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4年秋季高二年级12月联考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
1. 孔子认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强调“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荀子言:“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他们三人的观点都强调了( )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定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③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各种生命才能永续发展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2. 同是描写秋天,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秋日傍晚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杜甫的《登高》通过描绘秋日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悲苦和国家命运的感慨;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则以积极的态度赞美秋天,认为秋天比春天更为出色,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 )
①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②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会受到人的主观因素影响
③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特点④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3. 2024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进一步建立全链条粮食节约、反食品浪费常态化机制。行动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7年年底,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餐饮行业、机关食堂、企业食堂等人均每餐食品浪费量明显下降。可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需要( )
①创造有利因素,使主观联系符合客观事物
②坚持综合思维,优化组合事物内部各要素
③坚持对立统一,把握节约与消费间的平衡
④立足关键部分,通过全链条实现最优目标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景泰蓝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璀璨结晶。完成下面小题。
4. 景泰蓝的华贵,不是娇惯出的华贵,而是千锤百炼、浴火而得的华贵。其制作过程需经过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大大小小108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是设计,如果设计不好,就算后面工序再如何巧夺天工,也可能只是一堆毫无美感的破铜烂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质的飞跃是量的变化不断积累的必然结果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④事物的变化发展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202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选定了一件名为“四海升平”的景泰蓝赏瓶作为国礼,赠予参会的各经济体领导人。碧蓝的瓶身雕着水纹,既象征“四海”也代表环太平洋。“瓶”是“平”的谐音,连起来即“四海升平”。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四海升平”的景泰蓝赏瓶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
②“四海升平”的设计思路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③景泰蓝赏瓶作为文化载体,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④赠送景泰蓝赏瓶传递着中国“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4. A 5. D
6. 当前,中国空间科学的原创成果开始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态势,中国空间站等任务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科学家在月球形成与演化、火星环境与地质构造、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进展和成果,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标志着中国正在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这表明( )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对宇宙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深化发展的
③获得对宇宙的真理性认识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7. 随着各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迅速。但过去一直没有专门的法律予以规定。2024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此次是以立法的方式促进宪法实施,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该法制定的唯物史观依据是( )
①上层建筑的调整与变革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②要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③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是上层建筑变革的动因
④社会发展是在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中实现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8. 有“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之称的叶嘉莹先生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她生于山河破碎之际,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却始终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她生活异常艰辛却捐出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志在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叶嘉莹的感人事迹启示我们( )
①要把投身教育事业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②要把献身国家和人民事业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
③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人生,奋斗本身就是幸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9.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表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精神作为激励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神动力,与中华民族的变革思维和开放精神一脉相承,在40多年的伟大奋斗中淬炼升华,成为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 )
①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②改革开放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改革开放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④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10. 冲开绝壁夺隘而出的长江水,在江汉平原浩荡奔流,汇聚起连片湖泽,孕育出浪漫灵动的荆楚文化。当地时间2024年4月19日,“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湖北省博物馆人气“萌物”青铜鹿角立鹤、藏于荆州博物馆的越王州勾剑……一共263件(组)赴美“出差”的文物,在大洋彼岸带领当地观众深入了解中国青铜时代瑰丽浪漫的荆楚文化。材料表明( )
①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②此次展览有助于展示荆楚文化独特魅力,扩大其影响力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荆楚文化由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
④此次展览有利于促进中美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11. 2024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①受国家的其他制度如行政制度、监察制度的统领和制约
②决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④强调权为民所赋,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12. 2024年7月,A国时隔近5年再次开启了大选投票。该国工党赢得议会下院过半数席位,将成为A国执政党,该党领袖将出任新一任首相,并组建政府。在竞选期间,该党领袖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振兴经济、改善公共服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这些政策将成为新政府的施政重点。由此可以推断出( )
①A国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政权组织形式
②该国政党争取执政的主要手段是参加选举
③工党执政的原因是其代表该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A国工党政府将在未来几年内主导该国的政策走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13. 1816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二银行法案,并在各州设置第二国家银行,该行动受到部分州的强烈抵制。马里兰州依据州的征税权规定,所有在该州营业而未经该州议会许可的银行必须纳税。第二国家银行巴尔的摩分行出纳员麦卡洛克拒绝纳税,马里兰州立即到州法院起诉,麦卡洛克在州法院败诉后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第二银行法案符合宪法,马里兰州向联邦银行征税的法案因违宪而无效。这表明( )
①州政府可以对联邦法律或宪法进行抵制和否决
②地方政权只能在宪法规定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
③联邦与州政府在征税权的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
④联邦与州政府之间存在权力的重合现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1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从战略上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
能力现代化,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强调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下列举措符合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的是( )
①开展全民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夯实社会基础
②以全面安全教育为国家的最高利益,保障国家安全
③以人民安全为根本,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
④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15. 2024年7月21日至23日,应中方邀请,巴勒斯坦14个派别高级别代表于北京举行和解对话,签署了《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中方推动巴勒斯坦内部和解( )
①体现了中国为维护中东地区稳定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
②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维护中东和平稳定的最新实践
③彰显了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
④是基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立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16. 70年前,周恩来在对外交往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联合自强汇聚了强大合力,为国际秩序改革和完善贡献了历史智慧,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70年后的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这一理念超越了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 )
①着眼于世界多极化的历史大势,开辟了和平和进步的新境界
②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
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全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
④是顺应时代主题的变化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体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
材料一 中国和意大利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早在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让远隔万里的中国和古罗马联系在一起。
进入当代,沿着古人友好交往的足迹,中意关系不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中意建交以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两国始终相互信任、密切合作,树立了不同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发展阶段国家互利共赢的典范。中意两国牢固的传统友谊历久弥新,成为双边关系快速稳定发展的坚实支柱。
面对当今世界的变革和挑战,两国从历史沧桑中汲取宝贵经验,共同畅想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材料二 11月8日,国家文物局宣布,意大利返还的5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本次返还是在中意两国政府,关于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双边协定框架下开展的一次成功合作,它不仅是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典范,更是一次跨越世纪、连接古今的文化对话与回归。“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37批次、1800多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祖国,涉及美国、意大利、法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从流失海外到重回祖国,“文化自信”照亮着中国文物的回家之路,文物回归也同样见证着中华民族由弱到强、从衰到盛的历史脚步。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中意关系的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分析我国文物能回归祖国的原因。
【答案】(1)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或者: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中意双方经济上互补,政治上合作,文化上交融,具有同一性;中意双方作为主权独立的大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具有斗争性。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中意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合作以彼此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合作;中意两国在合作之中要维护各自的利益。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意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推动了中意关系发展。
(2)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我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增强了我国文物回归祖国的基础。②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我国与有关国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中华文物的回归。③我国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文物回归祖国提供了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文物回归祖国体现了我国追索海外文物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是文化自信的要求。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市场准入涉及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内资与外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市场禁入和许可准入等多方面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
2024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市场准入门槛的调整再度成为舆论焦点。支持者认为,这一政策将大幅提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助力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而反对者则对监管的强化与放松产生疑虑,担心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混乱将影响整体经济的稳定。
《意见》的推行意义深远,重申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对于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各界应以乐观而审慎的态度参与其中,共同见证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的市场环境必将因这一政策而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潜力。
不同群体对这一新市场准入制度持有各自的看法。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答案】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或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对这一新市场准入制度持有各自的看法是正常的。②不同主体的具体实践水平不同,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导致人们对这一新市场准入制度产生不同的想法。③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市场准入涉及多方面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④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获得,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可以逐渐克服主观性缺陷,克服偏见,做出正确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着眼信息时代人类前途命运和共同福祉,鲜明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
11月20日,习近平主席向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视频致贺,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把握信息革命发展的历史主动,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造福世界。”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答案】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各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全球网络。然而,网络安全威胁、数字鸿沟、网络犯罪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着全球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历史潮流、回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这一理念倡导各国平等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尊重各国在网络空间的主权,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能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享有平等的话语权,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地时间2024年9月21日到22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峰会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举行。“四方峰会”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指责南海海域存在“胁迫和霸凌”。
有分析人士指出,近几年,由美国主导的这一地区性小多边机制,频繁在南海等问题上刷存在感。“四方峰会”联合声明是在渲染“中国威胁论”,企图以此压缩中方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空间。这种渲染“中国威胁论”的背后,是美国对于其自身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上霸权及主导地位受到威胁的担忧。
中国外交部此前曾表示,中方一贯认为,任何地区合作机制不应针对第三方,或损害第三方利益,搞封闭排他、针对他国的“小圈子”,违背时代潮流,与地区国家的愿望背道而驰,不得人心,注定不会得逞。
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与“中国的外交”的知识,对“中国威胁论”的观点加以驳斥。
【答案】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或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或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尚和合,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内容)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外交政策的宗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任意二句给2分)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遇。②“中国威胁论”的实质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③我国坚决反对“中国威胁论”,坚持合作共赢相处之道,并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展示我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案因其感召力、影响力、生命力,获得各国积极响应,不断转化为国际共识。
2016年11月,联合国大会首次在决议中写入“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2月的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2017年9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写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2018年12月,第7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精准扶贫”等理念明确写入其中……
从中国倡议到国际共识,中国理念已成为凝聚世界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清晰显示其蓬勃葳蕤的品质。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说明中国理念为什么能成为凝聚世界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答案】①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中国理念契合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的共同心声,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②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中国把握历史大势,着眼人类未来,引领世界合作,共享全球化的成果,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③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方案有利于应对全球性挑战,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