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卷(B)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历史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测试卷(B)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评价卷(B)
一、选择题
1.复旦大学李剑鸣教授说:“历史的想象类似‘带着镣铐跳舞’,绝不等于任情发挥和随意立论。”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社会发展状况的历史想象,符合史实的是
①街道上行驶着双层有轨电车 ②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
③军警在街道上强令男子剪辫 ④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声援学生爱国运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列文艺作品中,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斗志的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狂人日记》
C.《定军山》 D.《骆驼祥子》
3.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A.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B.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
C.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D.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4.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他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可见,他主张
A.变法图强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5.下表为1907年浙江高等学堂部分教职员出身统计表,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姓名 职任 出身 备注
吴震春 监督 戊戍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王嘉榘 教务长兼日文教员 附生、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生
魏友枋 国文兼经学修身教员 癸卯科举人
龟安弥 教育学兼外国史教员 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 日本国人
丽寅道 化学兼算学教员 杭州育英书院毕业生
A.教职员均需兼通中西学问 B.教育体系逐渐完备
C.逐渐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型 D.已完成教育近代化
6.光绪初年,上海人谋出路的时风是“入市而今胜读书”,山西一带则“为商者十八九,读书者十一二”。造成近代这种社会风气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被废除 B.官风士习败坏 C.趋商风气日盛 D.通商城市兴起
7.下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体现了某一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动力>阻力),该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土地革命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8.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伴随着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B.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获取极大的政治权力
C.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
D.具有以轻工业为主、发展不平衡、分布相对均衡等特点
9.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到1934年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2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已日益密切
C.列强已放弃了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10.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到1921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他们还创办了申新纺织公司,获得巨额利润。1922年因外国资本卷土重来,荣氏企业出现亏损。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C.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的限制 D.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1.(2023·河南新乡·统考一模)1895—1911年间,商办企业达416家,比前一阶段的53家增加了7.8倍。这得益于
A.列强忙于一战而无暇东顾 B.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
C.辛亥革命后鼓励发展实业 D.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12.20世纪30~40年代初期,著名画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在全国传播;优秀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在全国传唱:“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挽回利权,振我中华”等成为商业广告炙手可热的用语。这些
A.反映商业和文艺空前发展和繁荣 B.表明实业救国开始成为主流
C.说明广告策划和营销有新的创意 D.凸显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13.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这可以用来说明
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C.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加大对华侵略 D.国民党官僚资本出现后急剧扩张
14.观察下表中学堂和学生总数变化的情况。对该变化有影响的事件是
年份 新式学堂总数(所) 新式学堂的学生总数(人)
1904 4222 92169
1909 52348 1560270
A.科举制度的废除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双百”方针的提出
15.日军占领北平后,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停止卖画,并在《群鼠图》上题句:“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材料主要反映齐白石
A.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B.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
C.动荡时代仍勤于创作 D.创作上推崇现实主义
16.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列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逻辑关系的是
A.近代教育——新式学校——京师大学堂
B.近代新闻出版业——《申报》——商务印书馆
C.近代社会生活——剪辫子——劝禁缠足
D.近代文学艺术——《子夜》——《阿Q正传》
17.中国近代《上海的居宅问题》中写道:“时时到街上去默察静望一下,见那塌车(人力运货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肩而过,短服革履的剪发女子与拖了长辫子、戴红结帽顶的老少拥拥挤挤地同在人群里躜(向前冲)”由此可以看出近代上海
A.传统习俗仍居主流 B.交通状况混乱无序
C.社会习俗新旧并呈 D.工商经济加速发展
18.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小组绘制的一幅思维导图,最适合的主题是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C.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太平天国时期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提倡“剪辫易服”,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二者都是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表明各自的宗教信仰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号召推翻清政府统治
20.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21.旗袍原来是满族妇女的基本服装,特点是袍身宽大,线条平直,下长至足……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经过改良的旗袍,在上海出现后,很快便流行全国。材料中旗袍的演变体现
A.政治法令改变社会习俗 B.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
C.出现崇洋逐新的趋向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2.落后封闭的时代,报刊作为纸媒在信息传播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列报刊在当时的共同作用在于
A.壮大了革命党人的力量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进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23.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反映出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24.商务印书馆元勋张元济曾与夏瑞芳相约“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试图通过振兴教育来振兴国家和民族,使商务印书馆成为一个自觉的、以文化教育救国为明确目的的出版机构。这表明,商务印书馆
A.是近代中国最权威的出版机构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D.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二、综合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3大生一厂若干年棉纱销售成本利润估算(单位:万两)
年份 销售收入 成本费用 利息 捐税 利润
1900 130.0 117.8 1.6 2.0 12.2
1905 337.4 278.5 8.2 5.5 58.9
1910 318.2 301.5 10.8 4.4 16.7
1915 409.0 388.7 14.6 3.1 20.3
1920 1176.0 960.9 44.6 4.9 215.1
材料二
1904~1920年,大生一厂(张謇创办)棉纱销售经营出现了较为可喜的状况。1905年随着日俄战争的结束,东三省“通布畅销,突过于前”,“布贵则纱贵”,获利丰厚。1917~1920年,“自欧战以来,纺织物输入锐减,而国内纺织厂之所出,不足以应社会需求,纱布之值因之超过于前者倍徒(注:数倍)”。自1922年起,洋纱大量涌进,以及外商大举在国内投资开厂,导致棉花价格暴涨而纱市剧跌。加之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债台高筑的影响,大生一厂陷于连年亏损之中,被迫以抵押贷款等方法勉强谋求周转,直至为国内大银行、大钱庄所控制。
——以上摘编自汤可可钱江《大生纱厂的资产、盈利和利润分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生一厂收益最佳的两个年份。结合材料二,分别分析出现此佳绩的主要原因。
(2)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大生纱厂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要彻底摆脱发展窘境的政治前提。
26.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算起来,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文化事业大约有30个左右。……正是这批事业,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化、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个天地。这是一种真正的智力开发,它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并哺育出戊戌维新的成批志士……,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务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晚清维新变法运动中,急剧的社会动荡,外来列强的种种欺凌,战败割地赔款,增开商埠,中国陷入民族危难中,显然它是晚清救亡图存的产物。在酝酿筹办期间,广采他国,特别是日本的教育制度,勾勒出近代中国的国家教育蓝图,并以政权力量推行各项教育措施。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开启了中国近代大学之门,其开风气之先,树立了全国学堂之表率。
——陈滔娜、沈洁《京师大学堂开启中国近代大学之路探寻》
材料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新式教育推广状况。
年代 小学堂 中等以上学堂 女学堂 教会学校
1900年以前 3 7 1 7
1900—1905年 34 13 3 3
1906—1911年 120 16 14 3
(注:创办年代不详者除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期间创办新式文化事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成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上海新式教育的发展状况。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学堂发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2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就把私人资本第一次引入大机器工业生产中,其后又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受此鼓舞,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
——潘思敏《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个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据统计,1895—1913年间,历年设立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厂矿共计549家,资本总额为12028.8万元,比前一阶段有大幅度增长。尤其在1905—1908年间,曾出现创办新式厂矿企业的热潮,四年当中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额达6121.9万元。
——摘编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
(2)依据材料二,指出1895—1913年间民族工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说说出现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
材料三
荣氏兄弟(宗敬、德生)抓住时机,向面粉业大举投资。1914年至1919年茂新、福新厂的生产能力激增,其面粉不仅畅销我国北方各省,而且远销英、法及东南亚诸国。……荣氏兄弟成为著名的“面粉大王”。
——贾秀慧《荣氏兄弟的创业思想》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环境角度分析荣氏兄弟成为“面粉大王”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新青年》
材料二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一个普通却又极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材料三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党的政治路线
材料四
江苏南通大生纱厂
(1)材料一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是哪场运动的两大口号?
(2)材料二中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谁?
(3)材料三中党的政治路线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这次会议把哪一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打败日本侵略者是在哪一年?
(4)19世纪末,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一位状元实业家,创办了大生纱厂(材料四图),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他是谁?中国民族工业在哪一时期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