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课件-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共41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课件-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共41页)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正确运用判断
第五课
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生活》
(统编版)思想政治
1
2
3
4
5
核心素养
命题预测
思维导图
考点梳理
真题再现
1
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考情预测
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判断的含义、基本特征、类型; 公共参与:正确运用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个别判断的逻辑错误。 从命题内容上看,性质判断的类型区分、关系判断的对称和传递关系、复合判断的类型区分和真假值是考查的重点。
从考查形式上看,主要考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会有所考查。
命题常从生活逻辑的情境出发,结合第六课内容,重点考查复合判断。
2
命题预测
高考真题 备考建议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以下命题:理解简单判断的类型与逻辑性质,把握事物情况之间的各种关系;理解复合判断的类型与逻辑性质,把握事物情况之间的各种关系;能结合实际事例,运用判断的逻辑性质与要求作出正确的判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4 选择题:全国卷、湖北卷、浙江卷、广东卷、甘肃卷、湖南卷
2023 选择题:重庆卷、河北卷、浙江卷
主观题:湖北卷
2022 选择题:天津卷
思维导图
3
必要性、含义、构成、类型、真假、意义及要求
必要性、含义、构成、类型、真假、意义及要求
含义、构成、真假、意义及要求
1.使用判断的原因
2.判断的含义
3.判断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4.判断真假的检验标准
5.判断的表达
6.判断的类型
社会实践
1.含义 2.构成
3.种类 4.要求
1.必要性 2.含义
3.构成 4.种类
5.意义
判断的概述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正确运用判断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4
考点梳理
1、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 基本特征
检验标准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肯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
①真判断: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
②假判断:断定不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
有真假之分
(1)哲学认识论的判断: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真假;
(2)形式逻辑的判断:只是从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以及判断之间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
(3)在交际活动中的判断: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假往往需要借助于语境。语境涉及上下文、时间、地点、被指对象等多种因素。
(4)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注意: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断。
4
考点梳理
2、判断的表达
判断与语句的
关系
表达的形式
应注意的问题
判断是通过语句(≠语词)表达的。
判断是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物质载体/语言形式。
①判断都要用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
一般来讲,陈述句、反问句可以表达判断,疑问句、部分祈使句、部分感叹句不表达判断。
A.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多句一义)
B.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一句多义)
②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语句表达判断是应注意:
A.要有真假断定
B.要排除语句歧义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判断和语句的关系
(1)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
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记笔记)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例如:①所有人都应该遵守交通规则;②没有人不应该遵守交通规则;③难道有人不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吗?
(3)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例如:这房间的灯不亮。(灯坏了 / 灯不够明亮、比较昏暗)
(某些特殊情况下的感叹句也可表达判断,如:那小子真帅呀! )
4
考点梳理
3、判断的类型
总类型 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 含义 类型
定义
举例
断定事物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断定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简单判断
断定对象在几种可能情况下,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
断定一个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个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
雪是白色的。
张三和李四是同学。
他不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选民在选举时,要么投赞成票,要么投反对票,要么投弃权票。
如果明天天气好,我就去爬山。
是指直接由概念构成
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4
考点梳理
4、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含义
结构
种类
逻辑规则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
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
①主项:表示断定对象(大学生);
②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党员);
③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有的);
④联项:起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是);
量 质  全称(全部、所有、一切) 特称(部分、有的) 单称(单个、这/那个)
肯定判断 全称肯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量”与“质”都准确无误。
类型 构成 量项 主项 联项 谓项
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一切) 商品 是 有价值的
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一切) 理论 不是 检验真理的标准
特称肯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是 共青团员
特称否定判断 有些 中学生 不是 球迷
单称肯定判断 许海峰 是 运动员
单称否定判断 这个人 不是 小学生
核心讲解
六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图示:
周延情况记忆口诀
主项看量项:全、单称周延,特称不周延
谓项看联项: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
下列判断属于性质判断的哪种类型?
①所有的人都愿意和他交往。
②一切事物都不包含矛盾。
③老子写的《道德经》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
④这个人不是中学生。
⑤在昨天的暴风雨中,一些树被大风刮倒了。
⑥4/5的任务都不是由他完成的。
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判断下列性质判断的基本形式
即时训练
4
考点梳理
5、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含义
结构
种类
逻辑规则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做关系判断。
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组成。
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被告、原告)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反控)
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有的、某些)
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对称关系 (a→b有关系;b→a?) 传递关系 (a→b→c有关系;a→c?)
对称关系(互相具有同一关系) 传递关系(互相具有同一关系)
反对称关系(不都具有同一关系) 反传递关系(不都具有同一关系)
非对称关系(不一定具有同一关系) 非传递关系(不一定具有同一关系)
对称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对称关系
对称关系 反过来也具有 甲与乙是同学 1小时=60分 “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等
反对称关系 反过来一定 不具有 甲比乙大三岁 地球大于月球 “大于关系”“小于关系”“重于关系”“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
“在…之前”
非/偶对称关系 反过来可能具有也可能不具有 甲认识雷锋 张三佩服李四 “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都是偶对称关系
对称性关系(两个关系者项)
拓展深化
传递性关系 公式 举例 常见传递关系
传递关系 跳过b也对 甲的岁数比乙大,乙的岁数比丙大 长江比黄河长,而黄河比黑龙江长,因而,长江比黑龙江长。 “比…长(大、小、多、少、重、轻)”、“小于”、“大于”、“在…之前”、“在…之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包含”“全同关系”
反传递关系 跳过b不对 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 “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矛盾关系”
非/偶传递关系 跳过b可能对 也可能不对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 红队战胜了黄队,黄队又战胜了蓝队 “喜欢”、“赞同”、“信任”“朋友”“同事”“同学”“交叉关系”“反对关系”
传递性关系(三个或以上关系者项)
拓展深化
①所有足球运动员都是值得钦佩的。
②甲和乙是高中同学。
③所有纪录不是一成不变的。
④有些足球运动员是冠军。
⑤有些失败不是遗憾的。
⑥我比你岁数大。
⑦你喜欢我,我喜欢他。
⑧C罗身高高于姆巴佩,姆巴佩高于梅西。
⑨你十分喜欢我。
⑩你比我胖2公斤,我比他胖2公斤。
全称肯定判断
对称性关系 对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对称性关系 反
传递性关系 非
传递性关系 传
对称性关系 非
传递性关系 反
方法:
1.先判定是性质判断(主项只一个)还是关系判断(两个或以上,关系者项)
2.再判断是关系判断中的哪一个
对称性关系 2个
传递性关系 2个以上
判断下列简单判断的基本形式
注意区分⑧和⑩
即时训练
4
考点梳理
6、复合判断
含义
结构
种类
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可分为:
联(联结)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例:既…又…
选(选择)言判断: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 例:要么…要么…
假(假设)言判断:对象之间的条件联系加以断定;例:只有…就…
复合判断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①联结词: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如既…又…;要么…要么…;只有…就…;
②支判断: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
对下列判断进行分类?
①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
②我们面对困难,要么战胜困难,要么被困难战胜。
③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4
考点梳理
7、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含义
结构
逻辑性质 真 假 值
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联言支 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一个联言判断至少有两个联言支。 联结项 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 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 常用联结项:“并且”“既…又…”
“一方面…另一方面…(并列式)”
“不但…而且…(递进式)”
“然而”“虽然…但是…”(转折式)
①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
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
②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联言判断真假值口诀
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西红柿既是水果,又是蔬菜。
西红柿是水果,但不是蔬菜。
西红柿不是水果,而是蔬菜。
西红柿不是水果,也不是蔬菜。
p q p并且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假
区分联言判断和关系判断
将单句变成复句看是否成立,联言判断变成复句后,每个分句都成立;关系判断变成复句后,两个分句都不成立。
①变成“小刘是球迷,小赵也是球迷”,句子成立。
②变成“小刘是同乡,小赵也是同乡”,句子不成立。
小刘和小赵是球迷。
小刘和小赵是同乡。
拓展深化
4
考点梳理
8、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含义
种类
结构
逻辑性质
注意
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支 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联结项 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 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 常用联结项:“或者…或者…”
“是…还是…”(相容~)、
“也许…也许…”“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不相容~)
相容选言判断
真假值口诀:
一真即真
全假则假
不相容选言判断
真假值口诀: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
同真同假皆为假
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
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选言支穷尽)
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拓展延伸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支 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 可以同时并存(相容的选言之) 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
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联结项 “或者…或者…” “也许…也许…”“是…还是…” “要么…要么…”“也许…也许…”
“不是…就是…”“二者必居其一”
举例 小明或者去法国,或者去英国。 要么被困难吓到,要么把困难克服。
真 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也可以都是真的。 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假 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 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
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就是假的。
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联结项 逻辑性质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或者…或者…;
也许…也许…;
是…还是…;
或者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或者…或者…;
二者不可兼得
①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②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判断就是假的。
①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
②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判断就是假的。
相容选言判断真值表 p q p或者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不相容选言判断真值表 p q 要么p要么q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一真即真,全假则假
不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同真同假皆为假
拓展延伸
1、黑格尔或者是哲学家,或者是逻辑学家
2、你的考试成绩要么合格,要么不合格
3、胜者或因其战斗力强,或因其指挥无误
4、这场足球赛,要么甲队胜,要么乙队胜,要么踢平
5、这个词的用法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跟踪训练
4
考点梳理
8、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含义
结构
逻辑性质 真 假 值
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前件 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 后件 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 联结项 用来联结前件 与后件的词项 常用联结项:“如果…那么…”(充分)
“只有…才…”(必要)“…当且仅当…”(充要)
种类 含义 逻辑性质 逻辑形式 联结项 例子
充分条件 假言判断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的判断 有它就行 没它未必不行 如果p,那么q;(p→q) 如果…那么…;只要…就…;假如…则…;一旦…就…; 要是…就…; 假使…那么… 如果天下雨,
地面就会湿了
必要条件 假言判断 反映事物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没它不行 有它未必行 只有p,才有q; (p←q) 只有…才…;无…必无…; 除非…否则不…; 没有…就没有… 只有认真学习,
才能考上大学
充分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 的判断 有它就行 没它不行 当且仅当p, 则q(p q) …当且仅当…才…; 只有并且只有…才…; 有……就有…… 无……必无…… 一个数是偶数,
当且仅当,这个数能被2整除
4
考点梳理
推理依据 有效形式 充分条件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 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肯定前件,肯定后件 否定后件,否定前件
如果下雨,运动会就延后。 天下雨了。 所以,运动会延后。 如果下雨,运动会就延后。
运动会没有延后。
所以,天没有下雨了。
必要条件 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否定前件,否定后件 肯定后件,肯定前件
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不遵循规律。 所以,不能取得成功。 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取得了成功。
所以,遵循了规律。
充要条件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 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肯定前件,肯定后件 肯定后件,肯定前件
否定前件,否定后件 否定后件,否定前件
拓展深化:假言判断的类型及规则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
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有前必有后,无后必无前;无前未必无后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
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无前必无后,有后必有前;有前未必有后;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值表 前件p 后件q 如果p,那么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真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值表 前件p 后件q 只有p,才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值表 前件p 后件q p当且仅当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
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
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假言判断的真假值口诀
归纳提升
知识归纳: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定义 几种情况同时存在 对象的可能情况 某情况的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结构 支判断 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包含前件和后件,后件依赖前件而成立。
联结词 “既…又…”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相容:或者…或者… 不相容:要么…要么… 充分条件:如果…那么…
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要条件:…当且仅当…
逻辑性质 (真假值) 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①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它就是假的。 ②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它就是假的。 ①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
②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
③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
支判断 联言判断 相容 选言判断 不相容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p q p并且q p或者q 要么p要么q 如果p,那么q (p→q) 只有p,才q (p←q) 当且仅有p,则q
(p 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真 假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假 假 假 真 真 真
复合判断真值表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全真则真, 一假则假。 相容:一真即真,全假则假; 不相容:有且只有一真为真, 同真同假皆为假。 充分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未必无后。(前真后假为假)
必要条件:无前必无后,有前未必有后。(前假后真为假)
充要条件: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 (一真一假为假)
5
真题再现
1、(2023·浙江)欲望和意愿是人与人工智能(AI)的最大差异,AI可以写诗画画,但只有在接受人的指令后才会执行这些艺术活动,其自身并不具备做这些的冲动与意愿。AI是艺术作品,而非艺术家。如果以上陈述为真,能合乎逻辑地推出( )
①有些会写诗画画的不是艺术家 ②只有艺术家才有写诗画画的冲动与意愿
③离开人的指令,AI将一事无成 ④有些艺术作品可以创作新的艺术作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详解】 全称、单称与特称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达:全称→单称→特称。如果全称为真,那么单称和特称也一定为真;如果单称为真,特称一定为真,AI可以写诗画画,AI不是艺术家,据此可推出“有些会写诗画画的不是艺术家”,①正确。依材料,如果自身不具备写诗画画的冲动与意愿,就不是艺术家,这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根据有效式否定后件式,无后必无前,可以推断艺术家具备写诗画画的冲动与意愿,但不能推导出“只有艺术家才有写诗画画的冲动与意愿”,②错误。“AI只有接受指令后才可以写诗画画”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否定前件否定后件,据此可推出离开人的指令,AI不能写诗画画,但不能断定AI将一事无成,③错误。如果单称为真,特称一定为真,依材料,AI是艺术作品,AI可以写诗画画,据此可以推出“有些艺术作品可以创作新的艺术作品”,④正确。
5
真题再现
2、(2023·河北)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还说如果答错了就会杀了他。
国王: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阿凡提:有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颗。
国王:大地的中心在哪里 阿凡提:在我这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
国王: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吗 阿凡提:比您只早一天。
结合材料,下列属于判断的是( )
①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
②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③如果国王不杀阿凡提,那么阿凡提没答错
④大地的中心在阿凡提毛驴右前蹄踩着的地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事问题,这句话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而是问题,不属于判断,②不选。
国王给阿凡提出了三道难题,这是对事实的一种陈述,并没有做出判断,不属于判断,①不符合题意。
5
真题再现
3、(2023·重庆)明代思想家顾宪成在东林书院留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该对联( )
A.以直言判断形式描述当时复杂的学习环境
B.以选言判断形式呼吁要认真读书学习知识
C.以假言判断形式揭示了读书爱国的条件关系
D.以联言判断形式的倡导将读书与爱国相结合
D
该对联不是选言判断,B排除。
该对联以联言判断形式呈现,不是直言判断,A排除。
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该对联没有以假言判断形式揭示读书爱国的条件关系,C错误。
5
真题再现
4、(2024·全国)某市就地铁客流高峰时段调价举行听证会。有人认为,如果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就能减轻客流压力。从逻辑的角度看,假设上述观点成立,以下判断必定为假的是( )
A.只有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才能减轻客流压力
B.虽然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但是不能减轻客流压力
C.即使不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也能减轻客流压力
D.如果要减轻客流压力,那么要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
B
不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前件假,后件不一定,因此也能减轻客流压力不一定为假,C排除。
题干只能表述出地铁客流高峰期时段提高票价是减轻客流压力的充分条件,不能判断出是不是必要条件,因此该判断不一定为假,A排除。
如果要减轻客流压力,即后件为真,前件不一定为假,即在地铁客流高峰时段提高票价不一定为假,D排除。
5
真题再现
5、(2024·湖北)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有如下约定:只有孙悟空回了花果山或沙和尚回了流沙河,猪八戒才能回高老庄。下列哪种情况三人中至少有一人违背了他们之间的约定( )
A.猪八戒没有回高老庄,孙悟空回了花果山
B.沙和尚没有回流沙河,猪八戒没有回高老庄
C.猪八戒回了高老庄,孙悟空和沙和尚也去了高老庄
D.猪八戒回了高老庄,孙悟空回了花果山
C
沙和尚没有回流沙河,如果孙悟空回了花果山,前件真,但是后件不一定,因此猪八戒没有回高老庄并未违背三个人的约定,B不选。
猪八戒没有回高老庄,后件假,因此前件不一定,所以孙悟空回了花果山并没有违背三个人约定,A不选。
猪八戒回了高老庄,后件真,则前件一定真,孙悟空回了花果山不违背三个人的约定,D不选。
5
真题再现
6、(2024·浙江)古代逻辑学家墨子曾讨论过有效推理中的词项周延规则。他说:“乘马,不待周(周:全部)乘马然后为乘马也;有乘于马,因为乘马矣。逮至不乘马,待周不乘马而后不乘马。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墨子 小取》)以下推理中,符合该规则的是( )
A.他热爱登山,因此,他至少登过一座山
B.他不吃鱼,因此,他不吃任何鱼
C.他驯过马,因此,他可能驯过烈马
D.他不尊重长者,因此,长者不被他尊重
B
【详解】“热爱登山”表达的是登山这项运动的热爱,不能表示他至少登过一座山,A不选。根据题干可知“他不吃鱼”断定了所反映的全部对象,他必需不吃一切鱼,才算“他不吃鱼”,因此他不吃任何鱼,B入选。只要他训过任何一种马,就可以说“他驯过马”,故他可能驯过烈马,有可能没有驯过烈马,C不选。按照题干规则,“他不尊重长者”可以推出“他不尊重一切长者”,而不是“长者不被他尊重”,D不选。
5
真题再现
7、(2024·广东)第33届奥运会将于2024年7月在巴黎举行。所有参赛运动员都是优秀运动员,并不是所有参赛运动员都能打破个人最好成绩纪录,但所有参赛运动员都能获得宝贵经验。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①所有优秀运动员都能获得宝贵经验
②有些能获得宝贵经验的是优秀运动员
③有些优秀运动员能打破个人最好成绩纪录
④有些优秀运动员不能打破个人最好成绩纪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详解】题干中“所有参赛运动员都是优秀运动员”,这个性质判断的谓项优秀运动员是不周延的;而选项中“所有优秀运动员都能获得宝贵经验”这里的优秀运动员是周延的,概念外延不当扩大,不能必然推出,①排除。题干中“所有参赛运动员都能获得宝贵经验”是一个性质判断,进行换位推理可得出“有些能获得宝贵经验的是参赛运动员”,再结合“所有参赛运动员都是优秀运动员”,可以推断出“有些能获得宝贵经验的是优秀运动员”, ②入选。“所有参赛运动员都是优秀运动员,并不是所有参赛运动员都能打破个人最好成绩纪录”,是三段论的两个前提,由于这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所以其结论一定是否定的,据此可推出“有些优秀运动员不能打破个人最好成绩纪录”, ③排除,④入选。
5
真题再现
8、(2024·甘肃)某球队拟选派队员参加省运会,初步人选是小丁和小韩。对于最终人选的确定,甲、乙、丙三位教练意见如下,甲:假如不选小丁,那么也不选小韩;乙:假如不选小韩,那么选小丁;丙:要么选小丁,要么选小韩。下列选项中,能同时满足三位教练意见的是( )
A.选小韩不选小丁 B.选小丁不选小韩
C.小丁与小韩都选 D.小丁与小韩都不选
B
【详解】假如不选小丁,那么也不选小韩,这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推理有效式为否定后件一定能否定前件,即选小韩一定选小丁,因此选小韩不选小丁不能满足甲教练的意见,A排除。甲教练的意见:假如不选小丁,那么也不选小韩。这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选小丁属于否定前件,不一定能否定后件,即小韩可选可不选,满足甲教练要求;乙教练的意见:假如不选小韩,那么选小丁。这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选小丁属于肯定后件,前件不一定,因此可选可不选小韩,满足乙教练要求;丙教练的意见:要么选小丁,要么选小韩。这属于不相容选言判断,选小丁不选小韩属于肯定否定式的有效推理式,符合丙教练要求,B正确。丙教练的意见:要么选小丁,要么选小韩。这属于不相容选言判断,小丁与小韩都选不能同时为真,C排除。丙教练的意见:要么选小丁,要么选小韩。这属于不相容选言判断,必有一个选言支为真,小丁与小韩都不选不能同时为假,D排除。
5
真题再现
9、(2024·湖南)某班开展劳动教育,并评选一名劳动小能手,在评选结果公布之前,该班四位同学进行了预测(如下所示),评选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由此可见( )
甲:我或者丁是劳动小能手
乙:丙是劳动小能手
丙:如果我不是劳动小能手,则乙是劳动小能手
丁:劳动小能手不是我,也不是甲
A.丙的预测为真,甲是劳动小能手 B.丁的预测为真,乙是劳动小能手
C.乙的预测为真,丙是劳动小能手 D.甲的预测为真,丁是劳动小能手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该班只评选一名劳动小能手,且四位同学中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甲预测甲或者丁是劳动小能手,而丁预测甲和丁都不是劳动小能手,因而,甲和丁的预测相矛盾,二人的预测必有一真,而“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这意味着乙和丙的预测中只能有一真。乙预测丙是劳动小能手,丙预测“如果我不是劳动小能手,则乙是劳动小能手”,这属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推理的有效式是肯定前件式(丙不是劳动小能手,乙是劳动小能手)和否定后件式(乙不是劳动小能手,丙是劳动小能手)。假设乙预测为真,即丙是劳动小能手,这与丙的预测的否定后件式的推理相同,即乙和丙的预测均为真,这会出现三个人的预测都是真的,即甲或丁中的一人预测为真,乙和丙的预测均为真,不符合题中“结果表明只有两个人的预测是真的”的设定。而乙的预测为假时,即丙不是劳动小能手,结合丙的预测,则是肯定前件,必肯定后件,即“丙不是劳动小能手,乙是劳动小能手”,只有丙的预测为真,符合乙和丙的预测中只能有一真,所以丙不是劳动小能手,乙是劳动小能手,综上所述,乙是劳动小能手,甲和乙预测为假,丙和丁预测为真,B正确,ACD错误。
B
5
真题再现
10、(2023·湖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方某在电梯内劝阻一位老人吸烟,两人发生争执,老人因为情绪激动诱发心脏病,倒地死亡。视频记录显示,两人并未发生肢体冲突,老人也一直没有熄灭手里的烟。事后老人家属与方某在派出所就赔偿金额未能达成协议,于是到法院起诉方某,索赔40万元。一审法院认为,方某的行为与老人死亡并无必然因果关系,但考虑“公平原则”,判决方某补偿老人家属1.5万元。
一审判决后,当地媒体对案件进行了报道,随后事件发酵,扩散到全国,引起热议。网民甲说:“人死比天大,家属应该直接找当事人闹的,肯定赔的比法院判的多。”法科生乙说:“就我所学的民法知识,我觉得一分钱都不应该赔。”控烟专家丙对记者说:“这个判决让我很担心,将对热心劝阻吸烟者造成巨大冲击,会严重阻碍中国控烟的进程。”丁对戊说:“我觉得方某的行为不但没有错,而且应该鼓励。”戊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方某的行为没错我不反对,但鼓励我认为谈不上。”丁反驳说:“你既然不同意我的观点,却又承认方某没错,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老人家属认为一审法院判赔金额太少,依法提起上诉。二审法院最终撤销了一审判决,改判方某不承担侵权责任。事后方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后遇到在公共场所的抽烟者,我还是会理性劝阻的。”
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判断丁戊的对话中谁的话不合逻辑并说明理由。
5
真题再现
【答案】
丁反驳的话,不合逻辑。丁对戊说:“我觉得方某的行为不但没有错,而且应该鼓励。”,这是一个联言判断,戊不同意丁的观点,戊认为这个联言判断是假的,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戊否定了要鼓励,即认为联言判断有的联言支不真,并没有与承认方某没错产生自相矛盾。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