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件 教案 学案,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件 教案 学案,共3份)

资源简介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生物的适应性。(2)评述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含义
(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性
(1)普遍性: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2)相对性:适应是针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微思考]
为什么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
提示:极地狐狸耳朵短而圆,有利于减少散热,非洲沙狐耳朵长而大,有利于增加散热。两种狐狸的耳朵形态结构均是对当地环境的适应。
[辨正误]
(1)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2)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
(3)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提示: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
(4)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
资料1 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从而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枯叶蝶从卵到成虫的四个阶段,无一不受到天敌的攻击。卵期常受到小蜂总科的昆虫寄生,幼虫期是最易被捕食的时期,成虫的天敌有鸟类、蜻蜓、盗蝇、蜘蛛、马蜂等。
资料2 雷鸟是鸡形目松鸡科雷鸟属动物的统称,羽色因季节而异。冬季羽毛为白色,与雪地相一致;春夏则为有横斑的灰色或褐色,以配合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这是雷鸟最典型的一个特点。
(1)生物具有保护色、拟态的现象,它们有什么意义?
提示:生物具有的保护色、拟态等现象使生物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枯叶蝶高超的伪装艺术能否完全避免被天敌所捕食?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有利于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保护自己,这种适应现象有没有局限性?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枯叶蝶难以完全避免被天敌所捕食。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有利于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保护自己,但如果冬季来临前没有下雪,换成白色反而更易被天敌捕食。由此说明适应是相对的。
●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又具有相对性,请分析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
提示: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它不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这就导致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适应一般要落后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这是造成适应相对性的主要原因。
(3)如果一种昆虫的体色与环境的契合度非常高,原来的天敌无法发现这种新的体色,将会造成什么后果?
提示:该种昆虫因为缺少天敌的制约,种群数量将会急剧增加,对环境中各种资源攫取过度,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
【学以致用】
1.(2024·湖北统考期末)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下列不属于适应的相对性实例的是(  )
A.毒蛇往往具有醒目的色彩或斑纹,容易被发现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后有利于保水,但光合作用减弱
C.具有艳丽斑点的雄性孔雀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也易被天敌发现
D.枯叶蝶在停息时很像一片枯叶,但仍会被天敌通过嗅觉发现并捕食
答案 A
解析 毒蛇往往具有醒目的色彩或斑纹,目的是威慑警告其他动物不要靠近,属于警戒色,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避免自身遭到攻击,这是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不属于适应的相对性,A符合题意;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后有利于保水,适应干旱的环境,但光合作用减弱,不利于积累有机物,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B不符合题意;具有艳丽斑点的雄性孔雀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有利于基因的延续,但也易被天敌发现,不利于生存,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C不符合题意;枯叶蝶在停息时很像一片枯叶,不容易被天敌通过视觉发现,但天敌可以通过嗅觉发现并捕食,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D不符合题意。
2.(2024·广东韶关高一期末)适应不仅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有关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只要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就能长期生存和繁衍
B.竹节虫俯身于竹枝上,其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相似
C.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D.适应的相对性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有关
答案 A
解析 生物的适应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不一定能长期生存和繁衍,A错误;竹节虫俯身于竹枝上,其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相似是对环境的适应,可降低被天敌发现的概率,B正确;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适应是普遍存在的,C正确;适应的相对性是指生物在一定时间对一定环境的适应,生物适应此环境但不一定适应彼环境,适应的相对性与环境条件不断变化有关,D正确。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否定了物种不变论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辨正误]
(1)拉马克认为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2)生存斗争仅仅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争夺。(×)
提示:生存斗争不仅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剧烈斗争,还包括不同种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科学地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提示: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
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而在漫长的干旱季节,食物的缺乏是经常发生的。下图是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图,据图分析:
(1)长颈鹿祖先之间的颈和前肢的长短有差异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长颈鹿祖先之间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存在差异。这表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短不同的个体生存机会相等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不相等,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食物而存活下来,颈和前肢短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由此说明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自然选择。
(3)请分别利用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
提示:依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要想获得足够的食物就得天天伸长脖子去取食树叶,由于用进废退,从而形成了现代长颈鹿。
依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有的长颈鹿脖子长,有的脖子短。在干旱的草原上,只有脖子长的长颈鹿才能获得更多的食物而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有利变异(脖子长)逐渐积累,最后形成了现代长颈鹿。
●通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分析,解释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
提示:遗传变异在前,自然选择在后。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变异类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使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保留下来。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五点理解
【学以致用】
3.(2024·开封高中高一周测)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A.洞穴里的鱼因长期生活在黑暗条件下,眼睛失去原有的作用而退化了
B.大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又细又长,是由于其长期舔食蚂蚁
C.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很长,是由于其长期取食高处的树叶
D.猎豹的速度之所以很快,是与瞪羚等动物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拉马克认为适应性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4.(2024·四川绵阳市诊断)中国国宝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曾经分布比较广泛,数量众多,也曾形成一些旁支,如葛氏郊熊猫,但如今有许多种类已经灭绝。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现在主要以竹子为食,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留了祖先的特性,仍然属于食肉目。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大熊猫仍保持食肉的结构特征,表明生物的性状可以遗传
B.由食肉转为食素,表明在原始大熊猫种群中存在定向变异
C.大熊猫的祖先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表明其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D.大熊猫最终选择主要以竹子为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大熊猫最初食肉,由食肉转变为食素后,仍保持食肉的结构特征,这表明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性状可以遗传,A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大熊猫由食肉转为食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D正确;大熊猫的祖先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这表明其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C正确。
5.(2024·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期末)如图表示连续多年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药的作用使害虫突变出抗药基因,并在种群内扩散
B.A点种群中有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自然选择具有不定向性
C.B→C的变化是抗药性的逐代积累,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A→B的变化是生物个体间斗争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害虫中原本就存在抗药基因,农药会对种群中的抗药基因进行选择,A错误;A点种群中有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B→C的变化是抗药性的逐代积累,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A→B的变化是农药选择的结果,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D错误。
随堂检测
1.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
A.鲸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
B.长颈鹿的颈很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
C.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A、B、D选项都是拉马克进化学说中“用进废退”的观点;C选项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2.(2024·广东肇庆高一质检)棉红铃虫作茧有利于保护自己,金小蜂正是借助棉红铃虫茧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到棉红铃虫幼虫体内,使棉红铃虫死亡,而金小蜂得以繁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事实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
B.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C.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原有的适应性特征可能会失去作用
D.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这些适应性特征来自遗传
答案 B
解析 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如在无氧环境中,乳酸菌能生存,人却不能生存,B错误。
3.(2024·辽宁大连高一期末)鼹鼠是一种穴居的哺乳动物,毛黑褐色,嘴尖,前肢发达,脚掌向外翻,有利爪,适于掘土,眼部退化藏在毛中。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它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来捕食。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鼹鼠种群中不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
B.鼹鼠嗅觉发达不利于其穴居生活
C.鼹鼠眼睛退化是黑暗环境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D.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鼹鼠种群中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只是这种个体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被淘汰了,A错误;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利于它的穴居生活,B错误;鼹鼠眼睛退化是对黑暗环境适应的结果,黑暗环境只是对基因突变的结果进行了选择,C错误;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结果,D正确。
4.(2024·广东湛江高一质检)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答案 C
解析 据题意,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则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因此种群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A正确;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更容易被天敌捕食,斑点数量少的个体容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因此种群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天敌存在与否可以对该变异进行选择,但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C错误;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因此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
5.(2024·福州一中质检)某人把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瑞典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变异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答案 C
解析 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白三叶草群体中原本就存在耐寒的个体,环境(气候比较寒冷)对其进行了选择,使耐寒性状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不耐寒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汏。
课时精练
(时间:30分钟 分值:60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松毛虫鲜艳的花纹是一种警戒色,是一种巧妙的适应,大多数鸟怕吃松毛虫,而杜鹃却爱吃松毛虫。因此,松毛虫的颜色、花纹反而有利于杜鹃的捕食,这可以说明下列哪项的实例(  )
A.适应的普遍性 B.适应的相对性
C.适者生存 D.自然选择
答案 B
解析 松毛虫的体色本来是对环境的适应,但却有利于杜鹃的捕食,说明适应是相对的。
2.(2024·安徽北师大附中期末)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以及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与适应形成的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B.适应不仅只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
C.具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不利变异的个体不能繁衍后代
D.遗传的稳定性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解析 适应具有相对性,具不利变异的个体,可能由于环境突然改变而成为有利变异,不会过早死亡,也能留下后代,C错误。
3.(2024·福建泉州五中质检)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不断发生抗药性变异的结果
C.自然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生存斗争对菜青虫的生存不利
答案 C
解析 菜青虫群体中原本就存在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农药只是起选择作用,A错误;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自然选择使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的结果,B错误,C正确;生存斗争不一定对菜青虫的生存不利,D错误。
知识点2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2024·江西临川一中高一月考)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来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桦尺蛾工业黑化是其受到煤油烟污染被熏黑的
C.北极熊为了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它们的个体都能产生定向的白色变异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A项所述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桦尺蛾工业黑化和北极熊的白色体色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C错误。
5.(2024·安阳一中高一质检)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
B.自然选择的结果与人工选择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C.自然选择学说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D.所有选择过程中,人类都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 C
解析 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变异,对人类不一定有利,A错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人工选择的结果不一定相同,B错误;人类在人工选择过程中,起主导作用,D错误。
6.(2024·安徽淮北一中高一检测)鸟蛋的形状和颜色多种多样。例如在平地生活的鸵鸟蛋几乎呈正圆形,而崖海鸦的蛋往往一端十分尖锐。以洞穴为巢的猫头鹰或翠鸟通常生白色的蛋,在旷野做巢的鸟一般生花斑蛋。对以上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
A.不同的生存环境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进行选择的方向会不同
B.尖锐的蛋可以防止其滚落峭壁,蛋上的花斑便于藏匿伪装
C.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可能因产卵地点及需要伪装的程度不同而出现一定差异
D.鸟蛋颜色和形状的不同是鸟类所处环境长期诱导产生突变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环境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存在着长期的自然选择,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鸟蛋颜色和形状的不同不是鸟类所处环境长期诱导产生突变的结果,D错误。
【综合提升】
7.(2024·河南名校联盟)下列例子中,能分别体现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是(  )
①叶海马的身体具有叶状扁平突起,在水中展开时与海藻极为相似
②具有保护色的鸟卵会被嗅觉灵敏的动物发现
③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为白色,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但如果降雪推迟,白色鼠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
④莲藕生长在水中,其根状茎、叶柄和花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
⑤秋冬季节,桦树的树叶变黄,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
⑥老鼠听觉灵敏、奔跑如飞,有时能躲过猫的袭击,迅速钻进洞内,但蛇却可以根据其头部的“热定位器”,准确地找到鼠洞,登门食之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④⑤、②③⑥ D.③④⑤、①②⑥
答案 C
解析 适应的普遍性是指适应是普遍存在的,适应的相对性是针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言的,不是完全的、绝对的适应。题中能体现生物适应的普遍性的是①④⑤,能体现适应的相对性的是②③⑥。
8.(2024·湖南岳阳高一下质检)在亚马孙河的河边生活着一种相貌十分奇特的枯叶龟。该龟背部的壳酷似一片枯叶,给很多小动物造成了“错觉”。它行动十分缓慢,甚至长时间静止不动,但是,每当小鱼、小虾从它面前游过时,它能突然伸出头来将其捕食,饱餐一顿。下面是对枯叶龟这一物种形成的解释,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枯叶龟在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许多中间类型
B.遗传在枯叶龟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C.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中间类型均进化成了如今不同种类的龟
D.枯叶龟的特征是长期适应亚马孙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适应和自然选择,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异,变异是不定向且能够遗传的,A、B、D正确。一些具有与环境不相适应的不利变异的个体会不断被淘汰,不会进化成不同种类的龟,C错误。
9.(2024·湖南长沙雅礼中学高三模考)某些动物,如蚂蚁和蜜蜂,大多数个体不能生殖,它们把自己的能量用于哺育和保护其他个体的后代。这样,自然选择会产生生殖成功率不同的个体,使有些个体产生大量后代。在蚂蚁的种群中出现大量不生育的个体,其进化上的意义是(  )
A.降低生殖能力可以永远地利用当地的食物资源,而且通过限制生殖可长远地保护种群
B.在新出生的个体中性别比例极不平衡,雌性不能找到雄性交尾,并保持不育状态
C.大部分蚂蚁的生殖是单性生殖,能量主要用于自身生存,不具备独立养活后代的能力
D.从遗传上看,通过群体繁殖的成功可积累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 D
解析 若外界环境条件改变,限制生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种群数量下降,有可能影响种群的发展,A不符合题意;雌性中的蚁后可以找到雄性交尾,并保持可育状态,B不符合题意;从遗传上看,蚂蚁和蜜蜂等群体繁殖的种群中大多数个体不能生殖,它们把自己的能量用于哺育和保护其他个体的后代,提高了子代的存活率,故通过群体繁殖的成功可积累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10.(2024·陕西渭南高一下期末)道金斯在《盲眼钟表匠》一书中强调:一个适应环境的物种,不是一下子制造出来的,而是经漫长的岁月逐步积累提高适应度的微小改变形成的。下列与此观点不同的是(  )
A.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
B.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
C.大自然决定了适应性的高低,选择并积累高适应性的变异
D.大自然在变异的机制层面就决定了变异指向适应自然的方向
答案 D
解析 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大自然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所以适应环境的物种,不是一下子制造出来的,A正确,D错误;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这些基因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积累,B正确;适应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大自然可以将适应性的变异选择出来,并且逐步积累,C正确。
11.(2024·河南郑州高一下月考)非洲干旱环境下生长的金合欢,是具有10厘米尖刺的高大树种,尖刺减少水分散失的同时又可抵御动物的啃食。长颈鹿有长达45厘米的舌头,柔软细长的舌头加上长长的脖子可以轻松吃到被尖刺覆盖的金合欢嫩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金合欢的尖刺和长颈鹿的长舌头都是生物适应性的表现
B.生物适应性的形成离不开遗传、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C.非洲干旱环境使金合欢出现适应性性状并遗传给后代
D.当环境发生改变后,长颈鹿的适应性有可能变得不适应
答案 C
解析 金合欢的尖刺可减少水分散失,适应非洲干旱环境,同时也可以抵御动物的啃食,让自己生存下来,长颈鹿的长舌头可以轻松吃到金合欢嫩叶,保证其生存,这些都是生物适应性的表现,A正确;适应是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适应性的形成离不开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与环境的定向选择,B正确;非洲干旱环境对金合欢的适应性性状起选择作用,而不是使金合欢出现适应性性状,C错误;当环境发生改变后,例如高大的树木大量死亡,长颈鹿的适应性可能变得不适应,D正确。
12.(2024·北京通州区期中)长颈鹿的脖子长达2~3米,这一极端形态演化的成因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探究。
(1)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认为长颈鹿为了取食高处的树叶,脖子越伸越长,有利于适应其生活环境,这种适应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则认为长颈鹿的群体中同时存在长脖子和短脖子的个体,长脖子的个体可以取食更高处的叶子,容易存活下来,而短脖子的个体则容易饿死,食物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雄性长颈鹿之间常发生“脖斗”:甩动脖子和头部组成“流星锤”,击打对手的薄弱部位。某动物行为学专家分析了雌雄长颈鹿头、颈部质量的差异(如图),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强壮的头、颈部在雄性中肯定具有某种优势,头、颈部强壮的雄性可能更容易在争夺配偶时获胜,从而提出求偶竞争才是长颈鹿长颈的主要原因这一新观点。
(4)由我国古生物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对出土于新疆的古生物——獬豸盘角鹿化石进行研究,找到了支持雄性求偶竞争与头、颈部进化的________证据。研究者据此将长颈演化的观点进行综合:长颈鹿的长颈作为雄性求偶竞争中的利器被保留,又成为其取食高处嫩叶的倚仗。
答案 (1)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2)选择(或定向选择)
(3)与雌性不同,雄性头、颈部的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始终在增长
(4)直接
解析 (1)拉马克认为各种生物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长脖子个体能得到更多食物,在生存斗争中有优势,食物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3)据图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雄性头、颈部的质量一直在增大,而雌性是先增大后稳定,说明强壮的头、颈部在雄性中有某种优势。(4)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生物的适应性。(2)评述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含义
(1)生物的____________适合于完成一定的____________。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________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性
(1)普遍性: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2)相对性:适应是针对一定的________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微思考]
为什么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正误]
(1)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
(2)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  )
(3)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
(4)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  )
资料1 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从而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枯叶蝶从卵到成虫的四个阶段,无一不受到天敌的攻击。卵期常受到小蜂总科的昆虫寄生,幼虫期是最易被捕食的时期,成虫的天敌有鸟类、蜻蜓、盗蝇、蜘蛛、马蜂等。
资料2 雷鸟是鸡形目松鸡科雷鸟属动物的统称,羽色因季节而异。冬季羽毛为白色,与雪地相一致;春夏则为有横斑的灰色或褐色,以配合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这是雷鸟最典型的一个特点。
(1)生物具有保护色、拟态的现象,它们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枯叶蝶高超的伪装艺术能否完全避免被天敌所捕食?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有利于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保护自己,这种适应现象有没有局限性?由此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一种昆虫的体色与环境的契合度非常高,原来的天敌无法发现这种新的体色,将会造成什么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1.(2024·湖北统考期末)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下列不属于适应的相对性实例的是(  )
A.毒蛇往往具有醒目的色彩或斑纹,容易被发现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后有利于保水,但光合作用减弱
C.具有艳丽斑点的雄性孔雀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也易被天敌发现
D.枯叶蝶在停息时很像一片枯叶,但仍会被天敌通过嗅觉发现并捕食
2.(2024·广东韶关高一期末)适应不仅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有关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只要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就能长期生存和繁衍
B.竹节虫俯身于竹枝上,其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相似
C.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D.适应的相对性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有关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否定了物种不变论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辨正误]
(1)拉马克认为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
(2)生存斗争仅仅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争夺。(  )
(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科学地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  )
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而在漫长的干旱季节,食物的缺乏是经常发生的。下图是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图,据图分析:
(1)长颈鹿祖先之间的颈和前肢的长短有差异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短不同的个体生存机会相等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别利用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拉马克的
“用进废退”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五点理解
【学以致用】
3.(2024·开封高中高一周测)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A.洞穴里的鱼因长期生活在黑暗条件下,眼睛失去原有的作用而退化了
B.大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又细又长,是由于其长期舔食蚂蚁
C.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很长,是由于其长期取食高处的树叶
D.猎豹的速度之所以很快,是与瞪羚等动物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4.(2024·四川绵阳市诊断)中国国宝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曾经分布比较广泛,数量众多,也曾形成一些旁支,如葛氏郊熊猫,但如今有许多种类已经灭绝。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现在主要以竹子为食,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留了祖先的特性,仍然属于食肉目。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大熊猫仍保持食肉的结构特征,表明生物的性状可以遗传
B.由食肉转为食素,表明在原始大熊猫种群中存在定向变异
C.大熊猫的祖先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表明其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D.大熊猫最终选择主要以竹子为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2024·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期末)如图表示连续多年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药的作用使害虫突变出抗药基因,并在种群内扩散
B.A点种群中有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自然选择具有不定向性
C.B→C的变化是抗药性的逐代积累,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A→B的变化是生物个体间斗争的结果
1.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
A.鲸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
B.长颈鹿的颈很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
C.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
2.(2024·广东肇庆高一质检)棉红铃虫作茧有利于保护自己,金小蜂正是借助棉红铃虫茧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到棉红铃虫幼虫体内,使棉红铃虫死亡,而金小蜂得以繁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事实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
B.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C.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原有的适应性特征可能会失去作用
D.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这些适应性特征来自遗传
3.(2024·辽宁大连高一期末)鼹鼠是一种穴居的哺乳动物,毛黑褐色,嘴尖,前肢发达,脚掌向外翻,有利爪,适于掘土,眼部退化藏在毛中。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它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来捕食。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鼹鼠种群中不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
B.鼹鼠嗅觉发达不利于其穴居生活
C.鼹鼠眼睛退化是黑暗环境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D.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2024·广东湛江高一质检)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5.(2024·福州一中质检)某人把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瑞典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变异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共36张PPT)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理解生物的适应性。(2)评述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课时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随堂检测
自主梳理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思维导图
自主梳理
1.适应的含义
(1)生物的__________适合于完成一定的______。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______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性
(1)普遍性: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2)相对性:适应是针对一定的__________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形态结构
功能
环境
环境条件
[微思考]
为什么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
提示:极地狐狸耳朵短而圆,有利于减少散热,非洲沙狐耳朵长而大,有利于增加散热。两种狐狸的耳朵形态结构均是对当地环境的适应。
×

[辨正误]
(1)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
(2)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 )
(3)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
提示: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
(4)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 ( )


资料1 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从而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枯叶蝶从卵到成虫的四个阶段,无一不受到天敌的攻击。卵期常受到小蜂总科的昆虫寄生,幼虫期是最易被捕食的时期,成虫的天敌有鸟类、蜻蜓、盗蝇、蜘蛛、马蜂等。
资料2 雷鸟是鸡形目松鸡科雷鸟属动物的统称,羽色因季节而异。冬季羽毛为白色,与雪地相一致;春夏则为有横斑的灰色或褐色,以配合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这是雷鸟最典型的一个特点。
(1)生物具有保护色、拟态的现象,它们有什么意义?
提示:生物具有的保护色、拟态等现象使生物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枯叶蝶高超的伪装艺术能否完全避免被天敌所捕食?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有利于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保护自己,这种适应现象有没有局限性?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枯叶蝶难以完全避免被天敌所捕食。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有利于在白雪皑皑的环境中保护自己,但如果冬季来临前没有下雪,换成白色反而更易被天敌捕食。由此说明适应是相对的。
●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又具有相对性,请分析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
提示: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它不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这就导致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适应一般要落后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这是造成适应相对性的主要原因。
(3)如果一种昆虫的体色与环境的契合度非常高,原来的天敌无法发现这种新的体色,将会造成什么后果?
提示:该种昆虫因为缺少天敌的制约,种群数量将会急剧增加,对环境中各种资源攫取过度,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
【 学以致用 】
A
1.(2024·湖北统考期末)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下列不属于适应的相对性实例的是(  )
A.毒蛇往往具有醒目的色彩或斑纹,容易被发现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后有利于保水,但光合作用减弱
C.具有艳丽斑点的雄性孔雀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也易被天敌发现
D.枯叶蝶在停息时很像一片枯叶,但仍会被天敌通过嗅觉发现并捕食
解析:毒蛇往往具有醒目的色彩或斑纹,目的是威慑警告其他动物不要靠近,属于警戒色,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避免自身遭到攻击,这是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不属于适应的相对性,A符合题意;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后有利于保水,适应干旱的环境,但光合作用减弱,不利于积累有机物,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B不符合题意;
具有艳丽斑点的雄性孔雀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有利于基因的延续,但也易被天敌发现,不利于生存,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C不符合题意;
枯叶蝶在停息时很像一片枯叶,不容易被天敌通过视觉发现,但天敌可以通过嗅觉发现并捕食,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D不符合题意。
A
2.(2024·广东韶关高一期末)适应不仅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下列有关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只要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就能长期生存和繁衍
B.竹节虫俯身于竹枝上,其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相似
C.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D.适应的相对性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有关
解析:生物的适应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不一定能长期生存和繁衍,A错误;
竹节虫俯身于竹枝上,其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相似是对环境的适应,可降低被天敌发现的概率,B正确;
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适应是普遍存在的,C正确;
适应的相对性是指生物在一定时间对一定环境的适应,生物适应此环境但不一定适应彼环境,适应的相对性与环境条件不断变化有关,D正确。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否定了物种不变论
更古老的生物
进化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动力
结果
共同祖先
进化
性状水平
遗传和变异
性状
基因
生物个体
种群
×

[辨正误]
(1)拉马克认为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
(2)生存斗争仅仅是指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对食物和空间的争夺。( )
提示:生存斗争不仅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剧烈斗争,还包括不同种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科学地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
提示: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 )
×

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而在漫长的干旱季节,食物的缺乏是经常发生的。下图是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图,据图分析:
(1)长颈鹿祖先之间的颈和前肢的长短有差异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长颈鹿祖先之间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存在差异。这表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短不同的个体生存机会相等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不相等,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能够吃到高处食物而存活下来,颈和前肢短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由此说明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自然选择。
(3)请分别利用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
提示:依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要想获得足够的食物就得天天伸长脖子去取食树叶,由于用进废退,从而形成了现代长颈鹿。
依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有的长颈鹿脖子长,有的脖子短。在干旱的草原上,只有脖子长的长颈鹿才能获得更多的食物而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有利变异(脖子长)逐渐积累,最后形成了现代长颈鹿。
●通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分析,解释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
提示:遗传变异在前,自然选择在后。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变异类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使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保留下来。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
学说的五点理解
【 学以致用 】
D
3.(2024·开封高中高一周测)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A.洞穴里的鱼因长期生活在黑暗条件下,眼睛失去原有的作用而退化了
B.大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又细又长,是由于其长期舔食蚂蚁
C.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很长,是由于其长期取食高处的树叶
D.猎豹的速度之所以很快,是与瞪羚等动物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解析:拉马克认为适应性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B
4.(2024·四川绵阳市诊断)中国国宝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曾经分布比较广泛,数量众多,也曾形成一些旁支,如葛氏郊熊猫,但如今有许多种类已经灭绝。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现在主要以竹子为食,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留了祖先的特性,仍然属于食肉目。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大熊猫仍保持食肉的结构特征,表明生物的性状可以遗传
B.由食肉转为食素,表明在原始大熊猫种群中存在定向变异
C.大熊猫的祖先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表明其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D.大熊猫最终选择主要以竹子为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大熊猫最初食肉,由食肉转变为食素后,仍保持食肉的结构特征,这表明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性状可以遗传,A正确;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大熊猫由食肉转为食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D正确;
大熊猫的祖先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这表明其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C正确。
C
5.(2024·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期末)如图表示连续多年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药的作用使害虫突变出抗药基因,并在种群内扩散
B.A点种群中有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自然选择具有不定
向性
C.B→C的变化是抗药性的逐代积累,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A→的变化是生物个体间斗争的结果
解析:害虫中原本就存在抗药基因,农药会对种群中的抗药基因进行选择,A错误;
A点种群中有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B→C的变化是抗药性的逐代积累,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A→B的变化是农药选择的结果,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D错误。
A.农药的作用使害虫突变出抗药基因,并在种群内扩散
B.A点种群中有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自然选择具有不定向性
C.B→C的变化是抗药性的逐代积累,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A→B的变化是生物个体间斗争的结果
C
1.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
A.鲸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
B.长颈鹿的颈很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
C.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
解析:A、B、D选项都是拉马克进化学说中“用进废退”的观点;C选项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B
2.(2024·广东肇庆高一质检)棉红铃虫作茧有利于保护自己,金小蜂正是借助棉红铃虫茧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到棉红铃虫幼虫体内,使棉红铃虫死亡,而金小蜂得以繁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上述事实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
B.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C.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原有的适应性特征可能会失去作用
D.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这些适应性特征来自遗传
解析: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如在无氧环境中,乳酸菌能生存,人却不能生存,B错误。
D
3.(2024·辽宁大连高一期末)鼹鼠是一种穴居的哺乳动物,毛黑褐色,嘴尖,前肢发达,脚掌向外翻,有利爪,适于掘土,眼部退化藏在毛中。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它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来捕食。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鼹鼠种群中不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
B.鼹鼠嗅觉发达不利于其穴居生活
C.鼹鼠眼睛退化是黑暗环境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D.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鼹鼠种群中会出现前肢不发达的个体,只是这种个体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被淘汰了,A错误;
鼹鼠的嗅觉发达,能够辨识立体空间方位的不同气味,利于它的穴居生活,B错误;
鼹鼠眼睛退化是对黑暗环境适应的结果,黑暗环境只是对基因突变的结果进行了选择,C错误;
鼹鼠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导致进化的结果,D正确。
C
4.(2024·广东湛江高一质检)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解析:据题意,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则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因此种群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A正确;
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更容易被天敌捕食,斑点数量少的个体容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因此种群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
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天敌存在与否可以对该变异进行选择,但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C错误;
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因此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
C
5.(2024·福州一中质检)某人把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瑞典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变异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解析: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白三叶草群体中原本就存在耐寒的个体,环境(气候比较寒冷)对其进行了选择,使耐寒性状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不耐寒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