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部编版九年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咸阳城东楼
许浑
咸阳城东楼
许浑
知诗人 解诗题
许浑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诗”之称。
解背景 论世事
这首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东楼
许浑
解词语 明诗意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汀洲:水中的小洲。
⑵芜:丛生的杂草。
⑶行人:指作者自己。
⑷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咸阳城东楼
许浑
tīng

解词语 明诗意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
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
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咸阳城东楼
许浑
联意象 悟诗情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端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咸阳城楼的满腔愁情,再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达思念。“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首联扣题,写景抒情。诗人凭栏眺望 ,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江中的小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
诗歌意象
高城 蒹葭
杨柳 汀洲
咸阳城东楼
许浑
联意象 悟诗情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颔联从空间领域描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既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诗歌意象
溪云 落日
山雨 满风
咸阳城东楼
许浑
联意象 悟诗情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颈联从空间领域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这一忧愁也就更深一层。
诗歌意象
飞鸟 绿芜
鸣蝉 黄叶
咸阳城东楼
许浑
联意象 悟诗情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既有乡愁,也有国忧,两相交织,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诗歌意象
行人 故国
东流渭水
咸阳城东楼
许浑
析写法 明诗味
诗人通过对登楼所观之景云、日、风、雨的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的描写,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家国衰败的无限慨叹。
奠定基调
千古名句
虚实 视听
融情于景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诵诗句 背诗文
诗中常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的诗句是:
诗中以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的诗句是:
现在我们常用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 ”比喻 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
许浑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山雨欲来风满楼
咏叹历史
聚题材 汇诗歌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李贺《古悠悠行》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薛莹《秋日湖上》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王安石《读史》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jué)
无题
李商隐
无题
李商隐
知诗人 解诗题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晦曲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 。
知诗人 解诗题
李商隐一生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25岁时举进士后。次年,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李商隐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在悲愤寂寞中死去。终年四十六岁。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无题
李商隐
解背景 论世事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无题
李商隐
解词语 明诗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丝:这里与“思”字谐音双关。
(2)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
(3)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浓黑轻柔的秀发。
(4)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5)青鸟:神话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无题
李商隐
解词语 明诗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离别更难,东风衰弱无力,百花纷纷凋残。
春蚕到死时,才把丝儿吐完;蜡烛直至烧成灰烬时,蜡泪才会流干。
早起照镜,愁思难遣,连如云的鬓发也变了颜色;夜来吟诗,心情愁苦,连月光也变得冰冷凄寒。
好在此处离海上仙山蓬莱不算太远,
(可以)烦请青鸟使者为我捎信,时常问候探望你。
无题
李商隐
联意象 悟诗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首联奠定了感伤忧郁的基调。未见时的苦苦思念,与见后又别离时的痛苦忧伤,抒发了与爱人分别的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
上句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下句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渲染了离别的悲凉的气氛,以暮春衰残之景映衬别离伤感之情,倍增哀怨,情景交融。“残”字给人以凄楚的感觉。
诗歌意象
东风 百花
无题
李商隐
联意象 悟诗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颔联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这两句原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歌颂爱情的坚贞不渝。现比喻人们对理想、事业等,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诗歌意象
春蚕 蜡炬
无题
李商隐
联意象 悟诗情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颈联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设想):晓镜(但愁)—久别相思,只担心容颜衰减;夜吟(应觉)—更显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此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诗歌意象
晓镜 云鬓
月光
无题
李商隐
联意象 悟诗情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尾联运用“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寄托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以青鸟传书以解相思之情。
诗歌意象
蓬山 青鸟
无题
李商隐
析写法 明诗味
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咏叹爱情的忠贞,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表现出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是一首感情真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暮春伤别 奠定感伤基调
爱情忠贞 千古爱情名句
别后设想 虚假真实相生
美好愿望 神话传说典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
诵诗句 背诗文
1.诗中寓情于景,以春光易逝,人力对此无可奈何,渲染离情,极写伤别沉痛心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是:
2.人们常用《无题》中的“ ,
”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3.诗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蜡炬成灰泪始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
歌咏爱情
聚题材 汇诗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白头吟》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 / 琴歌》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行香子
秦观
行香子
知诗人 解诗题
秦观,扬州高邮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为“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一。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秦观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zhi)。
解背景 论世事
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也曾写过一些学习乡言土语的诗词。
行香子
秦观
yáng
解词语 明诗意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⑴陂(bēi)塘:池塘。
⑵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⑶几许:多少,这里表示园子不大。
⑷飏(yáng):飞扬,飘扬。
⑸青旗: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行香子
秦观
bēi
cháng yáng
chéng
gāng
解词语 明诗意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行香子
秦观
联意象 悟诗情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上阕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明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意象
村庄 陂塘
东风 春花
行香子
秦观
联意象 悟诗情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下阕“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人遐想。“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片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
意象
围墙 茅堂 青旗
流水 小桥 莺燕
行香子
秦观
析写法 明诗味
上阕:静景 百花争艳、竞相开放
下阕:动景 莺歌燕舞、蝶儿翻飞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阕则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上下两阕的风景合起来,便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农村画卷。
移步换景
动静结合
游春
足迹
行香子
秦观
诵诗句 背诗文
1. 词中写景色彩简单鲜明又写出农家本色的句子是:
2.词中颇似辛弃疾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的句子是: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行香子
秦观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诵诗句 背诗文
韩愈
4.诗中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诗中韩愈被“左迁”的缘由是(用原诗句回答):
______________。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一封朝奏九重天
春天美景
聚题材 汇诗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知诗人 解诗题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
解背景 论世事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解背景 论世事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15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间(923年—925年),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重建,天启元年(1621)建成大殿、藏经阁、法堂、禅堂 等12栋24厅,铸成大铜佛、铜香炉、铜钟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铜钟,据说用 了3万6千斤赤宝铜。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第二丛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舍”,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解词语 明诗意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2)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层楼:高楼。
(5)强(qiǎng):竭力、极力。
(6)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qiǎng
解词语 明诗意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联意象 悟诗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上阕:“愁”是线索,亦是情感。年轻时“不识愁”却“强说愁”,年轻时涉世不深,缺乏人生阅历,对“愁”缺乏真切体验,却故作深沉。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运用叠句,联起了上下文,把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联系起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强”,表现年轻人的纯真、好胜。
意象
层楼 新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联意象 悟诗情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下阕:揭示主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阕互为呼应。 “欲说还休”一是说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是紧连下文,胸中的忧愁是忧国伤时之愁。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体现了辛词“变温婉,成悲凉”的特点,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意象
凉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析写法 明诗味
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不识愁滋味”“识尽愁滋味”的对比,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叠句
反复
对比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上阕:少年无愁强说愁 春花秋月无痛呻吟闲愁
下阕:成年尽愁难说愁 关怀国事怀才不遇哀愁
“愁”为线索
诵诗句 背诗文
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 , ”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2词中的“ ,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却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怀才不遇
聚题材 汇诗歌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刘长卿《谪仙怨》
我厌宦游君失意,可怜秋思两心同。 白居易《县西郊秋寄赠马造》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张九龄《感遇》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咏史》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