(3)该地居民打算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使热水器有最好的集热效果,换季需调节支架,使正午太阳光线直射集热板(如图丙),则从夏季到冬季集热排管与地面的夹角a(见图丙)应调   (选填“大”或“小”)
考点六、昼夜长短变化
考点精要: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冬夏两季昼夜长短不一。
节气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地区
夏至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夜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为极昼
春分/秋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典例6:(2024七下·拱墅期末)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A、B、C、D分别表示二分二至4个节气之间的时段,读图填空:
(1)地球从春分(北半球)运行至夏至(北半球)的这段时间,在图中用字母   表示。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   、   。(填字母)
(3)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段是   、   。(填字母)
考点七、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
考点精要:节气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如下表所示:
春季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2月4日或5日 2月19日或20日 3月5日或6日 3月20日或21日 4月4日或5日 4月20日或21日
夏季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5月5日或6日 5月21日或22日 6月5日或6日 6月21日或22日 7月7日或8日 7月23日或24日
秋季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8月7日或8日 8月23日或24日 9月7日或8日 9月23日或24日 10月8日或9日 10月23日或24日
冬季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11月7日或8日 11月22日或23日 12月7日或8日 12月21日或22日 1月5日或6日 1月20日或21日
典例7:(2024七上·海曙期末)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息息相关,耕地、播种、除草的时间都要遵循节气之规,如谚语曰:“小满前后,种瓜种豆”。读图1“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和图2“某日夜长的纬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的节气位于图1中的   (填节气名称),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
(2)农民按照节气“小满前后,种瓜种豆”时,地球运行至图1中的   附近(填图中字母)。
(3)“凉风习习,碧空万里,昼夜均分,此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描绘的是   (填节气名称)。
考点八、光的直线传播
考点精要: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同一”和“均匀”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否则,光的传播路径将会发生弯曲。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c=3×10 m/s=3×105km/s
典例8:下列关于光的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每秒传播的距离总是3×108米
D.光在透明固体物质中传播最快
考点九、月球的运动
考点精要:月球自身并不发光,它能通过反射太阳光。月球的一面被太阳光照亮,另一面是黑暗的。
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正如地球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月球也绕着自身的轴自转并绕着地球公转。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状与它的公转有关。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都是27.3日,这就是月球尽管绕着它的轴自转而我们又观察不到它的自转的原因。
如果月球不发生自转,我们就可以在同一个月内看到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现在人们通过月球探测器,可以拍到月球背面清晰的照片。
典例9: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着陆月球背面。人类在地球上观测不到月球背面是由于(  )
A.月球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B.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C.月球的公转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D.月球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方向一致
考点十、日食
考点精要:
日食形成的原因: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月球就挡住了一部分太阳光形成月影,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太阳全部或部分被月球遮挡,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日食形成示意图
日食的类型
(1)日偏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时,出现日偏食。
(2)日环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太阳周围露出一圈日面时,出现日环食。
(3)日全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太阳完全被遮住时,出现日全食。
日食发生的时间
(1)当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且三者位置处于近乎一条直线上时,可能发生日食,故日食发生的时间为农历初一(俗称:朔)。此时月相是新月。
(2)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因此日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典例10:(2024七上·镇海区期末)小科在模拟日食实验时,绘制了一张实验图。如图所示,实验中大球代表太阳,小球代表月球,“眼睛”表示小科在地球上的观察点。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   。
(2)下列因素中与形成的日食的类型有关的是   (填序号)。
①观测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 ②月球的大小 ③月地距离的不同
考点十一、月食
考点精要:
月食的形成原因和类型:月球不会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经过地球后,在地球的后面会留下一个阴影,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被地球遮挡,从而产生了月食。
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类型。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会产生地球的影子,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将看到月全食或月偏食现象。月全食是指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中而变暗的现象;月偏食是指月球有一部分进入地球本影区而变暗的现象。
拓展:月球不会发生环食,这主要和地球本影长度有关。地球比月球大得多,地球的本影长度远远大于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即使月球在远地点时,月地距离也不及地球本影最短时长度的1/3。这样,月球沿轨道运行的过程中,根本不会出现地球的本影完全投射到月面且小于月面的情况。因此,也就不可能有月环食现象的发生。
月食发生的时间:月食发生时,月球、太阳和地球处于(或接近于)同一条直线,且地球正好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此时的月相为满月,日期是农历十五、十六。但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因此月食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典例11:读月食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可能发生月食的区域加阴影。
(2)月食有   和   两种类型。
(3)A、B两地发生月偏食的是   地。
考点十二、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考点精要:
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魏格纳把各个大陆连在一起形成的超级大陆,叫作泛大陆。泛大陆形成于3亿年前,经过漫长岁月,泛大陆分裂成几个大陆,这些大陆缓慢地移动,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①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可以拼合在一起。
②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大陆漂移学说最典型的证据)等。
③生物分布的相似性: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说它们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却分布在两块大陆上。这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可能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后来,又有一些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海底扩张学说:大洋中形成了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熔岩物质不断上涌,把洋壳 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就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典例12:下列关于海底扩张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海底扩张学说的依据之一是越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老
B.海底扩张学说认为上升的熔岩物质在洋中脊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
C.海底扩张学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中动力来源的问题
D.依据海底扩张学说可以预测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积都将不断扩大
考点十三、板块构造学说
考点精要: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1)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会挤压地壳,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的现象
典例13:(2022七上·余杭月考)国家测量队2020年再次登顶珠穆朗玛峰,测定了珠峰的新高度为8848.86 ;比2005年测得高度增加了一些,珠峰真的“长高了”。
(1)根据科学家测量珠峰提供的数据后面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单位:   。
(2)珠峰“长高了”是因为:珠峰处于印度洋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在相互:   (选填:“张裂”或“碰撞”),使珠峰的高度一直在发生变化。
(3)珠峰山脚下科学家捡到了海螺化石,这个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地壳是不断   的。
1.(2024七下·椒江期末)2024年4月24日,“神州十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入轨后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对接后飞船与空间站连接在一起。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  )
A.地球 B.太阳 C.地面发射塔 D.空间站
2.(2024七下·滨江期末)神舟十七号于2021年10月26日发射,在火箭加速上升阶段,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感觉自己是静止不动的(  )
A.地面上的指挥人员 B.火箭发射塔 C.火箭 D.地球
3.下列节日中,可能发生月食的是(  )
A.重阳节 B.元宵节 C.腊八节 D.端午节
4.(2024七上·杭州月考)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
A.地壳的凹陷 B.板块的挤压 C.板块的碰撞 D.板块的张裂
5.(2023七上·兰溪期末)人们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对“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全球共有七大板块组成
B.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C.板块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D.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6.(2024七下·嘉兴期末)地球上总是一半地方处于白昼,一半地方处于黑夜,并且昼夜不断更替。与出现该现象无关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球体 B.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
C.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D.地球不停的绕着地轴自转
7.平时我们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背面的,其原因是 (  )
①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②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③月球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④月球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相同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8.(2023七下·东阳期末)2023年4月20日,罕见的日全环食在天幕上演,这是一次全食、环食、偏食三合一的混合日食现象。日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  )
A. B.
C. D.
9.下列现象:①昼夜现象;②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③昼夜交替;④杭州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⑤杭州夏季白昼长,冬季白昼短;⑥正午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其中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10.如果地球的自转忽快忽慢,结果会怎样 (  )。
A.不再有四季更替现象 B.每个昼夜的时间长短不一
C.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消失 D.昼夜更替一定更慢
11.如图所示,这是从月球上拍摄的“日食”照片。下列对这一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此时月球正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张照片可能是在农历正月初一拍摄的
C.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D.在地球上的某一地区可能出现“月食”现象
12.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小可在易拉罐底部开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
A.若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则屏上的像会变小
B.在圆筒 B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
C.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D.在半透明薄纸上可以看到三角形的光斑
13.(2024七下·武义期末)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假如地轴不再倾斜,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处于同一平面,则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我国仍一年四季分明
B.地球上仍然能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
C.地球上凡是阳光能照到的地方均为阳光直射点
D.学校操场上的旗杆每天正午的杆影长度仍不断变化
14.(2024七下·杭州期末)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弧ABC是晨线
B.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
C.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D.人位于B位置时,看到的太阳方位是东方
15.(2024七下·吴兴期末)小科和小金同时骑车从学校出发向东行驶,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0-10秒,小金通过的路程比小科的路程长
B.第10秒时,两人速度相同
C.10-20秒,小金做匀速直线运动
D.通过前15米时,小金的速度比小科的速度大
16.(2023七下·平湖期末)如图是小科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所作的图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物体做加速运动
B.乙中 B 物体静止
C.乙中A、B两物体在10秒末相遇
D.乙中, B 车在 10秒内路程是100米
17.(2024七下·椒江期末)如图甲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示意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
(1)太阳直射点在ac之间来回移动的原因是地球在   (选填“自转”或“公转”)。
(2)当太阳直射点在①位置时,我国正处于   节气。这一天的正午时分,你所在学校旗杆的影子与图乙中   (填字母)图最相似。
18.(2024七下·临海期末)周朝时期,周王在河南登封“垒土为圭,立木为表,测量日影”。某校(105°E,40°N)兴趣小组利用相同方法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记录数据如表。
日期 9月5日 9月7日 9月10日 9月19日
影长 178cm 184cm 192cm 216cm
太阳高度角 56.8° 56° 54.8° 51.6°
(1)夏至日正午,该校所立“表”的影子朝向   。
(2)请据表描述影长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
19.下图是描述大西洋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西洋形成过程的顺序是   (用字母排序)。
(2)在图a洋中脊处,板块在不断地   (填“张裂”或“碰撞”),据此预测:大西洋面积将不断   (填“扩大”或“缩小”)。
(3)下列地形的形成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双选,填字母)。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脉 C.亚马孙平原
D.日本群岛 E.撒哈拉沙漠
20.请比较日食和月食全过程,按下列要求说明两者的差异。
(1)两者发生的时间不同:日食发生在   ,而月食发生在   。
(2)两者发生时日、地、月的位置不同:发生日食时,日、地、月排成一条直线,   在中间;发生月食时,日、地、月排成一条直线,   在中间。
(3)两者发生时先亏损的位置不同:发生日食时日轮先亏损于   ,而发生月食时月面先亏损于   。
21.(2023七下·武义期末)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5秒时,以物体甲为参照物,物体乙的运动方向是   (选填“向东”或“向西”);
(2)运动2秒,两物体相距   米。
22.如图所示为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0-2秒内,物体做运动;第3秒时,物体处于   状态;0-4秒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米。
(2)如图乙所示,物体在  秒内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4秒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米。
23.(2023七下·兰溪期中)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
A. B. C. D.
(1)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上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24. 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答:   。
(2)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答:   。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请解释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   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像。
25.(2024七上·临平期末)地球构造理论经历了以下著名的“三级跳”:
(1)结合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____
A.“大陆漂移说”是基于获得的经验和已知事实确立的
B.“海底扩张说”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解释
C.“板块构造学说”推翻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
D.科学假说可以被解释、支持或修正,甚至形成新科学假说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之间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地质研究表明:2.7万年前,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由于地壳的变动,现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出现海峡,形成台湾岛,如右图。台湾一带是地震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台湾处于板块的   地带(选填“中心”或“交界”)。
26.(2021七上·平阳月考)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以下猜想:①影子长度可能与物体离光源的远近有关;②影子长度可能与光源的高度有关;③影子长度可能与物体高度有关。
于是同学们开始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坚立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 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 A)。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 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cm 20 30 40 50 60
影子长度L/cm 30 15 10 7.5 6
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填猜想序号)。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知: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   (填“增大”“減小”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具体操作是:   。
27.(2024七下·杭州期末)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太阳能光伏发电。细心的小湖发现南方、北方居民的太阳能电池板(如图甲)倾斜角度不同。杭州的小湖联系了北京的朋友,于6月22日正午,利用1米长的木杆、卷尺和绘图工具,同时开展了测量太阳高度的实践活动:
(1)当日,太阳直射点在   附近;
(2)图乙是他们的测绘结果,则   (填"图"或"图2"")是杭州小湖测绘的;当天杭州木杆杆顶O点影子所留下的轨迹最有可能的是图2中的   (填写字母).
(3)查阅资料:太阳能电池板的倾斜角度与正午太阳高度H之和等于90°时(如图丙),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为了获得更大的太阳能利用率,南方太阳能电池板的倾斜角度   (填“大于”或“小于”小于)北方;
(4)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时,还要考虑太阳方位。若在北京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最佳朝向是朝   (填“南”或“北”)。
2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甲是小杭同学测绘的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长度(分别在夏季和冬季某日的12时测得)。
(1)小杭忘记标注时间,请你帮助他进行区分,图B是在   测绘的(填“夏季”或“冬季”)。
(2)该现象可运用到房地产开发中“楼间距的确定”,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乙)。我们杭州的楼间距设计应该参考   (填节气名称)的光照情况。
(3)按上述理论设计,杭州的楼间距应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广州的楼间距。
(4)原理应用: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请你分析;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   (填“自转”或“公转”)运动。
29.(2024七上·永康月考)小宁想研究气泡运动的规律,气泡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做出猜想】
猜想一:跟气泡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间的倾角大小有关。
【实验过程】
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气泡,让玻璃管与水平面间保持不同的倾角,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出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所需时间。
【实验数据】
气泡长度约2cm
实验序号 倾角/° 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s
1 15 22.5
2 30 14.9
3 45 12.2
4 60 13.8
5 90 19.9
(1)实验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为   。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气泡的运动快慢随倾角大小的变化规律为:   。
(3)老师建议小宁每一个倾角都做3次实验,测出气泡3次经过AB段的时间,再取其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30.(2021七下·越城期末)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 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31.(2022七下·金东期末)“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餐度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 再根据两点间的距高算出该车在这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 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1)某驾驶员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这是以   为参照物得出的结果:
(2)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监测点B是否超速。
32.(2023七下·义乌期中)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等路程的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相同速度的直线运动,如从静止开始,1秒末的速度是2米/秒,则2秒末的速度是4米/秒,3秒末的速度是6米/秒……。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移动的距离s=vt,在它的v—t图像中(下图1),阴影矩形的边长正好是v和t,可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应着v—t图像中阴影的面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有类似的关系。
现有一辆汽车在教练场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路做匀加速运动,在10秒末速度达到10米/秒。然后以此速度做40秒的匀速直线运动。
求:(1)从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计时,在下图2中作出汽车在1分钟内的v—t图像。
(2)求这1分钟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精选精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