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机械运动练习一、选择题1.在热带种植的橡胶树,必须通过割皮才能获得橡胶制品的原料﹣﹣白色乳汁状液体.流出乳白色的液体的结构是( )A.木质部 B.树中心的髓 C.树表皮 D.树皮的韧皮部2.位于我市城区古运河畔的三颗古槐,因年代久远而主干大都中空。为保护这一“活宝贝”,市政府特聘请专家进行抢救性保护。古槐主干中空部分缺失的主要是茎的( )A.部分导管和筛管 B.部分韧皮部C.部分形成层 D.部分木质部3.甲、乙两个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线运动,甲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图像如图甲,乙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图像如图乙,甲、乙运动时的速度分别为v1、v2,在2秒内通过的路程分别为s1、s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v1< v2 s1< s2 B.v1> v2 s1< s2C.v1> v2 s1> s2 D.v1< v2 s1= s24.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 )A.斜向上爬升 B.斜向下俯冲 C.竖直向上爬升 D.竖直向下俯冲5.质量相同的甲、乙两辆电动玩具车同时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通过的路程s随所用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运动相同时间,甲车通过的路程较长B.甲、乙两车通过相同路程,乙车所用时间较短C.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D.甲车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6.如图所示,在小车车厢光滑的底部有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车顶部放一个质量为M的模型人,若小金用恒为F的力缓慢拉动小车,车上的模型人随车一起向前匀速运动。设车厢的底部足够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模型人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 B.小球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C.小车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 D.模型人相对于小球是静止的7.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8.甲、乙两个物体在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两物体运动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甲、乙两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情况是( )A.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静止B.甲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物体静止C.甲物体静止,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物体静止,乙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9.如图是小平周末同家人出门在路上行驶时的两个画面,判断小平(甲车中)正在运动不能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面 B.路旁的广告牌 C.驾驶车辆的爸爸 D.旁边经过的乙车辆10.公路边有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马路上,观察图中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a车可能运动,b车向右运动D.a车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11.甲、乙两车在一平直公路上沿同一方向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时刻,甲、乙两车在同一位置B.在0到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C.在到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D.在0到时间内,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12.下列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火车减速进站 B.房屋着火C.划破夜空的流星 D.骑自行车上学13.小明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与公路并排的铁路上一列火车的车头,过了一会儿又看到车尾。关于火车与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A.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大于汽车的速度B.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C.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速度大于汽车的速度D.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14.如图所示是A、B两辆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则( ) A.在运动过程中,B车总比A车快 B.在运动过程中,A车总在B车前方C.时刻,A、B两车相遇 D.时刻,A、B两车速度相等二、填空题15.如图所示,在比较游泳运动员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中:甲图是用相同的 比较谁在前面;乙图是用相同的 比较所用的时间。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种方法与 图的方法相同。16.水平地面上的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第在一直线上做匀速运动,甲、乙的图像如图所示,乙的速度为 米/秒,运动6秒时,甲、乙的距离为0.9米,甲乙的运动方向 (选填“相同”或“相反”)17.甲、乙两车在平直路面上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1)甲车的运动状态为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在此运动过程中,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2)由图像可得乙车的运动速度为 米/秒。18.某河流两岸相距,河水流速为,某人要从岸边A点到对岸下游某处点,之间的距离为。此人在水中的游泳速度为,在岸上奔跑的速度为。如果此人要用最短的时间过河,则他从A点到点需用时 。19.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甲车做 直线运动,相遇时两车通过的路程是 ;(2)0~5s内,坐在甲车上的人看乙车在 (选填“前进”或“退后”)的。20.如图所示是小丁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作出的几个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表示物体做 运动。(2)图乙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科学量是 。(3)图丙中A、B两车从同一地点同向行驶,20秒末vA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vB。三、探究题21.小宇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把下端插入盛有稀释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温暖的阳光下,当看到叶脉有点发红时,他将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2)枝条带有叶片的作用是 。(3)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部位是 。(4)用显微镜观察,看到被染红的结构是 。(5)甲枝条和乙枝条的实验现象 。(6)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 被染成红色,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 是上下相通的: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 运输的。22.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哪部分运输的?某同学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作出假设: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木质部运输的。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①取一段柳的枝条,将其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后,插入装有土壤浸出液(无色透明,其成分为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广口瓶中;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同学作出假设的依据是:茎的木质部中有 ,是上下相连通的。(2)该实验必须用带叶的枝条,原因是要通过叶片的 来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3)将柳的枝条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的目的是排除茎的 的干扰。(4)为了能够在茎的横切面上或纵切面上观察到溶液的位置,需要将该同学方案中无色透明的土壤浸出液改为 来做实验。23.如图甲为某地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1)如果将距离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可以将物体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像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像如图乙所示,请在丙图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像。(2)如图丁从标志牌上看,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威海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需用多少min才能到达威海? 四、计算题24.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需要紧急刹车,这需要司机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汽车做匀速运动。在制动过程中汽车做减速运动。有一辆汽车正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求:(1)该车10分钟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2)该车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司机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米,则司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秒 (3)若司机反应时间不变,某次刹车制动过程用了2.3秒,汽车在两个过程中共前进了30米,求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管的位置及功能的知识.本知识结合茎的结构图及各部分功能进行记忆.解:首先我没明确“白色汁液”是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又知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叶子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养料的管道.从上而下将有机物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故选D考点: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2.D【分析】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详解】树干的里面是木质部,外面的树皮是韧皮部。木质部的功能一是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依靠其中的导管),二是支撑。而韧皮部主要是向下输送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养料,同时可以抵抗拉力。古槐树中空,是木质部被部分损坏,但是肯定没有全部木质部都缺失了,否则古槐树就会倒下来的。只要还有部分木质部,就可以继续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只要没有大风,古槐树照样可以枝叶繁茂。同样道理,环剥了主干的树皮,根部得不到有机养料就会死亡,整个植株就不能存活。但是部分主干的树皮被剥掉,植物还能活。 因此,古槐主干中空部分缺失的主要是茎的部分木质部。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茎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3.A【详解】由图像甲知道,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物体的速度大小为由图像乙知道,乙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即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v2=4m/s则v1<v2由知道,在2秒内通过的路程分别为则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4.B【详解】A.当战斗机斜向上爬升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低右高,倾斜向下,故A错误;B.当战斗机斜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左高右低,倾斜向上,如图乙所示时。故B正确;C.当战斗机竖直向上爬升,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还是水平的,且与飞机的距离越来越远,故C错误;D.当战斗机竖直向下俯冲时,飞行员以飞机为参照物时,将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还是水平的,且与飞机的距离越来越近,故D错误;故选B。5.A【详解】A.由于甲、乙两车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所以,甲、乙两车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道,当甲、乙两车运动相同时间,甲车通过的路程较长,故A正确;B.由图知,甲、乙两车通过相同路程,乙车所用时间较长,故B错误;C.由图知,甲、乙两车运动相同时间,甲车通过的路程较长,由知道,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故C错误;D.由于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的运动,所以甲车的速度与路程无关,故D错误。故选A。6.B【详解】A.车顶的模型人跟随小车一起运动,那么它相对于桌面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它是运动的,故A错误;B.由于车厢底部光滑,因此小球不受摩擦力,那么它在水平方向上受合力为零,不随小车一起运动,相对于桌面的位置不发生改变,因此它是静止的,故B正确;C.小车相对于桌面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它是运动的,故C错误;D.模型人相对于小球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它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B。7.A【详解】A.由图知道 ,两物体在0~10s内的s-t图像都是倾斜的直线,说明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由知道v甲>v乙故A正确;B.由图知道,甲物体在15~20s的运动图像是一条水平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在15~20s处于静止状态;乙物体在15~20s内的s-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乙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D.由图像知道,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均为100m,0~20s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故CD错误。故选A。8.A【详解】由图知道,乙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没有发生改变,故乙是静止的。甲的路程与时间为正比例关系,甲的倾斜度是路程除以时间,再由知道,甲的速度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甲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9.C【详解】ABD.选择路面、路旁的广告牌、旁边经过的乙车辆为参照物时,甲车的位置发生变化,可以判断甲车中小平正在运动,故ABD不符合题意;C.选择驾驶车辆的爸爸为参照物,小平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小平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故选C。10.D【详解】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所以a车旗向左飘,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向右运动、静止、向左运动,车速小于风速;因为b车旗向右飘,所以b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故选D。11.C【详解】A.由图象知道,在t=0时刻,甲在“x0”位置,乙在“0”位置,所以两车不在同一位置,故A错误;B.由图象知道,在0到t1时间内,所用时间相同,乙通过的路程较大,由知道,乙车的速度较大,故B错误;C.由图象知道,在t1到t2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都是x2-x1,即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故C正确;D.由图象知道,在0到t2时间内,乙车的位置x随时间t变化图象不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而是折线),所以不是一直以相同的速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C。12.B【详解】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形式,而机械运动就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之一。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选项A、C、D中都存在物体位置之间的变化,所以都属于机械运动,房屋着火发生燃烧主是要化学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选B。13.B【详解】AD.如果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或大于汽车的速度,都能先看到车头,后看到车尾,故AD不符合题意;BC.如果汽车向前行驶,火车也向前运动,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运动速度比汽车大,能先看到车头,后看到车尾,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不能先看到车头,后看到车尾,故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故选B。14.C【详解】A.开始运动时,B在A前方,AB同时开始运动,时刻,两车相遇,由图像可知,两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A车总比B车快,故A不符合题意; B.开始运动时,B在A前方,AB同时开始运动,时刻,两车相遇, 时刻后,A车在B车前方,故B不符合题意;C.时刻,A车追上B车,A、B两车相遇,故C符合题意;D.由图像可知,整个运动过程中, A车速度大于B车速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5. 时间 路程 甲【详解】[1]由甲图知道,运动员运动相同的时间,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经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泳道的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运动最快。[2]由乙图知道,运动员运动相同的路程,利用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通过相同的路程,中间泳道的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最短,运动最快。[3]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种方法与甲图方法相同。16. 0.05 相反【详解】[1]由图像知道,乙在t=12s内运动的路程s乙=0.6m,故乙的速度[2]由图象知道,经过6s时甲和乙通过的路程,s甲=0.6m,s乙=0.3m,且甲、乙的距离为s=0.9m,所以判断出甲、乙两车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17. 静止 运动 2【详解】(1)[1][2]根据图片可知,甲车到起点的距离始终保持10m不变,则甲是静止的。在此过程中,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相对乙车的位置不断改变,则甲车是运动的。(3)[3]乙车的速度为18.122【详解】人以最短的时间渡河,设时间为t1,则有t1==100s此过程人向下游漂游的距离为s=v水t1=2m/s×100s=200m人到达河对岸时距离B的距离为人渡河后在以5m/s的速度向B点跑去,到达B的时间为t2,则有t2==22s所以从A点到B点需用时为t=t1+t2=100s+22s=122s19. 匀速 20 前进【详解】(1)[1]由图像可知,甲车运动的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车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甲车做匀速运动。[2]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由图像可知,在第10s时,两车通过的路程都是20m,即两车在此时相遇。(2)[3]由图像可知,0~5s内乙车的路程大于甲车的路程,根据v=可知,此过程中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则在甲车上的人看来,乙车向前开去,自己所乘坐的甲车后退。20. 匀速直线 路程 大于【详解】(1)[1]由甲图知,图像为s-t图像,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表明其速度大小不变,为匀速直线运动。(2)[2]由乙图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所以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路程。(3)[3]由图可知,20秒末vA=20m/s,vB=10m/s,所以vA大于vB。21.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促进水分的运输木质部 导管 相同 木质部 导管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分析】本题为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探究实验。茎是主要的输导器官,其中含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详解】(1)由题干“小明为探究茎的输导作用”与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2)实验时为加快导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使现象更明显,常采取促进枝条的蒸腾作用的措施,如,保留枝叶、采取光照等。(3)放大镜对物体的放大倍数不大,只能初略的观察变化情况,所以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4)由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大,可以观察到物体更细微的结构,所以在放大镜下看到变红的木质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有导管变红。因为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红墨水只通过导管运输。(5)取两个带有几片叶的桑树枝条甲和乙,将甲剥掉树皮,乙不作任何处理,而树皮是韧皮部,里面含有的是运输有机物的管道——筛管,但同时都保留了木质部,导管依旧存在,所以可以看到甲乙的木质部都被染成红色。(6)通过上述实验发现,无论是枝条的横切面还是枝条的纵切面都是只有木质部被染成红色,韧皮部没有被染成红色,而在茎和木质部中,只有导管是上下相通的。所以这个实验说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运输的。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详解】(1)该同学探究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哪部分运输的?作出假设: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茎的木质部运输的。依据是茎的木质部中有导管,而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2)实验时为加快导管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使现象更明显,常采取促进枝条的蒸腾作用的措施,如,保留枝叶、采取光照等。(3)实验中将柳的枝条下部处理成只有木质部后,插入装有土壤浸出液.是有效地排除韧皮部中筛管可能带来的干扰。(4)要想更好地观察木质部中导管自下而上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输导作用,可将无色透明的土壤浸出液改为有色的土壤浸出液如红色。【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23.(1) ;(2)45min【详解】解:(1)在乙图中,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3s时,汽车的速度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像如下图 (2)交通标志牌上的“60”表示限速(最快不能超过)60km/h,“威海45km”表示从标志牌到威海的距离为45km,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则v=60km/h所以,由知道,需要的时间答:(1)见解析;(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图丁标志牌到威海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需用45min才能到达威海。24.(1);(2)0.7s;(3)10m/s【详解】(1)汽车的速度此车10分钟行驶的路程(2)司机的反应时间(3)从司机发现情况到汽车停下所用的总时间汽车的平均速度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