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种树郭橐驼传》的前三段,请同学们回忆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郭橐驼为什么叫“橐驼”?2.郭橐驼种树的秘诀是什么?用一句原文的话回答。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讲种树吗?就让我们一同学习接下来的两段,分析作者写作意图吧!贰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之理。壹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作品写作背景及基本文学常识点。叁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素养目标CONTENTS探究文本壹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探究文本方法n-v做官治理代词,指百姓N-V带来灾祸使……繁多最终管理百姓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的(种树)经验,挪到当官治民上,行吗?”橐驼说:“我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治理(百姓),不是我的事啊。但我居住在乡间,见做官的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而最终却给他们带来灾祸。判断句探究文本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你们勉励收割庄稼煮茧抽丝丝头丝线养育成,养好使……聚集梆子译文:早晚官吏来而喊道:‘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让)你们早早地煮蚕茧抽取蚕丝,早早地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敲鼓而聚集他们,敲梆bāng子而召唤他们。探究文本吾小人辍飧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小民停止晚饭熟食,有时指早饭慰劳空闲使……繁衍使……安顿宾语前置穷困懈怠大概相似译文:我们小百姓顾不上吃饭来应酬慰劳差吏,尚且都没有空暇,又靠什么来使我们人口兴旺,生活安定呢?所以穷困并且懈怠。像这样,那么和我所从事的行业难道也有类似吗?”探究文本思考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问题?承上启下,由养树过渡到治民。思考2:将这句放在段首,有何作用?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思考3:“养树”和“治民”有什么相通之处?种树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植者:违反木之天性,勤虑害树治民现实:官吏烦令扰民理想:顺民之性以养其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探究文本思考4:官吏是如何频繁扰民的?请简要赏析原文相关语句。用铺陈的手法,把治理人民的种种不好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呼、促、勖、督、鸣、击等动词,把官吏来乡大呼小叫,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与不善植树者的种种做法,本质上是一样的。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探究文本思考5:烦扰百姓的结果是什么呢?“好烦其令”的结果是百姓“病且怠”,与“他植者”勤虑害树的结果一致,说明无论是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应天性”。思考6:作者为什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背景:“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繁政扰民如勤忧害树。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探究文本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表赞叹好栽培、种植保养百姓方法N-V记述以传于世把…作为译文:问的人说:“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养①v.培植吾问养树,得养人术。②v.供养,抚养,赡养乌鸟私情,愿乞终养。③v.保养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吾问养树,得养人术。CONTENTS合作探究贰合作探究讨论1: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是怎样写他种树业绩非凡的 (1)郭橐驼是一个不知名字,身份卑微,平凡朴实、豁达,身残而自信的种树人。①“不知始何名”“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卑微及形象特征。②“甚善。名我固当”,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其残疾,此人却坦然接受“驼”名,还自谓“橐驼”,可见其坦荡明达,不因病偻而自卑,其言行中可见“顺天致性”之意。(2)文章从雇用者、树、他植者三个角度,侧面写其种树能力非凡。从雇用者来看,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从“树”来看,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从他植者来看, “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合作探究讨论2:本文是一篇寓言,借养树谈治民,文中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类比?有何作用?(1)作者整体上从两个方面运用了类比:①种树与治民相类比,种树道理与为官治理百姓的道理相类比。郭橐驼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和“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类比。种树“其莳也若子”类比对百姓要关怀爱护;种树“其置也若弃”类比不要打扰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②“他植者”对树“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表面上是说种树的道理,实际上每一个种树的道理都类比着一个治国养民的道理。(2)作用:作者通过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透了种树的原理,也就把治民的道理讲清楚了。原则结果郭橐驼他植者长人者木天者全而性得 木之性日以离 民病且怠启示警示顺应天性得发展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顺木之天 只顺人之意 只顺官之心不顾木之性 不顾民之愿手法对比说理类比说理寓言=本体(虚构故事)+寓体(寄托寓意)虚构 本体 寓体 委婉 含蓄 劝喻、讽刺郭橐驼隐去本名,除种树外事迹不详种树之道养民之术治民之理铺陈排比→官吏吆喝,鸡犬不宁讽刺繁政扰民提倡顺民之性“丰乐乡”对比“病且怠”委婉含蓄、劝喻讽刺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文人向帝王或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传记为表,寓言为里类比说理——为时而著通其道一介知识分子,跻身在“士”之行列,应有士的担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之一,柳宗元因得益于儒家思想的熏陶,始终没有放弃对“家国、天下”的关注。在柳宗元的身上表现出儒家传统士的责任和担当。这种担当不是为了某一个利益集团,更不是为一己私利,而是为社会的公共利益,是正义与良知。即使在政治上屡遭不顺,但他也没有以“独善其身”而自为。尤其看到大唐帝国经历了由强盛走向衰落的阵痛之后,一种知识分子的生命感和担当意识促使他为国为民奔走呐喊。而特殊的政治环境不允许他直陈时事,只好用曲笔假托种树以讽喻,借种树人之口说出要表达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郭橐驼就是作者的影子。合作探究讨论3:现实生活中,郭橐驼的“种树经”给我们什么启示?(示例一)树木与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束缚或戕害儿童的身心,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入手,不可拔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示例二)种树要顺应树的天性,开发自然,更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比如洪水,正是由于人们不能理智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对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进行过度开发利用,比如搞建筑、开发旅游项目等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同时,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升温,带来气候异常,加剧了暴雨等极端灾害性气象带来的危害,所以洪水造成巨大灾难。CONTENTS归纳总结叁板书设计橐驼其人种树经验借事明理得名缘由技艺高超本人他人正向迎取、技术全面不怕移徙、叶茂实多莫能如也平凡、豁达、自信(侧面)(正面)(反面)郭橐驼种树郭橐驼传顺其天,致其性爱之恩,忧之勤养树养人顺其自然顺民安民类比(正面)(反面)对比写作特色1.简洁而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2.对比映衬。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效果。本文善于运用对比,如郭橐驼和他植者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①植时郭橐驼“其莳也若子”,他植者则“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②植后郭橐驼“其置也若弃”,他植者则“爱之太恩,忧之太勤”。3.婉约而多讽。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等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文章主旨这是一篇寓言式传记,以种树之道喻治民之理。作者借写郭橐驼种树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因而使树木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警诫官吏为政应顺应百姓的生活需要,符合他们的劳作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当堂检测1.按要求解释下列文言词语。(1)病病偻,隆然伏行 动词,________________故病且息 容词,________________君之病在肠胃 名词,________________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名词,________________(2)害不害其长 动词,________________其实害之 动词,________________(3)故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名词,________________故不我若也连词,________________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________________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弊病,缺点患……病困苦疾病妨碍、妨害伤害旧土,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所以旧交情老的当堂检测(4)实早实以蕃 动词,________________不抑耗其实而已 名词,________________其实害之 副词,________________(5)若其置也若弃 动词,________________若不过焉则不及 连词,________________故不我若也 动词,________________若属皆且为所虏 代词,________________(6)名不知始何名名词,________________甚善。名我固当动词,________________(7)业驼业种树动词,________________理,非吾业也名词,________________结果实果实实际上像如果如,及,比得上你们叫……名称呼以……为业职业当堂检测(8)顾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动词,________________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动词,________________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_____________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________________(9)及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连词,________________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介词,________________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动词,________________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动词,________________照看看难道拜访和,与到等到比得上,赶得上当堂检测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培,即培土,也叫壅土。为保护植物,在其根基部分垒土,有防止植物倒伏,促进植物根部发育等作用。B.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缫丝是制丝的一个主要工序,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缫丝的创始人。C.鸣鼓,指击鼓聚集、召集人,公开宣布某件事。例如屈原《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中的“鸣鼓”就是此义。D.飧饔,晚饭和早饭。周朝时亦是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客始至之礼;饔,即将币之礼”(郑玄注)。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援玉枹兮击鸣鼓”中的“鸣鼓”指的是鼓。C当堂检测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B.吾又何能为哉C.理,非吾业也 D.故不我若也解析:A.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译文:又凭什么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 B.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为”的宾语前置,译文:我又能做什么呢 C.判断句,“非……也”表否定判断。译为: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D.宾语前置句,应为“故不若我也”。译为:所以他们不如我。C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故乡人号之“驼” B.既然已,勿动勿虑C.不抑耗其实而已 D.若不过焉则不及解析:A项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B项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D项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儿,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副词,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或者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C当堂检测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虚地说,自己之所以种树种得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种树的四点秘诀时说,除了要让树的根得以充分舒展,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在栽种时和栽种后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在种树的“易土”与“培土”方面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种树郭橐驼传》中,写其他种树人对所种树木不放心,早晚探视、时时关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根拳而土易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感谢观看(共27张PPT)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新课导入古代统治者为满足一己私欲,往往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同学们知道历史上有过哪些苛政弊害吗?合浦南珠《促织》、《捕蛇者说》都深刻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古代文人也常常用寓言抒发政治见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柳宗元的又一篇佳作吧!贰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之理。壹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作品写作背景及基本文学常识点。叁体会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素养目标CONTENTS文学常识壹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唐文学家、哲学家。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 文道并重”,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作者介绍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作品集:《柳河东集》柳宗元与韩愈在政治上属于对立的派别,但共同提倡“古文运动”,维持了良好的个人关系。柳宗元死后,韩愈写了著名的《祭柳子厚文》和《柳子厚墓志铭》。合称“韩柳”。在古文运动中,韩柳见解相同,侧重点不同:注重反映社会问题,参与社会改革,以改造社会为己任。文风清峻峭拔,擅长寓言和小品文。柳宗元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文风沉稳厚重韩愈写作背景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题目解读种树:所记对象的职业。郭橐驼:记述的对象。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传:本指人物传记,但本文实际上是一篇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看,本文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种树传郭橐驼文学常识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CONTENTS整体感知贰跟着范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梳理结构、划分层次。明确字音病偻(lǚ) 橐驼(tuótuó)勖(xù)尔植 硕(shuò)茂木寿且孳(zī) 鸡豚(tún)早缫(sāo)而绪 窥伺(kuīsì)早织而缕(lǚ) 莳(shì)也若子飧饔(sūnyōng)任务1:听名家范读,自读课文,明确生字词读音。任务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整体感知任务3:“郭橐驼”是主人公的本名吗?任务4:通读全文,文章能分为几层?请概括层意。第一部分:1-2段:介绍人物姓名、外貌、住所、技能。第二部分:3段:写郭橐驼种树和他人种树的不同之处。第三部分:4-5段:把话题从种树转移到政事上来。本文分成三个部分不是!CONTENTS探究文本叁探究文本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起初当初n-v叫…名“名何”宾语前置n-v患病伛偻驼背背高起的样子类似相似骆驼因此同乡的人很好n-v起名本来合适的、恰当的于是译文:郭橐驼,不知道原来叫什么名字。因为驼背,导致背部隆起,弯着腰走路,有点像骆驼,所以乡人称他为“驼”。郭橐驼听到以后说:“很好,这个名字称呼我确实很恰当。”于是舍弃了自己的名字,也自称“橐驼”。探究文本不知始何名出身卑微外貌乡人号之“驼”亦自谓橐驼云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身体残疾性格甚善。名我固当。不因病偻而自卑(顺天致性)名字性情豁达、坦然面对生活思考1:根据本段对郭橐驼的描写,分析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探究文本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以……为业作为争着雇佣察看或者n-v结果实而且繁多的暗中窥探比得上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有钱有势的人(把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卖果的,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察看驼所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活的;而且硕大茂盛,结果早并且多。其他种植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没有能赶得上(他)的。探究文本思考2:郭橐驼他是干什么的?他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侧面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高超正面反衬作者从买树者、树、他植者三个角度,极写郭橐驼种树之业绩非凡,令读者悬念陡生:此老宁有养树仙方乎?为橐驼言论张本。探究文本思考3:根据第二段思考橐驼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橐驼以种树为业且为种树行家。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他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艺高超,。探究文本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n-v活得久生长繁育天性从而极、尽罢了种植方法树木的根培土旧土n-v捣土结实这样之后通“矣”,了忧虑担心离开照看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回答说:“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长寿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使它的本性发展而已。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它的)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就不再去看。探究文本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种植放置保全得到使……硕大/使……茂盛抑制损耗使……早熟使……繁多译文:(那)种植(小心得)像对待孩子,(那)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掉了,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不妨害它长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硕大茂盛的(本领)啊。探究文本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不这样拳曲更换为……培土如果过于达到假如与……相反代词,这情深为……担忧殷勤N-状在早上N-状在傍晚离开照看译文:其他种植的人则不是这样。(树的)根拳曲而土常换,他给树培土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假使有能不这样的,则又爱它太情深,忧它太过分。早晨察看,晚上抚摸,已经离开而又回来看。探究文本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n-v用手抓检验、验证活的枯萎的树干结实N-状一天天的背离它实际上为……担忧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译文: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树木的本性一天比一天远去。虽说是爱它,其实是害它;虽说是忧虑它,其实是仇恨它:所以不如我啊。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探究文本思考4:本段中四个“欲”字有什么作用?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又揭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应了树木的天性栽种,保护了它的生机,才收到“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探究文本思考5:本段哪句话点明了种树的秘诀?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思考6:本段从哪两方面交代了郭橐驼种树的实践经验?这段话从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概括了郭橐驼种树的实践经验,这里的“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并非听之任之,撒手不管,而是要“爱”到恰当处, “管”到点子上。探究文本思考7:郭橐驼和其他植树者有什么不同?郭橐驼他植者原则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无移植本欲舒/培欲平/土欲故/筑欲密根拳/土易/培不当管理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害其长/不耗其实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结果其天者全而其性得木之性日以离/害之仇之/不我若角度正反方法其莳若子其置若弃探究文本思考8:既然是为郭橐驼作传,为什么还要在文中写“他植者”是怎么种树的?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本性的做法。在对待树根、培土方面, “他植者”与郭橐驼形成对比。特别指出顾忌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视、抚、顾、爪、摇等一系列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表现,与郭橐驼的“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形成对比。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种树郭橐驼传(第1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11 种树郭橐驼传(第2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