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反思单元《“扑克牌”里的秘密》课时课件+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整体教学】反思单元《“扑克牌”里的秘密》课时课件+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反思单元
“扑克牌”里的秘密
(大象版)六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知道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
01
02
知道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发现信息间的关联和趋势是信息处理的关键。
03
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经历,总结探究学习的经验。
科学观念
04
能通过小组中的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做讲究科学方法的人。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新知导入
本学期的科学学习即将结束,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一学期中,你有什么收获?
新知导入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阅读
探究新知
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阅读
探究新知
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构成了万物。
阅读
探究新知
到了18世纪,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
阅读
探究新知
到了19世纪初,已发现的元素则超过了50种。
阅读
探究新知
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
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阅读
探究新知
1829年,化学教授德贝莱纳根据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提出了“三素组”学说。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找到一些规律。但是,在当时已发现的54种元素中,却只能把15种元素归入“三素组”。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学说,但都有明显的缺陷。
阅读
探究新知
1862年,化学家尚古多提出了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而变的“螺旋图”。但是由于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并不完全是由原子量决定的,所以,螺旋图并没有真正反映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阅读
探究新知
1865年,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发现每8种元素之后,会重复出现相似的性质。他把该发现称为“八音律”,就像音乐里的八度音程一样。但是,纽兰兹按“八音律”排的元素表在很多地方是混乱的。他没有充分估计到测定的原子量会有错误,也未考虑到还有未发现的元素而留出空白。
阅读
探究新知
(1834-1907),俄国化学家,“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之一,并据此预言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近代溶液学说的先驱。
门捷列夫
阅读
探究新知
1867年,担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的门捷列夫为了系统地讲好无机化学课程,着手著述一本普通化学教科书《化学原理》。在著书过程中,他遇到一个难题,即如何用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组织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
阅读
探究新知
元素自身具有的各种属性,使得研究者在处理元素之间的关系时,需要善于比较和发现规律。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经过几次并不满意的尝试之后,他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对元素进行系统的分类。他准备了许多类似扑克牌一样的卡片,将63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别写在卡片上。
原始信息需要筛选,甄别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
阅读
探究新知
门捷列夫用不同的方法去摆放那些卡片,来进行元素分类的试验,试图找到元素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这种排列组合的工作,非常考验耐心。冬去春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门捷列夫又旁若无人地摆弄起“扑克牌”来了,摆着,摆着,他像触电似的站了起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有规律地逐渐变化着。当接连不上时,他判断该位置的元素应该是还未被发现,就在相应位置预留一张空牌。他一共预言了11种未发现的元素,加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整副牌就达到了74张。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它就像一幅地图,在这个表里,所有化学元素都一目了然。
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发现信息间的关联和趋势是信息处理的关键。
阅读
探究新知
在当时,包括门捷列夫的老师在内的一些欧洲科学家都不认可他的发现,甚至还有人嘲笑他。但是门捷列夫相信自己是对的。后来,他预留位置的11种元素陆续被发现,科学事实证明了他的元素周期表是正确的。
阅读
探究新知
问题一:门捷列夫是怎样处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信息的?
阅读
探究新知
问题二:从《“扑克牌”里的秘密》的故事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
探究新知
科学家们提出猜想假设,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并作出预测,再通过实验检验预测的正确性。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证明作为预测前提的假设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阅读
探究新知
1、提出猜想假设: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存在合乎逻辑的排列方式。
2、收集数据信息:将各种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制成卡片。
3、检验猜想: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按原子量的增大而有规律地逐渐变化。
4、得出结论:元素存在合乎逻辑的排列方式,并排成了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的过程
回顾反思
探究新知
想一想,我们处理信息时使用了哪些方法?得到了哪些结论?
讨论
探究新知
在“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中,我们先提出了猜想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收集了数据信息,在整理分析后,得出“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与下滑点高度有关”。提出“下滑点高度越高,在地面滑行的距离越远”的结论。我们的结论和猜想假设是一致的。
回顾反思
探究新知
小车重量 小车+2个螺母 小车+4个螺母 小车+6个螺母 实验次数 1 2 3 1 2 3 1 2 3
滑行距离(厘米) 92.5 95.4 98.7 94.4 96.0 95.2 93.1 96.3 97.4
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小车重量的关系实验记录表
小车重量 小车+2个螺母 小车+4个螺母 小车+6个螺母 实验次数 1 2 3 1 2 3 1 2 3
滑行距离(厘米) 27.6 28.2 29.7 67.9 66.2 66.7 92.5 95.4 98.7
小车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下滑点高度的关系实验记录表
讨论
探究新知
讨论
探究新知
回顾反思
探究新知
我记得在进行“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探究时,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在进行“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探究时,我们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假设→实验收集数据信息→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
回顾反思
探究新知
地形 成因猜测
沟壑 因为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沟壑的形成可能与雨水冲刷有关。因为雨后土壤上形成的水沟和沟壑的形状特别像。
峡谷 峡谷的形成也可能是河流冲刷而来的。
冲积平原 被雨水冲走的土壤和泥沙沉积到平坦的地方而形成的。
三角洲 三角洲的形成可能也是泥沙沉积而成,形状像三角形
回顾反思
探究新知
位置 现象
坡顶部
坡中部
破底部
平地
土壤被侵蚀,形成河道。石子、泥沙、土壤被冲走。
河水流速很快,冲走泥沙和土壤,河道变身,只有石子沉积下来。
河水流速变缓,泥沙沉积下来。
河水流速很慢,土壤沉积下来。
实验现象
回顾反思
探究新知
我们还用这个方法研究了馒头发霉的条件……
回顾反思
探究新知
馒头发霉实验结果汇总表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实验结果
探探 温暖 潮湿
干燥
究究 潮湿 温暖
寒冷
回顾反思
探究新知
只有收集信息并识别有价值的信息,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发现信息间的关联和趋势,才能形成个人的观点并得出结论。
活动--我的推论图
探究新知
在科学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通过推理从获取的数据信息中得出结论,将这一思维过程用图画的形式整理出来,就是推论图。推论图可以直观地展现思维过程。
探究新知
活动--我的推论图
探究新知
要翘起更重的伙伴,我到支点的距离就要更远。
用筷子夹食物时,手指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食物到支点的距离。
活动--我的推论图
探究新知
撬动石头时,为了省力,动力点到支点距离更大。
钓鱼的时候,需要用较大的力气钓起远端上钩的鱼儿。
活动--我的推论图
探究新知
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省力;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费力。
活动--我的推论图
探究新知
我们可以把大家的推论图都汇集起来,做成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科学推论图集。
活动--我的推论图
1、下列有关门捷列夫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
A.他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之一
B.他是近代溶液学说的先驱
C.他提出了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而变的“螺旋图”
2、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1829年化学教授德贝莱纳根据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提出了“三素组”学说
B.1862年纽兰兹把自己的发现称为“八音律”。
C.1867年门捷列夫着手著述了一本普通化学教科书《化学原理》。
选一选
C
课堂练习
B
填一填
1、中国古代哲学家用( )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古希腊一些哲学家则认为( )四种元素构成了万物。
2、1867年,担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的( )为了系统地讲好无机化学课程,着手著述了一本普通化学教科书( )。
3、在科学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通过( )从获取的数据信息中得出结论,将这一思维过程用( )的形式整理出来,就是( ),可以直观地展现( )。
五行理论
水、土、火、气
课堂练习
门捷列夫
《化学原理》
推理
图画
推论图
思维过程
断一断
1、门捷列夫,英国化学家,“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之一。 ( )
2、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发现信息间的关联和趋势,是信息处理的关键。
( )
3、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
4、门捷列夫一共语言了11种未发现的元素,加上已经发现的,整副牌达到了74张。 ( )
5、科学家们提出猜想假设,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并作出预测,无需实验就可以证明假设是否正确。 ( )
×



×
课堂练习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科学家的探究故事,我们了解了科学家进行信息处理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也明白了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品质。通过制作科学推论图培养了反思总结的能力和基于证据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请同学们在科学学习中,选一课或一个单元,制作自己的推论图,分享给同桌或是小组成员。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反思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扑克牌”里的秘密》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扑克牌”里的秘密》是本册的反思单元。以科学家门捷列夫怎样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的故事启发学生回顾反思、交流自己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经历,向科学家学习,做讲究科学方法的人。
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能够通过科学方法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但是需要提升学生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想要得出合理的结论,要基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再描述、解释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在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知道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 科学思维:知道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发现信息间的关联和趋势是信息处理的关键。 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经历,总结探究学习的经验。 态度责任:能通过小组中的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观点,做讲究科学方法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会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发现信息间的关联和趋势是信息处理的关键。 难点: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本学期科学学习中的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经历和方法。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求: 1.能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 2.理解信息间的关联和趋势是信息处理的关键。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活动和阅读教师活动1 一、引入活动 1.问题导入 师问:本学期的科学学习即将结束,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一学期中,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探究态度几方面进行回顾) 生举手回答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来都认真学习了本学期的科学知识。你们知道吗,对自己的过往学习及时回顾总结,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学期的反思单元,来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完成他们的科学研究的。 2.揭示主题 板书主题:“扑克牌”里的秘密 二、阅读 1.师问:同学们知道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师: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课件出示图片 课件出示 古希腊一些哲学家则认为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构成了万物。 到了18世纪,科学家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 到了19世纪初,已发现的元素则超过了50种。 师问:那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 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学说,但都有明显的缺陷。 课件出示 1829年,化学教授德贝莱纳根据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提出了“三素组”学说。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找到一些规律。但是,在当时已发现的54种元素中,却只能把15种元素归入“三素组”。 1862年,化学家尚古多提出了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而变的“螺旋图”。但是由于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并不完全是由原子量决定的,所以,螺旋图并没有真正反映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1865年,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发现每8种元素之后,会重复出现相似的性质。他把该发现称为“八音律”,就像音乐里的八度音程一样。但是,纽兰兹按“八音律”排的元素表在很多地方是混乱的。他没有充分估计到测定的原子量会有错误,也未考虑到还有未发现的元素而留出空白。 2、认识门捷列夫 师:元素也称化学元素,是组成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最基本的物质。在元素的发现历程中,有一位贡献非常大的化学家。 课件出示: 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化学家,“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之一,并据此预言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他还是近代溶液学说的先驱。 师:你想了解他的故事吗?下面就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听一听有关门捷列夫的故事吧。 1867年,担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的门捷列夫为了系统地讲好无机化学课程,着手著述一本普通化学教科书《化学原理》。在著书过程中,他遇到一个难题,即如何用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组织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 课件出示 元素自身具有的各种属性,使得研究者在处理元素之间的关系时,需要善于比较和发现规律。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又经过几次并不满意的尝试之后,他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对元素进行系统的分类。他准备了许多类似扑克牌一样的卡片,将63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别写在卡片上。 师:阅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原始信息需要筛选,甄别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 课件出示 门捷列夫用不同的方法去摆放那些卡片,来进行元素分类的试验,试图找到元素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这种排列组合的工作,非常考验耐心。冬去春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门捷列夫又旁若无人地摆弄起“扑克牌”来了,摆着,摆着,他像触电似的站了起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有规律地逐渐变化着。当接连不上时,他判断该位置的元素应该是还未被发现,就在相应位置预留一张空牌。他一共预言了11种未发现的元素,加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整副牌就达到了74张。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它就像一幅地图,在这个表里,所有化学元素都一目了然。 师:你能总结一下门捷列夫是如何做的吗?他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发现信息间的关联和趋势是信息处理的关键。 课件出示 在当时,包括门捷列夫的老师在内的一些欧洲科学家都不认可他的发现,甚至还有人嘲笑他。但是门捷列夫相信自己是对的。后来,他预留位置的11种元素陆续被发现,科学事实证明了他的元素周期表是正确的。 课件出示元素周期表 师:就这样,元素周期表问世了。你们觉得门捷列夫贡献大吗? 师问:门捷列夫的故事我们阅读完了,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问题一:门捷列夫是怎样处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信息的? 问题二:从《“扑克牌”里的秘密》的故事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小组讨论,举手回答 师小结:说得非常好,那你从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生举手回答 师小结:说得非常好,所以处理信息的重要性。那科学家们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 课件出示 科学家们提出猜想假设,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并作出预测,再通过实验检验预测的正确性。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证明作为预测前提的假设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师问:那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这个过程,把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的过程,总结一下呢? 课件出示 1、提出猜想假设: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存在合乎逻辑的排列方式。 2、收集数据信息:将各种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制成卡片。 3、检验猜想: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按原子量的增大而有规律地逐渐变化。 4、得出结论:元素存在合乎逻辑的排列方式,并排成了元素周期表的雏形。学生活动1 生回顾本学期所学内容,举手回答 生1:我在第一单元认识了细胞和微生物,知道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生2:通过第二单元我知道了各种天气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明白了水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生3:第三单元“浩瀚的宇宙”我印象最深,同时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绩。 生4:第四单元让我明白了人、动物和植物的遗传和变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5:第五单元的学习,让我初步认识到了工程和系统的关系,明白了工程要反复评估改进,不断完善,才能达成最终的工程要求。 …… 根据图片和讲解,了解元素的由来。 认识门捷列夫 通过图片和老师的讲解,了解门捷列夫和元素的故事。 感受元素周期表 小组讨论,举手回答 生1:门捷列夫把63中元素的信息做成扑克牌一样的卡片,试着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摆放它们,发现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有规律地逐渐变化着。他一共预言了11种未发现的元素,加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整副牌就达到了74张。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生2:适当的处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找到食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阅读门捷列夫的故事,感受题目的含义“扑克牌”里的秘密,从而了解元素周期表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是怎么整理出来的,了解处理信息的重要性,了解科学家处理信息的过程。环节二:回顾反思和活动教师活动2 1、回顾反思 师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处理信息的重要性,那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处理信息时使用了哪些方法?得到了哪些结论?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师:还有吗? 生举手回答 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师小结:看来大家对前面的学习都有收获。所以只有收集信息并识别有价值的信息,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发现信息间的关联和趋势,才能形成个人的观点并得出结论。 2.活动 师:在科学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通过推理从获取的数据信息中得出结论,将这一思维过程用图画的形式整理出来,就是推论图。推论图可以直观地展现思维过程。那请同学们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选一课,制作一个自己的推论图。 生举手回答 师:看来大家对推论图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以“杠杆的秘密”为例 课件出示表格 师问:我们在生活中哪里会用到杠杆的原理。 生举手回答 课件出示 师小结: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省力;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费力。学生活动2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1:在“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什么医生怒有关”的研究中,我们先提出了猜想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收集了数据信息,在整理分析后,得出“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与下滑点高度有关”。提出“下滑点高度越高,在地面滑行的距离越远”的结论。我们的结论和猜想假设是一致的。 生2: 在进行“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探究时,我们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假设→实验收集数据信息→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 生3:我们还用这个方法研究了馒头发霉的条件…… 生4:我做的是光的传播 生5:我做的是追根溯源 生6:我做的是杠杆的秘密 …… 生举手回答 生1:跷跷板。要翘起更重的伙伴,我到支点的距离就要更远。 生2:用筷子夹食物时,手指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食物到支点的距离。 生3:撬动石头时,为了省力,动力点到支点距离更大。 生4:钓鱼的时候,需要用较大的力气钓起远端上钩的鱼儿。 生:我们可以把大家的推论图都汇集起来,做成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科学推论图集。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本册书知识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明白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是得出结论的关键。通过制作知识点的推论图,使学生明白推论图的好处是可以直观地展现思维过程。
7.板书设计 “扑克牌”里的秘密 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 收集信息、识别有价值的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得出结论 推论图——直观地展现思维过程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在科学学习中,选一课或一个单元,制作自己的推论图,分享给同桌或是小组成员。 练习设计 选一选 1、下列有关门捷列夫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 A.他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之一 B.他是近代溶液学说的先驱 C.他提出了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而变的“螺旋图” 2、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1829年化学教授德贝莱纳根据元素性质的相似性,提出了“三素组”学说 B.1862年纽兰兹把自己的发现称为“八音律”。 C.1867年门捷列夫着手著述了一本普通化学教科书《化学原理》 填一填 1、中国古代哲学家用( )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古希腊一些哲学家则认为( )四种元素构成了万物。 2、1867年,担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的( )为了系统地讲好无机化学课程,着手著述了一本普通化学教科书( )。 3、在科学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通过( )从获取的数据信息中得出结论,将这一思维过程用( )的形式整理出来,就是( ),可以直观地展现( )。 断一断 1、门捷列夫,英国化学家,“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之一。 ( ) 2、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信息,发现信息间的关联和趋势,是信息处理的关键。 ( ) 3、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 4、门捷列夫一共语言了11种未发现的元素,加上已经发现的,整副牌达到了74张。 ( ) 5、科学家们提出猜想假设,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并作出预测,无需实验就可以证明假设是否正确。 ( ) 答案: 选一选:C B 填一填:1、五行理论 水、土、火、气 门捷列夫 《化学原理》 推理 图画 推论图 思维过程 断一断:1、× 2、√ 3、√ 4、√ 5、×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通过科学家的探究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进行信息处理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也明白了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持之以恒的科学品质。接着,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自己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而制作科学推论图并进行展示交流,以此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能力和基于证据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可见,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