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3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3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导入
孝文帝的改革给北魏乃至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时间轴、地图,了解北方政权更迭、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能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概念明晰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一、淝水之战
问题1:根据地图,结合课文,分析淝水之战爆发的背景。
①十六国时期,氐人苻坚建立的前秦在汉人王猛的辅助下,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北方。
②苻坚为了统一全国,不顾一致反对,南征东晋。
一、淝水之战
问题2:根据材料与课文98页,用表格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时间 双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成语 材料:(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胜利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以少胜多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示意图
问题3:根据地图,结合课文,讨论淝水之战苻坚战败的原因。
①秦军战线过长、力量分散;
②秦军主帅能力与信心不足;
③军心不稳、自身阵脚大乱;
④东晋战略得当,乘机进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题4: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 完备 先进
鲜卑族拓跋部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 落后 相对
落后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背景
目的
①北魏社会文化落后
②北魏民族矛盾尖锐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北魏的统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跋宏像
冯太后
孝文帝拓跋宏
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五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汉人冯太后的教养下,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题5:观看视频,结合课文,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迁都洛阳
推行
汉化
措施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迁到中原。
改鲜卑姓为汉姓。
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
三、北朝政权更替
问题5: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目的
①改善和巩固了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②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六镇图
北魏在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
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
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
三、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朝(439-581)
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犁地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
汉人胡食画像砖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问题6:根据材料,民族交融的特点。结合课文,概括民族交融的表现。
特点:双向交流,融为一体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①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生活方式)
②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政治制度)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文化方面)
④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身份认同)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问题7:根据材料,结合课文,概括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影响。
材料一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这一时期,从表象上看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其实深入探究起来,它其实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再统一的时期……关键就是“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国史概要》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的
小结
淝水之战
十六国(前秦)
西晋
东晋




东魏
北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融
北朝
南朝
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随堂测评
1.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从成语中读懂历史”活动,选取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从这些成语可以读懂 ( )
A.淝水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桂陵之战
2.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看,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来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
A.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B.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C.儒家思想观念已深人人心 D.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
A
B
随堂测评
3.北魏孝文帝把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的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县,死后安葬洛阳,不得迁回北方。此举意在( )
A.取代中原汉族势力 B.加强对中原文化的学习
C.放弃游牧民族习惯 D.实现南北方疆域的统一
B
随堂测评
4.【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与图中①对应的是 ( )
A.前秦 B.曹魏 C.北魏 D.蜀汉
C
随堂测评
5.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D
直书时事,无讳国恶
——拓跋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