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卷(六)(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地层中陈列的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生活痕迹不能成为化石B.从动物的牙齿化石可推测它们的饮食情况和体型大小C.越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D.已发现的化石能够揭示生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答案 D解析 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A错误;从动物的牙齿化石可推测它们的饮食情况;从动物的骨骼化石可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B错误;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C错误;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D正确。2.(2024·河北唐山高一期末)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下列有关支持生物进化论的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相似,可推测人类与兔子有亲缘关系B.越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其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C.不同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反映出各种生物之间有共同的起源D.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说明二者有共同的祖先答案 B解析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B错误。3.(2024·江苏扬州模拟)依据生物进化理论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解剖比较不同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证据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C.适应具有相对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答案 A解析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A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适应具有相对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导致原本适应环境的个体无法适应现有的环境而被淘汰,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4.(2024·东北师大附中高一质检)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许多高架桥和涵洞。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利于动物的迁徙、觅食和种内基因交流B.避免人为的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变化C.有利于种群内基因频率保持稳定,促进进化D.有利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答案 C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果种群内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则种群不发生进化,C错误。5.(2024·山东潍坊模拟)东北虎和华南虎是我国野生虎的两个亚种,自然条件下两种虎之间很难进行基因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北虎和华南虎很难进行基因交流的原因是存在生殖隔离B.长白山地区所有东北虎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华南虎等大型肉食动物的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D.与华南虎相比,东北虎更能适应寒冷环境是定向变异的结果答案 B解析 自然条件下,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存在地理隔离,很难进行基因交流,两者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捕食者可以吃掉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且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从而为其他物种的生存留出空间,因此客观上讲,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C错误;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6.(2024·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期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十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爱养自然奇品悉备。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的形成必须经历类似“分数十缸饲养”的地理隔离B.“逐日去其不佳者”相当于选择,决定了金鱼进化的方向C.“自然奇品悉备”是金鱼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D.这种人工培育金鱼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答案 B解析 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要经历地理隔离,比如多倍体的形成,A错误;“逐日去其不佳者”属于人工选择,决定了金鱼进化的方向,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这种人工培育金鱼依据的原理也可能是基因突变,D错误。7.(2024·江西师大附中月考)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英国曼彻斯特地区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树干变黑,黑色型桦尺蛾数量逐渐增加,浅色型桦尺蛾数量逐渐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煤烟诱使桦尺蛾由浅色型突变成黑色型B.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C.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D.树干变黑会降低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答案 A解析 煤烟将树干熏黑,使浅色型的桦尺蛾更容易被天敌发现,黑色型的桦尺蛾更难被天敌发现,从而使黑色型个体存活并留下后代的机会更多,煤烟不能使桦尺蛾由浅色型突变成黑色型,A错误;环境对桦尺蛾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的表型,C正确;树干变黑后,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进行交配、产卵前就被天敌捕食,从而导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降低,D正确。8.(2024·广东惠州调研)跳蝻腹节有绿条纹和黄条纹之分,某种群纯合绿条纹(AA)和黄条纹(aa)各占1/6,5年后它们的比例均为1/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A、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B.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C.若使用农药会使该种群出现抗药性变异D.若长期使用农药可改变该种群的基因库答案 D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跳蝻种群中纯合绿条纹(AA)和黄条纹(aa)各占1/6,则杂合子Aa占2/3,则A的基因频率为1/6+1/2×2/3=1/2,则a的基因频率也为1/2;5年后纯合绿条纹(AA)和黄条纹(aa)各占1/3,则杂合子Aa占1/3,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1/3+1/2×1/3=1/2,a的基因频率为1/2。根据以上分析,种群A、a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但该种群的其他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该种群可能发生了进化,A、B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种群中抗药性变异在使用农药前就出现了,使用农药只是起到选择作用,将抗药性基因选择出来,C错误。9.(2024·河北邢台调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两个猴面花姐妹种——粉龙头(花瓣呈粉红色)和红龙头(花瓣呈红色)。它们起源于同一个粉色花的祖先种,两者分布区重叠,前者(粉龙头)由黄蜂投粉,后者(红龙头)由蜂鸟投粉。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是因长期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B.因起源于同一祖先种,所以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种群的基因库相同C.粉龙头猴面花种群产生的突变可能对红龙头猴面花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D.两者分布区重叠导致自然选择对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相同答案 C解析 两种花分布区重叠,它们不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两个物种,A错误;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属于不同的物种,尽管起源于同一个祖先种,但进化最终导致它们的基因库存在差异,B错误;两种植物种群属于不同物种,且二者传粉动物不同,故粉龙头猴面花种群发生的突变可能对红龙头猴面花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C正确;尽管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分布区重叠,但由题干信息知,两者的传粉动物不同,说明自然选择对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相同,D错误。10.(2024·广东惠州一模)较小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如某种群个体数很少,其中某些极少数个体有某种基因,当这些个体偶然死亡或没有交配,这种基因就会在种群中消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发生遗传漂变是指发生了基因突变B.发生遗传漂变的种群必然发生了进化C.自然选择是非随机的,遗传漂变是随机的D.种群数量越大,发生遗传漂变的可能性越小答案 A解析 由题意可知,种群发生遗传漂变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发生遗传漂变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即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遗传漂变是随机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非随机的,C正确;由题意可知,遗传漂变主要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种群数量越大,发生遗传漂变的可能性越小,D正确。11.(2024·山东潍坊核心素养测试改编)自然选择可分为3种类型:①稳定性选择,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常态型的个体;②分裂性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的个体按照不同的方向保留,逐渐淘汰中间常态型个体;③单向性选择,在群体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趋于另一极端的个体。3种自然选择类型建模如图Ⅰ~Ⅲ,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ⅠB.Ⅱ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C.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桦尺蛾的黑化现象属于单向性选择答案 B解析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Ⅱ中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了中间常态型的个体,B错误;根据题干“单向性选择,在群体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趋于另一极端的个体”可知,桦尺蛾的黑化现象属于单向性选择,D正确。12.(2024·焦作一中质检)趋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由于生活在同类型的环境之中,而演化出相似的形态特征或结构的现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趋同进化是生物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B.哺乳类鲸和鱼类体形相似属于趋同进化的结果C.趋同进化说明自然选择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D.趋同进化说明不同种生物的种群基因库相同答案 B解析 进化是环境选择生物有利变异的结果,A错误;哺乳类鲸和鱼类亲缘关系较远,但体形相似,属于趋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趋同进化的生物由于生活在同类型的环境之中,而演化出相似的形态特征或结构,可说明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趋同进化导致不同生物形态结构的相似,但不同种生物的种群基因库差异很大,D错误。13.(2024·广东茂名高一调研)枯叶蝶在飞行时身体呈鲜艳的黄色,便于吸引异性,停息时,其体态和体色像一片枯叶。下列关于枯叶蝶进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枯叶蝶的体色和体态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性适应B.为了应对敌害,枯叶蝶产生了体色随环境变化的定向变异C.在进化过程中,敌害对枯叶蝶的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D.在进化过程中,枯叶蝶也能产生不利于应对敌害的变异答案 B解析 枯叶蝶的体色和体态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性适应,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14.(2023·北京顺义区模拟)我国科学家发现了雄性原始鸟类——雅尾鹓鶵的化石标本,其同时具有适于快速飞行的扇状尾羽和1对形态夸张的长尾羽。繁殖季节,隐身于茂密丛林中的雄鸟靠“抢眼”的长尾羽吸引雌性。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扇状尾羽有助于雅尾鹓鶵躲避敌害C.长尾羽性状得以保留与雌鸟的选择偏好无关D.推测栖息于开阔湖边的原始鸟类少见长尾羽答案 C解析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不符合题意;扇状尾羽适于快速飞行,有助于雅尾鹓鶵躲避敌害,B不符合题意;隐身于茂密丛林中的雄鸟靠“抢眼”的长尾羽吸引雌性,长尾羽性状得以保留与雌鸟的选择偏好有关,C符合题意;栖息于开阔湖边的原始鸟类若有长尾羽易被天敌发现,故推测栖息于开阔湖边的原始鸟类少见长尾羽,D不符合题意。15.(2024·江苏南京调研)考古学家发现,窃蛋龙的前肢具有流苏状羽毛,头上有像母鸡一样的冠毛,拥有鸵鸟般细长的双腿,前肢有尖锐的爪子,与鸟类有密切渊源。科学家戏称其为“来自地狱的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B.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应构成一个种群D.在窃蛋龙的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答案 B解析 “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错误;不同种类的窃蛋龙不能构成一个种群,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16.(2024·河北邢台高一下期末考试)研究人员对某群岛的12个小岛上的棕色变色蜥蜴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将一种较大的肉食性蜥蜴引入其中的6个小岛,而另外的6个小岛则不投放肉食性蜥蜴,以作对照,观察棕色变色蜥蜴变化情况。6个月后,引入肉食性蜥蜴岛上的棕色变色蜥蜴数量少了一半多,且幸存的棕色变色蜥蜴绝大多数具有长腿性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棕色变色蜥蜴进化的实质是控制棕色变色蜥蜴腿长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B.自然选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控制棕色变色蜥蜴腿长的基因型来发挥作用C.与短腿蜥蜴相比,长腿蜥蜴跑得更快,以便能更好地躲避捕食者的捕获D.由于捕食者的引入,棕色变色蜥蜴可定向变异为长腿蜥蜴答案 C解析 棕色变色蜥蜴进化的实质是控制棕色变色蜥蜴腿长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A错误;自然选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棕色变色蜥蜴腿长的表型来发挥作用,自然选择不能直接作用于基因型,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17.(2024·湖北武汉高三质检)某小鼠种群中基因A对a为显性,A基因频率为0.5。由于栖息环境的温度影响,带有a基因的配子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而无法存活,此淘汰比例称为淘汰系数,以s表示。此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没有迁出和迁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温度使该小鼠种群A/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随繁殖代数的增加,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减小C.若淘汰系数s=1/3,则F1中显性个体所占比例为0.84D.若大量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迁入此种群,则s会变大答案 D解析 环境温度引起该小鼠种群带有a基因的配子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说明环境温度起到自然选择的作用,使A/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随繁殖代数的增加,a基因频率有所下降,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减小,A、B正确;若淘汰系数s=1/3,则亲本产生的存活的a配子占2/3,亲本产生的配子中A∶a=3∶2,则基因型为a的配子所占比例为2/5,F1中隐性个体(aa)所占比例为2/5×2/5=4/25=0.16,故F1中显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0.16=0.84,C正确;s为淘汰系数,表示的是淘汰比例,带有a基因的配子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该淘汰现象与环境温度有关,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大量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迁入此种群,s不一定改变,D错误。18.(2024·安徽合肥联考)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海产经济虾类。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但因苗种来源范围小、近亲繁殖普遍,种质退化现象较严重,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更快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B.如果人工养殖种群个体大量逃逸到野外,一定会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C.野生种群和人工养殖种群的基因库不同D.近亲繁殖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个体增加答案 B解析 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是为培养满足人类需求的生物品种,属于人工选择,A正确;如果人工养殖种群个体大量逃逸到野外,若无法融入野生种群,或不会使野生种群发生变异,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不一定会改变,B错误;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二者的基因库不同,C正确;近亲繁殖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个体增加,D正确。19.(2024·辽宁联考期末)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进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食物稀少的环境中,狼群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B.狼性的贪婪、狡猾是狼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C.狼群在繁衍的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D.狼群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与环境的定向选择是狼适应性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 D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在食物稀少的环境中,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选择作用,即选择出与环境相适应狼群中的变异类型,A错误;狼性的贪婪、狡猾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生物以及无机环境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B错误;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未深入到基因水平,C错误。20.(2024·重庆南开中学调研)某草原三个叶色渐变的羊草种群在自然状态下的基因交流指数(“*”越多表示基因交流程度越高)和遗传距离指数(“+”越多表示基因差异程度越大)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灰绿型 绿型 黄绿型灰绿型 ++ +++绿型 ** +黄绿型 * ***A.羊草的遗传多样性与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关B.自然状态下,三个羊草种群通过无性繁殖进行基因交流C.灰绿型羊草和黄绿型羊草之间已存在生殖隔离D.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越大则基因交流程度越高答案 A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据此可推测,羊草的遗传多样性与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关,A正确;自然状态下,三个羊草种群的基因交流是通过有性生殖实现的,B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灰绿型羊草和黄绿型羊草之间基因差异程度较大,但二者之间依然进行基因交流,因此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结合表格信息可知,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越大,说明二者之间的遗传信息差异越大,则进行基因交流程度越低,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共50分。)21.(10分)(2024·河南信阳联考)现今的生物形态、结构和习性都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的。例如,啄木鸟栖息于树洞中并利用喙凿食树干内部隐藏的虫子,其喙长而坚硬,形似凿子;信天翁生活在沿海地区,以海洋鱼类和沿岸软体动物为食,其鼻孔处形成了专门的泌盐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啄木鸟的喙和信天翁的泌盐结构是各自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群体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2)近年来,由于食物短缺,信天翁不得不迁徙到海水盐浓度更高的高纬度地区。预计信天翁的泌盐结构朝着________的方向进化。(3)自然界中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军备竞赛”,不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环境的定向选择 (2)更发达 (3)协同进化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 (1)可遗传的变异是选择的前提,自然选择使得群体朝着某一方向进化,因此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2)当信天翁迁徙到海水盐浓度更高的高纬度地区后,泌盐结构功能不足的个体会被淘汰,而泌盐结构更发达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因此预计信天翁的泌盐结构朝着更发达的方向进化。(3)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2.(14分)(2024·四川成都期中)图1所示为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的358种鸣禽进行的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图2所示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①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①~⑧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多样性。在②③④⑤四个种群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种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00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D.自然选择主导喜马拉雅山鸟类进化的方向E.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3)图2中在________对应时间段内种群①发生了生物进化,在T点时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4)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①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40%和50%,现假设种群①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不发生突变,则下一年时种群①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答案 (1)物种 ②③ (2)生殖隔离 AD (3)QR 不一定 (4)49%解析 (1)种群①~⑧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分析图1可知:分支越向后,亲缘关系越近,因为②、③是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所以在②③④⑤四个种群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种群是②③。(2)种群X经过漫长的时间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说明有新的物种形成,其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个体的表型,C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由图1可知,⑥⑦两个物种生活在不同海拔,故⑥⑦所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也有差异,E错误;故选AD。(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图2中在QR对应时间段内,种群①中的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说明种群①发生了生物进化。在RT对应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维持在0.9,但无法判断是否有生殖隔离产生,所以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4)在某年时,种群①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40%和50%,则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30%、70%。假设种群①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不发生突变,则下一年时种群①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70%×70%=49%。23.(14分)(2024·重庆主城区七校期末)近些年,随着抗生素的人均用量增多,细菌耐药率也逐年提高。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治疗作用就明显下降。为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取少量含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液,均匀涂在培养基平板上,再放上4片含有青霉素的圆形滤纸片,在无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12~16 h,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如图)。测量并记录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记为N1。步骤二: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培养至第五代。测量并记录每一代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N2~N5)。请回答以下问题:(1)细菌的耐药性变异不会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菌耐药率逐年提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2)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药物的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大,抑菌作用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强”或“弱”)。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数据从N1→N5会________。(3)自然选择过程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假设该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现假设该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变化,使得各基因型个体的生存能力大小变为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增加10%,则一年后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________,该种群__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进化。答案 (1)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 (2)强 逐渐变小 (3)生物个体的表型 (4)55.1% 发生了解析 (1)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抗药性变异只能来源于基因突变,不会来源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细菌耐药率逐年提高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2)抑菌圈越大,表明抗生素的抑菌作用越强。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数据从N1→N5会逐渐变小。(3)自然选择过程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生物个体的表型。(4)假设该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A的基因频率为25%,a的基因频率为75%。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增加10%,则一年后种群中aa的占比为60%(1-10%)=54%,AA的占比为10%(1+10%)=11%,Aa的占比为30%(1+10%)=33%,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aa÷(AA+Aa+aa)×100%=54%÷98%×100%≈55.1%。此时a的基因频率=(54%×2+33%)/(98%×2)×100%≈71.9%,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24.(12分)蜜蜂是一种传粉昆虫,它的舌管(吻)较长,适于采集不同花的花蜜,且周身长有绒毛,便于黏附花粉,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现有的东方蜜蜂由7个独立种群组成。研究发现,每个种群中都存在白细胞激肽受体基因(Lkr),该基因与蜜蜂对糖的敏感度有关。为研究Lkr在蜜蜂适应环境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将X基因转入蜜蜂体内,该基因的转录产物能与LkrmRNA结合,从而干扰LkrmRNA的翻译,检测不同处理下蜜蜂对蔗糖发生反应的最低浓度的差异,结果如图所示。①已知该实验中对照组2转入了编码无关RNA的基因,对照组1和实验组应进行的操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照组1和2与实验组在Lkr基因表达量上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结果可知,Lkr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糖敏感的蜜蜂倾向于以花粉为食,反之则倾向于以花蜜为食。温带地区植物开花呈明显的季节性,而热带地区常年开花,花粉充足。请用柱形图表示温带和热带地区蜜蜂种群Lk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2)我国7个东方蜜蜂种群生活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变异,各种群受到不同的气候、植物开花期等因素的________作用,导致其________形成明显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继续增大,以至出现________,它们便成为不同的物种。答案 (1)①不做处理的同种蜜蜂 转入X基因的同种蜜蜂 对照组1和2的Lkr基因表达量正常,而实验组该基因的表达量较小 Lkr基因正常表达能提高蜜蜂对蔗糖的敏感程度②(2)选择 基因库 生殖隔离解析 (1)①已知该实验中对照组2转入了编码无关RNA的基因(目的是排除导入基因的影响),则对照组1应该是不做处理的同种蜜蜂,实验组应为转入X基因的同种蜜蜂。由于对照组1不做处理,则其中的Lkr基因应该正常表达,而对照组2导入了编码无关RNA的基因,则其体内的Lkr基因也应该能正常表达,因此对照组1和2对蔗糖的敏感程度几乎无差异,其Lkr基因表达量均比实验组高,而实验组中有些蜜蜂个体对蔗糖的敏感程度却有所下降,据此可推测,Lkr基因正常表达能提高蜜蜂对蔗糖的敏感程度。②热带地区常年开花,花粉充足,因此处于热带地区的蜜蜂体内Lkr基因表达量较高,而处于温带地区的蜜蜂所处的环境由于花粉较少,该基因的表达量较低,柱形图详见答案。单元检测卷(六)(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地层中陈列的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生活痕迹不能成为化石从动物的牙齿化石可推测它们的饮食情况和体型大小越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已发现的化石能够揭示生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2.(2024·河北唐山高一期末)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下列有关支持生物进化论的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相似,可推测人类与兔子有亲缘关系越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其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不同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反映出各种生物之间有共同的起源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说明二者有共同的祖先3.(2024·江苏扬州模拟)依据生物进化理论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解剖比较不同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证据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适应具有相对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4.(2024·东北师大附中高一质检)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许多高架桥和涵洞。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有利于动物的迁徙、觅食和种内基因交流避免人为的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变化有利于种群内基因频率保持稳定,促进进化有利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5.(2024·山东潍坊模拟)东北虎和华南虎是我国野生虎的两个亚种,自然条件下两种虎之间很难进行基因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东北虎和华南虎很难进行基因交流的原因是存在生殖隔离长白山地区所有东北虎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华南虎等大型肉食动物的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与华南虎相比,东北虎更能适应寒冷环境是定向变异的结果6.(2024·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期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十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爱养自然奇品悉备。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物种的形成必须经历类似“分数十缸饲养”的地理隔离“逐日去其不佳者”相当于选择,决定了金鱼进化的方向“自然奇品悉备”是金鱼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这种人工培育金鱼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7.(2024·江西师大附中月考)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英国曼彻斯特地区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树干变黑,黑色型桦尺蛾数量逐渐增加,浅色型桦尺蛾数量逐渐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煤烟诱使桦尺蛾由浅色型突变成黑色型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树干变黑会降低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8.(2024·广东惠州调研)跳蝻腹节有绿条纹和黄条纹之分,某种群纯合绿条纹(AA)和黄条纹(aa)各占1/6,5年后它们的比例均为1/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种群A、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若使用农药会使该种群出现抗药性变异若长期使用农药可改变该种群的基因库9.(2024·河北邢台调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两个猴面花姐妹种——粉龙头(花瓣呈粉红色)和红龙头(花瓣呈红色)。它们起源于同一个粉色花的祖先种,两者分布区重叠,前者(粉龙头)由黄蜂投粉,后者(红龙头)由蜂鸟投粉。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是因长期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因起源于同一祖先种,所以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种群的基因库相同粉龙头猴面花种群产生的突变可能对红龙头猴面花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两者分布区重叠导致自然选择对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相同10.(2024·广东惠州一模)较小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如某种群个体数很少,其中某些极少数个体有某种基因,当这些个体偶然死亡或没有交配,这种基因就会在种群中消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种群发生遗传漂变是指发生了基因突变发生遗传漂变的种群必然发生了进化自然选择是非随机的,遗传漂变是随机的种群数量越大,发生遗传漂变的可能性越小11.(2024·山东潍坊核心素养测试改编)自然选择可分为3种类型:①稳定性选择,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常态型的个体;②分裂性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的个体按照不同的方向保留,逐渐淘汰中间常态型个体;③单向性选择,在群体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趋于另一极端的个体。3种自然选择类型建模如图Ⅰ~Ⅲ,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ⅠⅡ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桦尺蛾的黑化现象属于单向性选择12.(2024·焦作一中质检)趋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由于生活在同类型的环境之中,而演化出相似的形态特征或结构的现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趋同进化是生物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哺乳类鲸和鱼类体形相似属于趋同进化的结果趋同进化说明自然选择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趋同进化说明不同种生物的种群基因库相同13.(2024·广东茂名高一调研)枯叶蝶在飞行时身体呈鲜艳的黄色,便于吸引异性,停息时,其体态和体色像一片枯叶。下列关于枯叶蝶进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枯叶蝶的体色和体态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性适应为了应对敌害,枯叶蝶产生了体色随环境变化的定向变异在进化过程中,敌害对枯叶蝶的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在进化过程中,枯叶蝶也能产生不利于应对敌害的变异14.(2023·北京顺义区模拟)我国科学家发现了雄性原始鸟类——雅尾鹓鶵的化石标本,其同时具有适于快速飞行的扇状尾羽和1对形态夸张的长尾羽。繁殖季节,隐身于茂密丛林中的雄鸟靠“抢眼”的长尾羽吸引雌性。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扇状尾羽有助于雅尾鹓鶵躲避敌害长尾羽性状得以保留与雌鸟的选择偏好无关推测栖息于开阔湖边的原始鸟类少见长尾羽15.(2024·江苏南京调研)考古学家发现,窃蛋龙的前肢具有流苏状羽毛,头上有像母鸡一样的冠毛,拥有鸵鸟般细长的双腿,前肢有尖锐的爪子,与鸟类有密切渊源。科学家戏称其为“来自地狱的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应构成一个种群在窃蛋龙的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16.(2024·河北邢台高一下期末考试)研究人员对某群岛的12个小岛上的棕色变色蜥蜴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将一种较大的肉食性蜥蜴引入其中的6个小岛,而另外的6个小岛则不投放肉食性蜥蜴,以作对照,观察棕色变色蜥蜴变化情况。6个月后,引入肉食性蜥蜴岛上的棕色变色蜥蜴数量少了一半多,且幸存的棕色变色蜥蜴绝大多数具有长腿性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棕色变色蜥蜴进化的实质是控制棕色变色蜥蜴腿长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自然选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控制棕色变色蜥蜴腿长的基因型来发挥作用与短腿蜥蜴相比,长腿蜥蜴跑得更快,以便能更好地躲避捕食者的捕获由于捕食者的引入,棕色变色蜥蜴可定向变异为长腿蜥蜴17.(2024·湖北武汉高三质检)某小鼠种群中基因A对a为显性,A基因频率为0.5。由于栖息环境的温度影响,带有a基因的配子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而无法存活,此淘汰比例称为淘汰系数,以s表示。此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没有迁出和迁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环境温度使该小鼠种群A/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随繁殖代数的增加,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减小若淘汰系数s=1/3,则F1中显性个体所占比例为0.84若大量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迁入此种群,则s会变大18.(2024·安徽合肥联考)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海产经济虾类。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但因苗种来源范围小、近亲繁殖普遍,种质退化现象较严重,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生长更快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如果人工养殖种群个体大量逃逸到野外,一定会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野生种群和人工养殖种群的基因库不同近亲繁殖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个体增加19.(2024·辽宁联考期末)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进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在食物稀少的环境中,狼群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狼性的贪婪、狡猾是狼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狼群在繁衍的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狼群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与环境的定向选择是狼适应性形成的必要条件20.(2024·重庆南开中学调研)某草原三个叶色渐变的羊草种群在自然状态下的基因交流指数(“*”越多表示基因交流程度越高)和遗传距离指数(“+”越多表示基因差异程度越大)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灰绿型 绿型 黄绿型灰绿型 ++ +++绿型 ?**? +黄绿型 * ***羊草的遗传多样性与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关自然状态下,三个羊草种群通过无性繁殖进行基因交流灰绿型羊草和黄绿型羊草之间已存在生殖隔离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越大则基因交流程度越高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共50分。)21.(10分)(2024·河南信阳联考)现今的生物形态、结构和习性都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的。例如,啄木鸟栖息于树洞中并利用喙凿食树干内部隐藏的虫子,其喙长而坚硬,形似凿子;信天翁生活在沿海地区,以海洋鱼类和沿岸软体动物为食,其鼻孔处形成了专门的泌盐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4分)啄木鸟的喙和信天翁的泌盐结构是各自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群体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2)(2分)近年来,由于食物短缺,信天翁不得不迁徙到海水盐浓度更高的高纬度地区。预计信天翁的泌盐结构朝着________的方向进化。(3)(4分)自然界中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军备竞赛”,不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14分)(2024·四川成都期中)图1所示为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的358种鸣禽进行的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图2所示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①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4分)种群①~⑧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多样性。在②③④⑤四个种群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种群是________。(2)(4分)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00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D.自然选择主导喜马拉雅山鸟类进化的方向E.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3)(4分)图2中在________对应时间段内种群①发生了生物进化,在T点时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4)(2分)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①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40%和50%,现假设种群①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不发生突变,则下一年时种群①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23.(14分)(2024·重庆主城区七校期末)近些年,随着抗生素的人均用量增多,细菌耐药率也逐年提高。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治疗作用就明显下降。为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取少量含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液,均匀涂在培养基平板上,再放上4片含有青霉素的圆形滤纸片,在无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12~16 h,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如图)。测量并记录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记为N1。步骤二: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培养至第五代。测量并记录每一代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N2~N5)。请回答以下问题:(1)(4分)细菌的耐药性变异不会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菌耐药率逐年提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2)(4分)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药物的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大,抑菌作用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强”或“弱”)。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数据从N1→N5会________。(3)(2分)自然选择过程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4分)假设该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现假设该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变化,使得各基因型个体的生存能力大小变为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增加10%,则一年后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________,该种群__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进化。24.(12分)蜜蜂是一种传粉昆虫,它的舌管(吻)较长,适于采集不同花的花蜜,且周身长有绒毛,便于黏附花粉,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8分)我国现有的东方蜜蜂由7个独立种群组成。研究发现,每个种群中都存在白细胞激肽受体基因(Lkr),该基因与蜜蜂对糖的敏感度有关。为研究Lkr在蜜蜂适应环境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将X基因转入蜜蜂体内,该基因的转录产物能与LkrmRNA结合,从而干扰LkrmRNA的翻译,检测不同处理下蜜蜂对蔗糖发生反应的最低浓度的差异,结果如图所示。①已知该实验中对照组2转入了编码无关RNA的基因,对照组1和实验组应进行的操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照组1和2与实验组在Lkr基因表达量上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结果可知,Lkr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糖敏感的蜜蜂倾向于以花粉为食,反之则倾向于以花蜜为食。温带地区植物开花呈明显的季节性,而热带地区常年开花,花粉充足。请用柱形图表示温带和热带地区蜜蜂种群Lk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2)(4分)我国7个东方蜜蜂种群生活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变异,各种群受到不同的气候、植物开花期等因素的________作用,导致其________形成明显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继续增大,以至出现________,它们便成为不同的物种。(共57张PPT)单元检测卷(六)(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D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地层中陈列的化石是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生活痕迹不能成为化石B.从动物的牙齿化石可推测它们的饮食情况和体型大小C.越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D.已发现的化石能够揭示生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解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A错误;从动物的牙齿化石可推测它们的饮食情况;从动物的骨骼化石可推测其体型大小和运动方式,B错误;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C错误;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D正确。2.(2024·河北唐山高一期末)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运用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下列有关支持生物进化论的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相似,可推测人类与兔子有亲缘关系B.越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其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C.不同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反映出各种生物之间有共同的起源D.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会出现鳃裂和尾,说明二者有共同的祖先解析: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B错误。B3.(2024·江苏扬州模拟)依据生物进化理论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解剖比较不同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证据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C.适应具有相对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A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A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适应具有相对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导致原本适应环境的个体无法适应现有的环境而被淘汰,C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4.(2024·东北师大附中高一质检)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许多高架桥和涵洞。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利于动物的迁徙、觅食和种内基因交流B.避免人为的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变化C.有利于种群内基因频率保持稳定,促进进化D.有利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果种群内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则种群不发生进化,C错误。C5.(2024·山东潍坊模拟)东北虎和华南虎是我国野生虎的两个亚种,自然条件下两种虎之间很难进行基因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北虎和华南虎很难进行基因交流的原因是存在生殖隔离B.长白山地区所有东北虎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华南虎等大型肉食动物的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D.与华南虎相比,东北虎更能适应寒冷环境是定向变异的结果B解析:自然条件下,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存在地理隔离,很难进行基因交流,两者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捕食者可以吃掉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且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从而为其他物种的生存留出空间,因此客观上讲,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C错误;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6.(2024·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期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十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爱养自然奇品悉备。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的形成必须经历类似“分数十缸饲养”的地理隔离B.“逐日去其不佳者”相当于选择,决定了金鱼进化的方向C.“自然奇品悉备”是金鱼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D.这种人工培育金鱼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解析: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要经历地理隔离,比如多倍体的形成,A错误;“逐日去其不佳者”属于人工选择,决定了金鱼进化的方向,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这种人工培育金鱼依据的原理也可能是基因突变,D错误。7.(2024·江西师大附中月考)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英国曼彻斯特地区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树干变黑,黑色型桦尺蛾数量逐渐增加,浅色型桦尺蛾数量逐渐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煤烟诱使桦尺蛾由浅色型突变成黑色型B.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C.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D.树干变黑会降低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A解析:煤烟将树干熏黑,使浅色型的桦尺蛾更容易被天敌发现,黑色型的桦尺蛾更难被天敌发现,从而使黑色型个体存活并留下后代的机会更多,煤烟不能使桦尺蛾由浅色型突变成黑色型,A错误;环境对桦尺蛾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正确;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的表型,C正确;树干变黑后,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进行交配、产卵前就被天敌捕食,从而导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降低,D正确。8.(2024·广东惠州调研)跳蝻腹节有绿条纹和黄条纹之分,某种群纯合绿条纹(AA)和黄条纹(aa)各占1/6,5年后它们的比例均为1/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A、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B.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C.若使用农药会使该种群出现抗药性变异D.若长期使用农药可改变该种群的基因库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跳蝻种群中纯合绿条纹(AA)和黄条纹(aa)各占1/6,则杂合子Aa占2/3,则A的基因频率为1/6+1/2×2/3=1/2,则a的基因频率也为1/2;5年后纯合绿条纹(AA)和黄条纹(aa)各占1/3,则杂合子Aa占1/3,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1/3+1/2×1/3=1/2,a的基因频率为1/2。根据以上分析,种群A、a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但该种群的其他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该种群可能发生了进化,A、B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种群中抗药性变异在使用农药前就出现了,使用农药只是起到选择作用,将抗药性基因选择出来,C错误。9.(2024·河北邢台调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两个猴面花姐妹种——粉龙头(花瓣呈粉红色)和红龙头(花瓣呈红色)。它们起源于同一个粉色花的祖先种,两者分布区重叠,前者(粉龙头)由黄蜂投粉,后者(红龙头)由蜂鸟投粉。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是因长期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B.因起源于同一祖先种,所以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种群的基因库相同C.粉龙头猴面花种群产生的突变可能对红龙头猴面花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D.两者分布区重叠导致自然选择对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相同C解析:两种花分布区重叠,它们不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两个物种,A错误;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属于不同的物种,尽管起源于同一个祖先种,但进化最终导致它们的基因库存在差异,B错误;两种植物种群属于不同物种,且二者传粉动物不同,故粉龙头猴面花种群发生的突变可能对红龙头猴面花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C正确;尽管粉龙头和红龙头猴面花分布区重叠,但由题干信息知,两者的传粉动物不同,说明自然选择对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相同,D错误。10.(2024·广东惠州一模)较小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遗传漂变。如某种群个体数很少,其中某些极少数个体有某种基因,当这些个体偶然死亡或没有交配,这种基因就会在种群中消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发生遗传漂变是指发生了基因突变B.发生遗传漂变的种群必然发生了进化C.自然选择是非随机的,遗传漂变是随机的D.种群数量越大,发生遗传漂变的可能性越小A解析:由题意可知,种群发生遗传漂变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发生遗传漂变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即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遗传漂变是随机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非随机的,C正确;由题意可知,遗传漂变主要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种群数量越大,发生遗传漂变的可能性越小,D正确。11.(2024·山东潍坊核心素养测试改编)自然选择可分为3种类型:①稳定性选择,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常态型的个体;②分裂性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的个体按照不同的方向保留,逐渐淘汰中间常态型个体;③单向性选择,在群体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趋于另一极端的个体。3种自然选择类型建模如图Ⅰ~Ⅲ,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ⅠB.Ⅱ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C.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桦尺蛾的黑化现象属于单向性选择B解析:自然选择是定向的,Ⅱ中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了中间常态型的个体,B错误;根据题干“单向性选择,在群体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趋于另一极端的个体”可知,桦尺蛾的黑化现象属于单向性选择,D正确。A.进化过程中生存环境最稳定的可能是ⅠB.Ⅱ中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C.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桦尺蛾的黑化现象属于单向性选择12.(2024·焦作一中质检)趋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由于生活在同类型的环境之中,而演化出相似的形态特征或结构的现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趋同进化是生物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B.哺乳类鲸和鱼类体形相似属于趋同进化的结果C.趋同进化说明自然选择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D.趋同进化说明不同种生物的种群基因库相同B解析:进化是环境选择生物有利变异的结果,A错误;哺乳类鲸和鱼类亲缘关系较远,但体形相似,属于趋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趋同进化的生物由于生活在同类型的环境之中,而演化出相似的形态特征或结构,可说明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趋同进化导致不同生物形态结构的相似,但不同种生物的种群基因库差异很大,D错误。13.(2024·广东茂名高一调研)枯叶蝶在飞行时身体呈鲜艳的黄色,便于吸引异性,停息时,其体态和体色像一片枯叶。下列关于枯叶蝶进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枯叶蝶的体色和体态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性适应B.为了应对敌害,枯叶蝶产生了体色随环境变化的定向变异C.在进化过程中,敌害对枯叶蝶的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D.在进化过程中,枯叶蝶也能产生不利于应对敌害的变异解析:枯叶蝶的体色和体态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性适应,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B14.(2023·北京顺义区模拟)我国科学家发现了雄性原始鸟类——雅尾鹓鶵的化石标本,其同时具有适于快速飞行的扇状尾羽和1对形态夸张的长尾羽。繁殖季节,隐身于茂密丛林中的雄鸟靠“抢眼”的长尾羽吸引雌性。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扇状尾羽有助于雅尾鹓鶵躲避敌害C.长尾羽性状得以保留与雌鸟的选择偏好无关D.推测栖息于开阔湖边的原始鸟类少见长尾羽C解析: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不符合题意;扇状尾羽适于快速飞行,有助于雅尾鹓鶵躲避敌害,B不符合题意;隐身于茂密丛林中的雄鸟靠“抢眼”的长尾羽吸引雌性,长尾羽性状得以保留与雌鸟的选择偏好有关,C符合题意;栖息于开阔湖边的原始鸟类若有长尾羽易被天敌发现,故推测栖息于开阔湖边的原始鸟类少见长尾羽,D不符合题意。15.(2024·江苏南京调研)考古学家发现,窃蛋龙的前肢具有流苏状羽毛,头上有像母鸡一样的冠毛,拥有鸵鸟般细长的双腿,前肢有尖锐的爪子,与鸟类有密切渊源。科学家戏称其为“来自地狱的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B.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应构成一个种群D.在窃蛋龙的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B解析:“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错误;不同种类的窃蛋龙不能构成一个种群,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16.(2024·河北邢台高一下期末考试)研究人员对某群岛的12个小岛上的棕色变色蜥蜴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将一种较大的肉食性蜥蜴引入其中的6个小岛,而另外的6个小岛则不投放肉食性蜥蜴,以作对照,观察棕色变色蜥蜴变化情况。6个月后,引入肉食性蜥蜴岛上的棕色变色蜥蜴数量少了一半多,且幸存的棕色变色蜥蜴绝大多数具有长腿性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棕色变色蜥蜴进化的实质是控制棕色变色蜥蜴腿长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B.自然选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控制棕色变色蜥蜴腿长的基因型来发挥作用C.与短腿蜥蜴相比,长腿蜥蜴跑得更快,以便能更好地躲避捕食者的捕获D.由于捕食者的引入,棕色变色蜥蜴可定向变异为长腿蜥蜴C解析:棕色变色蜥蜴进化的实质是控制棕色变色蜥蜴腿长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A错误;自然选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棕色变色蜥蜴腿长的表型来发挥作用,自然选择不能直接作用于基因型,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17.(2024·湖北武汉高三质检)某小鼠种群中基因A对a为显性,A基因频率为0.5。由于栖息环境的温度影响,带有a基因的配子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而无法存活,此淘汰比例称为淘汰系数,以s表示。此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没有迁出和迁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温度使该小鼠种群A/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随繁殖代数的增加,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减小C.若淘汰系数s=1/3,则F1中显性个体所占比例为0.84D.若大量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迁入此种群,则s会变大D解析:环境温度引起该小鼠种群带有a基因的配子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说明环境温度起到自然选择的作用,使A/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随繁殖代数的增加,a基因频率有所下降,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减小,A、B正确;若淘汰系数s=1/3,则亲本产生的存活的a配子占2/3,亲本产生的配子中A∶a=3∶2,则基因型为a的配子所占比例为2/5,F1中隐性个体(aa)所占比例为2/5×2/5=4/25=0.16,故F1中显性个体所占比例为1-0.16=0.84,C正确;s为淘汰系数,表示的是淘汰比例,带有a基因的配子有一定比例被淘汰,该淘汰现象与环境温度有关,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大量基因型为aa的个体迁入此种群,s不一定改变,D错误。18.(2024·安徽合肥联考)南美白对虾是一种重要海产经济虾类。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但因苗种来源范围小、近亲繁殖普遍,种质退化现象较严重,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更快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品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B.如果人工养殖种群个体大量逃逸到野外,一定会增加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C.野生种群和人工养殖种群的基因库不同D.近亲繁殖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个体增加B解析:为获得更大收益,养殖户不断筛选生长更快的品种,是为培养满足人类需求的生物品种,属于人工选择,A正确;如果人工养殖种群个体大量逃逸到野外,若无法融入野生种群,或不会使野生种群发生变异,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不一定会改变,B错误;人工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二者的基因库不同,C正确;近亲繁殖会使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个体增加,D正确。19.(2024·辽宁联考期末)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进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食物稀少的环境中,狼群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B.狼性的贪婪、狡猾是狼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C.狼群在繁衍的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D.狼群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与环境的定向选择是狼适应性形成的必要条件D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在食物稀少的环境中,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选择作用,即选择出与环境相适应狼群中的变异类型,A错误;狼性的贪婪、狡猾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生物以及无机环境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B错误;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未深入到基因水平,C错误。20.(2024·重庆南开中学调研)某草原三个叶色渐变的羊草种群在自然状态下的基因交流指数(“*”越多表示基因交流程度越高)和遗传距离指数(“+”越多表示基因差异程度越大)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灰绿型 绿型 黄绿型灰绿型 ++ +++绿型 ** +黄绿型 * *** A.羊草的遗传多样性与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关B.自然状态下,三个羊草种群通过无性繁殖进行基因交流C.灰绿型羊草和黄绿型羊草之间已存在生殖隔离D.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越大则基因交流程度越高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据此可推测,羊草的遗传多样性与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关,A正确;自然状态下,三个羊草种群的基因交流是通过有性生殖实现的,B错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灰绿型羊草和黄绿型羊草之间基因差异程度较大,但二者之间依然进行基因交流,因此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结合表格信息可知,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越大,说明二者之间的遗传信息差异越大,则进行基因交流程度越低,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4小题,共50分。)21.(10分)(2024·河南信阳联考)现今的生物形态、结构和习性都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的。例如,啄木鸟栖息于树洞中并利用喙凿食树干内部隐藏的虫子,其喙长而坚硬,形似凿子;信天翁生活在沿海地区,以海洋鱼类和沿岸软体动物为食,其鼻孔处形成了专门的泌盐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啄木鸟的喙和信天翁的泌盐结构是各自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群体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2)近年来,由于食物短缺,信天翁不得不迁徙到海水盐浓度更高的高纬度地区。预计信天翁的泌盐结构朝着________的方向进化。可遗传的有利变异环境的定向选择更发达(3)自然界中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军备竞赛”,不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协同进化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1)可遗传的变异是选择的前提,自然选择使得群体朝着某一方向进化,因此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2)当信天翁迁徙到海水盐浓度更高的高纬度地区后,泌盐结构功能不足的个体会被淘汰,而泌盐结构更发达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因此预计信天翁的泌盐结构朝着更发达的方向进化。(3)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2.(14分)(2024·四川成都期中)图1所示为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的358种鸣禽进行的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图2所示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①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①~⑧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多样性。在②③④⑤四个种群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种群是________。物种②③(2)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00万年,⑥和⑦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出现_______________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D.自然选择主导喜马拉雅山鸟类进化的方向E.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生殖隔离AD(3)图2中在________对应时间段内种群①发生了生物进化,在T点时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4)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种群①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40%和50%,现假设种群①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不发生突变,则下一年时种群①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QR不一定49%解析:(1)种群①~⑧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分析图1可知:分支越向后,亲缘关系越近,因为②、③是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所以在②③④⑤四个种群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种群是②③。(2)种群X经过漫长的时间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说明有新的物种形成,其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错误;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个体的表型,C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由图1可知,⑥⑦两个物种生活在不同海拔,故⑥⑦所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也有差异,E错误;故选AD。(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图2中在QR对应时间段内,种群①中的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说明种群①发生了生物进化。在RT对应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维持在0.9,但无法判断是否有生殖隔离产生,所以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4)在某年时,种群①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40%和50%,则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30%、70%。假设种群①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不发生突变,则下一年时种群①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70%×70%=49%。23.(14分)(2024·重庆主城区七校期末)近些年,随着抗生素的人均用量增多,细菌耐药率也逐年提高。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治疗作用就明显下降。为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取少量含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液,均匀涂在培养基平板上,再放上4片含有青霉素的圆形滤纸片,在无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12~16 h,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如图)。测量并记录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记为N1。步骤二: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培养至第五代。测量并记录每一代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N2~N5)。请回答以下问题:(1)细菌的耐药性变异不会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菌耐药率逐年提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2)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药物的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大,抑菌作用越_______ (填“强”或“弱”)。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数据从N1→N5会________。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强逐渐变小(3)自然选择过程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4)假设该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现假设该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变化,使得各基因型个体的生存能力大小变为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增加10%,则一年后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________,该种群__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进化。生物个体的表型55.1%发生了解析:(1)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抗药性变异只能来源于基因突变,不会来源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细菌耐药率逐年提高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2)抑菌圈越大,表明抗生素的抑菌作用越强。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数据从N1→N5会逐渐变小。(3)自然选择过程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生物个体的表型。(4)假设该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A的基因频率为25%,a的基因频率为75%。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增加10%,则一年后种群中aa的占比为60%(1-10%)=54%,AA的占比为10%(1+10%)=11%,Aa的占比为30%(1+10%)=33%,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aa÷(AA+Aa+aa)×100%=54%÷98%×100%≈55.1%。此时a的基因频率=(54%×2+33%)/(98%×2)×100%≈71.9%,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24.(12分)蜜蜂是一种传粉昆虫,它的舌管(吻)较长,适于采集不同花的花蜜,且周身长有绒毛,便于黏附花粉,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现有的东方蜜蜂由7个独立种群组成。研究发现,每个种群中都存在白细胞激肽受体基因(Lkr),该基因与蜜蜂对糖的敏感度有关。为研究Lkr在蜜蜂适应环境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将X基因转入蜜蜂体内,该基因的转录产物能与LkrmRNA结合,从而干扰LkrmRNA的翻译,检测不同处理下蜜蜂对蔗糖发生反应的最低浓度的差异,结果如图所示。①已知该实验中对照组2转入了编码无关RNA的基因,对照组1和实验组应进行的操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照组1和2与实验组在Lkr基因表达量上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结果可知,Lkr基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做处理的同种蜜蜂转入X基因的同种蜜蜂对照组1和2的Lkr基因表达量正常,而实验组该基因的表达量较小Lkr基因正常表达能提高蜜蜂对蔗糖的敏感程度②对糖敏感的蜜蜂倾向于以花粉为食,反之则倾向于以花蜜为食。温带地区植物开花呈明显的季节性,而热带地区常年开花,花粉充足。请用柱形图表示温带和热带地区蜜蜂种群Lk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2)我国7个东方蜜蜂种群生活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变异,各种群受到不同的气候、植物开花期等因素的________作用,导致其________形成明显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继续增大,以至出现________,它们便成为不同的物种。选择基因库生殖隔离解析:(1)①已知该实验中对照组2转入了编码无关RNA的基因(目的是排除导入基因的影响),则对照组1应该是不做处理的同种蜜蜂,实验组应为转入X基因的同种蜜蜂。由于对照组1不做处理,则其中的Lkr基因应该正常表达,而对照组2导入了编码无关RNA的基因,则其体内的Lkr基因也应该能正常表达,因此对照组1和2对蔗糖的敏感程度几乎无差异,其Lkr基因表达量均比实验组高,而实验组中有些蜜蜂个体对蔗糖的敏感程度却有所下降,据此可推测,Lkr基因正常表达能提高蜜蜂对蔗糖的敏感程度。②热带地区常年开花,花粉充足,因此处于热带地区的蜜蜂体内Lkr基因表达量较高,而处于温带地区的蜜蜂所处的环境由于花粉较少,该基因的表达量较低,柱形图详见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检测卷(六)(原卷版).docx 单元检测卷(六)(解析版).docx 单元检测卷(六).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