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西中考物理-新中考 新理念-提升训练 课件(共3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广西中考物理-新中考 新理念-提升训练 课件(共3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新中考 新理念
二、模型构建——杠杆模型
1.如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运送巨木的情景.他们通过横杆、支架、悬绳、石块等,将巨木的一端抬起,垫上圆木,将其移到其他地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横杆相当于一个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
杆,可以省距离
B.缩短横杆上悬绳与支架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将巨木抬起
C.支架下端垫有底面积较大的石块是为了增大对地面的压力
D.巨木下垫上圆木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B
2.平板支撑是某市中小学生“核心体能大比武”项目之一.如图所示,当人支撑在地面上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脚为支点,人相当于省力杠杆
B.地面对前臂的支持力等于人的重力
C.静止支撑的过程中,支持力对人做了功
D.人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
一对平衡力
A
3.(2024·南宁兴宁区模拟)某天,“生物”和“物理”两位大师在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生物”大师伸出健硕的手臂对“物理”大师说:“看,我能提起很重的物体哦(如图所示)!”“物理”大师竖起大拇指说:“真厉害!其实,你的前臂就是物理学中的一根杠杆.”以下对于这根杠杆在提起重物的过程中,分析合理的是(  )
A.前臂杠杆的支点O在肘关节处
B.肱二头肌给桡骨的力F1是阻力
C.重物给前臂的力F2是动力
D.前臂是一根省力杠杆
A
4.某校组织学生去赣州福寿沟博物馆研学,参观了世界上先进的古代排水系统.如图是福寿沟的工作原理简化示意图,其中有一个独特的设计——“水窗”.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城内水通过福寿沟将水窗冲开流入江中,该水窗类似于______(填简单机械名称);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位置时,随着水位的上升,水窗受到江水的压强______,水窗处于关闭状态,阻止江水倒灌.
杠杆
增大
5.《天工开物》中描述了古人应用桔槔汲水的情景.桔槔的结构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杠杆,如图所示.水桶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重物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之比为1∶2,当水和水桶的总质量为20 kg时,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则重物质量为____kg.(不计杠杆自重)
10
6.(2024·苏州中考)健身步道上的坐式划船训练器如图所示.人坐在座板上,用始终与把手垂直的力缓慢向后将把手拉至身体两侧,此过程中,拉力大小变化情况是______.若要增加训练强度,应将配重盘向___(选填“a”或“b”)端移.
变小
a
【解析】人用始终与把手垂直的力缓慢向后将把手拉至身体两侧,动力臂不变,阻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即阻力不变,由题图可知转动过程中阻力臂会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知,拉力会变小;若要增加训练强度,应将配重盘向a端移动,增大阻力臂. 
7.在均匀直尺的中央挖一个小凹槽,把一个薄金属片一端插入橡皮中,另一端支在直尺的凹槽内制成一个简易“天平”.静止时直尺水平平衡.在直尺的两侧各放一个相同的小盘,在小盘中倒入质量不等的大米和小米,调整小盘在直尺上的位置,使直尺再次水平平衡,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大米的质量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小米的质量.F是左盘对直尺施加的力,请在图中画出F的力臂.现向左盘中再加入少量大米,写出一种能够使直尺恢复平衡的方法: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
答案图
小于
向右盘
放入少量小米(答案合理即可)
8.如图甲所示的晾晒架,挂衣服时可以把它看成杠杆,图乙为其简化示意图.请在图乙中作出:
(1)当挂较重的衣物时,为了使晾晒架A点受到的支持力最小,请在B、C、D三点中选择一点,作出该点所受的拉力F2.
(2)晾晒架A点受到的支持力F1及其力臂l1.
如图所示
答案图
9.同学们在体育课上做仰卧起坐,前半段是背部由平躺地面变成脊柱弯曲,后半段是上半身完全离开地面.
(1)仰卧起坐时,人体可看成杠杆模型,O为支点,肌肉的拉力F为动力,如图所示.请画出杠杆模型的阻力臂l.
如图所示
答案图
(2)先将头向前抬起,可以减小____力臂;在平躺至坐起的过程中,学生肌肉所施加的动力变化情况是______.
(3)同学们可以改变仰卧起坐的快慢,来控制体育锻炼的效果,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其实质是改变______的大小.

变小
功率
10.(2024·山西中考)小明在成长笔记中记录了表中错题,请你帮助他找出错误之处、分析错因并写出正确解答过程.
错题记录 错题改正
站立地面踮脚跟是中国传统文化“八段锦”的第八式.如图为踮脚跟时左脚的一些相关数据.当脚跟抬离地面时,请你计算小腿肌肉拉力F1的大小. 解:如图所示,将左脚看作杠杆.抬脚跟时脚绕支点O转动,动力为F1,阻力为F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小腿肌肉拉力F1==900 N 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
错因分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解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力臂l1大小错误
计算动力臂时,
找错了支点的位置
将左脚看作杠杆,
的拉力F1=
= 225N
抬脚跟时脚绕支点O转动,动力为F1,阻力为F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小腿肌肉
11.10月16日为世界脊柱日.如图所示,人的脊柱起着支撑头部的作用,颈部肌肉连接颈部和头部,并控制着头部的运动.长时间低头会对颈椎和颈部肌肉造成损伤,人低头时头部的脊椎可以看作一个杠杆.分析问题:
(1)请在图中画出人体头部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
答案图
(2)人在低头过程中,头部的重力的力臂______,颈部肌肉群对后颅向下的拉力______(前两空选填“增大”或“减小”);若将拉力看作动力,这是一个______杠杆;头部向下弯曲度增大,颈椎所受的______增大.
增大
增大
费力
压力
(3)结合以上分析,给出一条保护颈椎健康的合理建议: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保护
颈椎健康,不要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适当抬高手机屏幕,减小低头角度或低头看书久了应适当抬头,以缓解颈椎承受的压力)(答案合理即可)(共25张PPT)
新中考 新理念
一、科学探究——实验方法
  
对于物理学中的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接着对各个因素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就是物理学中的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
  2022年版课标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中,大部分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解题时需明确探究的是探究对象和哪一个因素的关系,哪些因素保持不变,核心就是找出“变量”与“不变量”.
  控制变量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它可以运用在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
1.(2023·广西中考)下列实验过程中,用到“控制变量法”的是(  )
A.用刻度尺测量课本的长度
B.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C.用温度计测量温水的温度
D.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笔袋的重力
B
2.(2024·无锡中考)如图所示,将同一支压强计的金属盒依次放入装有同种液体的甲、乙、丙容器中,金属盒面的朝向不同,但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相等,要观察到这样的实验现象,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是(  )
A.同一个人操作
B.液体质量相等
C.操作时间相等
D.金属盒面的中心在液体中的深度相等
D
3.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常会用到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保持压力不变,改变受力面积.以下研究中所采用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
A.“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让同一小车由斜面的不同高度静止滑下
B.“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
C.计算高速列车由南宁到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时,忽略列车的长度
D.认识磁场时,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A
4.【探究名称】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问题】某同学探究完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后,还想知道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于是,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证据】该同学用一块橡皮泥(不吸水)、一个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和细线,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如图a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橡
皮泥的重力为___N;
②如图b所示,将橡皮泥捏成实心长
方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
③如图c所示,将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实心圆柱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④如图d所示,将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实心球体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
【解释】(1)图b中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大
小为___N.
(2)由以上实验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的
形状______.
【交流】(1)本实验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
前提下,只改变物体的形状来进行探究.
在物理学中,这种研究方法称为____________.
(2)在第④步实验中,将橡皮泥从图d位置向下移放到图e位置时,深度增加,橡皮泥所受浮力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浮力大小与______无关.
2
无关
控制变量法
不变
深度
(3)若用刻度尺和弹性较好的橡皮筋来替代弹簧测力计,能否完成本实验的探究 ____.
【解析】用刻度尺和弹性较好的橡皮筋来替代弹簧测力计,用橡皮筋吊着橡皮泥浸入水中,记录橡皮筋的长度,比较每次橡皮筋的长度可以知道拉力的大小,从而比较浮力的大小,能完成本实验的探究.

转换法
  
在物理实验中,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易观察的物理过程或难以测量的物理量转换为非常直观的现象、过程或易测量的物理量.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物理学中的转换法.如“探究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通过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比较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
5.(多选题)物理学中蕴含着很多思想和方法.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树枝的摇晃程度知道风力的大小,下列研究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
A.通过保持电压一定来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B.通过比较木块被小车推动距离的远近来判断小车动能的大小
C.通过观察鼓面上纸屑跳动的高度来推断鼓面振动的幅度
D.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BC
6.如果在未来,允许中学生去天宫做物理实验.小强采用电热丝加热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煤油,探究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用温度计测量煤油的温度,可通过煤油______________来比较电流做功的大小.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________(选填“理想实验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温度的变化量
转换法
7.小京利用同一个微小压强计等器材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进行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液体内部的压强通过微小压强计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
(2)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与____________有关;乙、丙两图所示的实验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与____________有关.
U形管两侧液柱高度差
液体的深度
液体的密度
8.如图为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情景(实验甲、乙、丙中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2m、3m).
(1)实验中,让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目的是使小球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______.
速度
(2)实验中,通过比较木块B被小球撞击后移动的距离s来判断小球具有动能的大小,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叫做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3)小华认为由实验乙和丙可以判断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该观点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转换法
错误
没有控制小球
的质量相同
多次测量的目的
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一般分为三类: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如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如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
(3)得出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并进行比较,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9.小明和小红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用新干电池作为电源.
(1)接线时,开关应处于______(选填“断开”或“闭合”)状态;小明检查电路时发现______(选填“电池”“开关”或“灯座”)安装错误.
断开
电池
(2)排除故障后,小明选用两只小灯泡,只通过增加电池进行多次实验;小红仅更换小灯泡进行多次实验.他们将电表接在不同位置进行测量,实验记录如下表.小明认为:误差允许范围内,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电压相等且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压;小红认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压.请判断谁的观点更具普遍性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红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小红选
用规格不同的灯泡进行了多次实验
小明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UAB/V UCD/V UAD/V
1 0.7 0.7 1.4
2 1.4 1.4 2.9
3 2.1 2.1 4.3
小红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UAB/V UCD/V UAD/V
1 1.8 0.9 2.7
2 1.4 1.4 2.8
3 1.1 1.7 2.8
10.小明利用铁架台、杠杆、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等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使用的钩码质量均相等,杠杆上每格长度均相等.
(1)当杠杆静止时如图所示,为了方便测量力臂,需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____(选填“右”或“左”)调节.

(2)在杠杆两侧挂上钩码,设右侧钩码对杠杆施加的力为动力F1,左侧钩码对杠杆施加的力为阻力F2,测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多次换用不同数量的钩码,并改变钩码在杠杆上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得到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0.5 20.0 1.0 10.0
2 1.0 15.0 1.5 10.0
3 1.5 10.0 0.5 30.0

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力×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或F1l1=F2l2)
(3)本次探究经过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填字母).
A.减小实验误差   B.寻找普遍规律
(4)在许多物理实验中,通常也要进行多次实验,如:①探究凸透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物距找像;②测量物体长度时多次测量;③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时换用不同灯泡多测几组数据;④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时测量多组电压和电流值,其中与小明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相同的是____(填字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B
D(共35张PPT)
新中考 新理念
二、跨学科实践
1.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农业生产汲水装置——辘轳,沿用至今.图甲是一种辘轳,由具有共同转动轴的大轮和小轮组成.提水时,用力使大轮转动,小轮随之转动并缠绕井绳,提起水桶.
(1)图甲所示辘轳可视为不等臂杠杆,为方便提水,它是按照______(选填“省力”或“费力”)杠杆来设计的.用辘轳提水的某时刻示意图如图乙所示,它的支点是“A”“B”或“C”中的____点.
省力
B
(2)设大轮与小轮的半径比为3∶1,水桶受到的总重力为90 N.使周长为3 m的大轮转动一圈,水桶匀速上升,井绳对水桶做功____J;若要使辘轳静止在如图乙所示位置,作用在C点最小的力应为____N.(不计井绳的粗细和自重)
90
30
(3)如图丙所示,水龙头开关的设计也应用了同样的原理,为了更省力,开关应选用____(选填“①”或“②”).

变式  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历史上的主要灌溉农具.龙骨水车由车槽、木齿轮、刮板、木链等组成.如图所示,车身是木板制成的车槽,车头和车尾各装有一个木齿轮,车尾装的是小轮,车头装的是大轮,大轮连着拐木,木链条上装有刮板,并套在两木齿轮上.水车灌溉时,用力转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
(1)车头大齿轮与拐木组成了一个______(填简单机械名称).拐木长度大于大轮半径,相当于______杠杆.
(2)木链上有一个凹槽,作用是增大木齿与木链之间的________.
轮轴
省力
摩擦力
(3)某次农民伯伯用水车灌溉农田,作用在水车拐木上的力的平均功率为400 W,每分钟能将600 kg的水“刮”上1.2 m高的农田里,则农民伯伯每分钟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___J,此次灌溉农田的机械效率为______.(g取10 N/kg)
(4)请你提出一种改进方案,使水车用起来更省力: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7.2×103
30%
增大拐木的长
度(答案合理即可)
2.【探究名称】探究保温瓶的保温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有些同学喜欢用保温瓶带热水到校饮用.使用过程中发现瓶内装水较多时,保温效果较好;瓶内装水较少时,保温效果较差.据此,同学们猜想:保温瓶的保温效果可能与__________有关.
水的体积
【证据】针对同学们的猜想,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了一套方案.
甲组方案:利用五个规格相同的保温瓶(容积为2 L)在同一天进行实验.
(1)上午8:00将不同体积、初温为98 ℃的热水同时装入五个保温瓶内;
(2)下午6:00打开五个保温瓶,同时测量并记录水温,计算出水降低的温度.
乙组方案:利用同一保温瓶(容积为2 L)分五天进行实验.
(1)每天上午8:00将不同体积、初温为98 ℃的热水装入同一保温瓶内;
(2)每天下午6:00打开保温瓶,测量并记录水温,计算出水降低的温度.
上述两套方案,都能控制实验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完全相同,但乙组方案不能保证每天的______完全相同.所以,同学们选择了甲组方案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收集的数据如下表:
室温
水的初温:98 ℃
保温瓶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水的体积/L 1.6 1.7 1.8 1.9 2.0
水的末温/℃ 79.0 81.5 83.0 85.5 84.5
水降低的温度/℃ 19.0 16.5 15.0 12.5 13.5
【解释】(1)本实验通过相同时间内______________来反映保温瓶的保温效果,这种研究方法称为转换法.
(2)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量少于1.9 L时,水量越多,其保温效果越____;水量在1.9~2.0 L时,水量越少,其保温效果越好.
水降低的温度

【交流】(1)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水量在1.9~2.0 L范围内的初步结论不一定可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水温下降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改变其内能的.
没有进行多次实验,实验结论具有偶
然性,没有普遍性
热传递
(3)下列实验中也用到转换法的是____(填字母).
A.探究真空不能传声
B.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
C.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D.探究物体动能大小时,用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反映物体动能的大小
D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制作风速仪
  【提出问题】风速是气象观测中的重要参数,常用风速仪测量.风速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怎样设计制作简易风速仪呢
  【实地学习】同学们来到气象馆,了解了杯式风速仪的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质量较小的风杯可在360°任意方向的风力带动下绕轴转动,转动时传感器将风速转换成输出电流信号,再经系统处理后显示出风速值.在测量范围内电流随风速增大而均匀增大.

杯式风速仪工作参数 量程 0.4~50 m/s
输出电流信号范围 4~20 mA
启动风速 0.4 m/s
电功率 ≤0.48 W
  【设计制作】受到杯式风速仪工作原理的启发,同学们设计并制作了简易风速仪,其原理如图乙所示.
  电源为恒流源,能始终提供大小恒定的电流,电流表量程为0~0.6 A,R0为10 Ω的定值电阻,R1为压力传感器,无风时R1受到的压力为零,有风时迎风板受到的压力能大小不变地传递给R1,R1的阻值随压力F大小变化的关系如图丙所示.读出电表示数,即可知此时的风速.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风压是指单位面积上垂直于气流方向的平面上所受风的压力,风压与风速的关系如下表.
风速v/(m·s-1) 2 4 6 10 12 16 24
风压p/Pa 2.5 10 22.5 62.5 90 160 360
  【进行实验】迎风板是一块面积为0.15 m2的轻质薄板,测量时风始终垂直吹在迎风板上,记录电表示数,发现风速增大,电流表示数随着增大.
  【交流评价】同学们从实验制作、实验效果等方面进行交流评价.
(1)关于文中杯式风速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A.风吹动风杯说明风具有能量
B.转轴中使用轴承可减小摩擦
C.风杯用密度小的材料制成
D.能在60 m/s风速下正常工作
D
(2)杯式风速仪正常工作20 min,最多消耗_____J的电能;某次杯式风速仪显示风速为31.4 m/s,则输出的电流信号为____mA.
【解析】由表中数据知,杯式风速仪正常工作时消耗的最大电功率为0.48 W,所以正常工作20 min最多消耗的电能W=Pt=0.48 W×20×
60 s=576 J;输出电流信号范围是4~20 mA,杯式风速仪的量程为0.4~50 m/s,由于在测量范围内电流随风速增大而均匀增大,所以风速变化量与电流变化量的比值不变;设输出的电流信号为I,则,解得I=14 mA.
576
14
(3)实验中,读出简易风速仪中电流表示数为0.4 A,电压表示数为8 V.
①R1=____Ω,所测的风速v=___m/s;
20
8
【解析】由题图乙可知,R0与R1并联.简易风速仪中电流表示数为0.4 A,即通过R1的电流为0.4 A,此时电压表示数为8 V,所以R1的电阻R1==20 Ω;由题图丙可知,R1=20 Ω时对应的压力F=6 N,迎风板受到的压强p==40 Pa;由风压与风速的关系表可得p=,因此所测的风速v==8 m/s.
②恒流源提供_____A的恒定电流;
【解析】电流表示数为0.4 A,电压表示数为8 V,通过R0的电流
I0==0.8 A,恒流源提供的恒定电流I=I0+I1=0.8 A+0.4 A=1.2 A.
1.2
③若用此简易风速仪测量16 m/s的风速,则迎风板的面积至少需要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________m2.
【解析】用此简易风速仪测量16 m/s的风速,由风压与风速的关系表可知,对应的风压为160 Pa,压力仍为6 N,所以受力面积
S'==0.037 5 m2,故面积应减小,减小值ΔS=S-S'=0.15 m2-0.037 5 m2=0.112 5 m2.
减小
0.1125
(4)对比文中杯式风速仪,简易风速仪存在的不足之处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在读取
电表示数时存在误差,不能十分准确地测出风速大小(答案合理
即可)
4.(2024·贵州中考)神舟系列飞船完成载人飞行任务后,航天员如何安全返回地球 且看科技含量十足的返回舱如何带航天员安全“回家”,如图1所示.
返回舱从进入大气层开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返回舱与大气层剧烈摩擦,速度从7.9千米每秒逐渐降至几百米每秒,实现“超级减速”.
第二阶段:当返回舱距离10 km左右时,降落伞打开,使返回舱速度从200 m/s降至约7 m/s.
第三阶段:返回舱降至距地面1 m时,底部的反推发动机接收指令点火,产生向上的推力,使返回舱速度降至1~2 m/s实现“温柔”着地.
请根据上述介绍,回答下列问题:
(1)要实现航天员安全“回家”,返回舱降低高度的三个阶段共同的核心任务是______.
减速
(2)返回舱在某阶段需通过舱内测距装置向地面发射信号,当返回舱接收到地面反射信号,即可测出此时其所在高度.若信号采用电磁波,接收到反射信号时的位置如图2所示;若信号采用超声波,请在虚线框内画出返回舱接收到反射信号时的大致位置.由此判断,返回舱实时测距装置发射的是______波.
答案图
如图所示
电磁
(3)返回舱表面涂有防热材料,通过烧蚀带走因与大气剧烈摩擦产生的大量热量,但仍有部分热量传至舱内使其温度升高.你认为在返回舱的设计上如何保持舱内温度适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设计办法即可).
①返回舱用隔热性好的材料制造;②返回舱内部放置一层熔点低的物质(答案合理即可)
(4)第一阶段的“超级减速”过程中,请比较内能增加量E1和返回舱重力势能减少量E2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略返回舱质量的变化).
第一阶段返回舱
与大气层剧烈摩擦,速度减小,高度降低.因此返回舱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减小,通过摩擦转化为内能,因此内能增加量E1大于返回舱重力势能减少量E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