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主题与线索:活动1:根据单元导语和单元目录,探讨单元主题和主要线索。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一起思考、探讨,明确单元主题,宏观建构单元历史发展线索。如主题:20世纪50至70年代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探索主线: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10).2.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8)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2.建国初期为政权与经济建设所作的努力及其成就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目标】活动2:阅读课标内容,浏览教材,分析、提炼本课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目标:1.利用教材叙述和有关材料,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主要史实和新中国巩固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利用教材叙述和有关材料,了解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认识其意义。3.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贡献。【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及其意义。【教学方法】情境问题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合作探究【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新中国成立的条件日益成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活动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归纳新中国成立的主要背景。1.背景(1)前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军(上一节所学)材料1:1949年6月30日,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即“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得出第(2)点结论。(2)理论: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归纳教材内容,得出第(3)点结论,并列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主要内容,顺便简要指出与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区别。(3)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确定了国旗、国徽和代国歌。再用下列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共同纲领的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阅读教材,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情况。利用两张图片,感受当时的氛围。2.成立(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天安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三个角度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意义(1)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2)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横向看: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从总趋势看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过渡:新中国成立了,但却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进入活动4。活动4: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哪些内外困境?各是怎样解决的?有何意义?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949—1952年)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得出建国之初三方面的基本困境,揭示巩固政权的基本背景。1.背景(1)人民解放战争尚未结束,面临肃清土匪和反动武装任务(2)经济凋敝,千疮百孔,财政困难,民生困苦(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干涉、封锁与包围根据教材,概括主要措施及其意义。2.措施(1)继续向华南、西南进军,肃清土匪和反革命武装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稳定社会秩序。(2)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新解放区)(1950—1952)恢复、发展农业,为工业化开辟道路,获得农民支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利用上述材料和图片,理解新中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内容与意义。学生阅读教材,继续概括主要措施与意义。(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银元之战”“米棉之战”,赢得人民信任。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4)抗美援朝(1950—1953)打出了国威、军威,提高了国际地位,民族复兴里程碑。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用图片和材料加深对抗美援朝战争过程与意义的认识。将第三目外交第一方面的内容提前,向学生揭示建国之初在外交上打破了以美国为前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有利于巩固政权。具体内容留后探讨。(5)三大方针,打破封锁再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聚焦”分析、理解人民政权巩固的历史意义,特别提示其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工业化准备了条件。3.意义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过渡到第三个内容。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1956年)说明:先学习第四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内容,并将标题改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最后再探讨“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使教学逻辑更加顺畅。活动5:建国初期是怎样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1.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一化三改”2.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3.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56年)利用下列材料,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农业改造:通过合作社的方式,经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将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手工业改造: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将个体手工业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起通过公私合营与和平赎买的政策,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说明: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其实国家已经控制了资本主义工商业。4.进行工业化建设: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1957年)5.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1954年)利用教材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性质与意义,准确记忆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说明为什么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而宪法却规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改造虽未完成,但国家已控制经济命脉,并且控制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后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体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四、开创新中国外交(1949—1956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开创新中国外交创造了条件。外交的推进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活动6:建国初期,新中国是怎样实开创外交新局面的?利用活动6,概括建国初期,新中国是如何开创外交新局面的及其意义。1.三大方针,打破封锁利用“历史纵横”资料准确理解三大方针的内涵。“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用史实,理解三大方针在打破外交封锁中的作用。据“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据“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先谈判后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2.重大会议,提升地位利用教材关于日内瓦会议的叙述,理解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地位与作用,过渡: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以“一边倒”为主的外交方针,逐渐显露了它的局限。五十年代初,根据形势的变化,在与周边新兴民族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得外交新成就。3.和平共处,打开局面(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1954)利用教材和图片,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内容,理解其意义。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等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推动了对外关系的新发展。(2)参加万隆会议(1955):提出求同存异,促成圆满成功。利用教材中的“史料阅读”材料,理解求同存异的内涵及其意义,并指明“求同存异”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运用。(4)建交新发展:7国建交,2西方代办级关系。用国徽图案说明两类国家的性质,除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外,其他的不是新兴民族国家,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新发展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运用的结果。 【课堂小结】知识结构小结,整体掌握知识:阶段特征小结,认识历史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中央人民政府通过继续向华南、西南进军,肃清土匪,进行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抗美援朝等措施,恢复了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1953年至1956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初步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通过“三大方针”与一系列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50年代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开了外交新局面,取得外交新成就,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作业布置】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