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内环境的稳态(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1课件(人教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内环境的稳态(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选择性必修1课件(人教版(2019))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1.2 内环境的稳态
物理降温
血液生化六项检查
项 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脂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问题探讨
讨论:
1、为什么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情况?
因为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浆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如果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导致机体出现相应的病症。
血液生化六项检查
项 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脂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问题探讨
讨论: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①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②说明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血液生化六项检查
项 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23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脂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问题探讨
讨论:
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指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正常情况下,内环境成分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代谢后也会产生一些酸性或者碱性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使机体中的PH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事例1:PH
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和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材料用具:防护手套、护目镜、50mL烧杯、 50mL量筒、pH计或pH试纸、镊子、自来水、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NaOH(盛于滴瓶中)、PH为7的磷酸盐缓冲液、肝匀浆等。
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如HPO42- / H2PO4-)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
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4- / HCO3-,其次还有HPO42- / H2PO4-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成员 上午 6h 上午 10h 中午 12h 下午 2h 傍晚 6h 晚上
9h
母亲 37.0℃ 37.0℃ 37.3℃ 37.4℃ 37.2 ℃ 37.1℃
父亲 36.8℃ 36.8℃ 37.1℃ 37.3 ℃ 37.1℃ 36.9 ℃
自己 37.1 ℃ 37.1 ℃ 37.4 ℃ 37.5 ℃ 37.3 ℃ 37.1 ℃
事例2:体温
1. 不同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有没差别?
2 .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思考: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变动,变化一般不超过1℃。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
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
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性高于男性。
结论: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问题:体温的变化除受内部调控影响外,还受什么影响?
体温也受情绪、劳作、饮食等方面的影响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包括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pH值、渗透压、温度等多个方面的相对稳定。
稳态是如何实现的呢?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够保持协调一致呢?
★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法国:贝尔纳 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美国:坎农 提出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协调统一而实现。
目前认为: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稳态失调
生病
调节能力有限
外环境变化剧烈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景呢?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思考与讨论提示
1.病人感觉头晕、厌食、恶心。正常体温是生化反应最适温度,高烧影响酶活性,导致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使机体功能异常。应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来退烧。
2. 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此时内环境的水较多地渗入细胞,造成肿胀,使细胞代谢紊乱。出现疲倦、不适、恶心、厌食、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 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使体内缺氧。说明外界环境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病例1:发烧
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这样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病例2 :腹泻
高原空气稀薄,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到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因为
说明:外环境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病例3:高原病
说明: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由于肾脏的衰竭,导致代谢失常引起的毒害: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无法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从而引起机体内部生化过程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综合征。
病例4:尿毒症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形态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温度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含氧量是保障机体能量供应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知识小结
(4)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课堂练习
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 .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 .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内环境的稳定的状态
C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
2.某人患急性肠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补充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
A .提供能量 B . 供给营养
C .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D .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 . 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 .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 .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
C
4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B
5.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A.碳酸氢钠 B.碳酸
C.三磷酸腺苷 D.钾离子
A
6.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对BC段 变化的解释正确的
A.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B.乳酸与Na2CO3反应生成CO2
C.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D.乳酸与Na2HPO4反应生成H3PO4
C
A
B
血液中乳酸浓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