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教版高中导学案+教案+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人教版高中导学案+教案+课件)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目标】
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掌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
2. 认识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掌握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概况及其社会制度。
3. 理解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逻辑,体会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独特性。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早期国家的形成: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及其社会制度。
学习难点:
早期国家的社会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内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0万年—1万年前)
特征:使用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
代表文化:北京人、山顶洞人。
意义: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
2.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左右)
特征:使用磨制石器,出现农业和畜牧业,定居生活。
代表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
意义: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和文明的形成。
3.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o 燧人氏:发明用火。
o 伏羲氏:发明渔猎工具,创八卦。
o 神农氏:发明农具,尝百草。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o 黄帝:中华文明的始祖。
o 尧、舜:禅让制,强调贤能统治。
意义:反映了中华文明早期社会的特点。
二、早期国家的形成
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建立:启继承禹的统治,传子制度确立。
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文化特征:青铜器制作技术开始发展。
意义: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程度较低,地方诸侯势力较强。
文化特征:甲骨文的使用,青铜器文化达到高峰。
意义:推动了中国早期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建立: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
o 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周王有服从义务。
o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确立家族内部的等级秩序。
文化特征:礼乐文化,强调等级秩序。
意义: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基础。
【学习探究】
1. 问题探究:
观察教材第2页《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参考答案:中国早期人类的分布呈现出广泛性、南北均衡分布、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年代跨度大和遗址类型丰富等特点。这些特点表明中国确实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2. 阅读教材第5页“学思之窗”的材料,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中不同的说法?
(参考答案:关于启的继位出现不同说法,主要由于史料的多样性和传承差异、历史视角的不同、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以及史学传统和方法的差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和解释。同时也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3. 阅读教材,思考第6页“思考点”的问题: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参考答案:商朝推行内外服制主要是由于地理范围的扩大、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需求、维护中央权威与地方自治的平衡、历史传统的延续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制度在当时有效地维持了商朝的统治,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课堂练习】
1. 选择题:
o 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是( )。
A. 北京人
B. 良渚文化
C. 商朝遗址
D. 周朝遗址
o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 )。
A. 新石器时代
B. 青铜器时代
C. 早期国家阶段
D. 封建社会阶段
2. 简答题:
o 简述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1)分封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代。(2)诸侯权利与义务:诸侯享有在封国内的世袭统治权,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同时诸侯必须履行定期朝觐周天子,向周天子进贡,战时提供军事支援,镇守疆土等义务。(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森严的社会。
分封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积极影响: (1)稳定政局:通过分封制,周天子有效地控制了广大的领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2)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3)制度传承:分封制的一些原则和做法对后世的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影响:(1)地方割据:随着诸侯势力的增强,分封制后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的现象,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2)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逐渐强大,与周王室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终导致了周朝的衰落和灭亡。)
3. 思维导图:
绘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知识框架图,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参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知识框架图:
├──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 ├── 早期人类活动与文化发展
│ │ ├── 旧石器时代
│ │ ├── 新石器时代
│ │ └──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 ├── 早期社会结构
│ │ ├── 部落与部落联盟
│ │ └── 早期文明遗址(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
│ └── 早期文化特征
|
├── 2. 早期国家的形成
│ ├── 夏、商、周三代
│ │ ├── 夏朝
│ │ │ ├── 禹传启
│ │ │ ├── 世袭制的确立
│ │ ├── 商朝
│ │ │ ├── 盘庚迁殷
│ │ │ ├── 甲骨文
│ │ ├── 周朝
│ │ │ ├── 周武王伐纣
│ │ │ ├── 分封制
│ │ │ └── 宗法制度
│ └── 青铜器时代的文化与社会
|
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1)时间顺序: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成。
(2)文化传承:从早期人类活动到农业文明,再到国家制度的建立。
(3)制度演变:从禅让制到世袭制,再到内外服制和分封制。
(4)文明特征:从工具制造到文字发明,再到文化成就的积累。)
拓展补充:中华文明的独特性:①持续性:未曾中断的文明传承;②大一统传统:追求国家统一和稳定;③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核心;④家族和宗法制度: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⑤汉字文化:独特的表意文字系统;⑥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学习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夏、商、周三代的早期国家阶段,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独特性。分封制和宗法制度是周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掌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
2.认识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掌握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概况及其社会制度。
3.理解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逻辑,体会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独特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早期国家的形成: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及其社会制度。
难点:
早期国家的社会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2分钟)
1.问题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炎黄子孙’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它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炎帝、黄帝的传说是否真实?它们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2.导入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远古的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我们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了解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
二、讲授新课(18分钟)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0万年—1万年前)
①特征:使用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
②代表文化:北京人、山顶洞人。
③意义: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
2.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左右)
①特征:使用磨制石器,出现农业和畜牧业,定居生活。
②黄河文明--仰韶文化:介绍仰韶文化(约前5000年-前3000年)的特点,如彩陶、农业社会的形成。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000年-4000年,农业以粟和稻米为主,房屋多为半地穴式或地面式建筑。
龙山文化:讲述龙山文化(约前3000年-前2000年)的代表性特征,如黑陶、城址的出现。
③长江文明--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5000年,主要种植水稻,居住建筑多为干栏式建筑。
良渚文化:介绍良渚文化(约前3300年-前2200年)的特点,如玉器文明、水稻农业。
④北方辽河文明--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6000年,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为代表,因此得名。
⑤意义: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和文明的形成。
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结合地图,讲解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互动与融合,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多元性:中华文化由多个地域文化元素构成,这些文化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和个性。
一体性:尽管存在多元的文化元素,但这些文化通过长期的历史交融和互动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
4.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o 燧人氏:发明用火。
o 伏羲氏:发明渔猎工具,创八卦。
o 神农氏:发明农具,尝百草。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o 黄帝:中华文明的始祖。
o 尧、舜:禅让制,强调贤能统治。
意义:反映了中华文明早期社会的特点。
二、早期国家的形成
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介绍夏朝的传说(禹治水、禹传子启),引出世袭制的确立。
结合考古发现(如二里头遗址),证明夏朝的存在及其对早期国家形成的影响。
建立:启继承禹的统治,传子制度确立。
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文化特征:青铜器制作技术开始发展。
意义: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政治制度:实行内外服制度。中央集权程度较低,地方诸侯势力较强。
宗教信仰:讲解甲骨文与占卜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商朝的神权政治。
文化特征:甲骨文的使用,青铜器文化达到高峰。
意义:推动了中国早期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建立: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
o 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周王有服从义务。讲解分封制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o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确立家族内部的等级秩序。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突出西周的政治文化特点。
文化特征:礼乐文化,强调等级秩序。
意义: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基础。
【学习探究】(8分钟)
1. 问题探究:
观察教材第2页《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参考答案:中国早期人类的分布呈现出广泛性、南北均衡分布、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年代跨度大和遗址类型丰富等特点。这些特点表明中国确实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2. 阅读教材第5页“学思之窗”的材料,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中不同的说法?
(参考答案:关于启的继位出现不同说法,主要由于史料的多样性和传承差异、历史视角的不同、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以及史学传统和方法的差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和解释。同时也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3. 阅读教材,思考第6页“思考点”的问题: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参考答案:商朝推行内外服制主要是由于地理范围的扩大、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需求、维护中央权威与地方自治的平衡、历史传统的延续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制度在当时有效地维持了商朝的统治,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课堂练习】(15分钟)
1. 选择题:
o 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是( )。
A. 北京人
B. 良渚文化
C. 商朝遗址
D. 周朝遗址
o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 )。
A. 新石器时代
B. 青铜器时代
C. 早期国家阶段
D. 封建社会阶段
2. 简答题:
o 简述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1)分封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代。(2)诸侯权利与义务:诸侯享有在封国内的世袭统治权,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同时诸侯必须履行定期朝觐周天子,向周天子进贡,战时提供军事支援,镇守疆土等义务。(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森严的社会。
分封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积极影响: (1)稳定政局:通过分封制,周天子有效地控制了广大的领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2)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3)制度传承:分封制的一些原则和做法对后世的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影响:(1)地方割据:随着诸侯势力的增强,分封制后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的现象,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2)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逐渐强大,与周王室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终导致了周朝的衰落和灭亡。)
3. 思维导图:
绘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知识框架图,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参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知识框架图:
├──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 ├── 早期人类活动与文化发展
│ │ ├── 旧石器时代
│ │ ├── 新石器时代
│ │ └──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 ├── 早期社会结构
│ │ ├── 部落与部落联盟
│ │ └── 早期文明遗址(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
│ └── 早期文化特征
|
├── 2. 早期国家的形成
│ ├── 夏、商、周三代
│ │ ├── 夏朝
│ │ │ ├── 禹传启
│ │ │ ├── 世袭制的确立
│ │ ├── 商朝
│ │ │ ├── 盘庚迁殷
│ │ │ ├── 甲骨文
│ │ ├── 周朝
│ │ │ ├── 周武王伐纣
│ │ │ ├── 分封制
│ │ │ └── 宗法制度
│ └── 青铜器时代的文化与社会
|
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1)时间顺序: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成。
(2)文化传承:从早期人类活动到农业文明,再到国家制度的建立。
(3)制度演变:从禅让制到世袭制,再到内外服制和分封制。
(4)文明特征:从工具制造到文字发明,再到文化成就的积累。)
拓展补充:中华文明的独特性:①持续性:未曾中断的文明传承;②大一统传统:追求国家统一和稳定;③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核心;④家族和宗法制度: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⑤汉字文化:独特的表意文字系统;⑥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课堂小结】(2分钟)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夏、商、周三代的早期国家阶段,展现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独特性。分封制和宗法制度是周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情感升华: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悠久历史和多元一体的特征。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感到自豪!
【板书设计】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 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山顶洞人
2、 新石器时代:
黄河文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长江文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辽河文明:红山文化
3.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4.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二、早期国家的形成
1. 夏朝:世袭制的建立
2. 商朝:内外服制度、甲骨文
3.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
阅读教材第1课相关内容,完成练习册配套习题。
2. 拓展作业:
完成教材第8页“探究与拓展”练习题。
【教学反思】
1. 是否通过问题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对“多元一体”的理解是否到位?
3. 课堂探究环节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特征,同时培养历史思维和探究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共28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元谋人之齿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掌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
2.认识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掌握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概况及其社会制度。
3.理解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逻辑,体会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独特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华文明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2.早期国家的形成: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及其社会制度。
难点:
1.早期国家的社会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
2.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及其历史意义。
1.问题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炎黄子孙’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它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
思考:炎帝、黄帝的传说是否真实?它们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①特征:
②代表文化:
③意义:
使用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
北京人、山顶洞人。
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
1.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0万年—1万年前)
2.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左右)
①特征:
②黄河文明—
③长江文明—
④北方辽河文明—
⑤意义:
使用磨制石器,出现农业和畜牧业,定居生活。
仰韶文化:约前5000年-前3000年,彩陶、粟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000年-4000年,以粟和稻米为主,
半地穴式建筑
龙山文化:约前3000年-前2000年,黑陶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5000年,主要种植水稻,养蚕缫丝,干栏式建筑
良渚文化:约前3300年-前2200年,玉器、祭坛、神庙
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6000年,玉器、祭坛、神庙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和文明的形成。
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多元性:中华文化由多个地域文化元素构成,
这些文化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和个性。
一体性:尽管存在多元的文化元素,
但这些文化通过长期的历史交融和互动
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
4.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二、早期国家的形成
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建立:
政治制度:
文化特征:
意义:
启继承禹的统治,传子制度确立。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青铜器制作技术开始发展。
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建立:
政治制度:
文化特征:
意义: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内外服制度
甲骨文的使用,青铜器文化达到高峰。
推动了中国早期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建立:
政治制度:
文化特征:
意义: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分封制、宗法制度
礼乐文化,强调等级秩序
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基础
【学习探究】
1.问题探究:
观察教材第2页《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思考: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参考答案:
中国早期人类的分布呈现出广泛性、南北均衡分布、
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年代跨度大和遗址类型丰富等特点。
这些特点表明中国确实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学习探究】
2.阅读教材第5页“学思之窗”的材料,
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中不同的说法?
参考答案:
关于启的继位出现不同说法,主要由于史料的多样性和
传承差异、历史视角的不同、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以及史学传
统和方法的差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
件的不同记载和解释。
同时也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 “家天下”的世
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学习探究】
3.阅读教材,思考第6页“思考点”的问题:
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参考答案:
商朝推行内外服制主要是由于地理范围的扩大、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需求、维护中央权威与地方自治的平衡、历史传统的延续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制度在当时有效地维持了商朝的统治,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是( )。
A. 北京人
B. 良渚文化
C. 商朝遗址
D. 周朝遗址
B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 )。
A. 新石器时代
B. 青铜器时代
C. 早期国家阶段
D. 封建社会阶段
C
二、简答题:
简述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1)分封对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代。
(2)诸侯权利与义务:诸侯享有在封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同时诸侯必须
履行定期朝觐周天子,向周天子进贡,战时提供军事支援,
镇守疆土等义务。
(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森严的社会。
分封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积极影响:
(1)稳定政局:通过分封制,周天子有效地控制了广大的领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3)制度传承:分封制的一些原则和做法对后世的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影响:
(1)地方割据:随着诸侯势力的增强,分封制后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王室衰微的现象,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
(2)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逐渐强大,与周王室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最终导致了周朝的衰落和灭亡。
3. 思维导图:
绘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
知识框架图,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结构图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 ├── 早期人类活动与文化发展
│ │ ├── 旧石器时代
│ │ ├── 新石器时代
│ │ └──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 ├── 早期社会结构
│ │ ├── 部落与部落联盟
│ │ └── 早期文明遗址(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
│ └── 早期文化特征
├── 2. 早期国家的形成
│ ├── 夏、商、周三代
│ │ ├── 夏朝
│ │ │ ├── 禹传启
│ │ │ ├── 世袭制的确立
│ │ ├── 商朝
│ │ │ ├── 盘庚迁殷
│ │ │ ├── 甲骨文
│ │ ├── 周朝
│ │ │ ├── 周武王伐纣
│ │ │ ├── 分封制
│ │ │ └── 宗法制度
│ └── 青铜器时代的文化与社会
拓展补充: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①持续性:未曾中断的文明传承;
②大一统传统:追求国家统一和稳定;
③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核心;
④家族和宗法制度: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
⑤汉字文化:独特的表意文字系统;
⑥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
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再到夏、商、周三代的早期国家阶段,展现了中国历史的
连续性和独特性。分封制和宗法制度是周朝重要的政治制度,
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升华: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悠久历史和多元一体
的特征。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感到自豪!
【板书设计】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山顶洞人
2.新石器时代:
黄河文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长江文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辽河文明:红山文化
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4.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二、早期国家的形成
1. 夏朝:世袭制的建立
2. 商朝:内外服制度、甲骨文
3.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
阅读教材第1课相关内容,完成练习册配套习题。
2. 拓展作业:
完成教材第8页“探究与拓展”练习题。
谢谢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