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题:(140分)高二12月生物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D B B D B B C D B D11 12 13 14 15 16A C D B D A二、非选择题:17.(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0分)(1)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2) 环境容纳 b ef(3) 抽样检测 1.2×1010(4)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5) 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pH降低等(答出两点)(2分)18.(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1分)(1) 蚂蚁的活动能力弱且活动范围较小 随机取样(2) 大(1分) 啮齿动物警觉性高,一次捕捉后难以再次捕捉,导致重捕的啮齿动物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所以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偏大(3) 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答出两点即可)(4) 该时间段内啮齿动物减少,导致大粒种子植物增多,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占优势,小粒种子植物减少,造成蚂蚁食物减少(合理即可)19.(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9分)(1) 自然林 物种组成(2) 捕食(3) 破坏该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有利于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2分)(4) 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群落复杂,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2分)(5) 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水分(2分)20.(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1)其他生物 垂直 水平(2)种间竞争(3)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2分) 次生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2分)不会群落的演替主要受气候影响,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2分)21.(每空1分,共10分)(1)原始合作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2)水平(3)白鹭 种群(4)被捕食者 A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且多于B 取样器取样 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 目测估计法高二 12 月生物试题 5.某密闭容器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共 21 题)一、单项选择题:(共 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符合题目要求的。)1.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与种群密度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A.T1以前酵母菌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B.调查兔子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B.若减少初始酵母菌数量,则 T2右移C.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C.可用血细胞计数板来精确统计酵母菌的数量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而与年龄和性别无关。D.T2→T3酵母菌的种间竞争逐渐加剧,营养物质不断消耗,有害废物不断积累22.调查 2 km 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41 只鼠,第二次捕获 35 只鼠, 6.研究人员调查了 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其中有标记的鼠 15 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 化曲线,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 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 A.第 4~6年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 B.第 2~4年兔种群数量平稳上升A.66 只/公顷 B.42 只/公顷 C.84 只/公顷 D.88 只/公顷 C.第 6~8年兔种群数量上升趋势和第 2~4年不同3.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预测,墨西哥等国家的人口翻一番需要 20~40 年, D.第 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美国需要 40~80 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7.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的主要依据是(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4. 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 在一定时期内, 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A.曲线乙变为曲线丙的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B.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B.曲线乙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草履虫种群数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C.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 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C.K值是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最大值D.对生活在冻原的旅鼠来说, 不同年份的不境容纳量是不同的D.假设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超过 K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1{#{QQABDQSEggggAgBAARhCAwlgCAOQkgEACQgOhFAMoAIBCRNABAA=}#}8.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林下光线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能影响种群数量 B.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的相关性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一样,,存在反馈调节C.气候因素和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 C.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相互影响,形成循环因果关系,二者种群数量都维持相对稳因素 定D.一般说来,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 D.猞猁和雪兔的 K值分别是 N3和 P39.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 11.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 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 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D.大杜鹃每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12. 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 40 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 错误的是 ( )6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 1.0×10 个时种群增长最快年数 1 4 15 25 40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 10~12 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乔木 0 0 0 14 23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灌木 0 3 4 12 19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10.研究人员在 90 多年的时间里,对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做总计 28 30 30 56 76了研究,构建了如图所示的生物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猞猁种群数量B. 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C. 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群落D.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1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研究小组在 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200 只蝌蚪(甲、乙、丙各 400 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雪兔种群数量 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2{#{QQABDQSEggggAgBAARhCAwlgCAOQkgEACQgOhFAMoAIBCRNABAA=}#}蝌蚪存活率/% 16. 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 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究表明, 地面蜘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甲 乙 丙 蛛丰富度增加, 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1 0 87 7 40 A. 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群落朝物种地多、结构复2 2 58 30 25 杂的方向演替3 4 42 32 11 B. 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4 8 32 37 10 C. 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D. 蜘蛛类群的变化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 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1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夏枯草在每年春季开花、夏季结束生活周期,使群落物种丰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B.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某河流沿河岸到河床有不同的植物配置,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叶绿体大,呈深绿色,适应在弱光下生存1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下图是大豆和杂草 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 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 a和 d不会D.当 c为 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 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某种养分状态分化3{#{QQABDQSEggggAgBAARhCAwlgCAOQkgEACQgOhFAMoAIBCRNABAA=}#}二、非选择题:(共 5 题,共 52 分。) 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为了研究这两种动物的数量关系,某科研小组在一实验区17.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 域内对这两种动物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相关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 10mL 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蚂蚁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原因是 。选取样方时要做到 。(2)啮齿动物警觉性高,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其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偏 ,理由是 。(1) 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 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种群数(3)若要研究该区域内某大粒种子植物的生态位,可以研究该区域内该植物的量。(答出两点)。(2)图甲中 K是指 量。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 (填“b”(4) 据图可知,从第 2年到第 3年蚂蚁数量逐渐减少,进一步探究发现,大粒种子植物“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比小粒种子植物更具有生存优势,请结合图解释该时间段内蚂蚁数量下降的原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19.紫茎泽兰是我国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其在不同入侵生境中图丙是 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400 个小方格体积为 1mm×1mm×0.lnm),测得的酵母菌分的生长情况,结果如表: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 24 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入侵生境 幼苗密度 /(株/m ) 成熟植株密度 /(株/m ) 成熟植株高 度/ cm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 1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 K值约为 个。草地 468 123 120(4)“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中,通常要将试管振荡几次,目的是: 。人工林 548 95 115(5)探究“培养液中醇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需要对锥形瓶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自然林 688 64 84进行计数。图乙中 d点之后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回答下列问题:(至少答出两点)。(1)从不同生境的幼苗密度来看,最适宜紫茎泽兰生长的生境是 。区别人18.研究发现,草原中的某种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的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工林群落和自然林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4{#{QQABDQSEggggAgBAARhCAwlgCAOQkgEACQgOhFAMoAIBCRNABAA=}#}(2)泽兰实蝇将卵产在植株的茎尖,孵化后的幼虫蛀食幼嫩部分,并在植株顶端形成虫瘿, 21.生态学上,每个物种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科阻碍植株生长和繁殖。两者的种间关系属于 。 研人员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鹭科鸟类的生态位进行调查研究,相关数据如(3)为保护人工林,研究人员对某种害虫采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此方法能减轻该种害 下表所示:虫危害的原理是 。 种类 观察数量(只) 主要食物种类 巢穴位置(4)研究人员在调查不同类型群落的植被时发现,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 白鹭 1422 小鱼、小虾、无脊椎动物、昆虫 巢区中央落多,原因是 。池鹭 394 无脊椎动物、小鱼、小虾、昆虫 巢区边缘(5) 某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旱的灌木,而不是草本或乔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绿鹭 244 小鱼、小虾、无脊椎动物 巢区西南区比大于乔木,请尝试解释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夜鹭 253 蛙类、小鱼、小虾、无脊椎动物 巢区中央。20.衡水湖是华北第一大淡水湖,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其中生存着浮游植物 201 种、浮游 牛背鹭 126 昆虫、蛙类 巢区东北区动物 174 种。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别生活在湖水的底层、中层、上层,其分布及食物范围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牛背鹭常栖息在水牛背上,水牛靠牛背鹭赶走身上的蝇虫,牛背鹭又为水牛担任警卫任务,牛背鹭和水牛的种间关系是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1)衡水湖中四大家鱼以及 构成了衡水湖独特的生物群落,它们分别生活(2)据表分析可知,5种鹭科鸟类的巢穴分布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的 结构。在不同水层,体现了该群落的 结构;岸边的底栖动物和湖中央底栖动物的不同,(3)研究数据显示,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鹭科鸟类的优势种是 ,保体现了该群落的 结构。护区中所有的池鹭是一个 。(2)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 关系。(4)如图表示某群落中的A、B两种生物数量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其中A为 ,(3)研究人员在湖边发现了农场的痕迹,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人们放弃了耕作,导致群落判断的依据是 。调查该群落土壤小动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种 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该演替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 法,不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是因为许多土壤小动物的类型属于 。这个事实说明 。有 。某同学在调查表上记录下某种小动(4)衡水湖所在地区年降水量较少,请预测该群落 (填“会”或“不会”)演替物的数量为“较多”,该统计方法属于 。到森林阶段,并说明理由: 。5{#{QQABDQSEggggAgBAARhCAwlgCAOQkgEACQgOhFAMoAIBCRNABAA=}#}高二12月生物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共21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符合题目要求的。)1.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与种群密度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B.调查兔子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C.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而与年龄和性别无关。2.调查2 km2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1只鼠,第二次捕获35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A.66只/公顷 B.42只/公顷 C.84只/公顷 D.88只/公顷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预测,墨西哥等国家的人口翻一番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4. 在自然界, 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 在一定时期内, 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B.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C.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 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稳定D.对生活在冻原的旅鼠来说, 不同年份的不境容纳量是不同的5.某密闭容器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以前酵母菌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B.若减少初始酵母菌数量,则T2右移C.可用血细胞计数板来精确统计酵母菌的数量D.T2→T3酵母菌的种间竞争逐渐加剧,营养物质不断消耗,有害废物不断积累6.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4~6年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2~4年兔种群数量平稳上升C.第6~8年兔种群数量上升趋势和第2~4年不同D.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7.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乙变为曲线丙的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B.曲线乙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草履虫种群数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C.K值是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最大值D.假设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超过K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8.种群数量的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林下光线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B.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能影响种群数量C.气候因素和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D.一般说来,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9.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10.研究人员在 90多年的时间里,对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做了研究,构建了如图所示的生物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的相关性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一样,,存在反馈调节C.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相互影响,形成循环因果关系,二者种群数量都维持相对稳定D.猞猁和雪兔的K值分别是N3和P311.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 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B.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 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D.大杜鹃每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12. 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 错误的是 ( )年数 1 4 15 25 40乔木 0 0 0 14 23灌木 0 3 4 12 19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总计 28 30 30 56 76A. 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B. 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C. 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群落D.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1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 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甲 乙 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32 37 10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 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1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夏枯草在每年春季开花、夏季结束生活周期,使群落物种丰富度呈现周期性变化B.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某河流沿河岸到河床有不同的植物配置,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叶绿体大,呈深绿色,适应在弱光下生存1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下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某种养分状态分化16. 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 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究表明, 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 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群落朝物种地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B. 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C. 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D. 蜘蛛类群的变化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52分。)17.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 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种群数量。(2)图甲中K是指 量。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 (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ln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 个。(4)“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中,通常要将试管振荡几次,目的是: 。(5)探究“培养液中醇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需要对锥形瓶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图乙中d点之后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至少答出两点)。18.研究发现,草原中的某种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的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为了研究这两种动物的数量关系,某科研小组在一实验区域内对这两种动物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相关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蚂蚁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原因是 。选取样方时要做到 。(2)啮齿动物警觉性高,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其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偏 ,理由是 。(3)若要研究该区域内某大粒种子植物的生态位,可以研究该区域内该植物的(答出两点)。据图可知,从第2年到第3年蚂蚁数量逐渐减少,进一步探究发现,大粒种子植物比小粒种子植物更具有生存优势,请结合图解释该时间段内蚂蚁数量下降的原因:。19.紫茎泽兰是我国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其在不同入侵生境中的生长情况,结果如表:入侵生境 幼苗密度 /(株/m ) 成熟植株密度 /(株/m ) 成熟植株高 度/ cm草地 468 123 120人工林 548 95 115自然林 688 64 84回答下列问题:(1)从不同生境的幼苗密度来看,最适宜紫茎泽兰生长的生境是 。区别人工林群落和自然林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2)泽兰实蝇将卵产在植株的茎尖,孵化后的幼虫蛀食幼嫩部分,并在植株顶端形成虫瘿,阻碍植株生长和繁殖。两者的种间关系属于 。(3)为保护人工林,研究人员对某种害虫采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此方法能减轻该种害虫危害的原理是 。(4)研究人员在调查不同类型群落的植被时发现,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原因是 。某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旱的灌木,而不是草本或乔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请尝试解释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20.衡水湖是华北第一大淡水湖,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其中生存着浮游植物201种、浮游动物174种。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分别生活在湖水的底层、中层、上层,其分布及食物范围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衡水湖中四大家鱼以及 构成了衡水湖独特的生物群落,它们分别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该群落的 结构;岸边的底栖动物和湖中央底栖动物的不同,体现了该群落的 结构。(2)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存在 关系。(3)研究人员在湖边发现了农场的痕迹,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人们放弃了耕作,导致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种 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该演替的类型属于 。这个事实说明 。(4)衡水湖所在地区年降水量较少,请预测该群落 (填“会”或“不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并说明理由: 。21.生态学上,每个物种都有自己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科研人员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鹭科鸟类的生态位进行调查研究,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种类 观察数量(只) 主要食物种类 巢穴位置白鹭 1422 小鱼、小虾、无脊椎动物、昆虫 巢区中央池鹭 394 无脊椎动物、小鱼、小虾、昆虫 巢区边缘绿鹭 244 小鱼、小虾、无脊椎动物 巢区西南区夜鹭 253 蛙类、小鱼、小虾、无脊椎动物 巢区中央牛背鹭 126 昆虫、蛙类 巢区东北区(1)牛背鹭常栖息在水牛背上,水牛靠牛背鹭赶走身上的蝇虫,牛背鹭又为水牛担任警卫任务,牛背鹭和水牛的种间关系是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2)据表分析可知,5种鹭科鸟类的巢穴分布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的 结构。(3)研究数据显示,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鹭科鸟类的优势种是 ,保护区中所有的池鹭是一个 。(4)如图表示某群落中的A、B两种生物数量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其中A为 ,判断的依据是 。调查该群落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 法,不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是因为许多土壤小动物有 。某同学在调查表上记录下某种小动物的数量为“较多”,该统计方法属于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12月生物答案.docx 高二12月生物答题卡.docx 高二12月生物试题.docx 高二12月生物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