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用“课程观”代替“教材观”理念,以课程内容带动教材内容的学习。根据“教-学-评”一致性理念,采取“先行学习”、“交互学习”、“后续学习”“原创命题”四个步骤,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评价三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理念,课程设计从单元展开。从单元大概念、单元大主题的凝练,推导本课的大概念和大主题。课件设计思路通过基于课标和教材凝练大概念,基于教学立意生成大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生成大任务,基于重难点解决大问题,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单元设计说明 由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惨败,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给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推动了我国反帝反封建运动的迅速开展。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加强了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被迫长征。共产党打进一步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与此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面临着重重阻碍。 我将本单元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第21课设置了4个子目。第一子目:五四风雷(五四运动);第二子目: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播);第三子目:中共创建(中共共产党成立);第四个子目是兄弟合作(国民大革命)。第22课设计了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分道扬镳,专制之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第二子目是:血雨腥风,武装寻路(工农武装割据的建立);第三子目是:万里长征,脚下出路(红军长征)。通过这个方式有利于教学内容系统化,帮助学生梳理清晰的时间脉络。以此为基础,归纳出本单元的大单元、大概念: 单元大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爱国志士们为实现国家民族的独立而开展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然后由于国共两党的阶级本质决定,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道扬镳。 单元大主题:专制向左,民主向右
单元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理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教学根据用“课程观”代替“教材观”的理念及大单元教学理念进行。本单元有两个课时,分别为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思路可以调整为:五四运动推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进而共产党成立,再进一步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国共两党因阶级立场不同而导致道路选择的不同,最终分道扬镳,国民大革命以失败告终。共产党也在教训中成长,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第二课。从纵向上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坚持个人独裁一党专政,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专制统治的同时继续屠杀共产党。在这千钧一发时候,共产党毅然发起反抗反动统治的斗争并且积极寻找新的革命出路。在经历一系列失败后,共产党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革命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在寻找道路的过程中历经千辛万难,最终在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后重获生机。从横向来看,国民党建立国民政府后,为树立“统一国家”的形象,开展了第二次北伐经历了新军阀混战,最终实现了“形式上统一。”政治上,通过实行“训政法”和“组织法”,以立法形式确立了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经济上,“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崛起,逐步发展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反动经济,为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崩溃埋下伏笔。基于此,我把本课内容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道路探索”作为副标题进行展示,并归纳了本课大概念和大主题: 本节课大概念: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共产党坚定践行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 本节课大主题:国共两党不同道路的选择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面对的是县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高一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初中所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能表现出一定的史学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因而本节课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3、学习目标
(1)通过箭头推演,构建时空坐标,知道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后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2)结合视频和图片材料,揭露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不得人心的史实,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 (3)通过学习共产党在逆境中获得新生,通过长征转移到北方继续抗日,获得了人民的支持与认可,认识国家统一的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家国情怀) 根据课标把握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及重难点: 重点:(1)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实质 (2)理解工农武装割据开辟的过程 (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难点: 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理解中共摆脱“左”倾错误的重要意义。
4.教法学法:议题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后研学法
5. 学习资源分析与技术应用说明
(1)学习资源分析: 《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主要讲述1927年至1937年是蒋介石和国民党全面统治中国的执政时期中国的社会复杂状态。作者首先利用蒋介石的未刊日记,考察其早年的个人修身历程和极为隐秘的内心世界,同时以蒋介石、孔祥熙、胡汉民、黄郛、阎锡山等人的档案,以及陈立夫、张发奎、张学良等人的口述史为依据,叙述蒋介石等人"清党"、汪精卫集团"分共"、"二次北伐"、国民党时代的思想统治、《塘沽协定》善后交涉、蒋介石的对日谋略、陈立夫亲历的国共谈判、西安事变等重大事件,揭示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政坛内幕和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情况。作者以胡适和国民党的关系为切入点,剖析近代中国独特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以蒋介石软禁胡汉民为切入点,探讨现代中国民主进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2)技术应用说明:多媒体教学(PPT课件、视频分享、图文资料等)、希沃白板
6.教学过程
环节一:先行学习
先行学习1——见识史学名家著作
教师活动 课前要求学生了解杨天石著《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心内涵,归纳作者的中心观点,并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素养要求,做简要摘录。
学生活动: 收集著作的相关内容信息,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读著作。根据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共产党坚定践行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等内容作相应的分析见解。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交一份见解分析。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先行学习,提升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也能让学生领略到史学大家的治史魅力,深刻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提升分析史学材料奠定基础。
环节二:交互学习一 第一篇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分道扬镳,专制之路 任务一: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实质
问题1:结合视频资料及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国民政府实行了怎么样的统治?
教师活动: 情景设置:结合视频《国民革命的失败》及节选材料“宁汉合流”及教材P134材料国民政府通过的《训政纲领》要求学生讨论:分析国民政府实行了怎么样的统治?为何会实行这样的统治?学生交流完毕后总结展示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制是由什么决定的?带来怎样的危害?人民作何反应? 材料:1927.4.18,蒋另立南京国民政府;7月15日,汪在武汉“分共”,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 材料:1928国民党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和《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国民党中央权力提高至“以党代政”的程度。 教师总结展示议学任务的答案并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
学生活动: 阅读史料,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思考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是怎么样的统治?为何会实行这样的统治?学生交流完毕后总结展示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制是由什么决定的?带来怎样的危害?人民作何反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国民党建立一党专政前后的相关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材料史实得出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问题2:结合视频资料及以上材料,分析国民政府为什么是形式上统一全国?
教师活动: 情景设置:结合视频《东北易帜》及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后的新军阀混战示意图,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34“历史纵横”的史料,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国民政府为什么是形式上统一全国?
学生活动: 观察地图,思考并回答问题。进行讨论,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军阀混战、外蒙古被苏联占领、西藏进行实际管辖、中共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发展壮大。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理解“东北易帜”的史学概念,了解“东北易帜”的原因与影响,培养历史解释这一学科素养。通过分析国民党新军阀割据形势图,理解国民党“二次北伐”的实质是一场新军阀混战。理解国民党建立国民政府后为树立“统一国家”的形象的同时对中国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问题题3:官僚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有什么影响?
教师活动: 情景设置:根据“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的言论及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被宋子文乘人之危,强迫低价收买这一史实。要求学生分析:官僚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有何影响?
学生活动: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3回答问题。个人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官僚资本主义利用国家政权强取豪夺,其恶性膨胀,严重挤压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及文字材料展示,理解国民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发展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恶性膨胀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利,也不利于中国经济长远的发展。培养学生历史纵向联系的思维能力。
交互学习二 第二篇 腥风血雨,武装寻路 武装割据、开辟新路 学习任务二:理解工农武装割据开辟的过程
问题4:概括中国共产党为探索革命道路做了哪些努力?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共产党为什么在偏僻山区开展革命斗争?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及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一系列事迹图片资料,要求学生概括中国共产党为探索革命道路做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对中共有何意义?要求学生根据教材P137的《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分析中共创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有何特点?解释分析共产党为什么在偏僻山区开展革命斗争?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由组长发言讨论结果。 第一问:中共的努力使中共有了自己的军队,有了革命的方向也有了革命根据地。 第二问:①地处湘赣边界,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农产品丰富,群众基础较好。②离中心城市较远,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及图片材料,提升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应史实的能力,提升分析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根据地图分析分布特点,提升学生认识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建立逻辑关系的能力。
问题5:中共成长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三则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分析中共的成长变化。 材料一:1928.6.18,中共六大,第一次公开承认中国革命未到直接革命的形势,大会仍然坚持苏维埃革命模式。 材料二:“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 —周恩来 材料三:1930.10.3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农民运动来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思想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方针开始成为共产党自上而下的共同使命。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对比材料,得出结论 新道路的探索虽然充满质疑,但依然发展壮大并逐渐取得认可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对比了解中国寻找新道路的历程,体会中共发展壮大的艰辛。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深刻理解,加强对共产党的认同,落实家国情怀这一素养。
交互学习三 第三篇 万里长征,路在脚下 走向成熟之路 学习任务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问题6:思考长征中失联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
教师活动:教师提供王明、李德等人犯“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及危害。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长征中失联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 左倾错误: 在统一战线问题上,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的主张。 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方针。 在组织问题上,推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方针。 危害: 1、丧失了联合反蒋抗日的中间阶级的有利时机和形势。 2、致使革命力量损失惨重。(白区党的力量几乎丧失100%,红区革命力量丧失90%) 3、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转移。 材料: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关乎中国命运的理论中有一部分总是牵扯进苏联的国家利益,并不总是积极从中国国情出发。……长征后与共产国际失联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真正起步,当时中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思考。 ——戴海东《长征中失联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
学生活动:根据“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危害,认识中共摆脱“左”倾错误的迫切性。从戴海东的观点思考,理解中共与共产国际失联利大于弊。从而得出结论: 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本国国情探索中国革命走向成熟。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左”倾错误的给中共带来的危害,认识到长征的紧迫性和对中共成长的伟大意义。落实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问题7:根据视频及图片文字材料,体会长征精神及意义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敢教日月换新天》,出示长征时期的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理解长征的意义。并且结合习总书记话语,感受新时代的青年该如何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要求学生以信件形式写给参加过长征的革命先辈,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以及表达自己将如何开展新时代的长征,将如何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材料:长征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86000人,到陕北是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课后延伸: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33页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内容,给无产阶级革命先辈们写一封信,感谢先辈们的付出。并向先辈们述说,在新时代,我们该如何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要求:以长征的意义和精神为主题,自身感悟为核心,写成约200字的信件)
学生活动:通过视频和文字材料,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引领,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每个人的信件课后上交。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文材料,感受长征时期革命先辈的乐观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了解长征后中共保存革命火种、宣传革命主张、打开革命新局面的伟大意义。为下一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共的突出贡献做好铺垫。
后续学习:随堂检测 教师根据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作原创命题梳理本课知识框架,完成随堂检测。
1、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组织了南京国民政府,为树立起一个“独立国家”的形象,南京国民政府继续打着国民党一大对外宣言所确立的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旗帜,仍然主张收回关税自主权和废除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但当时由于北京政府的存在,加之国民党与苏联互有联系,美国曾长期对其持怀疑态度,和其他各国一样,不理会这一宣言。这一现象() A、南京国民政府从人民出发,为国家办实事 B、南京国民政府的做法得到了国内外认可 C、南京国民政府的做法是为打击北京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的做法实现了民族独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统治政策及实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中国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各国侵略势力依然控制着中国。于此同时,北洋政府尚未被推翻,中国依然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因而,国民政府为树立起“独立国家”形象目的是为二次北伐造势,故C正确。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实质是独裁专政,并未从人民出发,故A错误。从材料中“美国等不理会这一宣言”可推知国民政府的做法并未得到国内外认可,故B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2、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营业,7月发行纸币和银元,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统一流通。纸币上多设计有马克思、列宁头像,或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口号。1933年9月后,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和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临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币值,但终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这一现象说明了() A、苏维埃政府发行纸币的目的是宣传马列主义 B、苏区纸币的发行缓解了中央苏区的经济困难 C、中央苏区的通货膨胀局面成为红军转移的重要原因 D、中央苏区还未适应革命发展形势,不宜发行货币 答案:C 解析:材料主旨为由于“左”倾错误的蔓延,导致经济出现了极度困难。经济的困难导致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最终促使红军被迫转移。故C项政策。苏维埃政府发行纸币的主要目的是为巩固根据地建设,纸币上设计有马列头像,只是为了彰显马列主义的思想指导,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苏区纸币发行很快就面临经济困难,故B错误。苏区纸币的发行有利于苏区经济发展,巩固苏区政权,只是由于“左”倾错误才导致失败的,故D错误。 3、1927年党的五大召开时,党员发展到57967人,其中工人成分占党员人数的50.8%,农民占18.7%。据1929年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的统计,1928年6月,党员发展到130194人,其中工人占10.9%,农民占76.6%。1929年工人党员降为7%,1930年7月降为5.5%,1930年9月下降为1.6%。这一形势表明() A、中共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工农阶级已结成坚实的联盟 C、共产党侧重依靠农民阶级 D、农民阶级成为中共的领导力量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以来,工人阶级党员比例逐步减少,农民党员比例大幅度增加,由此可推知,中共开展“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故A项正确。工人与农民阶级党员比例的变化看不出工农已结成坚实的联盟,故B项错误。中共注重发挥工农联盟的优越性,并非侧重依靠农民阶级,故C项错误。党员中农民阶级所占比例增加并不能判定农民阶级已成为中共的领导力量,故D项错误。 4下表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唱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 阿仡红军亲又亲, 红军阿仡鱼水情。 …… 红军北上打日本, 阿仡盼望早回程。 ——贵州仡佬族民歌老鹰急急地飞翔, 红军队伍…… 经过我的帐幕, 他们亲热地对藏胞说: 回来时给你们带来幸福。 ——四川藏族民歌天兵飞渡金沙江, 纳西穷人见太阳, …… 纳西人跟着闹革命, 管理江山来做主。 ——云南纳西族民歌
A.中央苏区中共积极团结少数民族 B.长征中的少数民族人民对中共的支持与拥护 C.抗战时期少数民族的英勇战歌 D.解放战争时期少数民族人民对自由的向往 答案:B 解析:从三则民歌中的“红军”、“金沙江”等字眼可以看出,民歌歌颂的是长征时期红军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符合这长征时期这一阶段的只有B项,故B正确。材料中的民歌出自贵州、四川、云南,由此推知民歌应发生在长征时期,中央苏区是指土地革命时期东南地区,与材料中的云贵川地区不符,故A错误。抗战时期,中共军队由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故C错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队伍改称“解放军”与材料中的“红军”不符,故D错误。
6、板书设计
分道扬镳,专制之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血雨腥风,武装寻路——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万里长征,脚下出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7、教学反思
历史学时一门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中学历史课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能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因而,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最核心的能力要求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因而在学生的自主课堂上,把握好这五大素养,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 本节课为了体现“三新”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因而把重心放在了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上,因而整个课堂都是以学生学科素养为基础,通过提问和互动引领学生的思路层层推进。整节课分成先行学习、交互学习、后续学习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有不同的任务。 对课堂设计的重新处理,结果让我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巩固了知识,学生还能够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结合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重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生成。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吗?更重要的是这次尝试,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怀疑、探究、合作的喜悦。历史教学不应该是教给学生死的知识,历史课堂更不应该忽视人的存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活动,抓住学生每一个思想的瞬间,所以,在教学中有时有意识地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能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余地,能给知识留出更多生成的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