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统编2024七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编版七上道法期末专题复习讲练课件本套期末讲练课件含以下内容模块1 分课核心考点梳理过关讲练模块2 分单元梳理总结中考对接训练模块3 分专题考点归纳强化训练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四单元复习与小结【阶段特征】(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3)民族关系:北民南迁、少数民族内迁,掀起民族交融高潮。(4)思想文化:科技持续领先世界;文化承上启下,丰富多彩。要点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影响)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项羽、秦军 项羽大败秦军,为刘邦攻取咸阳赢得战机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 383年 东晋、前秦 东晋大败前秦军,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中断要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要点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1)两大民族迁徙路线: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人南迁。(2)三个时期的民族交融:东汉末至西晋初、东晋十六国、北魏时期。(3)四种交融方式:联合斗争、民族迁徙、友好往来、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1. (益阳模拟)“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描述的人物应是( C )A. 周瑜 B. 孙权 C. 曹操 D. 诸葛亮2. (阜新中考)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B )A. 秦朝 B. 西晋 C. 隋朝 D. 元朝CB3. (长春中考)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 D )A. 农业发展 B. 海外贸易C. 朝政腐败 D. 民族关系4. (海南中考)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D )A. 自然环境优越 B. 生产工具改进C. 高产作物引进 D. 农民辛勤劳动DD5. (宿迁中考)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D )A. 政治因素 B. 文化因素C. 军事因素 D. 环境因素D6. (北京中考)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A )A. 人口迁徙 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大运河的开通 D. 经济重心的南移A7. (恩施州中考)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生活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民族的家具。各民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B )A. 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B. 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C. 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D. “胡”“汉”隔阂完全消除B8. (荆州中考)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B )A. 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据主导B. 民族交融方式多样C. 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D. “胡”“汉”之别观念淡化9. (随州中考)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的改革是( D )A. 建立郡县制 B. 实行和亲政策C. 设置都护府 D. 推行汉化措施BD10.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性,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融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争霸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2)根据材料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些措施?(不得照抄原文)原因:学习中原文化,改变鲜卑族的旧习俗。措施:迁都洛阳;使用汉语。(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特点:以汉化为主;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影响(双向或多向融合)。意义: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1. 【三国两晋南北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进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移,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的积极影响。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出现的原因。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人迁到南方地区。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