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3.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能作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
4.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5.学习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他们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三、教学准备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药匙、镊子;水、石蜡、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小木条。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导入】世界上的物质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例如: 水结成冰、燃放烟花、灯泡发光、木炭燃烧等都是物质变化的实例。 【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倾听,观察图片,然后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实例。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的实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 新课讲解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下列两个操作。将纸剪成窗花和将纸点燃。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从物质变化的角度看,这二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明确】相同点:物质都发生了变化;不同点:纸变成窗花后依然是纸,纸张燃烧之后就不再是纸了。 【讲述】将纸剪成窗花变化前后都是纸,没有其他物质生成,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而将纸点燃,纸变成了灰烬,有其他物质生成,我们称这种变化为化学变化。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思考并回答两种操作的异同点。 学生倾听并记忆。 通过设计学生动手试验,让学生寻找将纸剪成窗花和将纸点燃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发现并体会物质发生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 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过渡】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有很多,那么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们通过几个物质变化的实验来了解一下。首先我们来看如何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方法指引】 变化前:观察试剂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如有发光、发热等现象)。 变化后:观察试剂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观察时要全面、细致;描述时要用语言和文字客观、全面、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倾听并思考。 学生阅读ppt并记忆。 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观察实验现象和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演示实验:1-1 水的沸腾。(注:也可下载实验视频) 观察、交流实验现象并记录;讨论、分析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及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能从实验现象分析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展示】PPT展示实验记录。 【组织活动】刚才老师做实验的时候,看到很多同学都欲欲跃试,现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实验器材——烧杯与试管;实验药品——沸水和一小块石蜡,请同学们分组将盛有一小块石蜡地试管置于盛有沸水的烧杯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1-2 石蜡的融化。(注:也可下载实验视频) 【展示】PPT展示实验记录。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填写表格。 通过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物质发生变化的实质。
演示实验:1-3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2 mL 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观察、交流实验现象并记录;讨论、分析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及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能从实验现象分析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师生共同演示[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记录试管和烧杯中的现象并记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讨论】请同学们填写实验记录表格,并讨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展示】展示PPT第10页。 【讲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对比四个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通过让学生分析四个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展示】展示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讲述】在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各种现象,但这些现象只能辅助我们判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却不是判断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学生观察图片,倾听并记忆。 引发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变化本质关系的思考,完善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的理解。
【展示】展示酒精的图片。 【组织活动】酒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物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酒精的下列性质。 【展示】PPT展示需要探究的问题。 【总结】酒精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与其他性质不一样,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 小组合作探究酒精的性质。 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出酒精的性质区别。
【过渡】酒精燃烧,说明酒精具有可燃性,可燃性是物质的性质,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内因。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的内容,自己总结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展示】PPT展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明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倾听。 阅读课本。 培养学生阅读、总结能力,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合作探究】老师这里有提前制备并收集好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请同学们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闻一闻气味。点燃一根小木条,将其分别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的现象并记录发生的变化。然后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这两种物质? 【提示】闻气味儿的正确方法。 【实验记录】PPT展示15页。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和理解。
【过渡】生活中,我们除了用水灭火之外,还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请同学们思考,灭火器在灭火过程中体现了二氧化碳哪种性质? 【明确】二氧化碳灭火器用到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同时还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这个我们在后续学习中还会学习。 【提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展示】展示并讲解物质变化、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回答。 通过分析二氧化碳在灭火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初步体会变化、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环节三 拓展延伸 【展示】展示古诗词。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横线处物质发生了哪种变化。 【提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小微粒之间的变化,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讨论 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的变化世界中。
随堂作业 PPT展示 做题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环节四 课堂小结 展示PPT21页。 倾听并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