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的教学与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的教学与反思

资源简介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教材分析
1.《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三课。这一课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单元主题,是对前两课“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的补充和扩展,进一步突出新中国成立后,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的提出并由理论变为实践,掀起祖国统一的大潮。这一课分三个小栏目:“‘一国两制’的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课标中要求两点:一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教材和课标要求,我们应该认知的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大陆与台湾交往密切的史实;理解“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和作用;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推进我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课对中国现代史的“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有了全面的了解。
学情分析
从七年级开始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重学习行为和习惯;八年级第一学期,侧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语言文字的表达,到了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有所提高,基本上养成了比较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港澳台的问题,学生通过对古代史、近代史的学习,有了一些感知。港、澳回归之事虽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八年级的学生没有目睹却有耳闻,特别由于惠州优越的地理位置,随着惠州——香港、惠州——澳门的公交专线的开通,大多数学生都去过香港、澳门,特别是今年3月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与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开放第五批11个城市居民赴台个人游城包括惠州之后,去台湾的学生也日益增多。所以他们对回归之后的香港、澳门的变化和现在的台湾知道的很多,谈论的兴趣很浓。还有他们经常看我向他们推荐的“海峡两岸”谈话类电视节目,不仅对大陆与台湾的现况一日一闻,而且还能点评一二。
通过前面两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欣欣向荣的科技文体事业”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的“新”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都为学生更好的理解“一国两制”,以及在“一国两制”前提下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做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 1、说出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时间和标志,增强学生的识记能力 ?? 3、列举大陆与台湾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4.比较处理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 ??2、采用问题探究法,分组学习“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掌握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往密切的史实。
3.动手描摹香港、澳门区徽,说说港澳区旗的寓意。
4.设计台湾的区旗和区徽,认识到祖国统一是一代代中国人的心愿。
5.共同探究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明白国力强盛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港澳的顺利回归是建立在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之上,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港澳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证明“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树立创新意识。
3、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说明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反对台独,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出港澳回归和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
难点:“一国两制”的含义和作用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



?
?
展示:“中国行政区域图”,指出港澳台所在的地理位置?。
指名回答
?
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
?
板书课题:“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齐读一遍
集中学生注意力,明白所学内容的主题。




师讲述: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科教文体事业欣欣向荣,祖国统一提上日程。
师问:还记得第一次鸦片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后的情形吗?
生集体回答。
温故知新,注重知识点的关联。
师讲: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构想,作为我们统一祖国大业的基本方针。
师布置学生阅读,板书栏目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并设置问题:
基本方针是什么?
针对哪些地区提出?
其含义?有何意义?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师展示“一国两制的简表”
生集体朗读、记忆。
学会整理、归纳。




师:新的理念有没有变成现实呢?过渡到栏目二和栏目三,布置学生阅读,分组完成问题:
A组: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B组:港澳回归的情况?
C组: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ABC三组选派代表进行回答,其它小组补充。师生共同整理。
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竞争的意识。
师布置辨认港澳区徽,说出其寓意。
指名回答。
巩固记忆,树立审美观。
师出示材料两则:数据看港澳。
师问:回归后的港澳经济发展如何?探讨“一国两制”的好处,港澳回归的原因。
生生探究,
举手回答。
结合时事,验证“一国两制 ”的成功。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关注时事,树立社会责任感。




师展示图片: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
学生归纳,指名回答。
看图说话。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布置小组为单位,根据港澳区徽的设计理念,动手设计台湾区徽。
选出2-3份好的进行分享。
巩固记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师设计学生 “畅所欲言话港澳台的见闻”
学生自由发言。
结合本地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问: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有何不同?港澳问题的顺利解决主要原因是什么?海峡两岸的关系对祖国的统一有何影响?台湾不能回归祖国的阻力有哪些?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小组共同探究
小组代表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
一连串问题设置和解答,突出本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理解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师:香港、澳门相继顺利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取得跨越式的进展,这归功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作为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台湾问题由于美国等大国的干涉和台独分子的分裂行径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但在海峡两岸人民的积极推动下,经济互惠互利,文化交流频繁,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深信祖国的统一大业终将实现。
整体感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了解,教会学生学会总结。




PPT展示:基础训练
1.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国家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2. “一国两制”的“两制”指的是( )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法律制度
C.两种经济制度 D.两种军事制度
3、中国对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
A. 1982年、1997年 B.1997年、1999年
C. 1984年、1999年 D.1987年、1999年
4、港澳回归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B.打破了海峡两岸人为的隔绝
C.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D.“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5、展望21世纪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其中最根本的前提是( )
A.坚持一个中国 B.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坚持和平统一 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学生当堂共同完成。
巩固所学的知识。




师:布置练习“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p43-44”
学生自主完成,上交老师批改。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自我评价表
自我评价项目
评价等级
A很满意
B满意
C基本满意
D不满意
阅读的速度
回答问题的正确率
参与问题的讨论
小组协作的能力
动手绘图的能力
旧知识的记忆
新知识的理解
堂上练习
教学反思
从实施的结果看,从知识、方法,情感都得到一个提升。
这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自主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老师预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港澳台的过去”,学生知道港澳的回归的具体时间点,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的伟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的正确。在探究中又结合本地的学生特点加上教师补充的新材料,畅谈“港澳台的今天”,动手制作台湾的区徽,预测“台湾的未来”,更让学生明白祖国统一大势所趋;理解港澳台的问题离不开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
特别是学生自由发言“港澳台的今天”这一环节,学生发言踊跃,内容来自旅游所见所闻、自家的亲戚的谈话,电视网络等。有好的也有坏的,让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到港澳台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同时也切身体会到我们广东与港澳台的联系密不可分。
还有动手制作“台湾的区徽”这一环节,有三组学生可能事先看到过网上的设计借用过来,出现重复,其他几组学生在港澳区徽的基础上,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采用两种颜色,代表“一国两制”的;有在中国的国旗五颗星处改成的和平鸽,表示“和平统一”;有在原来的青天白日旗上放大白日,放到中央的;……
出乎我的想象,学生的潜能很大。
主要存在的问题,由于课堂设计的环节过多,第一次上拖堂。后来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把动手制作的过程事先安排,在课堂上展示,效果比较满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