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件(25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件(25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课堂导入
正面战场指和敌军正面冲突的地方,敌军入侵我方,我方抵抗的战场是正面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多为大兵团作战。
敌后战场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地区,多为游击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1.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正确分敌后战场的抗战。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正确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3.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使学生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明白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学习目标
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
壹:平型关大捷
壹:平型关大捷
1.背景: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一方面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另一方面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占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太原会战体现出国共两党的密切配合。
平型关
太原
2.战略要地:
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说明八路军在平型关设伏的理由。
平型关
太原
材料: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屛高峙,南有五台山魏然耸立,两山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两山之间是一条不太宽地堑式低地。东通冀北,西抵雁门,是河北北部平原与山西之间的最便捷的通道,也是通往山西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公路两侧都是高山,易守难攻。
①.必要性:日军南下进攻太原,平型关地处太原门户。
②.可能性:平型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适合伏击战。
壹: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 时间
地点
部队
歼敌
1937年9月
山西东北平型关
林彪115师
歼灭日军1000多人
3.概况:
林彪
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
平型关大捷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
壹:平型关大捷
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材料二: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
——续范亭
时间 战役 结果
1937年7月 七七事变 失败
1937年7月 平津保卫战 失败
1937年8月 南口战役 失败
1937年9月 天镇战役 失败
1937年9月 平型关大捷 胜利
材料一:
阅读材料,思考平型关大捷为什么会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意义:
壹:平型关大捷

毛泽东《论持久战》
贰:毛泽东《论持久战》
1.背景: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说说当时国民党内出现了哪两种错误观点?
局部的胜利未能阻止日本侵略的步伐,太原、上海、南京等相继沦陷……
中国无法战胜日本,如果继续抵抗下去,结局只能是中国灭亡;而且中国的抗战意志越坚定,亡国的速度越快。
——汪精卫《最后关头》讲话
“亡国论”的头号代表人物汪精卫
再战半年,最多一年,敌人虽胜于战场,亦必因经济之破产,而全局瓦解。中国获得最后胜利,为期不远也。
——龚德柏,国民党中宣部机关刊物《中央周刊》
亡国论
速胜论
2.内容:
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
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整理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
1938年新华日报馆出版
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的观点是?以及内容什么?
毛泽东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路线、结果分别是什么?
①中国不能速胜
②中国不会亡国
③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观点
路线
贰:毛泽东《论持久战》
①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怎样进行持久战?怎样取得最终胜利?
3.意义:
▲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三个阶段
贰:毛泽东《论持久战》
叁: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根据地的建立:
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国共合作达成共识: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大部队作战;共产党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
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国共合作协同作战的体现
时间
地区
作用
指挥中枢
1937-1940
华北、华中、华南、东北
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陕甘宁边区·延安
第一个
敌后战场的战略
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巩固措施-军事上:
开展人民游击战争(战术)
麻雀战:三五成群,忽聚忽散,主动灵活
破袭战:破坏交通线、补给线
地道战:能打能躲灵活机动
地雷战:利用地形灵活地选择埋雷地点
敌后战场主要位于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地理条件复杂,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河流。敌后战场地区的经济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这种经济结构使得日军的物资供应相对困难,有助于抗日武装的生存和发展。这些地区人口密集,为抗日武装提供了人力支持。
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毛泽东。
地理环境便于游击战争
便于发动群众
使日军处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2.巩固措施-政治上: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精兵简政
进步人士
共产
党员
中间
人士
三三制原则
包容性强代表性广
团结各阶层抗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根据地人民在进行民主选举
抗日根据地投票的农村妇女
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2.巩固措施-经济上: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
农民拥护减租减息活动
根据地战士纺纱织布
思考: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不同的原因
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中日民族矛盾。
目的:团结地主阶级抗日
减租减息政策
减租减息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一方面减少地租的租额与高利贷的利息,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从事抗战、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减少租额与利息的同时,实施交租交息,承认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承认债主拥有借贷债务的债权。
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意义①: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意义②: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抗日战争的整体
19个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抗击日军兵力比例表》 敌后抗击日军兵力比例 1938年 1942年 1944年
58% 63% 64%
敌后
正面
3.意义
两个战场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意义③: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肆:
百团大战
面对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日军实行了怎样的政策?
根据地数量、人口、军队人数
都大幅度增加
囚笼政策
以铁路为柱
公路为链
碉堡为锁
日军为封锁根据地设置的碉堡、封锁沟、铁丝网
三光政策
烧光
杀光
抢光
肆:百团大战
1.背景:
1
百团大战
时间:
地点:
指挥:
主要目标:
规模:
目的: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
华北
彭德怀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100多个团
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口号:
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
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个碉堡、
不留一座桥梁!
2.概况:
四、主动出击——百团大战
地位:中国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日、伪军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 1800多次 2.5万多人 2000多千米 近3000个
3.意义:
日本防卫厅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一书提到百团大战时说:“共军乘其势力的显著增强,突然发动的‘百团大战’,给了华北方面军以极大打击。“日方从未想到中共势力竟能扩大到如此程度”。……这次战役,使我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声誉大增。 —《聂荣臻元帅回忆录》节选
材料: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 ——《彭德怀自传》
①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②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③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肆:百团大战
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反“扫荡”作战。
日军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扫荡”统计
(1941年—1942年)
使用兵力在1 000人以上者132次
其中10 000人以上到70 000人中以下者27次
较前两年增加2/3
使用总兵力达830 000人
“扫荡”时间最长3个月
由于日寇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等原因,1941~1942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根据地面积缩小,八路军、新四军数量减少,物资供应十分困难,一些地区军民甚至以野菜、树皮充饥。
4.反“扫荡”作战:
肆:百团大战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
胡德林/胡福才
白求恩
柯棣华
加拿大共产党员、医生。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救治大批伤员。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在中国逝世。
印度医生,1938年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协助抗日,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因病在中国逝世。
百团大战中,聂荣臻救下日本女童美穗子。
国际主义、人道主义、革命主义……精神在传承!
看今日,有大好河山,英名共!
敌后战场的抗战
平型关大捷
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百团大战
背景:日军企图占领太原,平型关地形 险要、易守难攻
概况:1937年9月,林彪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1千多人
意义:在正面战场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论持久战》: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阐明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增强抗战决心和信心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940年,创建了有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并进行各项建设
背景:日军实行“囚笼政策”,对根据地实行封锁与蚕食
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100多个团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意义: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军民信心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