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2024)期末复习考点梳理第一步:学习目标整合标题 学习目标 重难点《春》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之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济南的冬天》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济南的冬天的美。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3.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雨的四季》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2.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3.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学会联想与想象的方法。《古代诗歌四首》 1.积累作者、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诗并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寄托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能够从不同角度鉴赏诗歌,提升鉴赏水平。2.理解四首诗的内容,品味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中蕴含的意象,学会从不同角度鉴赏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第二步:思维导图回顾知识第三步:重难知识易混易错一、字音字形《春》朗润(lǎnɡ rùn ) 酝酿(yùn niànɡ ) 喉咙(hóu lónɡ )应和(yìnɡ hè ) 嘹亮(liáo liànɡ ) 烘托(hōnɡ tuō ) 静默(jìnɡ mò )风筝(fēnɡ zheng ) 稀疏(xī shū )筋骨(jīn ɡǔ ) 窠巢(kē cháo )黄晕(huánɡ yùn ) 抖擞(dǒu sǒu )《济南的冬天》镶嵌(xiānɡ qiàn ) 着落(zhuó luò ) 慈善(cí shàn ) 肌肤(jī fū )宽敞(kuān chǎnɡ ) 贮蓄(zhù xù ) 澄清(chénɡ qīnɡ ) 看护(kān hù )水藻(shuǐ zǎo ) 发髻(fà jì )《雨的四季》娇媚(jiāo mèi) 棱镜(lénɡ jìnɡ) 粗犷(cū ɡuǎnɡ) 睫毛( jié máo )衣裳(yī shanɡ ) 铃铛(línɡ dānɡ) 端庄(duān zhuānɡ) 静谧(jìnɡ mì)屋檐(wū yán) 凄冷(qī lěnɡ) 化妆(huà zhuānɡ) 莅临(lì lín)造访(zào fǎnɡ ) 吝啬(lìn sè) 绿茵茵(lǜ yīn yīn) 咄咄逼人(duō)池畦(chí qí ) 高邈(ɡāo miǎo ) 冷冽(lěnɡ liè ) 淅淅沥沥(xī lì )二、词语积累欣欣然:高兴的样子。朗润:明亮滋润。朗,明亮。润,滋润、润泽。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酿造: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本义含贬义,文中是贬词褒用。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响晴:晴朗无云。温晴:温暖晴朗。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澄清:文中指水清澈见底。粗犷:粗豪;豪放。冷冽:寒冷。冽,冷干涩:又干又涩,不润泽。迫切:需要到难以等待的程度,十分急切。端庄:端正庄重。静谧:安静。 谧,安宁、平静。高邈:高而远。 邈,遥远。造访:拜访。(多用于书面)。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三、成语积累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花枝招展:花、树枝在风中摇曳,景致十分美丽。形容女子美丽、艳丽。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四、文学常识积累:1.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有:《春》《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荷塘月色》作品风格:散文秀丽朴素、真挚朴实。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作品风格: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3.刘湛秋:原名刘自强,“抒情诗之王”。作品有:《无题抒情诗》。作品风格: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4.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品:《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蒿(hāo)里行》,其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5.王湾:唐代诗人。6.李白:唐,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作品风格:抒情为主,蔑视权贵,同情人民,描绘自然……诗风雄奇豪放。7.马致远:号东篱,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五、阅读题答题格式: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细腻生动)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描绘了……的情景(画卷)。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特质,(更加生动有趣),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生动描绘了……的情景(画卷)。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整齐优美。正面描写:直接呈现,形象传神的写出……的特点,……的情感。侧面描写:通过写……来突出……,侧面衬托/烘托出……,表现出作者……的情感。虚实结合:实写……,使人身临其境,虚写……,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多感官角度:从感官出发,运用××感官写……/用××感官写……,写出……的特点,细腻生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顺序:按从……到……的顺序,写了……的事物,使得其更具空间结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对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与……做对比,形成反差,突出……的特点,加深读者对……的印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直接抒情:强烈的主观感情,坦率真诚、质朴诚恳的写出来……的情感。间接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了……的情感,富有韵味,感染力强。叠词:运用叠词,更具节奏感,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分析作者/诗人的情感(中考3-4分):抓住题目、意象、关键词、注释等内容揣摩诗人情感。这首诗主要通过写了……, 形象的突出了……, 表达了诗人……的情感。14.对偶: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以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的情景,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美感。15.品析古诗词的炼字:(中考占到3-4分):“×”字运用了……的手法(修辞手法),(表面是说……)实际表达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中景物的表达效果:渲染……的气氛,烘托……的情感。文言文翻译积累:1.临:登上、到达2.何:多么3.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4.竦峙:耸立5.萧瑟:风吹树木的声音6.洪波:巨大波浪7.若:好像8.幸甚至哉:幸运到了极点(至:到了极点)9.风正:顺风10.悬:悬挂11.乡书:寄回家乡的信12.左迁:降职13.杨花:柳絮(多意味着飘零)14.子规:杜鹃(多意味着离愁别恨)15.昏:黄昏16.西风:秋风17.断肠:悲伤18.天涯:远离家乡的天边(例题解析) (例题解析)1.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观沧海》——曹操—一三国魏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代C.《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答案:A解析:曹操是东汉末诗人。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夜郎”是一个古国名,“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夜郎”在今贵州桐梓。C.“左迁”,就是降职。古代贵右贱左,所以将降职称为“左迁”。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答案:B解析:“随君直到夜郎西”中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3.新独家原创同学们对家乡的四季进行了描绘,其中加粗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小周:春天到了,湿地公园里繁花似锦,美不胜收,一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游人前来打卡拍照。B.小吴:夏天的荷花湖里,一朵朵荷花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亭亭玉立,煞是好看。C.小郑:秋雨不期而至,淅淅沥沥地下着,整个田野像一幅没有尽头的朦胧画卷。D.小王:冬天更有别一样的景致,当呼啸的北风吹过后,雪花就迫不及待地给山川盖上了一层棉被。答案:A解析: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用在此处,使用对象错误。4.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D.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答案:A解析: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C、D三项均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5.学习了《次北固山下》一诗后,班级中的诗歌爱好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请你参与。(1)佳佳同学用毛笔书写了这首诗,她用了哪种字体?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篆书答案:C解析:楷书的特点是字体方正,笔画工整。行书的特点是随着笔势自然而然带出附钩或者连接前后笔画的牵丝,加强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的联系。草书结体简省、变形,删繁就简,以概貌约形体。篆书字形修长,线条匀称,笔画粗细一致。据此判断选择。(2)童童同学认为这首诗中包含了至少两种古文化常识,你能看出来吗?答案:(示例)①船是古人的一种交通工具;②写信是古人的一种联系方式。解析:抓住诗中的“行舟”“乡书”即可判断。(3)这首诗的颈联描写了夜还没有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的景象。残夜与旧年,渗透着淡淡的哀愁,但海日与江春,又给人以微微的暖意。飞飞同学搜集了下面几组诗,你认为哪一组与它有着相同的哲理?(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答案:A解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了新事物总会取代旧事物的哲理。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搬家时,正值秋日,微风轻拂,湖上亭呈现出一派宜人的景色。B.“系”字形象地描写了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展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C.“啼”字是指黄莺的啼叫,这频繁的啼叫声,难免让诗人更添烦躁之情。D.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地步故而忧乐与共,灵犀相通。答案:D解析:A.根据首句中的“春风”可知,应为“正值春日”。B.赏析片面。“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情状,表现了它们不忍诗人离去的深情。C.“烦躁之情”赏析有误。“啼”字既符合黄莺啼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哭声,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2)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借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诗歌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居及湖上亭的留恋和依依惜别之情。解析:根据“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可知,诗歌主要描写了柳条、藤蔓、黄莺等意象。“系”字表面写柳条、藤蔓因依恋主人而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实则是表达诗人对它们的依恋;“啼”字写黄莺的叫声,同时也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离别时的啼哭声。诗人借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故居及湖上亭的留恋和依依惜别之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材料一]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的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节选自刘湛秋《雨的四季》)[材料二]①蒙蒙的秋雨,濡湿了深秋的天空,滋润了尚未枯黄的草地与花树,清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头脑。②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美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秋雨,却总是有所偏见,说它的冷落、萧条与肃杀,过于强调“一场秋雨一场寒”,缺少对于它的难得的坚忍、善良品格的讴歌与赞许。甚或怀着责难,这么凉的天,下什么雨呢,真讨嫌。③殊不知,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的,甚至是属于冬的。秋雨的特点,不只在于它的凉,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跟“春雨贵如油”一样,说秋雨“贵如油”,当秋“乃发生”,“润物细无声”,是“喜雨”,也丝毫不过分。④春雨,吝啬得很,稀疏极了,往往连个沙尘也压不住。秋雨则不然,缱绻连绵,“随风潜入夜”,常常从早下到晚,淅淅,沥沥,簌簌,潺潺,涓涓,丝丝缕缕,袅袅婷婷,蕴含着坚忍、持久的耐力;多豪爽,多气派。⑤秋雨也不似夏雨的没正邪——有时凶猛暴戾,有时干打雷不下雨,沥涝、干旱都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毁灭性。秋雨总是那么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应节而降,恰到好处,仿佛醇醪(chún láo),仿佛甘霖。⑥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细腻温情地送走酷热的夏,含情脉脉地迎迓(yà)着冷峻的冬。能不说它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没有宽阔诚挚的胸怀,没有充沛的储备,怎会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样匀实,这样耐心,这样慷慨呢?⑦秋雨呀,浸沐着我的头脑,激溅着我的键盘,促我敲击着清醒、清新、清亮的文字。(节选自苏连硕《秋雨》,有删改)[材料三]①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蛛丝网的屋顶。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的建筑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②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橘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的洗礼。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扑通扑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③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节选自张爱玲《秋雨》,有删改)7.下列对三则材料中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语言清新、优美,描写景物细腻,抒发如诗一般的感觉和感情,处处匠心独运。B.[材料二]运用了大量的短句、拟声词和叠词等,算得上是一篇情感婉柔、文笔清新的散文。C.[材料三]开头比喻奇特,展示了烟雨朦胧的秋景,渲染了挣脱束缚后幸福愉快的氛围。D.“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想象新奇,把无生命的秋雨比作有生命、有性情的“妇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材料内容。C项,“渲染了挣脱束缚后幸福愉快的氛围”有误,应为“渲染了一种身处束缚之中的忧郁氛围”。故选C。8.下列对三则材料中关于“秋雨”的表述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均是关于“秋雨”的优美散文,写法虽不相同,但都形象细致地歌颂了秋雨。B.“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作者借此句写出了秋雨的大度与慷慨。C.张爱玲笔下的《秋雨》全篇没有一个“愁”字,但表达出如秋雨般凄凉的伤感。D.[材料一]中“秋雨”的背景是在一个成熟的金黄丰收季节,秋雨静谧、深情又有些凄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三则材料中关于“秋雨”的表述。A项,“都形象细致地歌颂了秋雨”有误,张爱玲的《秋雨》没有形象细致地歌颂秋雨。故选A。9.[材料二]中哪个句子与“清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头脑”相呼应?说说该呼应句在[材料二]中的作用。答案:第一问:“秋雨呀,浸沐着我的头脑,激溅着我的键盘,促我敲击着清醒、清新、清亮的文字”一句与“清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头脑”相呼应。第二间:结构上,呼应[材料二]的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内容上,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秋雨的喜爱,深化主题,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境界豁然(表达对特立独行、真诚坦荡、沉静达观的人生态度的欣赏)。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前后呼应的写法及其作用。前后呼应的句子,一般位于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清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头脑”位于[材料二]的开头,因此,与其相呼应的句子可从结尾部分寻找。结合第①段和结尾段第⑦段的内容可知,“秋雨呀,浸沐着我的头脑,激溅着我的键盘,促我敲击着清醒、清新、清亮的文字”一句与之相呼应。分析前后呼应的作用时,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构上可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内容上则可结合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来分析。10.“秋雨”是很多文人笔下的写作对象,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中的“秋雨”各有怎样的特点。答案:[材料一]中的“秋雨”端庄、沉静、静谧、深情;[材料二]中的“秋雨”凉、绵、柔、韧,缱绻连绵、坚忍、持久,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匀实;[材料三]中的“秋雨”黏湿、沉闷、黏濡、轻柔。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材料内容。结合[材料一]中“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忽然,在一个夜晚……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等内容,可概括出“秋雨”的特点为:端庄、沉静、静谧、深情。结合[材料二]中“秋雨的特点,不只在于它的凉,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秋雨则不然,缱绻连绵”“怎会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样匀实,这样耐心,这样慷慨呢”等内容,可概括出“秋雨”的特点为:凉、绵、柔、韧,缱绻连绵,蕴含着坚忍、持久的耐力;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匀实。结合[材料三]中“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等内容,可概括出“秋雨”的特点。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中考(核心素养+中考题)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字音字形、了解汉字演变历程,积累主要词语含义,能在情境化命题中熟练、准确应用汉字和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段含义,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多元化多角度思考。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散文语言之美,熟练掌握修辞方法的辨析与鉴赏,品味诗歌内在含义。文化传承与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诗词情感、积累课内外诗词,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对接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与春为邻李军怀①能够触摸到春的筋骨,有着令人慌张的气息。仿佛就是在一夜之间,红梅粉色的花一树怒放。②几天前,米粒大小的花在黢黑干瘦的枝条上探头探脑地张望春天,羞羞答答的模样,仿佛少女在寻找自己的恋人,青涩的情愫唯恐被人知道似的。③不见一片叶子,一树繁花妖娆妩媚,美艳绝伦。丝丝缕缕的幽香沁人心脾,清清浅浅,浅浅悠悠,我仿佛能听到花的呼吸,那么轻,那么匀。④夜里的雨,润物无声。草醒了,花醒了,空气清新得让人陶醉。泥土的味,混合着草的香,花的味,一同氤氲在早晨的空气中。这是大地吐故纳新的呼吸。皇天后土在春雨的滋润下,一夜酣睡醒来,酣畅地打着呵欠。我仿佛看到它们胸腔在一起一伏。暖暖的气息唤醒了花草的梦、鸟的梦,它们一起在一个清晨醒来。⑤一群麻雀在地上啄食,叽叽喳喳。它们在谈论着食物、雨水、春天和爱情。它们在地上蹦蹦跳跳,欢欣鼓舞。原来,它们心中也居住着一个春天。⑥阳光晴好,湖面上闪着点点金光。柔若无骨的春风撩拨着水,涟漪泛起。水中央的几只水鸟,叫不出名字,结伴嬉水,水流向东,浩浩荡荡。远处的秦岭青如眉黛,近处的湖水清清凉凉。天上闲云朵朵,耳边鸟鸣啁啾。好一个新的春天,活色生香在眼前,不是画卷,胜似画卷。柳树早已站成湖岸边的新娘,长发飘飘,婀娜多姿,万种风情。湖水做了照妆之镜,明镜映娇娘,怎一个美了得。⑦田园上,起身的麦苗做了绿毯,铺天盖地,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尽情渲染,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一望无际的绿色显示着春天的生机勃勃。田间地头春耕的人星星点点,麦田锄草的,挑野菜的,种树的……人勤春早,他们才是春天最美的风景。⑧天上的风筝多了起来,花花绿绿的彩带装扮着天空。风筝越升越高,那些“蜈蚣”“老鹰”“青蛙”等越发活灵活现,天空生动、热闹了起来。地上的人牵着线走,目光被高高飘扬的风筝牵着,欣喜的心放飞着,飘向远方……⑨桃红柳绿,姹紫嫣红,大自然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人处其中,无不被明媚的春景所感染、鼓舞。我常会从破土而出的嫩芽中感受到新生的力量,从枝头绽放的花朵中体悟到生命的蓬勃和美丽,从一岁一季的枯荣兴衰中感知季节的轮回和生活的甘苦……⑩我常想,人人都喜爱春天,大概是因为春天一切都在生长,而生长就意味着希望、收获。大自然竭尽全力地展现着它的色、味、形之美,而谁又能拒绝得了美呢?我们自然不自然地被这自然之美吸引着、熏陶着、引领着。我们与春为邻、与春同居、与春同行,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奋斗的力量。 这新生的春天,这新生的希望,这新生的美好,渐行渐深。(有删改)1.在作者的笔下,春天的不同景物具有不同的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春景 特点红梅花 妩媚怒放,散发幽香麻雀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田园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筝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远处的秦岭青如眉黛,近处的湖水清清凉凉。天上闲云朵朵,耳边鸟鸣啁啾。(从多感官的角度)(2)湖水做了照妆之镜,明镜映娇娘,怎一个美了得。(从修辞手法角度)3.班里要举办朗诵会,请你为下面的句子标注恰当的重读和停顿。(重读用“ ”标注,较短的停顿用“|”标注,较长的停顿用“”标注)这新生的春天,这新生的希望,这新生的美好,渐行渐深。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与春为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揭示了文章的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以“春”为线索,描绘春天红梅花开,以及春天的雨、麻雀、湖水、田园、风筝等景物及其不同的特点。C.文中运用大量的叠词,如“丝丝缕缕”“蹦蹦跳跳”“清清凉凉”“花花绿绿”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D.本文和朱自清的《春》都对春天特有景色进行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5.小语迫切地想朗读课文《春》,但不知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话该怎么读。下面是同学们的建议,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诗同学:读到“风里带来些”“混着”“空气里”后,都应该停顿一下,这样读可以起到强调后面内容的作用,同时更有语言的节奏感。B.小蒙同学:这句话按照标点符号来停顿即可,这样读起来效果更好。C.小林同学:“酝酿”应该重读,这样读能让人回味无穷。D.小文同学:“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和“香”应该重读,这样读能调动人的嗅觉感受。6.[陕西省2023届中考语文试卷]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2)《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7.语文学习小组开展诗歌鉴赏活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小语深情朗诵诗歌,其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2)小文搜集了下列图片,请你仔细观察,写出与图片相对应的句子。(3)小鲁展示了自己的鉴赏成果,请你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8.[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中考语文试卷]为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便于小学毕业生了解初中学习生活,某初中学校组织了“校园开放日”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学生志愿者,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1)任务一:请仿照画线句,完成续写,唤起小学生对初中生活的期待。时光将我们的初中生活绘成一幅画卷。展开画卷,每一个为梦想而努力的清晨,每一个挥洒汗水的午后,每一个怀着期待迎接明天的夜晚,又出现在眼前。初中生活鲜艳明亮,绚丽多姿。它活力无限,像早上初升的太阳;它生机盎然,如山中葱郁的树林;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任务二:有小学生向你询问,他特别喜欢科幻文学作品,但不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你提供一条阅读此类作品的建议。(不超过15个字)9.为了探究济南的“水”,小济同学搜集了下面的材料,请你与他一起完成后面的任务。材料一 济南的岩层多为可溶性灰岩,这种岩层的特点是竖直多裂隙,而水平透水性差。济南的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山区的地表水补充地下水后,地下水由南向北流向市区,形成了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等多处泉群。材料二 示意图:(1)阅读完材料一、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10字以内)(2)济南趵突泉有这样一副对联,它形象地刻画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的神韵,让人如临其境,你能根据上联对出下联吗?上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小鲁对“春”字很感兴趣,他搜集了“春”字的演化过程图,请你与他一起探究下面的问题。(1)甲骨文中的“春”字包含哪些元素?(2)“春”代表的寓意是什么?答案及解析1.答案:①啄食谈论,欢欣鼓舞;②湖面泛光,涟漪泛起;③绿满天地,人勤春早;④颜色鲜艳,活灵活现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①处,根据第⑤段内容可概括为“啄食谈论,欢欣鼓舞”;②处,根据第⑥段内容可概括为“湖面泛光,涟漪泛起”;③处,根据第⑦段内容可概括为“绿满天地,人勤春早”;④处,根据第⑧段内容可概括为“颜色鲜艳,活灵活现”。2.答案:(1)调动视觉、触觉和听觉,表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2)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湖水明净、柳条柔美多姿的情态,表达出作者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第(1)题,“远处的秦岭青如眉黛”“近处的湖水清清凉凉”“天上闲云朵朵”从视觉、触觉角度进行描写,“耳边鸟鸣啁啾”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句子调动多种感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天的活力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2)题,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湖水比作镜子,并赋予柳树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湖水明净、柳条柔美多姿的情态,表达出作者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答案:这新生的|春天,这新生的|希望,这新生的|美好,渐行|渐深。解析:本题考查朗读设计的能力。作答此题,首先细读语句,把握其表达的情感,然后根据情感来体会应重读的词语和应停顿的地方。这句话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等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因此,应重读“春天”“希望”“美好”;同时,根据本句词组的语法特点,三个“新生的”后均应有较短的停顿,“渐行”和“渐深”中间应有较短的停顿。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法有误。文章标题“与春为邻”,把“春天”人格化,把它当作作者的邻居,赋予它人的情态,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5.答案:B解析:这句话仅按照标点符号来停顿不行,长句子中间还要有停顿,这样读起来效果更好。6.(1)答案:原句比“波浪涌起”更能突出大海的波澜壮阔。(或:原句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而“波浪涌起”描绘的是海水起伏涌动的景象)解析:本题考查揣摩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过比较,说明“洪波涌起”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而“波浪涌起”则无法体现大海这样的景象。(2)答案:[示例一]我推荐古筝。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解析:根据乐器的特点与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来选择即可。7.(1)答案:B解析:正确的停顿应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答案:图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图二:枯藤老树昏鸦。图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图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写出相对应的句子,注意“澹”“辣”“鸦”“郎”等字要写对。(3)答案: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思乡之情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解析:在整体理解这四首诗歌的基础上,补充该思维导图。8.(1)答案:①示例:深邃广博 ②像远方无垠的大海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和续写。根据“生机盎然,如山中葱郁的树林”应为“四字形容词+如/像……”,注意形容词和后面的比喻句搭配恰当。(2)答案:示例:掌握科学知识,拥有人文关怀解析:本题考查意见、建议。提供一条阅读科幻文学作品的建议即可。对于词类作品,我们要有一定的科学基础,拥有人文关怀。9.(1)答案:济南泉水的形成。解析:材料一介绍了济南的岩层特点、地势特点及地下水的走向,总体阐述了济南泉水的形成。材料二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揭示了济南泉水的形成。据此作答即可。(2)答案:(示例)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解析:拟写下联时,要根据对联“一一相对”的特点,结合题中的提示(“形象地刻画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的神韵”),同时注意“仄起平收”的规则。10.(1)答案:太阳朗照、种子发芽。解析:结合甲骨文前面的图片辨析。(2)答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种子发芽。解析:根据太阳朗照和种子发芽,推断出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种子发芽的寓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