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同步练习(含解析,共4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19)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同步练习(含解析,共4份)

资源简介

限时练5 减数分裂
(时间:30分钟 分值:60分)
选择题:第1~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及精子的形成过程
1.(2024·黑龙江大庆高一下期中)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两条同源染色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来自父方或都来自母方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大小一定是相同的
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2.(2024·陕西榆林高一下期中)如图表示染色体的片段交换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和a′属于同源染色体
一个四分体含有2个DNA分子
发生该过程的前提是同源染色体配对
该过程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3.(2024·广东肇庆高一质检)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减数分裂Ⅰ时,着丝粒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减数分裂Ⅰ时,着丝粒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减数分裂Ⅱ时,着丝粒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减数分裂Ⅱ时,着丝粒不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4.(2024·河南名校联考)精细胞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过程①是原始生殖细胞的增殖过程,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
过程①②中均会形成姐妹染色单体
过程③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着丝粒排列在细胞板两侧
过程①④中均有着丝粒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的过程
知识点2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5.(2024·山东青岛高一下月考)下图表示某种动物不同个体的某些细胞分裂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中的细胞内都含有4条染色体
雌性动物体内可出现甲、乙、丁细胞
甲、丙细胞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图中的各细胞内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相同
6.(2024·江苏南京高一调研)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精细胞要经过复杂的变形才能成为精子
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都是均等分裂的
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会形成1个卵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同
7.(2024·河北衡水金卷)如图表示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正在分裂的两个细胞,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甲细胞所处时期的染色体数目较上一时期的加倍
甲、乙两细胞都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甲、乙两细胞所处时期的染色体数目都与该生物体细胞的相同
乙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8.(2024·湖南师大附中质检)下列有关哺乳动物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在分裂后期细胞质的分裂都是均等的
都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着丝粒分裂
染色体都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加倍后再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
精原细胞、卵原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
9.(2024·辽宁大连双基测试)哺乳动物精子形成的过程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Ⅱ结束时
精细胞到精子的过程是精子形成中特有的变形过程
减数分裂Ⅰ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互换
减数分裂Ⅱ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有丝分裂相似
10.(2024·江苏扬州期中)下图①~④表示人类精子产生过程中染色体的部分行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①所示现象发生在四分体时期
图②的下一时期可能会发生图④所示的变化
图④所示行为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
发生图③所示行为的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11.(2024·湖北武汉高一下月考)某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极体的2倍
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所处时期为减数分裂Ⅰ前期
b和h同时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
该细胞中含有2个四分体
【综合提升】
12.(2024·江苏常州高一检测)如图为精细胞形成过程中几个时期的细胞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精细胞形成过程的顺序为甲→丙→乙→丁
图甲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
图丙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
13.(2024·福建宁德高一下期中)下列有关人体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精子的形成需要经过变形,而卵细胞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变形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均发生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
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数量不同
14.(10分)(2024·广东深圳高一期中)如图中的A表示某雄性动物的体细胞,B、C分别表示处于不同分裂状态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图中数字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它们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C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它含有同源染色体________对。
(3)(4分)在上面方框中绘出D→F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行为的简图,请注意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15.(11分)(2024·南阳一中高一期中)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该过程发生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图2中_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_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DE段。
(3)(5分)图2中乙细胞含有_______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该细胞处于________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限时练5 减数分裂
1.D [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来自父方,另一条染色体来自母方,B错误;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大小不一定相同,如X和Y染色体,C错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D正确。]
2.C [a和a′属于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一个四分体含有4个DNA分子,B错误;图示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互换,其前提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C正确,D错误。]
3.B [减数分裂Ⅰ时,同源染色体配对,着丝粒不分裂,A错误,B正确;减数分裂Ⅱ时,着丝粒分裂,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D错误。]
4.C [分析图示可知,过程①是原始生殖细胞的增殖过程,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A正确;②表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与①中有丝分裂前的间期一样,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形成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过程③中,形成四分体后,着丝粒会排列在赤道板两侧,C错误;①有丝分裂和④减数分裂Ⅱ过程中均有着丝粒分裂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的过程,D正确。]
5.D [题图中的细胞内都含有4条染色体,A正确;甲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表示减数分裂Ⅰ后期,乙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甲、乙是雌性动物细胞;丙细胞细胞质均等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表示减数分裂Ⅰ后期,是雄性动物细胞;丁细胞细胞质均等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可以是雄性动物的次级精母细胞或雌性动物的极体,B正确;甲、丙细胞都表示减数分裂Ⅰ后期,即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及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题图中的各细胞内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不都相同,甲、丙细胞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分别为8和4,乙、丁细胞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均为4,D错误。]
6.D [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要经过复杂的变形才能成为精子,A正确;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无论是减数分裂Ⅰ后期还是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都是均等分裂的,B正确;1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会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C正确;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如都是减数分裂Ⅰ前期进行联会,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等,D错误。]
7.C [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甲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其为初级卵母细胞;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其为次级卵母细胞,B、D错误;甲细胞所处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与上一时期(减数分裂Ⅰ中期)的相同,A错误;甲、乙两细胞所处时期的染色体数目都与该生物体细胞的相同,C正确。]
8.B [精子形成过程中,两次分裂都是均等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存在两次不均等的分裂,A错误;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分裂Ⅰ后期)和染色体着丝粒的分裂(减数分裂Ⅱ后期),B正确;染色体只在减数分裂Ⅱ后期因着丝粒分裂而加倍,之后再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而在减数分裂Ⅰ后期,染色体数目不变,C错误;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精细胞和卵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D错误。]
9.A [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结束时,A错误;精细胞到精子的过程是精子形成中特有的变形过程,卵细胞的形成不存在该过程,B正确;减数分裂Ⅱ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有丝分裂相似,如中期都是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都是着丝粒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等,D正确。]
10.C [图①中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四分体时期,A正确;图②中着丝粒两侧都有纺锤丝相连,下一时期发生着丝粒分裂,即图④所示的变化,B正确;图③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其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C错误;图③为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图示行为的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D正确。]
11.A [根据图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可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的前期,为初级卵母细胞,其中染色体数为4,核DNA分子数为8,第一极体的染色体数为2,核DNA分子数为4,第二极体的染色体数为2,核DNA分子数为2,A错误,B正确;b和h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它们经减数分裂进入卵细胞的概率均为,因此b和h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C正确;由题图可知,该细胞中含有2个四分体,D正确。]
12.B [分析题图可知,甲细胞为精原细胞,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丙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前期),丁细胞为精细胞,故精细胞形成过程的顺序为甲→丙→乙→丁,A正确;图甲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B错误;图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2个DNA分子,此时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C正确;1个四分体是由1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的,因此图丙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D正确。]
13.C [精子的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均等分裂,C错误;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得到四个精细胞,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得到一个卵细胞,D正确。]
14.(1)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Ⅰ 减数分裂Ⅱ
(2)次级精母细胞 0
(3)如图所示
解析 图A表示某雄性动物的体细胞;图B中含有8条染色体,含有同源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因此①表示有丝分裂;图C中含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但是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因此②表示减数分裂Ⅰ,③表示减数分裂Ⅱ。C和D是由A经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所以C、D中含有的染色体应该是“互补”的关系。
15.(1)DNA复制 细胞分裂前的间 着丝粒分裂 (2)乙、丙 甲
(3)8 1∶2 减数分裂Ⅰ后 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解析 (1)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一个变成两个,原因是DNA的复制;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两个变成一个,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2)凡是具有染色单体的细胞,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两个DNA分子,即图2中的乙、丙,对应图1中的BC段。图2中甲细胞着丝粒分裂,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对应图1中的DE段。(3)图2中乙细胞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或染色单体数都是染色体数目的二倍。限时练6 受精作用
(时间:30分钟 分值:60分)
选择题:第1~10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
1.(2024·四川绵阳高一期中)下列有关“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选取蝗虫作实验材料,是因为蝗虫染色体数目相对较少,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
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动态过程
用显微镜观察到蝗虫减数分裂Ⅰ与减数分裂Ⅱ中期染色体数目及排列在赤道板的方式均不同
观察到某些细胞有染色体联会现象,这些细胞是雄性蝗虫的初级精母细胞
2.(2024·江苏南通质检)如图为水稻(2n=24)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选取不同发育程度的幼嫩花药制片,利于观察到不同时期的图像
图①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都具有12个四分体
图③所示细胞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图④的每个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数目均为图①细胞的一半
知识点2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3.(2024·山西运城高一下期末考试)某兴趣小组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时,选用了4个黄色(2短、2长)和4个红色(2短、2长)的扭扭棒。下列有关模拟操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用这些扭扭棒可以模拟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
将2个短的黄色扭扭棒扭在一起,可模拟1条已经复制的染色体
模拟减数分裂Ⅱ后期时,细胞一极的扭扭棒条数要与细胞另一极的相同
模拟减数分裂Ⅰ中期时,成对的扭扭棒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同侧的颜色一定不同
4.(2024·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模拟)A/a、B/b、C/c三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Cc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基因型为Bc、AaBc、AbC、abC的4个精子,下列有关分析不成立的是(  )
A与a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
B与b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
减数分裂Ⅰ时,C与c基因所在染色体分离正常
减数分裂Ⅱ时,A与a基因所在染色体分离异常
5.(2024·开封高中高一调研)下列叙述属于形成配子多样性原因的一组是(  )
①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 ②同源染色体联会 ③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④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①② ③④ ①④ ②③
知识点3 受精作用
6.(2024·四川绵阳高二下期末)如图是某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受精卵→新个体
新个体细胞中,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精子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时,卵细胞的细胞膜将会发生复杂的变化
人类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可能含有0或1条Y染色体
7.(2024·福建宁德高一期中)马和驴的体细胞中分别有32对和31对染色体,骡是马和驴杂交产生的后代,而骡却不能繁殖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骡是马和驴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骡的体细胞中含有63条染色体
马和驴杂交产生的受精卵经过正常的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发育成骡
骡的睾丸或卵巢中的原始生殖细胞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无法联会,无法形成配子
骡的睾丸或卵巢中的原始生殖细胞由于染色体来源不同而不能增殖
【综合提升】
8.(2024·广东茂名调研)某种有性生殖生物体细胞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该生物产生的卵细胞中染色体组合一般是相同的
该生物经减数分裂,1个卵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种类为2种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9.(2024·江西南昌高一质检)如图是某种生物的精细胞,根据细胞内染色体的类型(灰色来自父方、白色来自母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可以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是A和E、C和D
这6个精细胞至少来自2个精原细胞;至少来自4个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A的一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精细胞E、F和A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10.(2024·哈师大附中高一质检)如图是某高等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细胞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如果该细胞分裂时3和4不分离,则产生的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异常
若在复制时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则该细胞一定能产生4种类型的精细胞
若染色体1和2发生部分片段互换,则减数分裂无法正常进行
如果染色体1的一个染色单体发生改变,则该细胞产生的精细胞有一半出现异常
11.(10分)(2024·江苏苏州高一检测)如图是玉米(2n=20)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①~⑤代表不同的细胞。观察各图像中的染色体行为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图中④细胞处于________(填细胞分裂时期)。
(2)(2分)玉米的细胞中有10对同源染色体,那么在不发生染色体互换的情况下,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花粉粒有________种染色体组成。
(3)(2分)如果①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了同一极,那么形成的4个花粉粒中有________个是正常的。
(4)(2分)实验中,用显微镜观察一个花粉母细胞,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减数分裂的连续变化过程。
(5)(2分)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染色体,两种颜色分别代表来自________。
12.(10分)(2024·河南名校联考)图一为果蝇繁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图二为某异常果蝇染色体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AB段,细胞中________________之间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的________________之间常发生相应片段的互换。
(2)(3分)DE段染色体最主要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F段对应减数分裂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
(3)(2分)经过阶段Ⅰ、Ⅱ、Ⅲ最终产生的受精卵染色体数目与亲代一致,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产生的受精卵具有遗传的多样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若图二个体的形成是图一中的阶段Ⅱ异常导致的,则具体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时练6 受精作用
1.B [制作装片时,细胞已死亡,不能观察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动态过程,B错误;蝗虫减数分裂Ⅱ中期染色体数较减数分裂Ⅰ中期减半,且排列方式不太相同,减数分裂Ⅰ中期,同源染色体两两相互配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而减数分裂Ⅱ中期,每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C正确;染色体联会现象发生在减数分裂Ⅰ,此时的细胞应为初级精母细胞,D正确。]
2.A [图①细胞表示减数分裂Ⅰ中期,图②细胞表示减数分裂Ⅰ后期,图①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但图②细胞没有四分体存在,B错误;图③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中期,它的下一个时期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错误;图④细胞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图①细胞相同,核DNA数目为图①细胞的一半,D错误。]
3.D [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大小一般相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用4个黄色(2短、2长)和4个红色(2短、2长)的扭扭棒,可以模拟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A正确;2个短的黄色扭扭棒,大小相同,颜色一样,可代表复制后的姐妹染色单体,扭在一起可模拟1条已经复制的染色体,B正确;模拟减数分裂Ⅱ后期时,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因而细胞一极的染色体数目要与细胞另一极的相同,C正确;减数分裂Ⅰ中期时,成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同侧的染色体来源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赤道板同侧的扭扭棒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D错误。]
4.B [基因型为AaBbCc的一个精原细胞在未发生互换的情况下,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四个精细胞,若考虑互换,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四个精细胞。从Bc、AaBc、AbC、abC这4个精子的基因型来看,A与a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且在减数分裂Ⅱ过程中A与a基因所在染色体分离异常,其他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正常进行了减数分裂,B符合题意。]
5.C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和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这不属于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而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以及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
6.C [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是由卵细胞提供的,故新个体细胞中,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卵细胞,A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B错误;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时,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进入,C正确;人类的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前期和中期时,含有0或1条Y染色体,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和末期时,含有0或2条Y染色体,D错误。]
7.D [马和驴的体细胞中分别有32对和31对染色体,因此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分别为32条和31条,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的骡的体细胞中含有63条染色体,A正确;骡由马和驴杂交产生的受精卵经过正常的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发育而来,因此其体细胞和原始生殖细胞均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而实现增殖,B正确,D错误;骡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63条,骡的睾丸或卵巢中的原始生殖细胞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无法联会,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无法形成配子,C正确。]
8.D [该生物产生的卵细胞中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一般是不同的,A错误;该生物经减数分裂,1个卵原细胞产生1个卵细胞,配子种类是1种,B错误;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C错误,D正确。]
9.D [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时会发生着丝粒的分裂,分裂后形成的染色体的颜色组合完全相同(未发生染色体互换)或少部分不同(发生染色体互换),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细胞是A和E以及C和D,A正确,D错误;根据题图可知,这6个精细胞至少来自2个精原细胞(A、E、F来自一个精原细胞,B、C、D来自一个精原细胞),至少来自4个次级精母细胞(A和E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C和D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B和F分别来自两个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精细胞A中灰色的染色体上含有一小段白色片段,说明形成其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了染色体互换,C正确。]
10.A [3和4属于同源染色体,如果细胞分裂时3和4不分离,则产生的两种类型的精细胞中,一种细胞中多一条染色体,另一种细胞中少一条染色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均异常,A正确;若在复制时没有发生任何差错,且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互换,则该细胞会产生2种类型的精细胞,B错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互换不影响减数分裂的进行,C错误;如果染色体1的一个染色单体发生改变,则该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中有1/4会出现异常,D错误。]
11.(1)减数分裂Ⅱ后期 (2)210 (3)0 (4)不能 (5)父方和母方
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④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2)玉米的细胞中有10对同源染色体,那么在不发生染色体互换的情况下,只考虑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花粉粒有210种染色体组成。(3)①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如果①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了同一极,那么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均异常,进而形成的4个花粉粒中有0个是正常的。(4)实验中,用显微镜观察一个花粉母细胞,不能看到减数分裂的连续变化过程,因为制片时细胞已死亡。(5)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中,用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制作染色体,两种颜色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
12.(1)同源染色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
(2)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减数分裂Ⅱ后期和末期
(3)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恢复至体细胞中的数目 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且受精过程中精卵结合具有随机性
(4)雌蝇减数分裂Ⅱ后期,X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形成的两条X染色体未移向细胞两极,而进入同一卵细胞中
解析 (1)由图一可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AB段染色体数目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为2n,但到B点马上减半,说明阶段Ⅰ是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分裂Ⅰ,AB段,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这个过程中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相应片段的互换。(2)DE段属于减数分裂Ⅱ后期,此时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EF段是减数分裂Ⅱ后期和末期。(3)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恢复至体细胞中的数目,所以最后产生的受精卵染色体数目与亲代一致。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且受精过程中精卵结合具有随机性,从而导致受精卵具有遗传的多样性。(4)阶段Ⅱ是减数分裂Ⅱ,雌蝇减数分裂Ⅱ后期,X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形成的两条X染色体未移向细胞两极,而进入同一卵细胞中,所以会产生图二这种具有2条X染色体,1条Y染色体的情况。限时练7 基因在染色体上
(时间:30分钟 分值:60分)
选择题:第1~11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萨顿的假说
1.(2024·广东惠州高一质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萨顿发现了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萨顿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萨顿的假说的提出并没有科学的实验依据作为支撑
2.(2024·襄阳四中高一期中)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萨顿发现,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其生殖细胞中的两倍
萨顿通过观察后,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假说
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实验可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实验证据
摩尔根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知识点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2024·河南郑州高一期末)果蝇的红眼、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图为果蝇杂交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果蝇眼睛颜色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用白眼雌性与红眼雄性果蝇杂交,通过眼睛的颜色可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
4.(2024·广西钦州一中高二上期中)已知果蝇中基因B和b分别决定灰身和黑身,基因W和w分别决定红眼和白眼。如图表示某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和部分基因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
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摩尔根等人选择果蝇作为实验材料,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该果蝇与多只灰身雄果蝇杂交,则子代灰身∶黑身=3∶1
5.(2024·河北唐山高一质检)摩尔根从野生果蝇培养瓶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性个体。他将白眼♂与红眼♀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再让F1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性别比为1∶1,红眼占3/4,但所有雌性全为红眼,白眼只限于雄性。下列关于摩尔根上述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上述现象出现的假说之一是控制眼色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上述实验完整地体现了假说—演绎法,并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若控制白眼的基因同时位于X与Y染色体上,F2白眼只为雄性
上述实验能够说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知识点3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6.(2024·四川宜宾高一期末)下列有关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摩尔根证明了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萨顿利用演绎—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染色体和基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很多基因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7.(2024·焦作一中高一检测)如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果蝇细胞内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目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黄身基因与白眼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细胞内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8.(2024·河南信阳高一下期中统考)下列关于科学家在遗传学中贡献的叙述,错误的是(  )
孟德尔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提出了分离定律及自由组合定律
约翰逊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萨顿根据果蝇的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摩尔根用果蝇做实验,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9.(2024·河北衡水金卷)下图表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中染色体上的横线表示基因的位置),图示不能说明(  )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综合提升】
10.(2024·安徽黄山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一下月考)现有①~④四个纯种果蝇品系,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所示。
品系 ① ② ③ ④
隐性性状 无 残翅 黑身 紫红眼
相应染色体 Ⅱ、Ⅲ Ⅱ Ⅱ Ⅲ
若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交配的品系组合为(  )
①×② ①×④
②×③ ②×④
11.(2024·广东汕尾市调研)摩尔根在野生型果蝇与白眼突变体果蝇的杂交实验中,最早能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最关键实验结果是(  )
白眼突变体果蝇与野生型果蝇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且雌、雄果蝇的数量比为1∶1
F1雌性果蝇与白眼雄性果蝇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白眼果蝇的数量比为1∶1
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是雄性
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果蝇杂交,后代白眼全部为雄性,红眼全部为雌性
12.(15分)(2024·东北育才中学高一质检)近百年来,果蝇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科学家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实验研究材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2分)果蝇的体细胞中________(填字母)是常染色体。
(3)(10分)已知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下表所示的子代类型和比例。
性状类型 灰身、直毛 灰身、分叉毛 黑身、直毛 黑身、分叉毛
雌蝇 3/4 0 1/4 0
雄蝇 3/8 3/8 1/8 1/8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________上;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________上。
②亲代果蝇的表型为________、________。
③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④子代表型为灰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
⑤子代雄蝇中,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身直毛的基因型为________。
13.(12分)(2024·广西南宁高一期末)果蝇是遗传学中经常使用的实验材料,其体色和眼色是两对相对性状。灰体B和黑檀体b位于Ⅱ号染色体上,红眼R和白眼r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灰体雌果蝇与一只白眼灰体雄果蝇交配,F1雄果蝇中,约有1/8为白眼黑檀体,请根据该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4分)摩尔根通过运用____________(科学方法)法,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果蝇的体色和眼色遗传符合孟德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2)(4分)亲本中的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F1雌果蝇中白眼灰体的概率为________。
(3)(4分)F2中白眼黑檀体雄果蝇产生配子时,形成的精细胞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
限时练7 基因在染色体上
1.C [摩尔根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C错误。]
2.B [萨顿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即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其生殖细胞的两倍,A正确;萨顿通过观察,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绘制出了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错误;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了重要证据,并且证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C、D正确。]
3.C [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的杂交实验,子一代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A正确;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白眼全为雄性,性状与性别相联系,说明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红眼∶白眼=3∶1,说明果蝇眼睛颜色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C错误;若用A/a表示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则白眼雌性(XaXa)与红眼雄性(XAY)杂交,子代雌性(XAXa)都为红眼,雄性(XaY)都为白眼,故可通过眼睛的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正确。]
4.D [由题图分析可知,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摩尔根用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C正确;由于灰身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有两种(BB、Bb),若该果蝇(Bb)与多只灰身雄果蝇杂交,子代灰身∶黑身可能不是3∶1,D错误。]
5.B [根据题述现象,摩尔根提出控制眼色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题述实验只体现了假说—演绎法中的部分内容,没有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若控制白眼的基因同时位于X与Y染色体上,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为A、a,那么亲本白眼♂(基因型为XaYa)与红眼♀(基因型为XAXA)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基因型有XAXa、XAYa),再让F1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基因型有XAXA、XAXa、XAYa、XaYa,F2白眼只为雄性,C正确;F2中白眼只限于雄性,说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D正确。]
6.B [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摩尔根利用演绎—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在真核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很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D正确。]
7.D [果蝇细胞核内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细胞质内的基因位于线粒体DNA中,D错误。]
8.C [孟德尔用豌豆做杂交实验,分别根据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B正确;萨顿用蝗虫细胞做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摩尔根依据果蝇杂交子代的眼色与性别的关系,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正确。]
9.A [该图表示了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情况,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但不能说明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A符合题意。]
10.D [由题意可知,品系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品系②个体只有控制残翅的基因是隐性纯合的,品系④个体只有控制紫红眼的基因是隐性纯合的,所以①×②、①×④的子代均只有一对基因杂合,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B错误;品系②和③分别含有残翅和黑身的隐性纯合基因,但是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都位于Ⅱ号染色体上,故②×③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品系②和④分别含有残翅和紫红眼的隐性纯合基因,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Ⅱ、Ⅲ号染色体上,②×④的后代这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可用于验证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11.C [白眼突变体果蝇与野生型果蝇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眼,且雌、雄果蝇的数量比为1∶1,只能说明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不能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F1雌性果蝇与白眼雄性果蝇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白眼果蝇的数量比为1∶1,这属于测交类型,仍不能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这一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故判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果蝇杂交,后代白眼全部为雄性,红眼全部为雌性,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是最早能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D错误。]
12.(1)培养周期短,容易饲养,成本低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某些相对性状区分明显
(2)Ⅱ、Ⅲ、Ⅳ
(3)①常染色体 X染色体 ②♀灰身直毛 ♂灰身直毛
③BbXFXf BbXFY ④1∶5
⑤BBXfY BbXfY bbXFY
解析 (1)果蝇作为遗传实验研究材料的优点有很多,如取材方便、容易饲养、成本低、培养周期短、繁殖快、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具有一些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产生的后代数量较多,使统计更准确等。(2)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有6条,性染色体有2条。(3)由表中数据可知,杂交后代中灰身∶黑身=3∶1且雌雄比例相当,所以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为显性性状。杂交后代的雄性个体中直毛∶分叉毛=1∶1,而雌性个体全为直毛,所以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直毛为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型为BbXFXf和BbXFY,表型为灰身直毛♀和灰身直毛♂。子代雌果蝇中灰身直毛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XFXF、BbXFXF、BBXFXf、BbXFXf,其中只有BBXFXF是纯合子,其余均为杂合子,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5。子代雄果蝇中,灰身分叉毛的基因型为BBXfY、BbXfY,黑身直毛的基因型为bbXFY。
13.(1)假说—演绎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2)BbXRXr 3/8 (3)bXr或bY
解析 (1)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灰体B和黑檀体b位于Ⅱ号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红眼R和白眼r位于X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果蝇的体色和眼色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一只红眼灰体雌果蝇与一只白眼灰体雄果蝇交配,F1雄果蝇中,约有1/4×1/2=1/8为白眼黑檀体(bbXrY),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红眼灰体雌果蝇)、BbXrY(白眼灰体雄果蝇);F1雌果蝇中白眼灰体(B_XrXr)的概率为3/4×1/2=3/8。(3)F2中白眼黑檀体雄果蝇(bbXrY)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故形成的精细胞的基因组成是bXr或bY。限时练8 伴性遗传
(时间:30分钟 分值:60分)
选择题:第1~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伴性遗传与人类红绿色盲
1.(2024·广州二中高一质检)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体细胞中不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2.(2024·漯河高中高一月考)下列有关伴性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
雌果蝇的X染色体只能传递给子代雌果蝇
红绿色盲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群体
男性的红绿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其祖父或祖母
女性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其儿子也患该病
3.(2024·哈师大附中调研)如图是一个血友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系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患者7的致病基因来自(  )
1 4 1和3 1和4
知识点2 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其他伴性遗传病
4.(2024·陕西汉中高一下期末联考)如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这种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子女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该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5.(2024·武汉二中高一调研)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决定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患者的正常子女也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
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女性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
男性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女儿和儿子的患病概率都是1/2
知识点3 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6.(2024·福建厦门高一下月考)自然状态下,鸡有时会发生性反转(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如母鸡逐渐变为公鸡。已知鸡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母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W,公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Z(性染色体组成为WW的个体不能成活)。如果性反转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并产生后代,后代中母鸡与公鸡的比例是(  )
1∶0 1∶1 2∶1 3∶1
7.(2024·河北石家庄高一下期中)鸽子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腹部羽毛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将纯合白色雌鸽与纯合灰色雄鸽交配,F1中雌鸽均为灰色,雄鸽均为白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灰色对白色为显性
亲本基因型分别是ZaW、ZAZA
基因A在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F1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灰色雌鸽所占的比例为
8.(2024·江西临川一中质检)研究人员在小鼠群体中筛选到一种脊柱弯曲的突变体,均表现为雌性,且发现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将任意一只脊柱弯曲的雌鼠与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表型及所占比例均为1/3脊柱弯曲雌鼠、1/3脊柱正常雌鼠和1/3脊柱正常雄鼠。以下推测错误的是(  )
脊柱弯曲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纯合致死
脊柱弯曲的雌鼠均为杂合子
F1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脊柱弯曲个体占1/3
【综合提升】
9.(2024·天津高一检测)下列关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母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应选择生男孩
父亲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应选择生男孩
若想从果蝇眼睛颜色上直接区分子代的性别,可以选择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
若判断果蝇红眼和白眼的显隐性关系,选择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可能无法判断
10.(2024·山东菏泽高一质检)如图表示果蝇的性染色体简图,Ⅰ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Ⅲ是非同源区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若A、a基因位于Ⅰ区段,则种群中相关的基因型有7种
若A、a基因位于Ⅰ区段,它们控制的是不同种类的性状
雄果蝇减数分裂中性染色体的互换发生在Ⅱ区段
若等位基因位于Ⅰ区段,则性状表现与性别无关联
11.(2024·兰州一中高一期中)萤火虫(二倍体,XY型)的体色有红色、黄色、棕色三种,受常染色体上的基因E/e、X染色体上的基因F/f控制。已知含有F基因的个体体色均为红色,含E但不含F的个体均为黄色,其余情况体色均为棕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红色萤火虫的基因型种类数为9种
EeXFXf×EeXFY的杂交后代雄性个体中黄色所占比例为
EeXFXf×EeXfY的杂交后代中棕色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萤火虫的体色遗传可说明一对相对性状可以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
12.(2024·山西师大附中高一期中)人类红绿色盲和血友病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Ⅱ9既患血友病又患红绿色盲。若不考虑突变和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Ⅱ5和Ⅱ7的致病基因都来自Ⅰ2
Ⅰ 4同时携带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
如果Ⅲ10为女孩,则同时患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概率为0
控制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3.(2024·湖南长沙一中高一质检)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由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决定;非芦花鸡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决定。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非芦花公鸡和非芦花母鸡杂交,后代全部为非芦花鸡
芦花公鸡和芦花母鸡杂交,后代若出现非芦花鸡,则一定为母鸡
芦花公鸡和非芦花母鸡杂交,后代的雌雄个体均可能出现芦花鸡
非芦花公鸡和芦花母鸡杂交,后代公鸡全为非芦花鸡,母鸡全为芦花鸡
14.(11分)(2024·广东广州高一下期中)在一个远离大陆且交通不便的海岛上,不患甲种遗传病的居民中有66%的人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a)致病基因携带者。岛上某家族系谱中,除患甲病外,还患有乙病(基因为B、b),两种病中有一种为血友病,请据图回答问题:
(1)(3分)________病为血友病,另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________染色体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遗传病。
(2)(2分)Ⅲ-4在形成配子时,在相关的基因传递中,遵循的遗传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4的基因型为________。
(4)(2分)若Ⅲ-2与该岛一个表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则其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
(5)(2分)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若Ⅲ-2与Ⅲ-4婚配,生育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若Ⅲ-2和Ⅲ-4婚配生了一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
15.(10分)(2024·湖南衡阳三中高一下期中)某多年生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板叶与花叶、腋花与顶花分别由基因B/b、R/r控制,其中只有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存在某种配子致死现象(不考虑突变和染色体互换)。两株板叶腋花雌雄植株交配,得到的F1表型及数目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型 板叶腋花 板叶顶花 花叶腋花 花叶顶花
雌性植株/株 241 0 80 0
雄性植株/株 41 39 40 39
(1)(1分)上述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X染色体上的是________(填“B/b”或“R/r”)基因。
(2)(2分)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亲本产生的致死配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2分)F1中板叶腋花雌雄植株随机交配,子代中纯合板叶腋花雌性植株占________。
(4)(5分)现有各种不同表型的该种植物可供选择,请你利用这些植株设计测交实验,验证亲本产生的致死配子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时练8 伴性遗传
1.C [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Y染色体,由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A错误;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B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伴随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C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内都有性染色体,所以体细胞中含有性染色体上的基因,D错误。]
2.B [雌果蝇的X染色体可能传递给子代雌果蝇,也可能传递给子代雄果蝇,A错误;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群体,B正确;男性的红绿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母亲的红绿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外祖母,也可能来自外祖父,C错误;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其基因型可能为纯合的,也可能为杂合的,故其儿子可能患该病,也可能不患该病,D错误。]
3.C [用h表示致病基因,则7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hXh,两个致病基因分别来自5号和6号,5号的基因型为XHXh,6号的基因型为XhY;1号和2号表型正常,5号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1号;6号的X染色体来自3号,故6号的致病基因来自3号。]
4.D [题图所示的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因此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可能相同,A错误;若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则母亲不一定是纯合子;若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子女一定是纯合子,B错误;该病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子女中的两个致病基因有一个来自父亲,C错误;女性患者(4号个体)的父亲正常,因此该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正确。]
5.B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正常个体不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A错误;该病患者至少有1条X染色体上携带该致病基因,而该X染色体必然由双亲之一遗传而来,所以患者双亲中必有一方是患者;因为女性有2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1条,所以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B正确;若女性患者是杂合子,与正常男子结婚,后代中儿子和女儿患病的概率都是1/2;若女性患者是纯合子,与正常男子结婚,后代中儿子和女儿都患病,C错误;男性患者遗传给女儿的是X染色体,遗传给儿子的是Y染色体,所以其后代中,女儿均患病,儿子都正常,D错误。]
6.C [性反转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仍为ZW,性反转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即为ZW×ZW,后代性染色体组成及比例为ZZ∶ZW∶WW=1∶2∶1,其中WW的个体不能成活,所以后代中母鸡与公鸡的比例是2∶1,C正确。]
7.D [根据“纯合白色雌鸽与纯合灰色雄鸽交配,F1中雌鸽均为灰色,雄鸽均为白色”可知,控制鸽子腹部羽毛颜色的基因A、a位于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且白色为显性性状,A、C错误;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ZAW×ZaZa,B错误;F1的基因型为ZaW、ZAZa,F1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灰色雌鸽(ZaW)所占的比例为×=,D正确。]
8.D [由题意可知,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任意一只脊柱弯曲的雌鼠与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杂交,所得后代的表型及比例均为脊柱弯曲雌鼠∶脊柱正常雌鼠∶脊柱正常雄鼠=1∶1∶1,说明脊柱弯曲的雌鼠为杂合子,脊柱弯曲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A、C正确;假设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用B来表示,由题可知,脊柱弯曲雌鼠的基因型为XBXb,与野生型雄鼠(XbY)杂交,F1中雌鼠的基因型为XBXb、XbXb,雄鼠的基因型为XbY、XBY,由于不存在脊柱弯曲的雄鼠,因此基因型为XBY的雄鼠死亡,即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纯合致死,B正确;F1中雌鼠的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1/2XBXb、1/2XbXb,雄鼠的基因型均为XbY,F1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脊柱弯曲个体占1/8,死亡个体占1/8,存活个体占7/8,故存活后代中脊柱弯曲个体占1/8÷7/8=1/7,D错误。]
9.A [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母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XbYb),后代男孩一定患病(XbY),应选择生女孩,A错误。]
10.A [若A、a基因位于Ⅰ区段,则种群中相关的基因型雌性有XAXA、XAXa、XaXa 3种,雄性有XAYA、XAYa、XaYA、XaYa4种,共7种,A正确;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着相对性状,相对性状是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B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雄果蝇的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可发生互换,对应题图中的Ⅰ区段,C错误;若等位基因位于Ⅰ区段,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如XaXa×XaYA,后代雄性均为显性性状,雌性均为隐性性状;XaXa×XAYa,后代雌性均为显性性状,雄性均为隐性性状,D错误。]
11.B [根据题意可知,红色雌性萤火虫的基因型为_ _XFX-,有3×2=6(种),红色雄性萤火虫的基因型为_ _XFY,有3种,故红色萤火虫基因型共6+3=9(种),A正确;EeXFXf×EeXFY,杂交后代雄性个体中红色个体(_ _XFY)占、黄色个体(E_XfY)占×=、棕色个体(eeXfY)占×=,B错误;EeXFXf×EeXfY杂交后代中棕色雌性个体基因型为eeXfXf,所占比例为×=,C正确;萤火虫的体色遗传可说明一对相对性状可以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D正确。]
12.D [人类红绿色盲和血友病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和Ⅱ7从Ⅰ1获得Y染色体,故致病基因都来自Ⅰ2,A正确;Ⅱ9两病皆患,致病基因来自Ⅰ4,因此Ⅰ4同时携带红绿色盲基因和血友病基因,B正确;因为Ⅱ7不含红绿色盲基因,所以后代女儿不会患红绿色盲,C正确;控制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都在X染色体上,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13.D [非芦花公鸡(ZbZb)和非芦花母鸡(ZbW)杂交,后代全部为非芦花鸡,A正确;芦花公鸡(ZBZ-)和芦花母鸡(ZBW)杂交,后代出现的非芦花鸡(ZbW)一定是母鸡,B正确;芦花公鸡(ZBZ-)和非芦花母鸡(ZbW)杂交,后代的雌雄个体均可能出现芦花鸡(ZBW、ZBZb),C正确;非芦花公鸡(ZbZb)和芦花母鸡(ZBW)杂交,后代公鸡全为芦花鸡(ZBZb),母鸡全为非芦花鸡(ZbW),D错误。]
14.(1)乙 常 隐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AaXBXb aaXbXb
(4)11%
(5) 
解析 (1)由题图中Ⅱ-3、Ⅱ-4和Ⅲ-4可知,甲病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的规律,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乙病为血友病。
(2)这两种病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Ⅱ-2是表型正常的女性,但是她的父亲是血友病患者(XbY),因此她肯定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又因她的女儿为甲病患者(aa),所以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Ⅲ-4是两病兼患的女性,其基因型为aaXbXb。
(4)只考虑甲病,Ⅲ-1的基因型是aa,可得Ⅱ-1、Ⅱ-2的基因型都是Aa,故Ⅲ-2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而岛上不患甲病的居民中有66%的人为甲病基因携带者,故Ⅲ-2与该岛一个表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其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66%×=11%。
(5)已知Ⅲ-2基因型是A_XBY,Ⅲ-4基因型是aaXbXb,若二者婚配,子代患甲病的概率为×=,患乙病的概率为,则生育正常孩子的概率为×=;所生男孩必患乙病,故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
15.(1)R/r
(2)BbXRXr、BbXRY BY
(3)
(4)选择纯合花叶顶花雌性植株与雄性亲本(板叶腋花)植株测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测交后代植株中雌性板叶腋花∶雌性花叶腋花∶雄性花叶顶花=1∶1∶1,证明雄性亲本产生的致死配子为BY
解析 (1)分析题表信息可知,F1雌性个体无顶花,而雄性个体腋花∶顶花≈1∶1,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所以题述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X染色体上的是R/r基因。
(2)根据(1)中分析可知,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题干信息及表格数据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由F1雄性个体共有159株,雌性个体共有321株可知,雄性个体减少一半,据题干信息“存在某种配子致死现象”可知,亲本雄性个体理论上可以产生BY和bY两种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其中一种致死;又由于理论上子代雄性植株板叶∶花叶=3∶1,实际上板叶∶花叶≈1∶1,推测亲本产生的致死配子的基因型是BY。
(3)亲本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亲本产生的致死配子的基因型是BY,F1中板叶腋花雌性植株基因型及比例为BBXRXR∶BBXRXr∶BbXRXR∶BbXRXr=1∶1∶2∶2,板叶腋花雄性植株基因型为BbXRY;雌性植株产生的雌配子类型及比例为BXR∶BXr∶bXR∶bXr=6∶2∶3∶1,雄性植株产生的雄配子(BY致死)类型及比例为BXR∶bXR∶bY=1∶1∶1,雌雄植株随机交配,子代中纯合板叶腋花雌性植株(BBXRXR)所占比例为×=。
(4)若使用测交实验验证BY配子致死,则亲本雄性个体应含B基因,因为雄性个体不可能提供BY配子,所以雄性板叶个体基因型一定为BbX-Y,让其与纯合花叶顶花雌性植株(bbXrXr)测交,其测交子代雄性花叶顶花∶雌性花叶腋花∶雌性板叶腋花=1∶1∶1。本实验雌性植株是纯合子均可,结果会出现雌株∶雄株=2∶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