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含“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导写及范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含“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导写及范文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含“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导写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25八省八校T8联考)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以上含有“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简析
这道文题初看上去,比较吓人,实则不然。遵循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全面综合抓重点”的基本原则,可以轻松地锚定核心概念“止”这一元要素,而后借助“一元生发”之法,可以生发出对立的另一元“进”,这样以来,化“一元”为“二元”,这道作文题的立意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厘清“止”与“进”的内涵,辨析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另外,文题问题情景中四个名句,内涵较为“散”(聚焦度不高),可以有所侧重地综合立意,从而存在多种立意的可能。
例如:
(1)·看问题,分对象,向上向善之事宜“进”,反之则当“止”。
(2)·将奋斗进行到底,适时适度“止”调适,以更好地“进”。
(3)·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强行”,能则“进”,不具备相关才能则“止”。
······
(如何“一元生发”?请参阅后面链接文章《“一元”作文怎么办》。)
文体选择:叙事更快捷
先谈一点常识:同一则素材,在写作议论文时,它是论据;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它是情节或事件------只是,在不同文体中,对它的加工方式方法不一样-----在议论文中,加工的方式主要是概括;在叙事类文章中,加工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描写”。
示例:王昭君人物事迹
(1)·议论文中的运用形式:
“止”还是“进”,由心主宰。“画图省识春风面”,也许是阴差阳错,昭君的身份突然转换,变成了和亲的公主,要被派往那个遥远的苦寒的地方-----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安危,在她心中交织缠绕,她本有长留汉宫享受安逸荣华的机会,但是,她没有采用“宫心计”争取,而是坚定地走向边庭荒漠。她之所以没选择“止”,是因为她心中装着的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荣辱得失;她的心中,大汉的利益在个人之上。
(2)·叙事散文中的运用形式:
当和亲的车马渐渐消失在残阳之中,昔日的故里即将永别,她依然心无所悔走向孤寂;当胡风毫不留情地吹乱了她的青丝,吹裂了她的红唇,也吹断了她无尽的遐想时,她依然承受着这一切她本不该承受的孤独;当西山的余晖渐渐消失,黑暗吞噬了她日夜守望的大汉王朝,她不再回头,毅然决然地行进在通往大漠深处的路上……
休言女子非英雄,夜夜龙泉壁上鸣,女人不可以阻止战争,却能为了民族利益牺牲自己,昭君义无反顾,无畏无惧,步履铿锵而未止息。
通过以上示例,同学们应该能够理解------在材料作文确定立意之后,议论文可以写,叙事类作文照样也可以写,甚至要比写议论文更便捷,当然,需要一定的想象、叙事和描写的基本功。
佳作展示
一点星光“烛之武”
春秋,郑国都城。
乌蒙蒙雾气中隐约有一堵墙,走进看墙上砖瓦显露着自己狰狞的“伤疤”,一根粗黑的麻绳向下缓缓的“蠕动”着,一个箩筐隐约出现。城墙上稀稀疏疏的几个人向下注视着箩筐,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仅有的一缕光。
烛之武艰难的从筐中爬出,转身向后是那并不高厚的城墙,仿佛一推就倒,城墙上的人宛如在送葬,眼神中充满希冀,也含着无限茫然。而向前望去,浓厚的雾气里是连绵的军帐,还有在夜风中咧咧嘶叫的旌旗在飘展,还有数不清的火把,正如奇兽猛鬼,扑闪着血红的眼睛,那是秦军。
就在一个时辰前,郑伯破天荒地“光临”了他的寒舍。壮年时,一身热血,满腹经纶渴望施展才华却未能如愿,满腹才华却无人问津------而这次,当郑伯第一次谦卑地向他揖手,请他道出来意时,他犹豫了,他婉拒了,“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使命,不是因为郑伯的谦卑,而是因为国家的岌岌可危,“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他毅然做出抉择:以一躯老朽的脊背,只身赴虎穴,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
他整理了一下衣襟,走向那片灯火。那个夜里,乌云将月光掩遮,群星不再闪耀,整个星空如同一个超级巨大的黑锅,严严实实地扣在郑国的大地上,更扣在所有郑国君臣子民的心上。那个夜里,他,烛之武,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独自徐行在这片大地上,没有星光,他就是星光,是郑国的希望。那个夜里,一位花甲之年的侠士去奔赴属于他的战场;那个夜里,一个国家都在为这位侠士默默祈祷!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他,烛之武,以三寸舌撼动十万秦国虎狼师。
出了军帐,烛之武站在帐前,一股寒风袭过,单薄的布衣随风舞动,锰地一个寒颤,感受到了久违的寒意,或许此刻他真的发觉到自己老了,看着外面的秦军收拾着兵甲准备撤军,或许此刻他会想到壮年时的心结也算了却了吧。
“烛之武一言,雄于十万师”,千百年来,人们赞颂他的胆量、才华与功绩,但我想,当时的烛之武所想的可能就是一件事-----国家利益面前,不能“止”,只能“进”,哪怕刀山火海-----也许这就是责任或者使命感吧。
【简评】
之所以说叙事文体创写更快捷,是因为它在作文素材开发上更省事省时-----一个熟悉的人物,一个熟悉的情节,而后释放想象的力量,以叙事和描写为膨化剂,把人物及其情节“泡开”,再适量地添加一点议论、抒情文字以画龙点睛------于是,故事情节丰富了,人物形象丰满了,主题也鲜明了,好文章成了!
当然,如果一人一情节还不够,那就再请一俩个配角,来配合一下,或对比,或衬托,甚至还可以来点环境描写以渲染烘托,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文学味道更充足,如此,800字何难之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