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共2课时)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共2课时)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2024)

资源简介

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燃烧的条件。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设计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500 mL烧杯、300 mL热水、硬纸圈、白磷、干燥的红磷、薄铜片、滤纸、导管、氧气(或空气)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们从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逐步发展到烧制陶瓷、冶炼金属等。燃烧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那么,物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学生活动】听讲并思考。
【设计意图】从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燃烧在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新知探究
一、燃烧的条件
(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师活动】思考:根据经验我们知道,有的物质可以燃烧,如酒精、红磷、木炭等;有的物质不能燃烧,如水、大理石等。由此,我们得出物质燃烧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讲解:酒精、红磷、木炭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属于可燃物,所以能燃烧;而水、大理石等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教师活动】抛出问题:除了可燃物,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呢?同时提醒学生回忆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事实,通过分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预测燃烧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提示,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探究前进行预测和假设,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经验,成为实验的主动探究者。
【教师活动】在500 mL烧杯中加入3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在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讨论:
1.由上述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活动】讲解:1.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或空气)。
操作: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
【教师活动】这个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活动】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内容。
【教师活动】综合上述分析,请你尝试总结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活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二”中的内容。
(二)燃烧
【教师活动】展示一些燃烧的现象,然后讲解: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三”中的内容。
【教师活动】展示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强调:(1)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2)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无法升高或降低。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了解物质的着火点。
【教师活动】思考: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简单易行,现象明显直观,分析该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若有,应该怎么改进?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教室中没有通风橱的情况下,白磷燃烧易造成污染。
展示改进方案。
【设计意图】从燃烧的现象及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
二、控制变量法
【教师活动】思考:分析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想一想该探究是如何设计实验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讲解:在这个探究实验中,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一是控制温度、氧气等因素不变,通过不同可燃物(白磷、红磷)的实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二是控制温度、可燃物等因素不变,通过有氧气或无氧气存在时的实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教师活动】思考:在科学探究中,如果问题涉及多个变量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探究呢?
【教师活动】讲解:在科学探究中,如果问题涉及多个因素(变量),可以只研究变量与一个自变量的关系,控制其他的量不变。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可将多变量问题变成单变量问题分别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四”中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并分析探究实验的设计理念,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师活动】出示课堂练习: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
(1)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______;
(2)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可燃物燃烧与氧气和温度都有关,他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_______和实验_______,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
(2)实验_______和实验_______,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五”中的内容。
【教师活动】针对练习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利用学习的原理解释一些现象。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需要掌握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在科学探究中,如果问题涉及多个因素(变量),可以只研究变量与一个自变量的关系,控制其他的量不变。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可将多变量问题变成单变量问题分别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问题。燃料的燃烧(第2课时)
1.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灭火器的原理,知道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
1.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灭火器原理的探究及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
灭火器原理的探究及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
蜡烛、烧杯、碳酸钠、盐酸等。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前边说过,燃烧是一把“双刃剑”,燃料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如果控制不好,也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如何扑灭一般的火灾呢?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火灾引入,思考如何扑灭火灾,温故知新,同时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情。
新知探究
一、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一)灭火的方法
【教师活动】依次展示:下面是一些灭火和防火的措施,试分析其应用的原理。
①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
③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使罐体降温;
④在森林中或森林与村庄之间设置防火隔离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指导: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而放入较多的蔬菜的目的主要是可以将温度降到油的着火点以下。
②、③水可以吸收可燃物燃烧释放出的大量热,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以下。
④这样做是为了清除可燃物,使燃烧不能持续。
【教师活动】根据燃烧的条件及以上事实,请你归纳灭火的原理。
【学生活动】尝试总结并回答。
【教师活动】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一”中1的内容。
【教师活动】“灭火的方法之一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请学生判断正误,并简单说一下理由。
【学生活动】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强调:灭火的方法之一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二)探究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通常使用的灭火器的原理是什么?如何设计与制作简易灭火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活动】指导实验: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纠正。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一”中2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燃烧的条件归纳灭火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以及日常所使用的方法都有科学依据,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教师活动】根据灭火原理及上述活动所利用的化学反应原理,可以设计一种灭火器。
提问:这个装置及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活动】装置正立时放在小试管中的盐酸与放在吸滤瓶中的碳酸钠溶液不能接触,因而不能引发反应。但装置倾斜倒置时,盐酸会与碳酸钠溶液接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强大的气压使二氧化碳气体夹带液体一并从装置中溢出,喷射在可燃物的表面,以达到隔绝空气及降温的作用。
要求:请根据这一装置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灭火器(可以用实验室的仪器,也可以用生活中的用品)。
提醒:设计、制作和使用灭火器时,应充分考虑装置和试剂的安全性。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一”中3的内容。
【教师活动】仿照上述装置,利用家中废旧物品组装一套简易的灭火器,展示并交流。
①将矿泉水瓶的瓶盖上用钉子打几个小孔,“棒棒冰”瓶口剪成齿状。
②向矿泉水瓶中倒入一些小苏打,“棒棒冰”瓶中倒入一些米醋,并将其放入矿泉水瓶中,拧紧瓶盖。
③倒转装置,产生的和液体从小孔喷出。
【学生活动】分小组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
【教师活动】评价方案,并给予肯定,要求分析设计的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并讨论制作灭火器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针对小组设计的装置分析,并探讨可行的改进方案,进而总结出制作灭火器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教师活动】制作灭火器首先要考虑安全性,选用的原理要安全、可行、可控;其次是实验材料是否绿色,且廉价易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并对自己的实验能力、方法等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三)灭火器及其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教师活动】思考:灭火器里一定是水吗?不同的灭火器有区别吗?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讲述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灭火器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
干粉灭火器 利用压缩的氮气吹出干粉,有隔绝空气等作用 一般火灾和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二氧化碳灭火器 将液态二氧化碳储存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存放场所的火灾
水基型灭火器 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非水溶性可燃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学生活动】听讲,了解灭火器的使用和适用范围。
【教师活动】以干粉灭火器为例认识灭火器的结构。
【学生活动】听讲,了解灭火器的结构。
【教师活动】如果发生火灾,你知道哪些自救措施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的回答并总结:
1.一旦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2.火势不大的情况下,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将火扑灭。
3.如果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采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的方式离开着火区域等。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二”的内容。
【设计意图】了解灭火器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知道当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课堂小结
主要学习了:灭火的原理为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即可: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器原理的探究及简易灭火器的设计与制作,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及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