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2024年秋季·部编初中历史·七上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七上历史期末复习课件学习目标2022年·新课标要求: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八王之乱洛阳第四单元总结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他们的腐朽统治,导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西晋在此基础上统一全国,但统一局面仅维持了 30 多年。此后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主题 阶段特征:政治 (1)战争频繁: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2)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等。经济 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民族关系 (1)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民族隔阂趋于消解,出现民族交融趋势。(2)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活力。科技文化 农学、数学等方面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书法、绘画及雕塑艺术、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佛教盛行。发展趋势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碰撞中促进了交流。◎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主题 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战役名称 时期 交战双方 结果/影响 相关成语巨鹿之战 秦朝末期 项羽、秦军 歼灭秦军的主力 破釜沉舟官渡之战 东汉(200年) 曹操、袁绍 袁绍大败;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倒屣相迎赤壁之战 东汉(208年) 孙刘联军、曹操 曹操大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蒋干盗书、草船借箭淝水之战 东晋(383年) 东晋、前秦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和混战的状态。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人口的南迁 时期、路线 因素 带来的影响 人口南迁示意图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吸引力。 内迁的各族人民由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促进了民族交融。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给江南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主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方向及影响。◎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历史背景:________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易混易错: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2.概况:(1)时间/地点:________年;官渡。(2)交战双方: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和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4)特点:以少胜多。(5)影响:为以后统一________打下基础。3.曹操取胜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招揽各种人才;经济(农业生产)上,采用________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军事上,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官渡之战东汉200曹操北方屯田第16课 三国鼎立2022版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材梳理1.背景: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准备统一________。2.战争概况(1)时间/地点:208年;________。 (2)交战双方:曹军和____________。(3)具体概况:曹军的兵力有 20 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 5 万人,两军力量悬殊。但曹军长途跋涉,兵士疲惫,又多为北方人,不服水土,加上疾病流行,以致刚一交战,便遭失利,撤到江北,与孙刘联军在赤壁隔江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孙刘联军使用诈降和火攻的战术,烧毁了曹军船舰,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4)特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5)影响:为__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全国赤壁孙刘联军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相关概况三国鼎立国号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经济发展魏 ________ 220年 洛阳 曹魏重视________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汉(史称 蜀汉) 刘备 221年 成都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________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吴 孙权 229年 建业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________的联系。曹丕农业民族台湾◎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2.意义:(1)政治: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经济:三个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关热点链接三国东吴重臣张昭家族墓被发现!2024年11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宣布在南京发现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张昭家族墓。这是南京地区继丁奉家族墓后发现的又一东吴重臣墓地。2022年7至10月,为配合南京市南部新城油库公园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江苏省文物局指导下对该项目地块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发现地下埋藏有大量古代墓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于2023年11月起对该项目地块内勘探发现的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出汉至清代墓葬395座,以明清土坑墓居多,出土瓷器、铜器、陶器、金器等遗存300余件。东吴张昭家族墓是其中最为重要发现。张昭家族墓由8座墓葬东西向并排构成,墓向基本一致,均系土坑砖室结构,规模较小、形制相近。张昭家族墓考古发现丰富了南京地区六朝墓葬考古研究材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东吴墓葬分区分期、墓葬演变以及丧葬习俗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六朝初期,南京被称为“建业”,为东吴首都。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占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皇室成员、重要军政人物死后大都葬于南京以及周边区域。张昭墓出土的两方龟纽金印。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官宣!南京发现三国东吴重臣张昭墓!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背景:(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曹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__________(晋武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________为都,史称________。3.统一全国:280年,西晋灭______,统一了全国。4.西晋的腐朽统治: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而很多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知识梳理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司马炎洛阳西晋吴1.八王之乱(发生时间:291年 至 306年)(1)背景: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2)概况: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十几年的相互混战,史称“____________”。(3)影响:对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____________;这场战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2.西晋灭亡: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腐朽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八王之乱人口迁徙◎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北方各族的内迁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2.迁徙方向:(1)原来生活在西北的______族和______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2)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________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3)________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3.生活状况:西晋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4.结果:激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起兵反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氐羌匈奴鲜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解释】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原因及影响。(1)主要原因:①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的不足,对各少数民族实行招诱,使得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地带迁徙;②三国时期各政权为了壮大自身军事实力,吸收了一部分游牧民族;③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促使部分民族迁徙;④中原人口减少和西晋时期中原人口的南迁,给游牧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提供了条件。(2)影响: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使各民族杂居相处,在生产技术、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和学习,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1.东晋建立:316年,内迁的__________灭掉西晋。317年,皇族________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_______。 2.建立条件:司马睿当上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世家大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3.统治概况:东晋初期,南北政权对峙。东晋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曾与北方政权多次交战,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灭亡:420年,东晋灭亡。东晋的兴亡匈奴人司马睿东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1.南朝: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_____、齐、______、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________定都,历史上统称为“________”。2.兴盛:宋是南朝________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3.衰落:梁武帝统治后期,由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南朝的政治宋梁建康南朝疆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1)经济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大规模的________,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_________,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_______。(主要原因)(2)自然及社会环境:江南地区____________优越;爆发战争频繁,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3)其他原因: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南方统治者的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原因南迁劳动力生产技术自然条件◎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______工程;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________,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普遍实行________兼作,五岭以南地区种植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3)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________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江南地区的开发2.主要表现3.影响: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水利精耕细作麦稻建康◎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空观念】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发展的比较。项目名称 北方 南方秦汉时期 表现 经济发达 生产落后原因 国家统一、政策保证、先进的生产技术 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落后魏晋南北 朝时期 表现 生产遭受破坏、经济萧条 得到开发原因 战乱频繁 北方人民的南迁、社会比较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等启示 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要重视人才,发挥人才优势; 要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等。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022版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背景:4世纪,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后,疆域辽阔,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2.目的:灭亡东晋,统一中国。3.时间/交战双方: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和东晋。 4.结果:东晋大败前秦。5.特点:是中国古代又一次____________的著名战役。6.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________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7.相关词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东山再起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北方◎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背景:4世纪后期,________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________,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易混易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先后统一北方)2.目的:加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鲜卑族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1)迁都:494年迁都________。(2)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___等。4.历史影响: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____________,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魏孝文帝改革3.主要措施鲜卑北方洛阳汉语汉服汉姓联姻民族交融◎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北朝政权更替1.六镇: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补充:六镇起义,523年)2.分裂: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北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及北齐。3.北周统一北方:577 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生产生活:内迁的各族人民学习汉族人民的______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________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2)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____________制度。(3)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________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4)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5)民族关系: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________。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农业畜牧君主专制汉语和缓(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为____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隋唐◎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作者: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__________。2.主要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____________,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3.评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________,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________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贾思勰因地制宜农书民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简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南朝宋齐之间的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2.成就: (1)数学成就:运用刘徽的方法,把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______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在数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 一书中; (2)其他成就:天文历法: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相差不到50 秒;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__________》;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圆周率七大明历◎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书法发展原因: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1)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2)曹魏:锺繇和胡昭是当时的书法名家,锺繇独创_____书法。(3)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4)东晋:__________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被后人誉为“_____”,其代表作《____________》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5)北魏:统治者崇尚中原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书法、 绘画与雕塑、文学2.表现楷书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灿烂的文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3.绘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取得很高的成就。同时,随着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兴起。东晋__________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和《洛神赋图》。4.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________,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________石窟和河南洛阳的________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补充:南朝思想家范缜撰写的《神灭论》,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地理学:郦道元和《水经注》)5.文学领域: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民歌:北朝民歌慷慨豪迈,南朝民歌细腻婉转顾恺之女史箴图佛教云冈龙门灿烂的文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021年农历牛年央视春节晚会节目中,一件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山西天龙山石窟的佛首亮相,这件2020年9月准备在日本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进行拍卖的佛首,经鉴定研究属于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后经国家文物局积极从中斡旋,这件佛首终得回归祖国。天龙山佛首为山西天龙山石窟第八窟的佛首,建于隋代,该佛首造型娴熟、比例适当、线条柔和、雕刻精美。2021年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终归故土。◎相关热点天龙山佛首回归1.【历史解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地位及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1)地位:承上启下。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2)主要原因: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更替频繁,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对科技文化比较重视。②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为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民族大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同生产方式的交融,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④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建筑、绘画、文字等产生了重要影响。⑤继承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并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⑥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科学家刻苦钻研和注重实践的精神。◎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五育·美育】汉字的演变过程。认识:(1)汉字的书写从繁到简,不断发展演进,这得益于书写工具、书写载体的进步和书法家对美的不懈追求。(2)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经过不同时代的演进,汉字成为中华文明的独特符号与象征;以汉字为基础形成的书法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模拟·训练)《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208年)的一场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发生于2世纪初期 B.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的统一2.《中国人口史》一书认为,东汉末年的人口数量大致在2 224万—2 361万之间,到三国末期人口数量达到3 000万人左右。这说明三国时期 ( )A.经济有所恢复 B.魏蜀吴形成对峙C.魏国实力最强 D.东吴造船业发达3.“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混乱,引起了北方人民的外迁。他们或走辽西,或走陇右,但是最大量的还是渡江南徙。”这种现象 ( A.缓和了西晋的社会矛盾 B.大大增强了南方的军事实力C.导致了西晋的最终灭亡 D.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4.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后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复呼韩邪之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 )A.黄巾起义 B.“国人暴动” C.楚汉之争 D.八王之乱CAD◎模拟训练·直击真题D5.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只有吴城可与北方的长安、洛阳等商业名城并列,而到魏晋时期,京口、武昌、建康等城市迅速崛起。这主要是因为 ( )A.自然条件的优越 B.北方社会的动荡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南方政权的重视6.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7.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CCD【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英儒毕集”可知,苻坚的举措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故选D。◎模拟训练·直击真题8.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材料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9.(跨语文)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面对联描写的人物是 ( )A.贾思勰 B.郦道元 C.祖冲之 D.宋应星10.前秦苻坚以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的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囊括了大江南北的水道。这表明当时 ( )A.统一已是大势所趋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地方割据趋势加剧 D.南北矛盾趋于缓和A上联:纬地经天,推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大明历堪谓华夏一绝下联:摆筹布算,三点一四一五九二六,圆周率领先世界千年C◎模拟训练·直击真题A【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前秦苻坚和北魏孝文帝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郦道元的《水经注》囊括了大江南北的水道。这体现了统一的思想,说明统一已是大势所趋。故选A。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再次陷入动荡与分裂的局面,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历史特征。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15分)项目一 【归纳笔记——构建知识框架】(1)第一组同学对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以下是他们的学习笔记。请从下面提供的学习内容中选取三个,并参考笔记一与他们一起完成笔记二的填写。(4分)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分)内容:1.三国鼎立;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3.江南地区的开发。(回答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也可得分,3分)笔记一 时期:史前时期 时代特征: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内容: 1.北京人 2.原始农业的出现 3.炎黄传说 笔记二时期:三国两晋两北朝时期时代特征:内容:1.2.3.学习内容 百家争鸣,赤壁之战,三国鼎立,黄巾起义,光武中兴,江南地区的开发,宋、齐、梁、陈的更替,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道教产生 ◎模拟训练·直击真题项目二 【解读史料——彰显历史解释】第二组同学整理了以下史料,请你阅读并完成相关问题。材料: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侨流人口具有更强烈的经济开发要求,以便在江南重建家园……东晋南朝各代封建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都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政策措施,……此外南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经济的开发。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2)指出材料反映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现象。根据材料,归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3分)现象:北方人口南迁。(1分)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南方各代政权的政策支持;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社会比较安定。(任答两点即可,2分)◎模拟训练·直击真题项目三 【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观点】(3)第三组同学搜集了下列代表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关键词。请你以“交融·发展”为主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8分)(全国视野)学说汉话 改穿汉服 改姓汉姓 与汉联姻【示例】观点: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论述: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族联姻等,使“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促进了民族交融。结论: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观点2分,论述4分,结论2分,共8分)◎模拟训练·直击真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