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件 教案 学案,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件 教案 学案,共3份)

资源简介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课时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协同进化。(2)概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的过程。
(3)概述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点,认同其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主流和核心地位。
一、协同进化
[微思考]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吗?
提示:不是。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有通过种间互助实现的,如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也有通过种间斗争实现的,如猎豹和斑马。
[辨正误]
(1)协同进化只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
提示:协同进化发生于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2)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提示:协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包括生存斗争以及种间互助等关系)实现外,还可通过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3)协同进化的现象再一次体现了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单细胞生物。(×)
提示: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5)蛾口器和兰花花距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如图为猎豹追捕羚羊的镜头,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捕食者的存在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什么?
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3)猎豹和羚羊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奔跑的速度都比原来加快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是羚羊和猎豹协同进化的结果。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久而久之,跑得快成为猎豹的适应性特征;羚羊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易躲避猎豹的捕食而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久而久之,跑得快成为羚羊的适应性特征。
1.对协同进化概念的理解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同种生物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
(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2.协同进化的类型
3.协同进化的意义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学以致用】
1.(2024·西工大附中高一质检)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下列有关协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B.协同进化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猎豹捕食羚羊的过程中实现了二者的协同进化
D.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B错误。
2.(2024·江苏南京高一调研)下列说法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  )
A.某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
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羚羊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
C.有长着细长花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
D.随着蓝细菌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条件
答案 A
解析 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这种情况是因为鹿群没有捕食者的选择作用,最终很可能会导致鹿群退化,不属于协同进化,A符合题意。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
(1)内容: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2.生物进化历程
(1)进化历程(连线)
(2)进化历程中的几个关键点
①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②寒武纪大爆发:大量的动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使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复杂。
③原始陆生生物和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的登陆改变了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微思考]
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属于什么代谢类型?说明原因。
提示:异养厌氧型。生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生物都是进行无氧呼吸的,然后出现光合生物,其通过光合作用,使得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最后出现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属于异养厌氧型。
[辨正误]
(1)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物种多样性。(×)
提示: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提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4)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提示:地球上最初的生态系统是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两极生态系统。
【学以致用】
3.(2024·广东湛江调研)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正确的说法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不会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
答案 A
解析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都是厌氧的,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D错误。
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遗传多样性(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物种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方面。   
4.(2024·湖南长沙模拟)有一种假说:在无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即无机环境不变,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能推动进化。下列不支持该假说的是(  )
A.大杜鹃可以产出和宿主鸟类相同颜色的卵
B.光合生物制造出氧气,随后出现了好氧生物
C.捕食关系有利于猎豹和斑马奔跑速度的提高
D.长喙天蛾能吸取大彗星兰细长花距中的花蜜
答案 B
解析 大杜鹃与宿主之间为寄生关系,大杜鹃可以产出和宿主鸟类相同颜色的卵会影响宿主的进化,A不符合题意;题述假说的条件是无机环境相对稳定,且没有提到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选项中无机环境发生了改变,即由无氧变为有氧,不符合假说前提,B符合题意;据信息“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猎豹会捕食斑马,而斑马要避免被猎豹捕食而生存下来,捕食关系有利于它们奔跑速度的提高,它们之间有协同进化,C不符合题意;长喙天蛾和大彗星兰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选择,D不符合题意。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学以致用】
5.(2024·武汉二中高一质检)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中性突变学说的是(  )
A.基因突变大多数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
B.中性突变被随机地固定,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C.生物性状的改变大多数是中性的,无利也无害
D.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差别是中性突变积累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中性突变学说认为生物基因的突变大多数是中性的,无利也无害,并不是生物性状的改变是中性的,C符合题意。
6.(2024·江西临川一中高一检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 A
解析 ③和⑥是自然选择学说本来就有的内容,①②④⑤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随堂检测
1.(2024·辽宁大连高一测试)协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细长花距的兰花和有细长的吸管似口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B.猎豹与羚羊的“军备竞赛”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主要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D.协同进化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 D
解析 协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D错误。
2.(2024·广东中山高一质检)岩松鼠取食并分散储藏白栎的种子,且种子越大被储藏的概率越高。白栎种子成熟后可快速萌发,但岩松鼠可将种子的胚芽切除,利于长期保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种子具有更高营养价值更易吸引动物储藏
B.种子快速萌发是避免被捕食的一种适应性策略
C.切除胚芽行为有利于白栎种子的扩散和更新
D.岩松鼠与白栎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协同进化
答案 C
解析 大种子中储存的营养物质多,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因此更易吸引动物储藏,A正确;白栎种子成熟后可快速萌发,这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特征,是避免被捕食的一种适应性策略,B正确;胚芽是胚的组成结构之一,胚的结构只有保持完整,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萌发,因此切除胚芽行为不利于白栎种子的扩散和更新,C错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岩松鼠与白栎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协同进化,D正确。
3.(2024·河南名校联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组合是(  )
①“收割理论”提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②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③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收割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①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只是其中一种影响,②错误;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而子代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其优点是后代产生更多的变异类型,使后代产生新的性状,生活力比较强,更有利于适应环境,有利于种族的繁衍,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③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④错误。
4.(2024·北京朝阳区期末)DNA研究显示,我国现存的四川大熊猫和陕西秦岭大熊猫两个亚种之间已经30多万年没有基因交流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地理隔离使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形成了生殖隔离
B.这两个大熊猫亚种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C.大熊猫个体间在形态等方面表现出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D.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是这两个大熊猫亚种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是两个亚种,二者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A错误;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大熊猫亚种之间已经30多万年没有基因交流了,基因频率和基因库都存在明显的差异,B正确;大熊猫个体间在形态等方面表现出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是大熊猫与无机环境以及其他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5.(2022·辽宁卷,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B.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
D.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A正确;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高度相似,表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共同的祖先,B错误;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增多,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C正确。
6.(2022·河北卷,6)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B.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素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
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存下来,故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B正确;分析题意可知,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可减少紫外线引起的香豆素含量增加,该行为是香豆素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而非织叶蛾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课时精练
(时间:30分钟 分值:60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协同进化
1.(2024·江西临川一中高一期末)下列说法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  )
A.有长着细长花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
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羚羊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
C.随着最早光合放氧生物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前提
D.不同物种的进化是互不干涉、彼此孤立的
答案 D
解析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2.(2024·广东惠州高一调研)龙门山洞穴沟虾是一种新物种,它与我们常见的虾外形差异很大,没有扇形的尾巴和长长的触角,身体里没有色素,几乎透明,甚至连眼睛也没有,看起来宛如科幻电影里的外星生物。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龙门山洞穴沟虾的眼睛退化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基因导致的
B.龙门山洞穴沟虾与常见虾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
C.一个龙门山洞穴沟虾中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就是该物种种群的基因库
D.龙门山洞穴沟虾与其生活的无机环境之间会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
答案 D
解析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表型),而不是基因,A错误;龙门山洞穴沟虾是一种新物种,说明其与常见虾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它们不能交配或交配不能产生可育后代,B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为该种群的基因库,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协同进化,D正确。
3.(2024·河北邯郸部分学校联考)农谚云“好种出好稻,坏种出稗草”“稗草拔光,稻谷满仓”。西来稗多生于水边或稻田中,苗期的西来稗与水稻长得极为相似,难以辨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稗草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人类不断除草导致西来稗产生与水稻相似的变异
C.西来稗与水稻等生物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D.若不同稗草能相互杂交且后代可育,则这些稗草属于同一物种
答案 B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正确;西来稗先产生不同变异,人类不断除草的选择作用,使具有与水稻相似变异的西来稗更容易生存,B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C正确;若不同稗草能相互杂交且后代可育,则说明这些稗草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物种,D正确。
知识点2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2024·南阳一中高一质检)地球上已有的生物约200万种,其中只进行无性生殖的原始种类不过1%~2%,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种类占绝对优势。关于这一事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性生殖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
B.有性生殖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C.有性生殖出现在真核细胞起源之前
D.有性生殖形成合子,丰富了子代的遗传信息
答案 C
解析 有性生殖提高了变异频率,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快了生物进化,而有性生殖是真核生物独有的生殖方式,应出现在真核细胞起源之后。
5.(2024·河南洛阳创新发展联盟段考)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协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指基因、物种和生物群落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C.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答案 D
解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A错误;由于不同物种间存在协同进化,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B错误;捕食者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生物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正确。
6.(2024·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期末)箭毒蛙能分泌毒性很强的毒素,以自身醒目的颜色作为警戒色,吓退许多捕食者。自然界存在一种蛇,能抵抗箭毒蛙的毒素将其捕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箭毒蛙以自身醒目的颜色作为警戒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B.蛇与箭毒蛙经历了漫长的协同进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若箭毒蛙的毒性越来越强,会使蛇的抗毒性越来越弱而被吓退
D.由于存在该种蛇对箭毒蛙的捕食,客观上促进了箭毒蛙种群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箭毒蛙以自身醒目的颜色作为警戒色,以应对一些捕食者,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蛇与箭毒蛙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它们之间协同进化,丰富了基因库,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正确;若箭毒蛙的毒性越来越强,蛇的抗毒性也会越来越强,从而抵抗箭毒蛙的毒素,C错误;由于该种蛇会捕食箭毒蛙种群中的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箭毒蛙种群的发展,D正确。
知识点3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7.(2024·安阳一中高一期末)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不同的物种及其所包含的基因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D.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并加速了生物进化
答案 A
解析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C错误;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只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D错误。
8.(2024·江西南昌一中质检)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②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导致生物发生了定向变异
C.④是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D.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答案 C
解析 进化的实质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含3个层次,分别是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C正确;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不一定有新物种的产生,D错误。
【综合提升】
9.(2024·襄阳五中联考)中科院协同进化研究组利用DNA序列,重建传粉榕小蜂、造瘿非传粉小蜂的系统发育树,揭示了传粉榕小蜂与造瘿非传粉小蜂之间是通过竞争相同的雌花资源而协同进化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B.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竞争、捕食等实现的
C.传粉榕小蜂与造瘿非传粉小蜂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D.传粉榕小蜂与造瘿非传粉小蜂都以DNA为遗传物质,是二者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因此在传粉榕小蜂与造瘿非传粉小蜂协同进化的过程中,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均会发生变化,C正确;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这与它们是否协同进化无关,D错误。
10.(2024·昆明市高一期末)蝙蝠可以通过超声波发现某种蛾子,这些蛾子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后,不同个体会运用不同的方法逃脱蝙蝠的捕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蛾子演变成形态各异的新品种,蛾子的变化也使蝙蝠朝着不同方向进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蝙蝠捕食蛾子,蝙蝠的进化不利于蛾子种群的繁衍
B.蝙蝠与蛾子的这种协同进化,可以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C.蝙蝠的捕食使蛾子发生了不同方向的可遗传变异
D.蝙蝠的捕食导致蛾子向不同方向进化,可见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答案 B
解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现象,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协同进化有利于增加生物的多样性,A错误,B正确;蝙蝠的捕食对于蛾子是自然选择,但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种群中个体的表型,使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逐渐被淘汰而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错误。
●(2024·河南信阳高一检测)源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如果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彼此就会变得很不相同,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称为趋异进化;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者部分形态构造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就属于趋同进化。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趋异进化通常会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最终可能会形成新的物种
B.通过漫长的趋同进化,不同生物的基因库最终相同
C.趋同进化说明自然选择可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相似的适应性
D.海豚(哺乳动物)和鱼一样,有着适应游泳的流线型躯体,这属于趋同进化
答案 B
解析 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者部分形态构造向着同一方向改变,但不代表基因库最终相同,B错误。   
11.(2024·湖南名校联考期末)协同进化的本质是参与协同进化的物种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下列有关协同进化与新物种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雌雄马鹿个体因聚群行为而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B.物种形成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新物种一定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
D.协同进化都是通过无机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来实现的
答案 B
解析 种群内部不存在协同进化,A错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一定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新物种不一定比原来物种适应能力更强,例如,海洋中的生物登陆后,形成许多新物种,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但是不能说这些新物种比海洋中进化程度低的物种适应能力强,C错误;协同进化是通过生物对生物、无机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来实现的,D错误。
12.(2024·广东东莞中学高一调研)信天翁生活在沿海地区,以海洋鱼类和沿岸软体动物为食,其鼻孔处形成专门的泌盐结构。近年来,由于食物短缺,信天翁不得不迁徙到海水盐浓度更高的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泌盐结构变发达是信天翁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环境的选择作用使信天翁种群发生定向突变
C.信天翁的泌盐结构可能会往更发达的方向进化
D.信天翁在进化过程中遗传多样性不发生改变
答案 C
解析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不是某种结构的变化,A错误;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环境的选择作用是定向的,但是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由于食物短缺,信天翁不得不迁徙到海水盐浓度更高的地方,泌盐结构功能不足的个体会被淘汰,而泌盐结构更发达的信天翁有更多机会存活下来,所以在环境的不断选择作用下,信天翁可能会朝着泌盐结构更发达的方向进化,C正确;信天翁在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基因库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遗传多样性改变,D错误。
13.(2024·河南天一大联考)非洲草原上的鬣狗是一种群居动物,个别鬣狗会在群体觅食时进行求偶或其他与觅食无关的行为,这些行为一经出现,经常被群体攻击,这种现象属于进化稳定对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进化稳定对策不利于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发展
B.进化稳定对策的发生有利于不同鬣狗个体间的协同进化
C.进化稳定对策有利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当出现环境的剧烈改变时,进化稳定对策将会被削弱
答案 B
解析 对不合群的动物攻击,会导致这一类动物的减少,不利于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发展,A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进化稳定对策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不属于协同进化,B错误;题中动物表现出与觅食无关的行为时被群体攻击,不合群动物被攻击是一种自然选择,进化稳定对策有利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当出现环境的剧烈改变时,物种由于要适应环境,进化稳定对策将会被削弱,D正确。
●(2024·湖南长郡中学联考)“恐惧生态学”认为恐惧能影响猎物的取食行为。某岛屿上中型肉食动物浣熊的天敌——大型肉食动物被人类猎杀殆尽后,浣量捕食蟹类和鱼类,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为探究恢复生态平衡的对策,研究者在观测区分别播放浣熊的捕食者和非捕食者的叫声,一段时间后调查统计,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非捕食者的叫声;B:捕食者的叫声
A.浣熊捕食者的叫声减少了观测区内浣熊的捕食时间
B.播放浣熊捕食者的叫声可提高观测区内鱼类数量
C.恐惧可能使浣熊躲避或离开观测区,观测区浣熊数量可能下降
D.大型肉食动物的存在不利于提高观测区内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 据实验结果可知,捕食者的叫声会降低浣熊出现在观测区的平均时间和捕食时间所占比例,A正确;分析图1可知,捕食者的叫声会降低浣熊出现在观测区的平均时间,由此推测播放浣熊捕食者的叫声可能使浣熊躲避或离开观测区,提高了观测区内蟹类和鱼类的数量,B、C正确;“收割理论”中,捕食者往往捕食种群个体数量多的物种,给其他物种的形成留出空间,故大型肉食动物的存在有利于提高观测区内物种的多样性,D错误。   
14.如图为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两物种形成的进化机制。
(1)生活在浑善达克沙地的全部蒙古冰草称为________。种群1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
(2)由冰草原种群进化成为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两个物种要经过几百万年的历程,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产生________,其形成的过程包括突变、________和隔离等环节。图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定项选择)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种群1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B.蒙古冰草中每个个体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答案 (1)蒙古冰草种群 遗传(基因)
(2)生殖隔离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的改变 (3)BCD
解析 (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种群。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表型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2)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为两个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其形成过程包括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等环节。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表示生殖隔离。(3)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错误;图示表明,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生活的区域不同,即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不同,C错误;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个体的表型,D错误。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课时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协同进化。(2)概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的过程。
(3)概述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点,认同其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主流和核心地位。
一、协同进化
[微思考]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正误]
(1)协同进化只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  )
(2)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3)协同进化的现象再一次体现了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
(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单细胞生物。(  )
(5)蛾口器和兰花花距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
如图为猎豹追捕羚羊的镜头,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捕食者的存在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猎豹和羚羊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奔跑的速度都比原来加快了,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协同进化概念的理解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同种生物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
(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2.协同进化的类型
3.协同进化的意义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学以致用】
1.(2024·西工大附中高一质检)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下列有关协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B.协同进化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猎豹捕食羚羊的过程中实现了二者的协同进化
D.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2024·江苏南京高一调研)下列说法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  )
A.某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
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羚羊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
C.有长着细长花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
D.随着蓝细菌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条件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
(1)内容:________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________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________。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________。
2.生物进化历程
(1)进化历程(连线)
(2)进化历程中的几个关键点
①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________。
②寒武纪大爆发:大量的动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第三极(________),使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复杂。
③原始________和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的登陆改变了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微思考]
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属于什么代谢类型?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正误]
(1)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
(2)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物种多样性。(  )
(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
(4)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
【学以致用】
3.(2024·广东湛江调研)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正确的说法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不会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
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遗传多样性(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物种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方面。
4.(2024·湖南长沙模拟)有一种假说:在无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即无机环境不变,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能推动进化。下列不支持该假说的是(  )
A.大杜鹃可以产出和宿主鸟类相同颜色的卵
B.光合生物制造出氧气,随后出现了好氧生物
C.捕食关系有利于猎豹和斑马奔跑速度的提高
D.长喙天蛾能吸取大彗星兰细长花距中的花蜜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学以致用】
5.(2024·武汉二中高一质检)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中性突变学说的是(  )
A.基因突变大多数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
B.中性突变被随机地固定,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C.生物性状的改变大多数是中性的,无利也无害
D.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差别是中性突变积累的结果
6.(2024·江西临川一中高一检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2024·辽宁大连高一测试)协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细长花距的兰花和有细长的吸管似口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B.猎豹与羚羊的“军备竞赛”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主要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D.协同进化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2024·广东中山高一质检)岩松鼠取食并分散储藏白栎的种子,且种子越大被储藏的概率越高。白栎种子成熟后可快速萌发,但岩松鼠可将种子的胚芽切除,利于长期保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种子具有更高营养价值更易吸引动物储藏
B.种子快速萌发是避免被捕食的一种适应性策略
C.切除胚芽行为有利于白栎种子的扩散和更新
D.岩松鼠与白栎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协同进化
3.(2024·河南名校联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组合是(  )
①“收割理论”提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②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③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4.(2024·北京朝阳区期末)DNA研究显示,我国现存的四川大熊猫和陕西秦岭大熊猫两个亚种之间已经30多万年没有基因交流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地理隔离使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形成了生殖隔离
B.这两个大熊猫亚种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C.大熊猫个体间在形态等方面表现出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D.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是这两个大熊猫亚种协同进化的结果
5.(2022·辽宁卷,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B.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
D.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6.(2022·河北卷,6)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B.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素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
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共39张PPT)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举例说明协同进化。(2)概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的过程。(3)概述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点,认同其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主流和核心地位。
课时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1.协同进化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随堂检测
自主梳理
合作探究
自主梳理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思维导图
自主梳理
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吸管似的口器
加快
生态系统
[微思考]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吗?
提示:不是。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有通过种间互助实现的,如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也有通过种间斗争实现的,如猎豹和斑马。
×

[辨正误]
(1)协同进化只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 )
提示:协同进化发生于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2)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提示:协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包括生存斗争以及种间互助等关系)实现外,还可通过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3)协同进化的现象再一次体现了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
(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单细胞生物。( )
提示: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5)蛾口器和兰花花距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
×
×

如图为猎豹追捕羚羊的镜头,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捕食者的存在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理由是什么?
提示: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什么?
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3)猎豹和羚羊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奔跑的速度都比原来加快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是羚羊和猎豹协同进化的结果。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久而久之,跑得快成为猎豹的适应性特征;羚羊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易躲避猎豹的捕食而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久而久之,跑得快成为羚羊的适应性特征。
1.对协同进化概念的理解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同种生物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
(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2.协同进化的类型
3.协同进化的意义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 学以致用 】
B
1.(2024·西工大附中高一质检)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下列有关协同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B.协同进化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猎豹捕食羚羊的过程中实现了二者的协同进化
D.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B错误。
A
2.(2024·江苏南京高一调研)下列说法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  )
A.某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
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羚羊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
C.有长着细长花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
D.随着蓝细菌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条件
解析: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这种情况是因为鹿群没有捕食者的选择作用,最终很可能会导致鹿群退化,不属于协同进化,A符合题意。
1.生物多样性
(1)内容:______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__________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______。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______。
遗传
生态系统
进化
化石
2.生物进化历程
(1)进化历程(连线)
(2)进化历程中的几个关键点
①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生物进化速度明显______。
②寒武纪大爆发:大量的动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第三极(________),使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复杂。
③原始__________和原始两栖类的出现:生物的登陆改变了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加快
消费者
陆生生物
[微思考]
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属于什么代谢类型?说明原因。
提示:异养厌氧型。生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生物都是进行无氧呼吸的,然后出现光合生物,其通过光合作用,使得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最后出现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属于异养厌氧型。
×

[辨正误]
(1)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
(2)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物种多样性。( )
提示: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
提示: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4)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古至今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
提示:地球上最初的生态系统是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两极生态系统。
×
×
【 学以致用 】
A
3.(2024·广东湛江调研)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正确的说法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不会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
解析: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都是厌氧的,B错误;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D错误。
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遗传多样性(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物种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方面。   
B
4.(2024·湖南长沙模拟)有一种假说:在无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即无机环境不变,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能推动进化。下列不支持该假说的是(  )
A.大杜鹃可以产出和宿主鸟类相同颜色的卵
B.光合生物制造出氧气,随后出现了好氧生物
C.捕食关系有利于猎豹和斑马奔跑速度的提高
D.长喙天蛾能吸取大彗星兰细长花距中的花蜜
解析:大杜鹃与宿主之间为寄生关系,大杜鹃可以产出和宿主鸟类相同颜色的卵会影响宿主的进化,A不符合题意;
题述假说的条件是无机环境相对稳定,且没有提到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选项中无机环境发生了改变,即由无氧变为有氧,不符合假说前提,B符合题意;
据信息“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猎豹会捕食斑马,而斑马要避免被猎豹捕食而生存下来,捕食关系有利于它们奔跑速度的提高,它们之间有协同进化,C不符合题意;
长喙天蛾和大彗星兰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选择,D不符合题意。
自然选择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频率
隔离
生物与生物、生物
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中性
中性突变
长期稳定
迅速形成新种
自然选择学说
【 学以致用 】
C
5.(2024·武汉二中高一质检)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中性突变学说的是(  )
A.基因突变大多数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它们不起作用
B.中性突变被随机地固定,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C.生物性状的改变大多数是中性的,无利也无害
D.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差别是中性突变积累的结果
解析:中性突变学说认为生物基因的突变大多数是中性的,无利也无害,并不是生物性状的改变是中性的,C符合题意。
A
6.(2024·江西临川一中高一检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⑤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⑥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③和⑥是自然选择学说本来就有的内容,①②④⑤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D
1.(2024·辽宁大连高一测试)协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细长花距的兰花和有细长的吸管似口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B.猎豹与羚羊的“军备竞赛”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主要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D.协同进化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解析:协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D错误。
C
2.(2024·广东中山高一质检)岩松鼠取食并分散储藏白栎的种子,且种子越大被储藏的概率越高。白栎种子成熟后可快速萌发,但岩松鼠可将种子的胚芽切除,利于长期保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种子具有更高营养价值更易吸引动物储藏
B.种子快速萌发是避免被捕食的一种适应性策略
C.切除胚芽行为有利于白栎种子的扩散和更新
D.岩松鼠与白栎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协同进化
解析:大种子中储存的营养物质多,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因此更易吸引动物储藏,A正确;
白栎种子成熟后可快速萌发,这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特征,是避免被捕食的一种适应性策略,B正确;
胚芽是胚的组成结构之一,胚的结构只有保持完整,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萌发,因此切除胚芽行为不利于白栎种子的扩散和更新,C错误;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岩松鼠与白栎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协同进化,D正确。
C
3.(2024·河南名校联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组合是(  )
①“收割理论”提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②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③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收割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①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只是其中一种影响,②错误;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而子代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其优点是后代产生更多的变异类型,使后代产生新的性状,生活力比较强,更有利于适应环境,有利于种族的繁衍,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③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④错误。
B
4.(2024·北京朝阳区期末)DNA研究显示,我国现存的四川大熊猫和陕西秦岭大熊猫两个亚种之间已经30多万年没有基因交流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地理隔离使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形成了生殖隔离
B.这两个大熊猫亚种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C.大熊猫个体间在形态等方面表现出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D.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是这两个大熊猫亚种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由题意可知,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是两个亚种,二者之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A错误;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大熊猫亚种之间已经30多万年没有基因交流了,基因频率和基因库都存在明显的差异,B正确;
大熊猫个体间在形态等方面表现出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C错误;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是大熊猫与无机环境以及其他物种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B
5.(2022·辽宁卷,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B.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
D.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A正确;
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高度相似,表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共同的祖先,B错误;
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增多,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C正确。
6.(2022·河北卷,6)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B.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素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
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
解析: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存下来,故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B正确;
分析题意可知,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可减少紫外线引起的香豆素含量增加,该行为是香豆素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而非织叶蛾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