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末检测卷(一)(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4·福建南平期末)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密度有增大的趋势C.一块池塘中所有草鱼的数量就是该草鱼种群的种群密度D.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答案 C解析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密度有增大的趋势,B正确;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一块池塘(不知道面积)中所有草鱼的数量不是该草鱼种群的种群密度,C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D正确。2.(2024·山西太原期末)研究人员用不同方法调查不同生物的种群数量。下列方法选择不合适的是( )A.通过记录动物的声音特征监测长臂猿种群的数量B.农田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调查长白山地区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常采用标记重捕法D.通过采集并分析大熊猫的粪便调查秦岭保护区大熊猫的数量答案 C解析 动物的声音也存在个体差异,成熟个体的声音特征往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因此可以通过记录动物的声音特征监测长臂猿种群的数量,A不符合题意;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农田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不符合题意;东北虎为濒危野生动物且攻击性较强,不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可以通过红外触发相机调查长白山地区野生东北虎的数量,C符合题意;不同个体具有的DNA不同,通过采集新鲜粪便,分析DNA数据,可调查秦岭保护区大熊猫的种群数量,D不符合题意。3.(2024·甘肃武威质检)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的珙桐是中国特有的濒临灭绝的“活化石”植物。为保护该植物,科研人员在植物园中进行大面积带状种植,随后逐年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的珙桐和植物园中的珙桐为同一种群B.采取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园中珙桐的种群密度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D.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对珙桐的种群密度产生影响答案 D解析 根据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判断,自然界分布的珙桐和植物园中的珙桐不是同一种群,A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一般当样方的形状为正方形时)和等距取样法(一般当样方的形状为长方形时),珙桐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植,故调查植物园中珙桐的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B错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错误;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可能对珙桐的种群密度产生影响,D正确。4.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人口负增长下“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继续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下列有关我国人口数量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我国社会老龄化严重的现象不会影响到种群密度B.我国不同城市的性别比例没有差异,且均为1∶1C.城市短期内出现部分人到其他城市出差两三天后返回城市,会影响到该城市迁出率的计算D.如果当代部分不婚人士提出的“不结婚、不生娃”的理念被实践,人口负增长可能会加剧答案 D解析 老龄化严重,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一般情况下,不同城市的性别比例存在差异,不一定为1∶1,B错误;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因此城市短期内出现部分人到其他城市出差两三天后返回城市,不影响该城市迁出率的计算,C错误;“不结婚、不生娃”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导致人口负增长加剧,D正确。5.(2024·浙江台州期末)某研究小组对某种活动能力较弱的瓢虫进行研究,将其自然种群产生的一部分子代用一定浓度的杀虫剂处理后,亲代、子代的雌性占比如图所示。已知该昆虫的雌虫产卵量与雌性占比呈正相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瓢虫的性别比例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瓢虫的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C.用杀虫剂处理可能会使该种群的出生率提高D.依据瓢虫的性别比例变化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答案 D解析 表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故该瓢虫的性别比例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A正确;瓢虫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该瓢虫的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B正确;根据实验结果,处理组的雌性占比大于对照组,雌性个体多,就可以繁殖更多的后代,有利于种群增长,C正确;可依据瓢虫的年龄结构变化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D错误。6.(2024·内蒙古赤峰学院附中期末)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野生收草品种繁多,其中冰草和紫花苜蓿较为常见,两种野生牧草大小差别不大,但冰草数量明显多于紫花苜蓿。下列有关调查两种牧草的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应采用样方法,分别在植被稀疏和密集的地方取几个样B.在选取样方时,冰草的样方面积应大于紫花苜蓿的C.需要去除种群数量最多和最少的样方后再求平均值D.选取样方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冰草种群密度的调查值答案 D解析 为了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而不是分别在植被稀疏和密集的地方取几个样,A错误;两种野生牧草大小差别不大,但冰草数量明显多于紫花苜蓿,在选取样方时,紫花苜蓿的样方面积可适当大于冰草的,B错误;求平均值时,不需要去除种群数量最多和最少的样方,C错误;样方法得到的数值是估算值,选取样方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冰草种群密度的调查值,D正确。7.(2024·广东东莞联考)植保员对徂徕山林场一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180只鼠,第二次捕获10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40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20只自然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稳定(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计算可得该地区褐家鼠的种群密度约为300只/公顷B.调查期间褐家鼠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该统计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褐家鼠的实际数量少D.该地区褐家鼠的K值是指该种群在此环境中达到的最大种群数量答案 B解析 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20只自然死亡,因此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180-20)×100÷40=400(只/公顷),A错误;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20只自然死亡,但最终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稳定,因为种群总数稳定(不考虑迁入迁出),推测调查期间褐家鼠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正确;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因此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含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可知该调查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C错误;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该地区褐家鼠的K值不是指该种群在此环境中达到的最大种群数量,D错误。8.(2024·江苏连云港统考)如图为甲、乙两个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量关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t2时刻,甲和乙的种群密度一定相同B.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一定相同C.t1→t4时刻,乙种群呈“J”形增长D.t1→t4时刻,甲种群的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答案 D解析 t2时刻,虽然甲、乙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相等,但甲、乙种群数量和面积不一定相等,因此甲和乙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A错误;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相等,但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在t1→t4时刻,乙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未必呈“J”形增长,C错误;t1→t4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而后表现为小于1,因此,甲种群的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正确。9.(2024·云南师范大学附中联考)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从而影响种群数量B.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与气温升高、日照延长、降水增多等有关C.食物的充足与否会影响捕食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变化D.气温和干旱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 A解析 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A错误。10.(2024·福建宁德期末)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t2时刻,甲、乙两种群密度相等B.t2时刻,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C.t1~t3时期,两种群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D.t4之后乙种群仍将呈“J”形增长答案 C解析 依据题图信息,甲表示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先增加后降低,为“S”形增长曲线,乙表示乙种群的密度变化曲线,t2时刻,由于两种群的数量和面积未知,所以两种群的密度不一定相等,A错误;t2时刻,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错误;t1~t3时期,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仍在增大,说明两种群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正确;t4之后乙种群密度仍然增加,但是不一定呈“J”形增长,D错误。11.(2024·山东临沂期末)研究草原上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能有效监测和预报鼠害的发生情况,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为草原田鼠防治提供科学依据B.若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则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Nt=N0×(1.015)tC.草原田鼠的性别比例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遭遇寒流时,草原田鼠数量越多死亡数就越多,寒流是密度制约因素答案 B解析 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为草原田鼠防治提供科学依据,A错误;若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符合“J”形曲线模型Nt=N0×λt,λ为增长倍数,则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Nt=N0×(1.015)t,B正确;草原田鼠的性别比例能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不能影响死亡率,C错误;寒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12.(2024·广东汕头期末)我国古籍中有许多利用生态学原理防虫治虫的记载。东汉王充的《论衡》:“藏宿麦之种,烈日干暴,投于燥器,则虫不生”。明代霍韬曾说,广东香山、番禺等地有蟛蜞虫,食谷之芽,大为农害,唯鸭能啖焉,且鸭不为害农稻。清末的《蒲折县乡土志》载有:“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B.“烈日干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C.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D.稻田中引入蟛蜞虫的其他天敌,均可“能啖焉”且“不为害农稻”答案 A解析 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种群数量增长快,A正确;“烈日干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的制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避免虫害的爆发,应在K/2之前防治蝗虫,C错误;稻田中引入蟛蜞虫的其他天敌,“能啖焉”,但不一定“不为害农稻”,D错误。13.(2024·甘肃酒泉期末)阴潮多雨的环境易使传染病在蝗虫间发生,发生蝗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干旱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验证了“旱极必蝗”的说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含水量通过影响蝗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B.潮湿环境中蝗虫的K值比干旱环境中的K值大C.使用杀虫剂使蝗虫数量大幅下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气候干旱是蝗虫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答案 B解析 根据题干“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产卵场所,阴潮多雨的环境易使传染病在蝗虫间发生”可知,潮湿环境中蝗虫的K值小于干旱环境,B错误。14.(2024·山东滨州期末)关于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猞猁常以雪兔为食,猞猁与雪兔的数量变化具有同步周期性B.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体现了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C.随种群密度的增加,池塘内的椎实螺的相对产卵量减少,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D.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林下植物种群数量答案 D解析 猞猁以雪兔为食,雪兔以地衣和苔藓为食,他们的数量波动体现周期性的变化,A正确;火灾、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与种群密度大小无关,故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体现了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B正确;密度制约因素指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故随种群密度的增加,池塘内的椎实螺的相对产卵量减少,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C正确;光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因此,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因为林冠层的郁闭度直接影响林下植物获取光照的多少,体现了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林下植物种群数量,D错误。15.(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猎物种群对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该曲线模型的数量变化说明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D.自然群落中并非所有的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都符合上图曲线模型答案 B解析 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种群的数量为捕食者在该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值,不是其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最大值,因此不能代表环境容纳量,B错误;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相互制约、协同进化,数量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C正确;自然群落中并非所有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都符合上图曲线模型,例如树和虫之间的关系不符合,D正确。16.某城市卫生部门组织了一次鼠药灭鼠的活动,如图为该城市居民区投放鼠药前后褐家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褐家鼠的环境容纳量B.进行鼠害防治,最好在种群数量达到d时进行人为干预C.某城市卫生部门此次灭鼠活动不会改变褐家鼠的环境容纳量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褐家鼠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答案 C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不能表示褐家鼠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进行鼠害防治,最好在种群数量达到d之前进行人为干预,B错误;某城市卫生部门此次灭鼠活动不会改变褐家鼠的环境容纳量,因为褐家鼠的生存环境没有改变,C正确;在理想条件下,不存在环境容纳量,D错误。17.假设在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空间充足,种群的数量增长如曲线a所示B.当某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D.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答案 C解析 曲线a为“J”形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动态变化,A错误;K/2时,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害虫数量增长最快,此时进行杀虫不利于防治虫害,对于害虫,越早防治越好,B错误;曲线b1所代表种群的K值大于曲线b2所代表种群的K值,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骤变等,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非不再变化,D错误。18.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B.天敌和流行性疾病都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答案 C解析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如被捕食者(食物)对捕食者的数量变化的影响就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A正确;K值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 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错误;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19.如图是连续20年对某地乌鸦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结构最可能是稳定型B.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D.第20年时乌鸦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答案 A解析 第10年时,种群的λ等于1,说明第10年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正确;由图可知,在第4年到第10年间λ<1,所以乌鸦的种群数量在减少,B错误;第16~20年λ>1且不变,所以乌鸦种群密度将不断增加,种群数量将呈现“J”形增长,C错误;第20年时λ>1,乌鸦种群数量还在继续增长,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D错误。20.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曲线B.t2时,甲种群的密度达到最大值C.t5时乙种群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最低,死亡率最高D.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为t2,t3后种群密度下降答案 A解析 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S”形曲线,A正确;t2~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继续增长,t3时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B错误;t5时乙种群密度达到K值,种内竞争加剧,对种群密度的制约最大,出生率=死亡率,但此时出生率不一定最低,死亡率也不一定最高,C错误;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是t2,t3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13分)(2024·安徽皖东十校联盟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草原上某珍稀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部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小组成员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他们在动物的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哺乳动物等野生动物一旦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和标记重捕法相比,该调查方法的优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等;但对于个体差异不明显的动物,用该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调查结果的误差可能较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小于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种群会逐步消亡,试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________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最可能表示该动物种群的K值,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点时,限制该动物种群数量继续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这些因素通常属于影响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 (1)不会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受环境影响小 在处理结果时无法对不同照片中的动物进行有效区分(2)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 C 在一定范围内,当种群数量小于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当种群数量等于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可稳定在一定水平(3)食物、空间资源和种内竞争等 密度制约因素22.(12分)(2024·江西上饶期末)藏羚主要分布于我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雄性有角,雌性无角。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地的藏羚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最长寿命约8年)。据图预测一段时间后,图1中________地藏羚种群数目增加的可能性最大。(2)图2表示某地藏羚的R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b~c时段藏羚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________。若在d时,有少量藏羚从其他地迁入该地,则该地藏羚的K值________(填“减少”“不变”或“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导致藏羚死亡的因素中,狼的捕食占比较高,狼的捕食属于影响藏羚种群数量发展的________(填“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4)研究人员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监测藏羚数量变化,主要操作流程: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藏羚并计数。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2点即可)。答案 (1)丙 (2)先增加后减少 不变 K值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与种群数量(或迁入率)无关 (3)密度 (4)不需要捕捉并标记藏羚,操作更便捷;调查周期短;对藏羚的干扰小等23.(12分)(2024·甘肃兰州期末)有机质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草履虫。某实验小组为了调查A、B、C 3个湖区的水体污染程度,从A、B、C 3个湖区中各取水样100 mL,分别置于3只含等量的相同浓度葡萄糖溶液的烧杯中培养,并每天定时利用显微镜进行计数,以统计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显微镜下对草履虫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关键工具是________,与第9 d相比,第12 d对B区草履虫取样计数时要适当________稀释倍数。若需要统计草履虫活体的数量,使用该方法直接进行计数时,计数结果一般比实际值偏________。(2)根据图中数据分析,________区的水体污染更严重,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培养到16 d后,A、B、C 3个湖区的草履虫数量都急剧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4)有些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那么草履虫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至少写出两个)。答案 (1)血细胞计数板 增大 大(2)A A区草履虫最早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且种群数量最大值最大(3)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有害代谢产物不断积累、pH下降等(4)食物、天敌等24.(13分)(2024·陕西咸阳实验中学检测)马世骏院士是我国生态学研究的奠基人,为解决我国千百年来不能根治的蝗灾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世骏研究影响东亚飞蝗种群增长的因素,为治理蝗灾提供了依据。统计1663~1962年间的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与温度、干湿指数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图中R/S表示干湿指数,指数越大则湿度越大。回答以下问题:(1)在理想条件下,即________________,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可能呈“________”形。(2)从温度和干湿程度来看,东亚飞蝗在________条件下易大爆发。(3)昆虫的体重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作为衡量虫体发育状态的指标。为研究种群密度和温度对东亚飞蝗的发育速度的影响,检测不同条件下成虫的平均体重(mg),结果如表所示。密度/(头·m-2)体重/mg温度/℃ 10 15025 1 228.7 1 323.030 1 230.6 1 397.135 1 220.7 960.040 1 140.2 864.6实验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密度变化对东亚飞蝗发育状态的影响是:低温时________,高温时________。(4)种群密度通过影响雌雄交尾概率、有效产卵面积、生殖干扰等因素来影响东亚飞蝗的繁殖能力。预测当种群密度增加时,东亚飞蝗的繁殖能力会如何变化,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J”(2)高温、干旱(3)密度增加会促进发育 密度增加会抑制发育(4)先增大后降低。原因是密度较低时,增大密度会提高雌雄交尾概率,提高繁殖能力;而密度太高会降低有效产卵面积,增大生殖干扰,从而降低繁殖能力25.(10分)如图为某水生植物在三个不同温度的水池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该曲线需要通过实验数据进行绘制,做该实验时,需要人为控制的两个变量是________,三个水池中该水生植物的增长曲线都呈“______”形。(2)第10天,________(填温度)的水池该水生植物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温度为24.8 ℃的水池中该水生植物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型。(3)第14天后,限制三个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________(填“包含”或“不包含”)光照强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图中能不能找到该水生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________。如果能,说明理由;如果不能,请写出探究该水生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温度和时间 S (2)19.8 ℃ 稳定(3)包含 第14天后,三个水池的种群数量都较多,对光的争夺加剧 (4)不能 在19.8 ℃和33.6 ℃之间设置较小的温度梯度,绘制不同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章末检测卷(一)(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4·福建南平期末)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一块池塘中所有草鱼的数量就是该草鱼种群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2.(2024·山西太原期末)研究人员用不同方法调查不同生物的种群数量。下列方法选择不合适的是 ( )通过记录动物的声音特征监测长臂猿种群的数量农田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长白山地区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常采用标记重捕法通过采集并分析大熊猫的粪便调查秦岭保护区大熊猫的数量3.(2024·甘肃武威质检)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的珙桐是中国特有的濒临灭绝的“活化石”植物。为保护该植物,科研人员在植物园中进行大面积带状种植,随后逐年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自然界中的珙桐和植物园中的珙桐为同一种群采取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园中珙桐的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对珙桐的种群密度产生影响4.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人口负增长下“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继续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下列有关我国人口数量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我国社会老龄化严重的现象不会影响到种群密度我国不同城市的性别比例没有差异,且均为1∶1城市短期内出现部分人到其他城市出差两三天后返回城市,会影响到该城市迁出率的计算如果当代部分不婚人士提出的“不结婚、不生娃”的理念被实践,人口负增长可能会加剧5.(2024·浙江台州期末)某研究小组对某种活动能力较弱的瓢虫进行研究,将其自然种群产生的一部分子代用一定浓度的杀虫剂处理后,亲代、子代的雌性占比如图所示。已知该昆虫的雌虫产卵量与雌性占比呈正相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该瓢虫的性别比例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可用样方法调查该瓢虫的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用杀虫剂处理可能会使该种群的出生率提高依据瓢虫的性别比例变化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6.(2024·内蒙古赤峰学院附中期末)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野生收草品种繁多,其中冰草和紫花苜蓿较为常见,两种野生牧草大小差别不大,但冰草数量明显多于紫花苜蓿。下列有关调查两种牧草的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应采用样方法,分别在植被稀疏和密集的地方取几个样在选取样方时,冰草的样方面积应大于紫花苜蓿的需要去除种群数量最多和最少的样方后再求平均值选取样方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冰草种群密度的调查值7.(2024·广东东莞联考)植保员对徂徕山林场一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180只鼠,第二次捕获10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40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20只自然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稳定(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通过计算可得该地区褐家鼠的种群密度约为300只/公顷调查期间褐家鼠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该统计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褐家鼠的实际数量少该地区褐家鼠的K值是指该种群在此环境中达到的最大种群数量8.(2024·江苏连云港统考)如图为甲、乙两个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量关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t2时刻,甲和乙的种群密度一定相同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一定相同t1→t4时刻,乙种群呈“J”形增长t1→t4时刻,甲种群的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9.(2024·云南师范大学附中联考)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从而影响种群数量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与气温升高、日照延长、降水增多等有关食物的充足与否会影响捕食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变化气温和干旱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10.(2024·福建宁德期末)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t2时刻,甲、乙两种群密度相等t2时刻,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t1~t3时期,两种群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t4之后乙种群仍将呈“J”形增长11.(2024·山东临沂期末)研究草原上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能有效监测和预报鼠害的发生情况,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为草原田鼠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若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则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Nt=N0×(1.015)t草原田鼠的性别比例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遭遇寒流时,草原田鼠数量越多死亡数就越多,寒流是密度制约因素12.(2024·广东汕头期末)我国古籍中有许多利用生态学原理防虫治虫的记载。东汉王充的《论衡》:“藏宿麦之种,烈日干暴,投于燥器,则虫不生”。明代霍韬曾说,广东香山、番禺等地有蟛蜞虫,食谷之芽,大为农害,唯鸭能啖焉,且鸭不为害农稻。清末的《蒲折县乡土志》载有:“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烈日干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稻田中引入蟛蜞虫的其他天敌,均可“能啖焉”且“不为害农稻”13.(2024·甘肃酒泉期末)阴潮多雨的环境易使传染病在蝗虫间发生,发生蝗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干旱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验证了“旱极必蝗”的说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土壤含水量通过影响蝗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潮湿环境中蝗虫的K值比干旱环境中的K值大使用杀虫剂使蝗虫数量大幅下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气候干旱是蝗虫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14.(2024·山东滨州期末)关于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猞猁常以雪兔为食,猞猁与雪兔的数量变化具有同步周期性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体现了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池塘内的椎实螺的相对产卵量减少,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林下植物种群数量15.(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猎物种群对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该曲线模型的数量变化说明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自然群落中并非所有的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都符合上图曲线模型16.某城市卫生部门组织了一次鼠药灭鼠的活动,如图为该城市居民区投放鼠药前后褐家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中a表示褐家鼠的环境容纳量进行鼠害防治,最好在种群数量达到d时进行人为干预某城市卫生部门此次灭鼠活动不会改变褐家鼠的环境容纳量在理想条件下,影响褐家鼠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17.假设在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若空间充足,种群的数量增长如曲线a所示当某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18.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天敌和流行性疾病都属于密度制约因素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19.如图是连续20年对某地乌鸦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结构最可能是稳定型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第20年时乌鸦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20.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曲线t2时,甲种群的密度达到最大值t5时乙种群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最低,死亡率最高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为t2,t3后种群密度下降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13分)(2024·安徽皖东十校联盟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草原上某珍稀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部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4分)该小组成员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他们在动物的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哺乳动物等野生动物一旦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和标记重捕法相比,该调查方法的优点主要有 (答出1点)等;但对于个体差异不明显的动物,用该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调查结果的误差可能较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小于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种群会逐步消亡,试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最可能表示该动物种群的K值,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C点时,限制该动物种群数量继续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这些因素通常属于影响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 (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22.(12分)(2024·江西上饶期末)藏羚主要分布于我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雄性有角,雌性无角。回答下列问题:(1)(2分)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地的藏羚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最长寿命约8年)。据图预测一段时间后,图1中 地藏羚种群数目增加的可能性最大。 (2)(6分)图2表示某地藏羚的R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b~c时段藏羚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 。若在d时,有少量藏羚从其他地迁入该地,则该地藏羚的K值 (填“减少”“不变”或“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在导致藏羚死亡的因素中,狼的捕食占比较高,狼的捕食属于影响藏羚种群数量发展的 (填“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4)(2分)研究人员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监测藏羚数量变化,主要操作流程: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藏羚并计数。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2点即可)。 23.(12分)(2024·甘肃兰州期末)有机质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草履虫。某实验小组为了调查A、B、C 3个湖区的水体污染程度,从A、B、C 3个湖区中各取水样100 mL,分别置于3只含等量的相同浓度葡萄糖溶液的烧杯中培养,并每天定时利用显微镜进行计数,以统计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4分)显微镜下对草履虫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关键工具是 ,与第9 d相比,第12 d对B区草履虫取样计数时要适当 稀释倍数。若需要统计草履虫活体的数量,使用该方法直接进行计数时,计数结果一般比实际值偏 。 (2)(2分)根据图中数据分析, 区的水体污染更严重,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培养到16 d后,A、B、C 3个湖区的草履虫数量都急剧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 (4)(4分)有些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那么草履虫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至少写出两个)。24.(13分)(2024·陕西咸阳实验中学检测)马世骏院士是我国生态学研究的奠基人,为解决我国千百年来不能根治的蝗灾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世骏研究影响东亚飞蝗种群增长的因素,为治理蝗灾提供了依据。统计1663~1962年间的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与温度、干湿指数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图中R/S表示干湿指数,指数越大则湿度越大。回答以下问题:(1)(4分)在理想条件下,即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可能呈“ ”形。 (2)(2分)从温度和干湿程度来看,东亚飞蝗在 条件下易大爆发。 (3)(4分)昆虫的体重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作为衡量虫体发育状态的指标。为研究种群密度和温度对东亚飞蝗的发育速度的影响,检测不同条件下成虫的平均体重(mg),结果如表所示。密度/(头·m-2) 体重/mg 温度/℃ 10 15025 1 228.7 1 323.030 1 230.6 1 397.135 1 220.7 960.040 1 140.2 864.6实验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密度变化对东亚飞蝗发育状态的影响是:低温时 ,高温时 。 (4)(3分)种群密度通过影响雌雄交尾概率、有效产卵面积、生殖干扰等因素来影响东亚飞蝗的繁殖能力。预测当种群密度增加时,东亚飞蝗的繁殖能力会如何变化,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25.(10分)如图为某水生植物在三个不同温度的水池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2分)该曲线需要通过实验数据进行绘制,做该实验时,需要人为控制的两个变量是 ,三个水池中该水生植物的增长曲线都呈“ ”形。 (2)(3分)第10天, (填温度)的水池该水生植物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温度为24.8 ℃的水池中该水生植物的年龄结构为 型。 (3)(2分)第14天后,限制三个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 (填“包含”或“不包含”)光照强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从图中能不能找到该水生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 。如果能,说明理由;如果不能,请写出探究该水生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59张PPT)(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章末检测卷(一)C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4·福建南平期末)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B.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密度有增大的趋势C.一块池塘中所有草鱼的数量就是该草鱼种群的种群密度D.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解析: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密度有增大的趋势,B正确;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一块池塘(不知道面积)中所有草鱼的数量不是该草鱼种群的种群密度,C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D正确。2.(2024·山西太原期末)研究人员用不同方法调查不同生物的种群数量。下列方法选择不合适的是( )A.通过记录动物的声音特征监测长臂猿种群的数量B.农田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调查长白山地区野生东北虎的数量常采用标记重捕法D.通过采集并分析大熊猫的粪便调查秦岭保护区大熊猫的数量C解析:动物的声音也存在个体差异,成熟个体的声音特征往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因此可以通过记录动物的声音特征监测长臂猿种群的数量,A不符合题意;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农田某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不符合题意;东北虎为濒危野生动物且攻击性较强,不适合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可以通过红外触发相机调查长白山地区野生东北虎的数量,C符合题意;不同个体具有的DNA不同,通过采集新鲜粪便,分析DNA数据,可调查秦岭保护区大熊猫的种群数量,D不符合题意。3.(2024·甘肃武威质检)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的珙桐是中国特有的濒临灭绝的“活化石”植物。为保护该植物,科研人员在植物园中进行大面积带状种植,随后逐年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的珙桐和植物园中的珙桐为同一种群B.采取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园中珙桐的种群密度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D.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对珙桐的种群密度产生影响D解析:根据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判断,自然界分布的珙桐和植物园中的珙桐不是同一种群,A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一般当样方的形状为正方形时)和等距取样法(一般当样方的形状为长方形时),珙桐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植,故调查植物园中珙桐的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B错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错误;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可能对珙桐的种群密度产生影响,D正确。4.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人口负增长下“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继续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下列有关我国人口数量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我国社会老龄化严重的现象不会影响到种群密度B.我国不同城市的性别比例没有差异,且均为1∶1C.城市短期内出现部分人到其他城市出差两三天后返回城市,会影响到该城市迁出率的计算D.如果当代部分不婚人士提出的“不结婚、不生娃”的理念被实践,人口负增长可能会加剧D解析:老龄化严重,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一般情况下,不同城市的性别比例存在差异,不一定为1∶1,B错误;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因此城市短期内出现部分人到其他城市出差两三天后返回城市,不影响该城市迁出率的计算,C错误;“不结婚、不生娃”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导致人口负增长加剧,D正确。5.(2024·浙江台州期末)某研究小组对某种活动能力较弱的瓢虫进行研究,将其自然种群产生的一部分子代用一定浓度的杀虫剂处理后,亲代、子代的雌性占比如图所示。已知该昆虫的雌虫产卵量与雌性占比呈正相关,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DA.该瓢虫的性别比例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瓢虫的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C.用杀虫剂处理可能会使该种群的出生率提高D.依据瓢虫的性别比例变化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表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故该瓢虫的性别比例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A正确;瓢虫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该瓢虫的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B正确;根据实验结果,处理组的雌性占比大于对照组,雌性个体多,就可以繁殖更多的后代,有利于种群增长,C正确;可依据瓢虫的年龄结构变化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D错误。A.该瓢虫的性别比例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瓢虫的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C.用杀虫剂处理可能会使该种群的出生率提高D.依据瓢虫的性别比例变化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6.(2024·内蒙古赤峰学院附中期末)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野生收草品种繁多,其中冰草和紫花苜蓿较为常见,两种野生牧草大小差别不大,但冰草数量明显多于紫花苜蓿。下列有关调查两种牧草的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应采用样方法,分别在植被稀疏和密集的地方取几个样B.在选取样方时,冰草的样方面积应大于紫花苜蓿的C.需要去除种群数量最多和最少的样方后再求平均值D.选取样方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冰草种群密度的调查值D解析:为了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而不是分别在植被稀疏和密集的地方取几个样,A错误;两种野生牧草大小差别不大,但冰草数量明显多于紫花苜蓿,在选取样方时,紫花苜蓿的样方面积可适当大于冰草的,B错误;求平均值时,不需要去除种群数量最多和最少的样方,C错误;样方法得到的数值是估算值,选取样方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冰草种群密度的调查值,D正确。7.(2024·广东东莞联考)植保员对徂徕山林场一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180只鼠,第二次捕获10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40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20只自然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稳定(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计算可得该地区褐家鼠的种群密度约为300只/公顷B.调查期间褐家鼠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该统计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褐家鼠的实际数量少D.该地区褐家鼠的K值是指该种群在此环境中达到的最大种群数量B解析: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20只自然死亡,因此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180-20)×100÷40=400(只/公顷),A错误;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20只自然死亡,但最终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稳定,因为种群总数稳定(不考虑迁入迁出),推测调查期间褐家鼠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正确;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因此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含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记后重新捕获数,可知该调查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C错误;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该地区褐家鼠的K值不是指该种群在此环境中达到的最大种群数量,D错误。8.(2024·江苏连云港统考)如图为甲、乙两个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量关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A.t2时刻,甲和乙的种群密度一定相同B.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一定相同C.t1→t4时刻,乙种群呈“J”形增长D.t1→t4时刻,甲种群的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解析:t2时刻,虽然甲、乙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相等,但甲、乙种群数量和面积不一定相等,因此甲和乙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A错误;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相等,但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在t1→t4时刻,乙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未必呈“J”形增长,C错误;t1→t4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而后表现为小于1,因此,甲种群的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正确。A.t2时刻,甲和乙的种群密度一定相同B.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一定相同C.t1→t4时刻,乙种群呈“J”形增长D.t1→t4时刻,甲种群的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9.(2024·云南师范大学附中联考)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从而影响种群数量B.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与气温升高、日照延长、降水增多等有关C.食物的充足与否会影响捕食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变化D.气温和干旱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解析: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A错误。A10.(2024·福建宁德期末)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A.t2时刻,甲、乙两种群密度相等B.t2时刻,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C.t1~t3时期,两种群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D.t4之后乙种群仍将呈“J”形增长解析:依据题图信息,甲表示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先增加后降低,为“S”形增长曲线,乙表示乙种群的密度变化曲线,t2时刻,由于两种群的数量和面积未知,所以两种群的密度不一定相等,A错误;t2时刻,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错误;t1~t3时期,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仍在增大,说明两种群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正确;t4之后乙种群密度仍然增加,但是不一定呈“J”形增长,D错误。A.t2时刻,甲、乙两种群密度相等B.t2时刻,甲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C.t1~t3时期,两种群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D.t4之后乙种群仍将呈“J”形增长11.(2024·山东临沂期末)研究草原上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能有效监测和预报鼠害的发生情况,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为草原田鼠防治提供科学依据B.若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则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Nt=N0×(1.015)tC.草原田鼠的性别比例能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遭遇寒流时,草原田鼠数量越多死亡数就越多,寒流是密度制约因素B解析:年龄结构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为草原田鼠防治提供科学依据,A错误;若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符合“J”形曲线模型Nt=N0×λt,λ为增长倍数,则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Nt=N0×(1.015)t,B正确;草原田鼠的性别比例能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不能影响死亡率,C错误;寒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12.(2024·广东汕头期末)我国古籍中有许多利用生态学原理防虫治虫的记载。东汉王充的《论衡》:“藏宿麦之种,烈日干暴,投于燥器,则虫不生”。明代霍韬曾说,广东香山、番禺等地有蟛蜞虫,食谷之芽,大为农害,唯鸭能啖焉,且鸭不为害农稻。清末的《蒲折县乡土志》载有:“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B.“烈日干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C.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D.稻田中引入蟛蜞虫的其他天敌,均可“能啖焉”且“不为害农稻”A解析: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种群数量增长快,A正确;“烈日干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的制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避免虫害的爆发,应在K/2之前防治蝗虫,C错误;稻田中引入蟛蜞虫的其他天敌,“能啖焉”,但不一定“不为害农稻”,D错误。13.(2024·甘肃酒泉期末)阴潮多雨的环境易使传染病在蝗虫间发生,发生蝗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干旱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验证了“旱极必蝗”的说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含水量通过影响蝗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B.潮湿环境中蝗虫的K值比干旱环境中的K值大C.使用杀虫剂使蝗虫数量大幅下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气候干旱是蝗虫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B解析:根据题干“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产卵场所,阴潮多雨的环境易使传染病在蝗虫间发生”可知,潮湿环境中蝗虫的K值小于干旱环境,B错误。14.(2024·山东滨州期末)关于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猞猁常以雪兔为食,猞猁与雪兔的数量变化具有同步周期性B.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体现了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C.随种群密度的增加,池塘内的椎实螺的相对产卵量减少,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D.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林下植物种群数量D解析:猞猁以雪兔为食,雪兔以地衣和苔藓为食,他们的数量波动体现周期性的变化,A正确;火灾、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与种群密度大小无关,故东亚飞蝗在干旱年份容易大爆发,体现了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B正确;密度制约因素指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故随种群密度的增加,池塘内的椎实螺的相对产卵量减少,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C正确;光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因此,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因为林冠层的郁闭度直接影响林下植物获取光照的多少,体现了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林下植物种群数量,D错误。15.(2024·河北张家口期末)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A.猎物种群对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该曲线模型的数量变化说明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D.自然群落中并非所有的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都符合上图曲线模型解析: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种群的数量为捕食者在该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值,不是其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最大值,因此不能代表环境容纳量,B错误;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相互制约、协同进化,数量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C正确;自然群落中并非所有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都符合上图曲线模型,例如树和虫之间的关系不符合,D正确。A.猎物种群对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该曲线模型的数量变化说明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相互制约、互为因果D.自然群落中并非所有的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都符合上图曲线模型16.某城市卫生部门组织了一次鼠药灭鼠的活动,如图为该城市居民区投放鼠药前后褐家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A.图中a表示褐家鼠的环境容纳量B.进行鼠害防治,最好在种群数量达到d时进行人为干预C.某城市卫生部门此次灭鼠活动不会改变褐家鼠的环境容纳量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褐家鼠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不能表示褐家鼠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进行鼠害防治,最好在种群数量达到d之前进行人为干预,B错误;某城市卫生部门此次灭鼠活动不会改变褐家鼠的环境容纳量,因为褐家鼠的生存环境没有改变,C正确;在理想条件下,不存在环境容纳量,D错误。A.图中a表示褐家鼠的环境容纳量B.进行鼠害防治,最好在种群数量达到d时进行人为干预C.某城市卫生部门此次灭鼠活动不会改变褐家鼠的环境容纳量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褐家鼠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17.假设在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A.若空间充足,种群的数量增长如曲线a所示B.当某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D.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解析:曲线a为“J”形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动态变化,A错误;K/2时,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害虫数量增长最快,此时进行杀虫不利于防治虫害,对于害虫,越早防治越好,B错误;曲线b1所代表种群的K值大于曲线b2所代表种群的K值,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骤变等,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非不再变化,D错误。A.若空间充足,种群的数量增长如曲线a所示B.当某害虫的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D.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18.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B.天敌和流行性疾病都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C解析: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如被捕食者(食物)对捕食者的数量变化的影响就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A正确;K值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 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错误;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19.如图是连续20年对某地乌鸦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结构最可能是稳定型B.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D.第20年时乌鸦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解析:第10年时,种群的λ等于1,说明第10年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正确;由图可知,在第4年到第10年间λ<1,所以乌鸦的种群数量在减少,B错误;第16~20年λ>1且不变,所以乌鸦种群密度将不断增加,种群数量将呈现“J”形增长,C错误;第20年时λ>1,乌鸦种群数量还在继续增长,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D错误。A.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结构最可能是稳定型B.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C.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呈现“S”形增长D.第20年时乌鸦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20.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曲线B.t2时,甲种群的密度达到最大值C.t5时乙种群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最低,死亡率最高D.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为t2,t3后种群密度下降解析: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S”形曲线,A正确;t2~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继续增长,t3时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B错误;t5时乙种群密度达到K值,种内竞争加剧,对种群密度的制约最大,出生率=死亡率,但此时出生率不一定最低,死亡率也不一定最高,C错误;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是t2,t3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D错误。A.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曲线B.t2时,甲种群的密度达到最大值C.t5时乙种群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最低,死亡率最高D.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为t2,t3后种群密度下降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13分)(2024·安徽皖东十校联盟联考)某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草原上某珍稀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部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小组成员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他们在动物的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哺乳动物等野生动物一旦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和标记重捕法相比,该调查方法的优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等;但对于个体差异不明显的动物,用该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调查结果的误差可能较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会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受环境影响小在处理结果时无法对不同照片中的动物进行有效区分(2)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小于A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种群会逐步消亡,试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________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最可能表示该动物种群的K值,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C在一定范围内,当种群数量小于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当种群数量等于C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可稳定在一定水平(3)C点时,限制该动物种群数量继续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这些因素通常属于影响该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空间资源和种内竞争等密度制约因素22.(12分)(2024·江西上饶期末)藏羚主要分布于我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雄性有角,雌性无角。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地的藏羚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最长寿命约8年)。据图预测一段时间后,图1中________地藏羚种群数目增加的可能性最大。丙(2)图2表示某地藏羚的R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b~c时段藏羚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若在d时,有少量藏羚从其他地迁入该地,则该地藏羚的K值________(填“减少”“不变”或“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增加后减少不变K值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与种群数量(或迁入率)无关(3)在导致藏羚死亡的因素中,狼的捕食占比较高,狼的捕食属于影响藏羚种群数量发展的________(填“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4)研究人员通过航空遥感技术监测藏羚数量变化,主要操作流程: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藏羚并计数。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2点即可)。不需要捕捉并标记藏羚,操作更便捷;调查周期短;对藏羚的干扰小等23.(12分)(2024·甘肃兰州期末)有机质污染的水体中含有较多的草履虫。某实验小组为了调查A、B、C 3个湖区的水体污染程度,从A、B、C 3个湖区中各取水样100 mL,分别置于3只含等量的相同浓度葡萄糖溶液的烧杯中培养,并每天定时利用显微镜进行计数,以统计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显微镜下对草履虫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的关键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与第9 d相比,第12 d对B区草履虫取样计数时要适当________稀释倍数。若需要统计草履虫活体的数量,使用该方法直接进行计数时,计数结果一般比实际值偏________。血细胞计数板增大大(2)根据图中数据分析,________区的水体污染更严重,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培养到16 d后,A、B、C 3个湖区的草履虫数量都急剧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AA区草履虫最早达到种群数量最大值,且种群数量最大值最大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有害代谢产物不断积累、pH下降等(4)有些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那么草履虫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请至少写出两个)。食物、天敌等24.(13分)(2024·陕西咸阳实验中学检测)马世骏院士是我国生态学研究的奠基人,为解决我国千百年来不能根治的蝗灾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马世骏研究影响东亚飞蝗种群增长的因素,为治理蝗灾提供了依据。统计1663~1962年间的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与温度、干湿指数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图中R/S表示干湿指数,指数越大则湿度越大。回答以下问题:(1)在理想条件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可能呈“________”形。(2)从温度和干湿程度来看,东亚飞蝗在____________条件下易大爆发。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J”高温、干旱(3)昆虫的体重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作为衡量虫体发育状态的指标。为研究种群密度和温度对东亚飞蝗的发育速度的影响,检测不同条件下成虫的平均体重(mg),结果如表所示。实验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密度变化对东亚飞蝗发育状态的影响是:低温时____________________,高温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种群密度通过影响雌雄交尾概率、有效产卵面积、生殖干扰等因素来影响东亚飞蝗的繁殖能力。预测当种群密度增加时,东亚飞蝗的繁殖能力会如何变化,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度增加会促进发育密度增加会抑制发育先增大后降低。原因是密度较低时,增大密度会提高雌雄交尾概率,提高繁殖能力;而密度太高会降低有效产卵面积,增大生殖干扰,从而降低繁殖能力25.(10分)如图为某水生植物在三个不同温度的水池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该曲线需要通过实验数据进行绘制,做该实验时,需要人为控制的两个变量是___________,三个水池中该水生植物的增长曲线都呈“______”形。(2)第10天,________(填温度)的水池该水生植物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温度为24.8 ℃的水池中该水生植物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型。温度和时间S19.8 ℃稳定(3)第14天后,限制三个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________(填“包含”或“不包含”)光照强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含第14天后,三个水池的种群数量都较多,对光的争夺加剧(4)从图中能不能找到该水生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________。如果能,说明理由;如果不能,请写出探究该水生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在19.8 ℃和33.6 ℃之间设置较小的温度梯度,绘制不同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章末检测卷(一).pptx 章末检测卷(一)(原卷版).docx 章末检测卷(一)(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